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勸人節儉到奢侈無度,一位唐代高官的進化史,令人唏噓
Posted 高官
篇首语:人们常说,常识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從勸人節儉到奢侈無度,一位唐代高官的進化史,令人唏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從勸人節儉到奢侈無度,一位唐代高官的進化史,令人唏噓
有的人少年立下的志向會影響一輩子,矢志不渝,踐行終生;有的人卻在人生的道路上違背初心,一生判若兩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還記得《人民的名義》中的祁同偉嗎?社會上有這樣一種類型的人,一路艱辛走來,登上權力的高峰,就忘了初衷,變成自己曾經痛恨的人。其實現實中自稱「農民的兒子」,深知百姓疾苦,後來又因腐敗落馬的貪官,也不在少數。在唐代也有這麼一位曾經的高官李紳,身前曾經享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榮耀,身後又因酷吏冤案,落得「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有些諷刺的是,這個李紳早年寫過二首著名的《憫農》詩,不經意間寫出的千古的名句,到今天仍是教育的名言,勸人勤儉,飲水思源。珍惜糧食,感恩農民。一粥一飯,都當思來之不易。
01什麼情形下寫出《憫農》呢?
李紳(772-846年),祖籍安徽亳州,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在浙江湖州任縣令時,他出生於湖州,六歲時喪父,就隨母遷居潤州無錫,母親教子刻苦讀書,孤兒寡母經歷了艱苦的生活,34歲中進士後入仕。
話說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相逢,二人是同科進士,有文友情誼,於是相約郊遊,登上了城東觀稼台。遙望一片田野,詩興大發。李逢吉先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表達了他的人生理想:「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台。」如果陞官之路,能像登台這樣快捷就好了。看來李逢吉是心心念念著自己的仕途。
同一場景,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而李紳此刻眼裡看到正午烈日之下,田野里的農夫的辛勞。他隨口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聽了連聲稱讚,李紳仰天長嘆,接著又吟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千古佳句,一氣呵成。文為心聲,眼界和心胸兩相對比,高下立現。
李紳用極樸實的語言,講出重要的道理。他的思想深刻而廣闊,他是看客,看到了廣袤的農田,看到了勞作的人。首先想到的不是風景,不是個人的野心,而是能體恤到種植人的辛勞。此時的李紳憂國憂民,心裡不僅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心裡更裝的下百姓,此時他的仕途之路剛剛起步……
02文人李紳與政客李紳
李紳可以稱得上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第一人,在唐代很有文化影響力,曾經寫下《新題樂府》二十首,開創了樂府敘事詩的先河。後來元稹和詩寫了十二首,白居易也效仿寫了《新樂府》五十首,達到樂府敘事詩的頂峰。
他們三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彼此也有深厚的情誼,可惜李紳創作的二十首都已失傳,我們今天已看不到這些精彩的篇章,但是也應當銘記他對唐代樂府敘事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當時一位有影響力的文人。
然而人生多面,令人稱道的只是一個側面。李紳的人生追求並不在於文學詩詞,還有他野心勃勃的政治理想。
李紳的政治生涯,在任翰林學士時,就涉入朋黨之爭,追隨李德裕,是李黨一派的重要人物,隨著李黨的起落,也經歷了宦海沉浮,先後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也被貶為端州司馬、江州刺史等,李德裕為相以後,李紳又逐步升遷,後來也官居宰相之位四年,達到仕途的頂峰。
隨著一步一步升遷,人生追求榮華富貴,政治上結黨營私,自然已非當年觀稼台上的李紳。據記載,李紳為官後「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他尤其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就耗費活雞三百多隻,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
如此這般花天酒地,鋪張排場,豢養私妓,縱情聲色。曾經參加宴請的劉禹錫對他的奢靡生活也驚詫不已,作詩感慨說:「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這還是早年崇尚節儉的人嗎?條件改善可以忘卻曾經自己的初心,感嘆李紳從「粒粒皆辛苦」,最終也過上了「朱門酒肉臭」的奢糜生活,這是一個人的個例,還是封建士大夫的通病呢?
李紳曾經憫農,但是為官卻酷暴,他在官場最後的污點是辦理「吳湘案」,有草菅人命之過。公元845年,李紳因病辭相後出任淮南節度使,當時的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後當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此案上報到朝廷後,上面疑有冤情,派遣御史前往揚州複查。調查發現,吳湘有貪贓,但款項並不多,強娶民女也不實,罪不當死。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處死了吳湘。
這樣的結果,史書記載不一,一說是李紳與吳湘爭搶民女,欲置吳湘死地;更靠譜的說法是吳湘叔叔與李黨大佬李德裕有世仇,李紳為取悅李德裕而伺機報復,羅織罪名而處死吳湘。
把罪不該死的人至於死地,心中可還有仁慈憐憫嗎?此時李紳的心中,大概已經被一黨的私利所佔據,看到的是黨爭的利益,打擊報復,已沒有對百姓生命的憐惜!
次年,李紳因病故去。又隔一年,唐宣宗即位,李黨一干人全部落馬。吳湘的哥哥再次鳴冤,朝廷重新複查吳湘案,吳湘得以平反昭雪。按照唐朝的規定,李紳作為酷吏死後被剝奪了爵位,子孫不得做官。身前權傾一時,身後污名留世,政治家李紳留給世人一個這樣的背影。
03結語:功過是非,後人評說
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李紳的一生,反差之大。其實人在成長軌跡中的蛻變也不是鮮見的事,比李紳更甚者,比如清代的大貪官和珅,起初為官時,也是精明強幹又為政清廉的好官,在皇上信任,權高位重時,漸漸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最後竟然達到「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狀況,說明私慾不加遏制,就一步一步走向了貪慾無度的道路,這是何其相似。
或許看看當代的貪官在落馬後寫的懺悔日記,就可以理解一個人在環境改變後,在眾人追捧下的變化了。只是這個李紳寫出了那樣的千古金句,他曾經為辛苦的底層農夫代言,他的行動又背叛了他曾經代言的階級,他的言行不一,是此一時彼一時,還是說一套做一套呢,抑或是舊時的官場頑疾?
人終歸是要受環境的影響,人的變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生活中接觸到的不同的人和事,影響到自己的心靈,這充分說明了人的變化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二、人性的考量與約束
曾經仁心憫農的情懷,是真摯的。貪圖享受慾壑難填,也是真實的,那麼哪一個是真正的李紳?當然都是他。
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了人性里的善良,憐憫,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從他的身上,我們又看到了人的慾望無節制的可怕。貪慾貪婪之心,貪圖享受之心,可以把一個本來心存質樸的人,一步一步推向奢華無度。
人性中有善也有惡的一面,素來有自省,還應當有他律。善於自省的人,總是在反思自己的過錯,總結得失。及時糾正,不會讓自己滑向無度的深淵。社會制度上也應當有完善的他律,這是最後一道防線,謹防人性被惡的一面牽引驅使。
三、一生沉浮,可曾叩問初心?
李紳的人生,從人生進階看,不斷地進步,官至宰相,走向權力巔峰;從人性道德上看,卻是在滑坡,從憐憫到酷虐無情。
他七十四歲的一生, 在「人到七十古來稀」的唐代已是高壽,不知道晚年再讀一讀早年寫的詩,又會作何感想?從《憫農》詩來看,他的才華與見識毋庸置疑,因為可以影響詩王白居易的人,讓白居易效仿踐行《新樂府》運動的人,讓白居易「閑吟短李詩」的人,相信一定是有真才實學的。
真想找到晚年的詩來讀一讀,看一看身居高位之後,大權在握之時。他的所思所想,他還會感嘆什麼?他還會憐憫底層人民嗎?若人生回眸,他在暮年時,是否又心滿意足?可還記得當年自己的錚錚良言?
官員李紳,這樣真實的一生也令人唏噓。縱觀他的一生,早年的憫農豈不是笑話?「人生得意須盡歡」,也許在他得意時便要享盡人生榮華富貴。人生多面,令人稱道的也許只是一個側面,我們能看到的又是哪一面呢?
相关参考
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已經發現了:母雞什麼時候失去它們的牙齒,為何企鵝有著厚皮膚,孔雀如何獲得尾巴以及夜鶯叫聲與人類聲音之間的聯繫。科學探索40多種鳥類的基因測序對比,讓科學家更深入的了解到鳥類的進化史
一說到宋高宗趙構,那一定是眾多人吐槽的,可是槽點滿滿的宋高宗,還有個為人稱頌的點:節儉。宋高宗帶著大宋子民偏安江南後,在臨安鳳凰山的行宮,可謂是從內到外的窮酸樣,而且趙構還明令禁止別人給他進獻奢侈品,
现在不少公司将为员工免费供应午餐作为一项福利制度[注:福利制度正文 国家行政机关为改善所属公务人员的生活,通过专项会计科目开支设立的利设施和对公务人员个人生活补助的规定。],其实,这种“工作餐”制度
3月14日是白色戀人節,恰好進步了SSR緣結神這種和愛情主題干係最搭配的式神,近期日服也分外只做了官方性子的式神白色戀人節感激還禮,看點最的多,來看看這些式神的真愛都有誰吧。妖狐跳跳mm,你們一家人都
據《增廣賢文》記載:“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貴人。”人情冷暖,往往只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才能夠深刻的體會到。古人用俗語告誡後人:“人
衆所周知,我們中華文化含有豐厚的歷史底蘊。既寓意深遠,又頗耐人尋味。尤其是古代先賢留下來的告誡之語,更是很值得我們後世之人瞭解和反覆品讀。因爲它們都是古代先賢們的經驗之談,後世之人若能真正領悟到其中蘊
是位於鹹陽以北7.5公里的渭城區周陵鄉大寨村,一座巨大的陵墓矗立在村東,守望著一個王朝落寞的背影,陵墓主人的人生平淡卻令人唏噓。他是西漢最後一位皇帝,他的帝王生涯與人類文明一同步入以公元紀年的第一個世
自古皇帝多縱欲,後宮佳麗千千萬。中國幾千年歷史,有800多位皇帝(數據統計不一定準確),他們大多都是坐擁天下美人。漢朝幾乎每個皇帝的宮裡面都儲蓄有大量的美女供其淫樂,少則幾十人,多則幾萬人,據記載漢武
自古皇帝多縱欲,後宮佳麗千千萬。中國幾千年歷史,有800多位皇帝(數據統計不一定準確),他們大多都是坐擁天下美人。漢朝幾乎每個皇帝的宮裡面都儲蓄有大量的美女供其淫樂,少則幾十人,多則幾萬人,據記載漢武
他是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少军事典故的军事家,如围魏救赵,如添兵减灶等等;他是一位刑余之后的残疾人,之所以受刑,是因为同行的忌妒。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大名鼎鼎,但其实是有姓无名。司马迁称之为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