攻韓還是伐蜀秦國路線之爭,張儀真的不如司馬錯嗎

Posted 王室

篇首语: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攻韓還是伐蜀秦國路線之爭,張儀真的不如司馬錯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攻韓還是伐蜀秦國路線之爭,張儀真的不如司馬錯嗎

背景
公元前316年,對於秦惠王嬴駟來說,是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
這是嬴駟在位的第二十四個年頭,在此之前,他稱王、伐魏、滅義渠,一步一步使得秦國強大起來。
三年前,韓、趙、魏、燕、齊以及匈奴,組成聯軍攻秦,反被秦國一舉擊破,斬首八萬二千人。此時的秦國,大有一掃六合之勢。
擺在秦惠王面前,有兩條進攻路線:向西伐蜀,向東伐韓。
伐蜀,意味著秦國暫停東出的腳步,給六國以喘息之機;伐韓,則意味著與六國正面開戰。
恰在這時,西方的巴蜀兩國發生戰爭,都向秦國求救;東方的韓國則再次侵犯秦國邊境。伐蜀還是攻韓?路線之爭迫在眉睫。
秦國本土將領司馬錯與縱橫家張儀展開了一場辯論,秦惠王最終聽從司馬錯的建議,選擇先伐蜀。不久後秦國吞併巴蜀,從而進一步擴大了領土、增強了國力。
後人都認為司馬錯深謀遠慮,伐蜀的確勝過伐韓。而我認為,兩者並無高下之分,只是司馬錯切中了秦惠王的心理罷了。
辯論
張儀伐韓的理由:
中原的三川、二周之地,是天下的核心區域,秦國不爭,就會失去先機,被別的國家得利。
巴蜀之地十分偏遠,伐蜀一定會勞師動眾,就算得到了,也無法震懾六國,獲得的利益也有限。
可以與魏國和楚國合作,一舉滅掉韓國,佔領要塞,並以此逐漸侵吞楚、魏之地。
可以進攻周王室、佔據九鼎,挾天子以令諸侯
司馬錯伐蜀的理由
秦國還不夠強大,伐蜀更容易成功,吞併巴蜀,可以擴大秦國的地盤,增強實力。
蜀國有內亂,攻打蜀國名正言順,不會被諸侯非議;而向東進攻周天子,是不義,會惹怒六國。
韓、周兩國會向其他各國求救,到時候,韓國把地割讓給其他國家,周王室也把鼎獻給其他國家,這樣楚、魏就會反過來和韓國合作。
總的來說,伐蜀可以「廣其地,富其民,博其德」,伐韓則萬分危險。
試駁司馬錯
個人認為,司馬錯的建議未必高於張儀。
其一,如果秦國打算增強國力,則更應該伐韓。巴蜀地區,此時還稱不上是天府之國,秦國得到這一片地方,正如張儀所說,獲利有限,勞師動眾。直到數十年後的秦昭王時代,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這裡才真正富裕起來。而為了修建都江堰,又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相反,韓國擁有中原肥沃的土地,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開發完善,生產力水平和人口遠遠優於巴蜀。攻佔韓國,顯然獲利更大。
其二,司馬錯認為,攻打韓、周兩國是不義,這種說法站不住腳。要知道,此時戰國七雄已經全部稱王,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弱肉強食的時代,沒有道義可言,秦國進攻周王室,有何不可?況且,韓、周曾經聯合其他國家攻秦,是他們動手在先,秦國動手在後,有何不義?
其三,韓國可以割地向楚、魏求救,秦國同樣可以給楚、魏更大的好處,讓他們來幫忙。六國本來就不和睦,楚魏兩國的君王都沒有遠見,見利忘義。如果秦國許諾與他們一同瓜分韓國,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要知道,遊說正是張儀安身立命的本事,他絕對有信心讓楚魏兩國與秦合作。
其四,攻韓雖不易,卻是統一天下的必由之路;攻蜀雖易,卻是保守的路線。秦惠王如果打算在他這一代統一六國,則張儀的建議,完全值得一試。
要知道,巴蜀在秦的後方,以後隨時可以攻佔,就算不攻,巴蜀也不會對秦有太大威脅;而如果錯失了滅韓的機會,就有可能被其他國家先動手,反過來對秦國造成威脅。
秦惠王如果聽從張儀的建議,就算沒有滅掉韓、周,也能得到幾個重要的地區,佔據要塞,這樣便能夠加快統一六國的步伐。
事實證明,秦始皇后來滅六國,正是先從韓國開始,然後滅魏、滅楚,逐步統一天下。與張儀的規劃如出一轍。
總結
司馬錯的路線,是保國強民之路;張儀的路線,是統一天下之路。兩條路線的高度是不一樣的。
張儀作為縱橫家,以「遠交近攻」為核心方針。與楚、魏合作,滅掉眼前的韓國,正是這一方針的具體表現。
如果能夠與楚、魏合作滅韓,則楚、魏與其他國家就會產生矛盾,秦國便有機可圖;如果韓國為了自保向楚、魏割地,這樣韓、楚、魏三國也必然會產生矛盾,互相猜忌。
無論哪種結果,都能夠達到離間六國的目的,對於秦國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所以說,攻韓,未必一定要攻下,其目的是破壞合縱的統一戰線,並且進一步削弱六國的實力。
而伐蜀,使得秦國投入大量兵力,無暇東顧,又給了六國極大的喘息之機。孰優孰劣?誰對誰錯?恐怕不能貿然下結論。
只能說,秦惠王在這個分叉路口,選擇更加穩妥保守的路線,把統一六國的機會留給了後代去完成。

相关参考

商鞅與張儀的人生軌跡非常相似,為何貢獻大的反而結局凄慘

導語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悲觀離合都是先人曾經歷過的,其實歷史也是一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少相似的軌跡。今天要說的商鞅和張儀,兩個人一前一後進入秦國,都曾做過秦國的重臣,也都在

商鞅與張儀的人生軌跡非常相似,為何貢獻大的反而結局凄慘

導語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悲觀離合都是先人曾經歷過的,其實歷史也是一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少相似的軌跡。今天要說的商鞅和張儀,兩個人一前一後進入秦國,都曾做過秦國的重臣,也都在

司馬遷評價商鞅這位改革家 刻薄少恩,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為了秦國的強大,不惜得罪權貴,變法圖強,最終卻功成而身死。他的種種行為既不受到當時人們的待見,在歷朝歷代也飽受爭議,用《史記》作者司馬遷的話來評價他是「刻薄少恩

后来功成身死 邓艾伐蜀前做一个梦沉默良久

...谙兵法,见识独到,与蜀、吴数次交锋,未尝败绩。尤其是伐蜀之战,偷度阴平,出敌不意,直取成都灭掉蜀汉,成为军事史上的杰作。但邓艾最终的结局却很惨,自己与儿子被杀,全家流放,没有逃脱功臣“鸟尽弓藏”的宿命...

后来功成身死 邓艾伐蜀前做一个梦沉默良久

...谙兵法,见识独到,与蜀、吴数次交锋,未尝败绩。尤其是伐蜀之战,偷度阴平,出敌不意,直取成都灭掉蜀汉,成为军事史上的杰作。但邓艾最终的结局却很惨,自己与儿子被杀,全家流放,没有逃脱功臣“鸟尽弓藏”的宿命...

秦國的發源地在甘肅還是陝西

秦國是周朝時期在西北建立的國家,秦這個國名使用了很長時間,一直到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那麽秦國的發源地具體在哪呢?秦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西方大國,建立的時間非常早。根據秦公一號大墓發掘出土的一塊銘

秦國著名大將李信為何史書鮮有記載

戰國時期是一個英才名將輩出的年代,尤其以統一六國的秦國為例,文有張儀、范雎,武有白起、王翦。但同時,一位年少有為的將領卻因為一次失敗,隨著歷史的演進漸漸黯然失色,他就是李信。李信,隴西成紀人,史書沒有

秦國攻下一個大省,被譽為 ”戰略備份區”,2200年來多次拯救中華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當時秦國國力因商鞅變法而蒸蒸日上。為了爭霸天下,吞滅六國,秦國朝臣就戰略方向問題,在秦惠文王面前進行了激烈爭論。在秦國國相、大縱橫家張儀看來,應該首先攻打韓國,控制成皋

秦國攻下一個大省,被譽為 ”戰略備份區”,2200年來多次拯救中華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當時秦國國力因商鞅變法而蒸蒸日上。為了爭霸天下,吞滅六國,秦國朝臣就戰略方向問題,在秦惠文王面前進行了激烈爭論。在秦國國相、大縱橫家張儀看來,應該首先攻打韓國,控制成皋

司馬懿逝世後,薑維為何還是打不贏曹軍

在《三國演義》裡,不僅能看到關羽張飛的驍勇善戰,義薄雲天;還能看到曹劉孫魏蜀吳的你來我往,妙計奪權;更能看到家國大義,看到忠信之情。李曾伯做《八聲甘州》“休說紛紛往夢,任陰平鄧艾,駱谷薑維。”趙蘊玉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