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國滅亡的背後,其實是大國在試探稱霸之路

Posted 王室

篇首语:你不好好奋斗,拿什么显摆的自己的成功,对于背后的人看不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個小國滅亡的背後,其實是大國在試探稱霸之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個小國滅亡的背後,其實是大國在試探稱霸之路

隨著平王宜臼在雒邑確立了天子之位,咱們所敘的歷史故事也進入了比較動蕩的東周時期。也正因為這個時期比較動蕩,各諸侯國間的紛爭逐漸增多,所以咱們的「諸侯國史話」也要承擔起講述東周歷史的重任。而上一次,作為東周時期的首篇「史話」,秦襄公帶領著秦國子民開啟了列封諸侯的新篇章;還因為天子的一句許諾,率領著秦軍與戎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並一路東征打到了岐山腳下。正當西部地區打得如此火熱的同時,東部地區其實也並不平靜,咱們許久沒有提到的齊國,這次要「搞事情」了。
想想看,在下的確是有一段時間沒有提到齊國了,因為自從齊文公呂赤平息了胡公之子的叛亂後,齊國終於進入了一段較為平穩的發展期。可是,由於文公、成公(齊文公之子呂脫)兩代齊侯壽命都不長,還是讓剛剛平靜下來的齊國在發展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畢竟從齊哀公開始算起,齊國已經紛亂了幾十年,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恢復元氣的。不過大家也無需替太公的後人擔心,老天爺還是非常照顧齊國的,就在他們送別了兩任短壽君王以後,終於迎來了一位在位六十四年的長壽國君——齊前庄公呂購
看到這裡,可能一些童鞋要發問了,為什麼要管呂購叫「前庄公」呢?難道還有個「後庄公」不成?事實上的確如此,在太史公所著的《史記·齊太公世家》,真的就記載了兩位齊莊公。並且,司馬遷同志在記錄時還比較偷懶,沒有用「前」、「後」二字來進行區分,便讓後人在閱讀齊國歷史時,經常將他們搞混。所以,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在下特意加上「前」、「後」二字來代表兩任齊莊公,以免混淆鬧出誤會。
話說齊前庄公在位如此之長,甚至比康熙爺還要多三年,想必呂購應該做了不少大事才對吧。但就鄙人目前所看到的資料來說,呂購併未留下什麼太多的事迹。例如《史記》中,有關前庄公的記載才有寥寥三十幾個字,還全是記錄周王室或者其他諸侯國的事件,彷彿他本人虛度了這六十餘年似的。莫非呂購其實是個無能的齊侯,白白浪費了上天賜給他的機會么?
答案當然不是這樣的。齊前庄公雖然留下的記載很少,但從他之後兩代人(三世君王實際為兩代人,因襄公與桓公平輩)即出現了齊桓公這位霸主,足可以證明呂購併沒有荒廢他在位的這幾十年,而是替後人的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為何眾多史家們不願記載他的事迹呢?鄙人以為一方面是齊國先後有兩位庄公,讓他的一些事迹被埋沒了另一方面,他的主要功績其實是沿用了先祖姜太公所創製治國之法,例如因俗而治、鼓勵經商、促進手工業、搞活漁鹽業等。雖然這些方法讓齊國迅速恢復了國力,但畢竟這是前人的創造,並非他的功勞,所以司馬遷他們就沒有給他更多的溢美之詞
如此說來,齊前庄公的故事就這樣平淡地過去了嗎?《竹書》會告訴各位,呂購他不會那麼快離開的,因為在前庄公管理齊國期間,他還辦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而這件事就是呂購替自己的後世齊君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相當於他親自演奏了一下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前奏,敲了敲齊國稱霸之路的「命運之門」
那他這個「門」是如何敲的呢?《竹書》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平王)三年,齊人滅祝」。可是,這看起來只是普普通通的大國兼并小國的事件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嘛。既然大家一時半刻還不能明白這其中的奧秘,那就讓在下給各位解讀一下吧:
1、祝國雖然是小國,但其身份並不簡單
大家別看祝國是一個蕞爾小國,其疆域和實力遠不及那些耳熟能詳的諸侯大國,但他的身份卻並不簡單。因為,祝國是華夏文明「人文初祖」黃帝(任姓,或者寫成妊姓)後人的封國,在歷史上還出過發明了馬車的奚仲和商湯的左相仲虺這樣的名人。所以祝國從被武王分封立國以後,一直享有著很高的聲譽,被眾人所尊敬
2、祝國所處地理位置算得上是「黃金地段」
眾所周知,周代在今山東省境內,曾分封過兩個重要的諸侯國,一個是周公的封國魯,另一個則是太公的封國齊。這兩位開創周朝霸業的重臣被分封於此,一方面是此地土壤肥沃適合發展,另一個方面則是東夷諸部野心勃勃,需要他們來幫周王室「看管」東部地區
祝國這個黃帝後人的封國更是了得,剛好夾在魯、齊兩國的中間(大約在今濟南市西郊),使得祝國既享有著山東肥沃的土地,還能獲得來自雙方的惠利。再加上祝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又是依山傍水(山是泰山,水是濟水、玉水),自古就有「濟左走廊」的美譽,是齊國所處的海岱地區與中原地區往來的重要通道,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地段」
祝國處在齊、魯兩國中間的「黃金地段」
3、齊國早就有吞併祝國之心
正如上一段所說的,祝國雖然國家不大,但比較富足,還守在「濟左走廊」這重要通道上。而齊國為了打通本國與中原地區往來的節點,早就有了吞下祝國之心。畢竟,拿下這裡不僅能得到一塊富饒的土地,還能在魯、齊兩國較量中佔有先機,更為齊國日後西進通商或稱霸掃平障礙,何樂而不為呢?
4、齊國吞併祝國名不正、言不順
對於齊國來說,祝國就是一塊嘴邊的「肥肉」,如果自己不吃,反被魯國吞掉的話,將會給日後的發展帶來很多的限制。但真的動手把這塊「肥肉」拿下來,齊國又處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因為他們此舉名不正、言不順
也許有的朋友會說了,當年太公在世時,武王曾許給齊國征伐之權了,他們攻打、吞併一個小國是合情合理的啊?可各位有沒有想過,武王許給齊國的征伐之權,主要針對的是那些殷商時期留存下來的非周天子所封的東部國家,以及那些雖被天子敕封卻反叛朝廷的諸侯。祝國既是周武王親封,又是黃帝後人的封國,也沒有背叛朝廷,齊國憑什麼兼并他們呢?更何況此時已經離武王很久很久了,平王只給了晉國、秦國他們征伐的權力,沒再承認齊國的征伐權,所以齊國出兵並不是那麼理直氣壯。
齊國的先祖姜太公
另外,也如上面提到的,祝國處在魯、齊兩國中心地帶,其實也是兩個大國間的緩衝地帶。突然這樣一個緩衝地帶被其中一方劃歸己有,另一方怎能善罷甘休呢?再說了,如此一塊「肥肉」,魯國也眼饞得緊,當然會在齊國行動後對其口誅筆伐,掀起輿論之戰。並且,還有一點是魯國和祝國之間一直互為姻親,從情感上講祝、魯兩國關係十分親近。你齊國突然拿下了祝國,這是在吞併呢?還是想跟魯國翻臉呢?自然還是引起矛盾的爆發點。
5、齊前庄公應對壓力有技巧
祝國被齊國吞併後,四方諸侯對他們都發出了不滿的聲音,呂購當時的感受拿現代的話講真是「壓力山大」。那面對如此的聲討,齊前庄公該如何應對呢?呂購可是玩得相當巧妙,他明面上恢復了祝國的名號,告訴天下人祝國已經復國了,讓他們再也沒有指責齊國的理由。而暗地裡,這個復國了的祝國並沒有自己的主權,僅僅是齊國的附庸,跟被齊國吞併其實沒什麼兩樣。再加上呂購又將其改稱為祝阿(有的資料中寫成祝柯),幾乎就是把祝國當成了自己國家的一個縣屬。各位瞧瞧,這齊前庄公是不是應對得當,處理得很巧妙呢?
6、齊前庄公吞併祝國的真實目的
說完了以上五點表面上的內容,咱們再來挖掘一下呂購兼并祝國背後的真實目的。在下認為應該有以下幾點:
第一,齊國吞併祝國的時候,已經是齊前庄公在位的第二十六、七年的時候。當時的齊國通過呂購的努力,已經基本恢復了國力。此時對祝國出兵,其實就是在測試本國的實力,如果連這樣的小國都拿不下的話,更別說與大國爭雄了。
第二,呂購此舉是在試探王室及眾諸侯國的反應與底線。事實證明齊國在不被周天子(平王)允許的情況下,吞併祝國的行為還是會惹惱了天下人的,但大家基本都是聲討,連朝廷也沒有對其問責。這就說明齊國在實力沒有絕對優勢的時候,想通過武力稱霸是很危險的。但這種危險也是有限的,只需封住他人之口即可,無需擔心會被他國征討
第三,吞併祝國是呂購在為後人探尋「稱霸」的方式。從齊國滅祝又恢復祝國的方式能被天下人所認可這一點來看,通過武力兼并這條稱霸之路似乎不太適合齊國。反倒是讓他國附庸於自己更加有效,還不會引起公憤。正因為如此,日後齊桓公稱霸時主要靠的是提升本國實力,以壓倒性的威勢來迫使他國臣服,並不太依靠擴張領土或者滅國滅祀的方式來達成
這下大家應該明白「齊人滅祝」這條信息的重要性了吧?齊前庄公看似沒有什麼功績留下,其實他的目光很敏銳,能力也很強。他發現了當時的天下已經有了諸侯崛起、互相爭雄的跡象,便主動進行嘗試、巧妙應對,替齊國找到了一條可行的「稱霸之路」。難怪齊桓公能那麼快成為「春秋首霸」,這都要感謝他的爺爺呂購邁出的這試探性的一步。
好了,現在咱們已經講過了西部諸侯與外族戎人的較量,又說了說東部大國在小區域內進行的稱霸嘗試,那下一次咱們就要來到中原一帶了。因為,這裡也發生了糾紛,有兩個國家遭遇了滅頂之災,被一個實力雄厚的諸侯所滅。而這兩個國家被滅後,竟然又有了不同的結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產生糾紛的這三個諸侯都是誰呢?咱們下次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閑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前庄公試霸、文成二侯短壽、呂購長壽、功績不顯、齊人滅祝、祝國不簡單、齊國有預謀、呂購巧應對、此事意義深遠。

相关参考

慈禧是清朝滅亡的罪人

慈禧是清朝滅亡的罪人?乾隆皇帝責任更大,看看他在位的政策?說起晚清的慈禧太后,很多人都對她咬牙切齒,她奢華至極,對內壓榨百姓,對洋人卻卑躬屈膝,說她是晚清國滅亡的第一罪人,那麼作為晚清後期的實權統治者

“蜀國滅亡誰之過”閉門會議

“劉禪居然舉國降魏了!”劉備夢見孫子劉諶因反對投降,殺死妻兒後自刎的驚悚一幕,決心問個清楚。劉備厲聲喝到:“劉阿鬥,你個不成器的東西!208年,你趙雲叔叔在長阪坡拚命廝殺才救下了你個小奴才,就是讓你乾

西域群雄環伺,為何只有耶律大石,能夠創建西遼並稱霸中亞

遼國覆滅之際,耶律大石選擇自立為帝,並率軍西征「”西遼”是按照史書慣例,與被金國滅亡的中原遼國作區分,西遼國內以契丹為族稱,或者應該稱之為遼國,但為免混淆,本文也按照西遼進行闡述。唐朝自安史之亂走向分

西域群雄環伺,為何只有耶律大石,能夠創建西遼並稱霸中亞

遼國覆滅之際,耶律大石選擇自立為帝,並率軍西征「”西遼”是按照史書慣例,與被金國滅亡的中原遼國作區分,西遼國內以契丹為族稱,或者應該稱之為遼國,但為免混淆,本文也按照西遼進行闡述。唐朝自安史之亂走向分

統一六國的只有秦始皇一個人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過渡性的動亂時期,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還有很多小的國家。他們都是周朝的諸侯國,他們互相攻伐,大國吃小國,大國間再爭奪霸權和地位的時代,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嬴政是大

野戰勝秦的背後,是非常之人趙奢的非常之法

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強勢崛起於關中,國力冠絕六國,銳士爭雄天下,諸侯畏懼如虎。然而事無絕對,公元前269年,強秦與胡服騎射之趙國在閼與(yùyǔ)發生了一場戰爭。強秦第一次在大規模野戰中慘敗,天下稱奇!

野戰勝秦的背後,是非常之人趙奢的非常之法

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強勢崛起於關中,國力冠絕六國,銳士爭雄天下,諸侯畏懼如虎。然而事無絕對,公元前269年,強秦與胡服騎射之趙國在閼與(yùyǔ)發生了一場戰爭。強秦第一次在大規模野戰中慘敗,天下稱奇!

秦陵的兵馬俑多值錢

如今中國歷史之所以一直統一,還得歸功於2000多年前的秦國。而秦國在春秋時期,還是一個較為落後的小國。當時春秋各國都在中國領土上爭雄稱王,秦國只能旁觀望,並沒有國家注意到這個小國。但在秦國進行經過商鞅

太平天國滅亡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說起太平天國,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成為近代史上的奇觀。有的說有進步意義,有的說亂了十幾年,是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以致國力減弱。內亂造成清朝實力下降,是贊同的,但是清廷在當時內憂外患的亂局下,不

太平天國滅亡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說起太平天國,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成為近代史上的奇觀。有的說有進步意義,有的說亂了十幾年,是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以致國力減弱。內亂造成清朝實力下降,是贊同的,但是清廷在當時內憂外患的亂局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