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棉花历史
Posted 棉花
篇首语:不学习历史的人注定要重复错误。——丘吉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种棉花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种棉花历史
1.【棉花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我国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夏禹时期,在《尚书•禹贡•扬州》中就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古时扬州就是我国现在的东南部和沿海一带,所谓“织贝”就是南方当时流行的五色“斑布”,这就说明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兄弟民族就早已栽种棉花和利用棉花了.多年生海岛棉秦汉时期在云南一带即有种植,海南岛于公元前87年就以生产广幅布而著名.三国时,棉花种植遍及珠江、闽江流域.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大面积栽培的草棉和亚洲棉是从国外分两路传入的.北路(也称旱路)传入草棉,由阿拉伯经伊朗、巴基斯坦传到我国新疆,再传入甘肃、陕西一带.南路(也称水路)传入亚洲棉,由印度经缅甸、泰国、越南传入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再传到长江、黄河流域.我国中原地区在6世纪到12世纪就已把棉花视为奇物珍品,然棉织品仅为上层统治者享用.黄河、长江流域的植棉业,元初已开始有记载.元司农司在1273年所撰的《农桑辑要》中,已经十分明确地指出植棉业发展到黄河、长江流域的“陕右”,即今甘肃河西走廊、陇东及陕西西部一带,其文曰:“木棉……西域所产,近期以来……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时的《资治通鉴》胡三省注(1285年)载:“木棉,江南多有之.”到1313年,王祯《农书•木棉叙》中称:“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服被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纩不足,而裘褐之费,此最省便.农务助桑麻之用,华夏兼蛮夷之利,将自此始矣.”又称:“夫棉为物……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又兼代毡之用.”由此可见棉花的“省便”已被北方人所利用了.明朝中叶的潮州人严开书在讲到棉丝变化时说:“(棉花在)宋、元之间,其种始至,关、陕、闽、广曾得其利.洪(武)永(乐)之际(1368年-1424年)遂遍天下,其利始百倍于丝枲(大麻的雄株,只开花,不结果,也叫花麻),自此而天下务蚕者日渐以少.”就上述表明,在元朝统一中国后,黄河、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已经相当普遍,它已代替了蚕业.。
2.棉花是何时出现的呢棉花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起源于何时,又是什么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大约9世纪的时候,摩尔人将棉花种植方法传到了西班牙.15世纪,棉花传入英国,然后传入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而其实中美洲原住民也早已懂得用棉花纺织衣服和毯子.16世纪西班牙人进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岛,发现当地植棉业已很发达,岛民将彩色棉纺成土布,做成当地人的服装.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但是在中原地区,起初人们只将棉花作为观赏植物,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9世纪着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由此可见,现今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花,最初是被人当作花、草一类的东西看待的.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有3条不同的途径.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之后传入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第二条途径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第三条途径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北路即古籍"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由于非洲棉和亚洲棉质量不好,产量也低,所以到了清末,我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现在我国种植的全是各国陆地棉及其变种.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比中原早,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唐宋时期,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目前中原地区所见到的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也就是从这时期起,棉布逐渐替代丝绸,成为我国人民主要的服饰材料.元代初年,政府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元以后统治这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在我国的棉花栽培历史上,先后种植过四个栽培品种:海岛棉(长绒棉)、亚洲棉(粗绒棉)、陆地棉(细绒棉)和草棉(粗绒棉).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主要栽培品种也不一样,亚洲棉引入历史最久,种植时间最长,同时栽培区域较广;陆地棉引入我国的历史较短,但发展很快,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即取代了亚洲棉.目前广大棉区所种植的棉花多为陆地棉种(细绒棉),新疆还种植有少量海岛棉(长绒棉).。
3.中国哪朝代开始种棉花
9世纪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中国看到棉花,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中原地区所见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设立木棉提举司,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据记载每年多达10万匹,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明朝也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清末,中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替代了质量不好产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亚洲棉。
4.棉花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我国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夏禹时期,在《尚书•禹贡•扬州》中就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古时扬州就是我国现在的东南部和沿海一带,所谓“织贝”就是南方当时流行的五色“斑布”,这就说明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兄弟民族就早已栽种棉花和利用棉花了。多年生海岛棉秦汉时期在云南一带即有种植,海南岛于公元前87年就以生产广幅布而著名。三国时,棉花种植遍及珠江、闽江流域。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大面积栽培的草棉和亚洲棉是从国外分两路传入的。北路(也称旱路)传入草棉,由阿拉伯经伊朗、巴基斯坦传到我国新疆,再传入甘肃、陕西一带。南路(也称水路)传入亚洲棉,由印度经缅甸、泰国、越南传入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再传到长江、黄河流域。
我国中原地区在6世纪到12世纪就已把棉花视为奇物珍品,然棉织品仅为上层统治者享用。黄河、长江流域的植棉业,元初已开始有记载。元司农司在1273年所撰的《农桑辑要》中,已经十分明确地指出植棉业发展到黄河、长江流域的“陕右”,即今甘肃河西走廊、陇东及陕西西部一带,其文曰:“木棉……西域所产,近期以来……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时的《资治通鉴》胡三省注(1285年)载:“木棉,江南多有之。”到1313年,王祯《农书•木棉叙》中称:“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服被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纩不足,而裘褐之费,此最省便。农务助桑麻之用,华夏兼蛮夷之利,将自此始矣。”又称:“夫棉为物……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又兼代毡之用。”由此可见棉花的“省便”已被北方人所利用了。明朝中叶的潮州人严开书在讲到棉丝变化时说:“(棉花在)宋、元之间,其种始至,关、陕、闽、广曾得其利。洪(武)永(乐)之际(1368年-1424年)遂遍天下,其利始百倍于丝枲(大麻的雄株,只开花,不结果,也叫花麻),自此而天下务蚕者日渐以少。”就上述表明,在元朝统一中国后,黄河、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已经相当普遍,它已代替了蚕业。
5.我国棉花 演变
棉花产区分布及区划 1.我国棉花产区分布。
我国适宜种植棉花的区域广泛,棉区范围大致在北纬18-46度,东经76-124度之间,即南起海南岛,北抵新疆的玛纳斯垦区,东起台湾省、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带和辽河流域,西至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全国除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少数省(自治区)外,都能种植棉花。2003年棉花产量在20万吨以上的省有:新疆(160万吨)、河南(37.67万吨)、山东(87.7万吨)、江苏(29.1万吨)、河北40.9万吨)、湖北(32.5万吨)和安徽(29万吨)。
2.我国棉花区划。我国棉区范围广阔,根据棉花对生态条件的要求,结合棉花生产特点,以及棉区分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植棉历史,将全国划分为三大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
长江流域棉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安徽、四川、江西、湖南8省市,近年来种植面积稳中有减(见表五)。
黄河流域棉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辽宁6省区,近年来种植面积稳中有升(见表五)。
新疆棉区。包括新疆和河西走廊一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新疆棉花以纤维长、色泽洁白、拉力强著称,是我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辟棉区。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干旱少雨,种植棉花条件得天独厚,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增加很快(见表五)。
从种植区域看,新疆已初步形成了3个产棉区,即南疆棉区、北疆棉区和东疆棉区。南疆棉区是新疆棉花的主产区,其棉花产量约占新疆棉区产量的80%,也是我国最适宜的植棉地区,是长绒棉的生产基地。
其次是北疆,再次是东疆。新疆棉花连续8年在总产、单产、人均占有量、外调量等方面居全国首位(见图一)。
除三大主产棉区外,京、津、甘肃、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分散种植,但其产量合计占全国棉花总产不到1%。 表五:我国棉花产区变化统计表 时间 1958 1968 1978 1988 1998 新疆棉区 2% 4% 3% 7% 31% 长江流域棉区 60% 44% 47% 60% 35% 黄河流域棉区 38% 52% 50% 33% 34%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中国棉花网 图一 :1996/1997年度以来我国棉花主产省产量及所占比例 作 者: 姬广坡 郭淑华 姚祥 焦辉 工具箱 【 · 发布:eaglecanfly 2004-09-14 21:06 】 我国棉花生产状况(5) 【2004.03.16 13:18】期货日报 -------------------------------------------------------------------------------- 4.花铃期。
花铃期是指从开花至吐絮这一段时间,一般从7月上旬到8月底、9月初。花铃期处于经济产量形成过程中,占有决定性位置,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
此阶段根据其生育特性又分为初花期和盛花结 铃期。花铃期是棉花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棉株对水反应敏感,如水分失调,代谢过程受阻,大量蕾铃脱落,并引起早衰,严重影响棉花生育进程。
5.吐絮期。吐絮期是指开始吐絮到枯霜来临、生育结束的一段较长的时间。
一般在8月下旬、9月初开始吐絮,持续70-80天,是棉纤维生长发育的主要阶段。此期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阴雨连绵加重棉花烂铃、冷秋年份使棉花贪青迟熟,纤维发育不良等。
棉花是陆续开花、结铃,陆续成熟、吐絮。在开始吐絮时,伏桃正在逐渐成熟,秋桃正在形成、长大,棉株的营养生长已衰退,生殖生长逐渐缓慢,根系吸收能力日渐下降,这时需要有充足的日照、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以加速碳水化合物的转化,促进脂肪和纤维素的形成,并加速铃壳干燥,有利于棉铃开裂,吐絮。
由于我国宜棉地区广阔,各棉区的气象条件差别较大,以下三个表格(表七、表八和表九)列出了各棉区棉花生长月份温度、水分和光照基本情况。 作 者: 姬广坡 郭淑华 姚祥 焦辉 工具箱 【 · 原创:eaglecanfly 2004-09-14 21:07 】 我国棉花生产状况(6) 【2004.03.19 09:10】期货日报 -------------------------------------------------------------------------------- 3.干旱。
黄河流域棉区由于常年冬春干旱,因此在播种出苗期对棉花影响较大;长江流域棉区,对棉花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夏季干旱和秋季干旱;新疆棉区常年降雨量偏小,棉田干旱经常发生,需灌溉植棉才行。 4.病虫害。
在棉花生长过程中,有很多病虫害随时会影响棉花的生长和发育。在棉花生长的不同时期,病虫害的种类也不一样。
低温阴雨是导致棉花苗期病虫害发作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发现的苗病有20多种,如立枯病、炭疽病等,造成棉田缺苗断垄,严重时会影响棉花的产量。
棉花成株后主要受以下病虫害的影响: (1)棉花枯、黄萎病。在棉田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时易发生枯、黄萎病。
一般在6月,棉苗4、5个真叶时发病,7、8月份现蕾到花铃期加重,造成病叶大量枯落,并伴有蕾铃脱落。多雨年份,夏季湿度大,气温偏低,枯萎病发病迅速,病株成倍增长,危害严重。
(2)棉花红叶茎枯病。主要是由花期和结铃期肥水失调,营养不足,特别是缺钾肥造成的。
一般在蕾期初发,花期普发,铃期盛发,吐絮期成片死株。 (3)棉花铃病。
我国棉花铃病发生普遍,造成烂铃、僵瓣。多雨年份,长江及黄河流域棉区烂铃率可达10%-30%,烂铃与健铃相比,籽棉重量减轻40.8%。
6.中国古代种棉花吗
棉花是中国古代引进的重要的纤维作物。
公元二世纪至公元四世纪,中国的新疆、海南岛、云南等边疆地区已种植棉花,称为“吉贝”、“古贝”、“白叠”等。据考证这些名称分别来自梵语、马来语或古突厥语。
也有学者甚至认为,吉贝和白叠分别代表亚洲棉(G arboreum L,中棉)和非洲棉(G herbaceum L,草棉)。在现今中国所种棉花中,还有陆地棉(G hirsutum L)亦称“美棉”,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引进来的。
宋以后,棉花开始从边缘地区自南向北,由东到西,向长江和黄河流域发展。在南方,据宋代《文昌杂录》等记载,除两广、海南岛、云南种棉外,还在福建种植。
长江流域由于气温较低,多年生棉花不能越冬,所以直至12世纪中后期,引入或在华南培育出一年生棉花后,才逐渐推广种植。宋末元初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指出“木棉,江南多有之”。
元代王祯《农书》也说:“近江东、陕右亦多种。”又说:“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
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
说明长江流域在宋末元初已较多地种植棉花,且发展很快。元政府曾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
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明清时期这些地区继续成为棉花的主产区。在北方,除新疆、甘肃原有的植棉区外,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陕西开始植棉。
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植棉也有很大发展,种棉最多的是河南,其次为山东,山两则主要在晋西南部种植,陕西植棉较少,直到19世纪后期,才有所发展。种棉“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以致“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并逐渐取代了丝、麻的地位。
在棉作发展的同时,棉花栽培技术也得到提高。最早记载棉花栽培技术的农书是《四时纂要》,以后在元代的三大农书、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的《豳风广义》等书中都有棉花栽培技术的记载,清代还出现了《棉花图》和《植棉纂要》等植棉专著。
《四时纂要·三月》有 “种木绵法” 一条,讲到了播种期、种子处理、棉田整地、施肥覆盖、中耕以及防止棉桃脱落等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棉花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在《四时纂要》之后,提到棉花栽培的则是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其在《资治通鉴》中所作的注说:“木棉,江南多有之,以春二、三月之晦下子,种之即生。既生,须一月三薅其旁。
失时不薅,则为草所荒秽,辄萎死。”这里仅仅涉及到播种期和中耕除草的问题。
就播种期而言,比《四时纂要》中所说的谷雨前后(农历三月中上旬,公历四月二十日前后)似要早些,这种播种期的差异,可能是由南北气候差异所致。据现代科学观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棉花播种日期(4月11日)比黄河流域(4月21日到5月1日)一般要早十到二十天[1]。
就中耕除草而言,强调多薅与《四时纂要》是一致的。除上述提到的两处有关棉花栽培技术的记载以外,现有有关棉花栽培技术的记载最早、最全面、最具体的当属元代的三大农书。
三大农书中,以《农桑辑要》的论述最为详细,王祯《农书》基本上沿袭了《农桑辑要》的论述,《农桑衣食撮要》的记载则相对简略。兹按棉花种植的主要环节试述如下:择地:《农桑辑要·木绵》中首先提出了“择两和不下湿肥地”的主张。
所谓“两和地”,即土壤中所含砂壤、粘壤分量适中,具有一定保水保肥能力的土地;“不下湿”,即地下水位较低的土地。这种标准是符合棉花生长需要的,棉花是旱生植物,喜沙质壤土,喜高燥地,同时棉花生育期长,需肥量较多,因此,也要求一些相对肥沃的土地。
整地:《农桑辑要》提出:“于正月地气透时,深耕三遍,耙盖调熟,然后作成畦畛。每畦每畦长八步,阔一步(内半步作畦面,半步作畦背)。
深斫二遍,用耙耧平,起出覆土,于畦背上堆积。”然后在播种前一天,“连浇三水”,以保证棉子萌发时所需足够的水分。
播种:元代农书中所述的播种主要包括下列步骤:(1)种子处理。元时的棉种处理主要有二个步骤:水浸和灰拌。
《四时纂要》中二个步骤是合在一道的,“以绵种杂以溺灰,两足十分揉之。”元代才分开来加以处理,《农桑衣食撮要》说“先将种子用水浸,灰拌匀,候生芽。”
而《农桑辑要》则在水浸和灰拌之间,还加上了“堆于湿地上,瓦盆复一夜”。(2)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
《农桑辑要》与《农桑衣食揖要》二者在播种方式上略有区别,前者采用的是畦种撒播的方式,而后者采用的则是穴种点播的方式。播种方式不同,播种密度也有区别,前者长八步、宽一步做成一畦,按《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说每步为五尺,则每畦的长为四十尺,宽为五尺。
后者每尺作一穴。经过间苗之后,前者每步(五尺)留二苗,后者每穴(一尺)留二苗。
可见后者的密度要高于前者。当时还采取了移栽的办法,来调整种植密度,即所谓“稠则移栽,稀则不须。”
可以看出,元代时是主张棉花稀植的,这种主张甚至明代仍然没有改变。徐光启所总结棉花丰产“十六字诀”中,。
7.有关中国的棉花种植历史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晋朝是有支军队因为无衣
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参P145上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棉花专指草棉,但古书上称的棉花既包括草棉,也包括木棉。
古代传入中国的棉花有两种,一种是原产非洲的草棉,一种是原产印度的木棉。非洲草棉是经中亚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
当时人们称之为“白叠”。 非洲草棉产量低、纤维品质也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所以很早就在新疆得到推广。
但总的说它的种植面不广,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仅限于新疆。直到南宋末年,非洲草棉才得到了在关陕渭水一带迅速传播的机会。
印度木棉是经东南亚传入我国的,时间要晚一些。 当时人们称之为穜花或“吉贝”。
印度木棉植株高大,高六、七尺,有似江南的小桑树,结桃多,产量高。闽中一带,“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南宋末年,印度木棉迅速向长江流域推广,成为农业中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课本讲的棉花的种植,重点讲的是印度木棉的种植。
两宋时期,我国南方人民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套植棉技术。每年农历二三月开始播种棉籽,棉苗出土后,每月锄草3次。
一株有120个棉铃,就算上品。棉花的纤维一般长1寸左右。
8.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棉花的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约四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人们的衣料大致在前三千年以丝麻为主,后一千年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当然,现代又兴起了人造纤维,则不在本文介绍之列。 自三代至唐宋的三千三百年间,中原大地除栽种粟、麦、稻等粮食作物外,主要是栽种桑、柘、大麻、苎麻等。
白居易《秦中吟·重赋》诗说:“厚地植桑麻,所用济生民。”[1]随着人口的繁衍,土地的垦殖,处处有绿荫蔽野的桑树和柘树,此处景象,今日已不易设想,更无以复原了。
丝麻不仅作为纺织品的原料,麻可以制作麻绳之类,丝絮是制作被褥、冬服等的原料。《重赋》诗描写“官库”内“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2]官府向民间徵收大量丝绵,即是供官员、军人作冬服之用。
李白《子夜吴歌》说:“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3]就是生动地描绘一个女子为征夫赶制冬袍之情景。古时所谓布,一般是指麻布,人们用“布衣”一词形容平民百姓,是因为穷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以麻布蔽体。
杜甫《北征》诗说:“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4]反映在安史之乱时,其家生计艰窘,不得不将旧剩的高贵刺绣丝织物,补衲麻织短褐。陆游《霜风》诗说:“十月霜风吼屋边,布裘未办一铢绵。”
[5]另一《泛舟过金家埂赠卖薪王翁》诗说:“软炊豆饭可支日,厚絮布襦聊过冬。”[6]反映当时尚可饱暖的生活水平,是麻布作面料的丝绵冬服。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7]这是指丝绵为絮的麻布被,因使用多年,“骄儿恶卧”,已丧失保暖作用。
宋徽宗时设居养院,类似今日之养老院,规定八十岁以上老人“夏月支布衣,冬月衲衣絮被”,即“布絮衲被”。有一位一百零一岁的老人咸通“冬月给绵绢衣被,夏单绢衫袴”,[⑧]作为特殊优待。
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丝麻维系着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当时固然有衣不蔽体者,但也有浪费绫罗绸缎,用之如泥沙不惜者。
两者相抵,尚有部份丝绸经海路和陆路出口,驰誉古代并不发达的国际市场。丝麻自给有馀,这在技术落后的古代绝非易事。
正如司马光所说:“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9]我们缅怀灿烂华夏古文明时,就绝不应当忘却成千上万史册中无名的农妇们的劳绩,她们也同样是古文明的支柱。
古代主要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家庭经济,全国的丝麻总产量决不可能有官府的统计数字。列入官府统计者,只有赋税和财政收支。
汉武帝时,曾一次“均输帛五百万匹”,[10]这正反映了当时丝织品产量之多。宋英宗时,主管财政的三司使蔡襄上奏,说一年内通过和买、徵税等途径,共收入丝麻织品8,745,535匹。
[11]宋朝沿用后周之制,规定缴纳官府者,一匹紬绢幅阔2尺5分,重12两,长42尺。[12]依1宋尺为31厘米计,约折合113,866,866米。
宋朝官府的布帛主要供军队和官员之用,北宋中期,禁军将士平均每年春冬发放紬绢6匹,绵12两,[13]6匹紬绢约折合78米。南宋有军士每年发放绢4匹和2匹的记录,约折合52米和26米。
因为丝织紬绢不耐穿,必须每年发放。北宋人口最多时约有1亿。
按1亿人的衣装、被褥、帐幔等用品估计,还须考虑到部份丝绸出口,人们的衣装盛行宽体,衣料的使用并不经济等情况,将丝麻织品依平均每人每年消费2匹估算,则丝麻织品总产量为26·04亿米。 但是,光是以纺织品尚不足以包括古代丝麻的总产量,另的丝绵之类,是不能不估计的。
宋神宗时,官府两税收入中有丝绵一项,为5,850,356两,[14]按16两为1斤,1宋斤约合0·6公斤估算,约折合219吨。若以1亿人口,每人平均每年耗费丝绵4两的保守估计,丝绵年产量亦须1·5万吨。
棉花古称木绵、吉贝等,最早在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种植。至元明时代,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近年来,著名学者漆侠先生著有《宋代植棉考》,[15]指出宋朝闽广地区广泛种植木绵,吉贝布的生产已不限于海南岛,到南宋时,两浙和江南路的植棉已有推广的趋势。此文对内地植棉业发展始于元代之旧说,有所突破。
本文在此基础上另外补充若干史料。 早在宋太宗时,据《宋会要》食货37之2,令川陕各州罢织各种精致丝织品上贡,“只织买绫、罗、紬、绢、駞布、木绵等”,可知西川已有棉布生产。
北宋末年亡辽后,宋金两国商定每年向金输纳岁币,《三朝北盟会编》卷16《北征纪实》载:“虏人每喜南货,故虽木绵亦二万段。”后宋金对峙时,据《宋会要》食货38之41记载,“虔(州)布、木绵”等都是南方对北方的一项重要贸易物资。
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说,“朝廷见收买木绵、虔布万数不少”,“木绵系福建路出产,虔布系江西路出产”。[16]楼钥《攻愧集》卷112《北行日录》下记载宋使赴金,“如木绵之类,复载至汴京”。
《永乐大典》卷5343《三阳志》载广东路连州韩山书院廪田中有“没官木绵田,税钱四贯五百足”。这是专门的棉田,并且已纳入官府的赋税徵收,折纳税钱。
正如漆侠先生《宋。
9.新疆种植棉花历史
目录目录棉花 棉花
棉花
进入9月以后,由吐鲁番往南经库尔勒、阿克苏、喀什直到和田,或北上经玛纳斯、石河子、乌苏直至博乐,到处都可看见在广阔的田野里盛开着一片雪白的银花,把戈壁绿洲相衬得格外明丽,这就是有名的新疆棉花。
新疆是我国最早植棉的地区之一。古代我国内地称棉花为"白叠"、"织贝"或"吉贝"。今日新疆维吾尔族人称棉花为"帕合他"。一些史学家认为"白叠"与"帕合他"读音相近,显为同一词,从字源上也可看出棉花由新疆传入内地的痕迹。新疆植棉的历史,一般认为不少于2000年。根据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自东汉起至南北朝时期,塔里木盆地各地和吐鲁番地区已相继种植了棉花,并有了棉纺织手工业。如民丰县出土的东汉墓中已有了土蜡染布及白布裤、手帕等棉织品。晋、唐时期的吐鲁番古墓中,所见棉纺织物就更多了。《梁书·西北诸戎传》称:"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在巴楚县托库孜萨来古城晚唐地层内不仅发现棉布,而且发现了棉籽实物。其籽粒小,纤维短,色黄。据考证,这就是当时种植的一年生草棉(即非洲棉)。新疆虽有悠久的植棉历史,但棉花生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获得新的发展。1949年新疆只有棉田33350多公顷,总产10万余担。到1959年棉田已发展到14万多公顷,总产114万余担,较1949年总产增加10倍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政策放宽和棉花经济进一步落实,新疆植棉业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尤其近年来,自治区确立了"一黑一白"的经济发展战略,植棉面积增加,单产提高,已出现了5个双百斤县,亩产150公斤的棉田面积已达数百公顷。亩产最高水平已达235公斤。目前其总产、单产、人均占有和外调总量均为全国之冠。到1999年自治区棉田面积扩大到9.7万公顷,总产3000万担。棉花产值达到95.97亿元,占新疆农业总产值的41%。如今棉花已成为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
新疆有最适于植棉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是新疆的热量丰富,日照充足,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和利用雪水人工灌溉,这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我国其他棉区所不及的良好条件。因此,新疆种植棉花有较大优势,比如病虫害种类少,危害程度轻,特别是没有红铃虫危害和极少发生烂铃,这就减少了防治病虫的劳力与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新疆棉花吐絮好,絮色白,品级高,常年一、二级花在80%以上,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专家们认为新疆棉花可纺性好,色白,可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字棉相媲美。
新疆不仅广种陆地棉,而且能种植长绒棉,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长绒棉在棉花分类上属海岛棉,与陆地棉相比生育期较长,主要表现在开花至吐絮的铃期长达10~20天,因此需要较多的积温和更充足的光照。此外,长绒棉生长势较强,对水肥更为敏感,掌握不好更易徒长和蕾铃大量脱落,所以更适于种植在干燥而有灌溉条件又便于人工控制的地方。由于一般长绒绵的纤维长度在35毫米,细度7000米/克,强度4.5克,因此可作特殊用途,是轮胎帘子线、导火线、宝塔线、降落伞和高档纺织品的重要原料。
我国过去没有种植长绒棉,特纺工业所需原料全部依赖进口。为发展长绒棉生产,1954年中央农业部曾指示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新疆五省(区)进行引种试验。新疆经过试种,获得成功,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1955年以后,一方面由国外引进长绒棉品种继续鉴定试验,同时开始大面积种植;另一方面则建立科研机构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促进长绒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步提高。目前新疆长绒棉种植面积达到数万公顷左右,成为国内唯一大量生产长绒棉的地区。
新疆棉花主要调往上海、浙江、四川、陕西、辽宁、天津、江苏、河南、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湖南、湖北、吉林、北京、山东、宁夏等19个省市。1982年新疆长绒棉开始向罗马尼亚出口。1983年陆地棉、长绒棉都进入了国际市场,主要运销罗马尼亚、日本、苏联、捷克、南斯拉夫等国家。
新疆棉花的生产用种,昔日主要是草棉和部分混杂退化的陆地棉;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从引种苏联品种逐渐发展为应用新疆自育品种。多年来经过数次换种,现在生产用种实现了自育品种化。
近年来,新疆利用高科技生产出来的天然彩色棉,在国际市场上卖到4000美元一吨,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关参考
国家图书馆收藏了一副《御制棉花图》,共计16幅图,描绘了从种棉花、摘棉花、纺织、印染的全过程。这幅图是清朝乾隆时期,直隶总督以乾隆皇帝参观腰山王氏庄园为背景制成的棉花图谱,也是至今仅有的棉花相关专著。
...自治区。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这样...
...自治区。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这样...
中国历史上首名外国太监是谁?太监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畸形产物,这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做法,也体现出封建王朝的极端残忍。一些贫苦出身的百姓为了生存,不惜割掉生殖器,进入皇宫中服侍皇上以及皇亲。身为太监,不
两千多年来,四川乐山市五通桥茫溪河畔的花盐街,是中国因盐成街、因盐行政的典范。近日,记者走进依山而筑、枕水而居的花盐街,去寻觅中国井盐文化“宝藏”。步入花盐街锁龙巷,一颗上百年的黄葛树破墙而出,树根迂
后妃是中国古代妇女中的一类特殊人物,她们既有着一般妇女的遭遇和命运,又有鲜为人知的宫中陪王伴驾的特殊生活。清王朝作为最后一个统治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尤其是皇帝的后妃
两千年前,秦始皇花10年时间攻下这里,两千年后,成中国最富之地
大秦帝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秦始皇一扫六合的故事,相信就连孩童有有所耳闻。然而,对于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的战役,相信就不是那么多人知晓了。在两千年前,秦始皇花10年时间攻下一片地方。而两千年
1、木本花卉:月季花、梅花、桃花、牡丹、海棠、玉兰、木笔、紫荆、连翘、金钟、丁香、紫藤、春鹃杜鹃花、石榴花、含笑花、白兰花、茉莉花、栀子花、桂花、木芙蓉、腊梅、免牙红、银芽柳、山茶花、迎春花;2、草本
后妃是中国古代妇女中的一类特殊人物,她们既有着一般妇女的遭遇和命运,又有鲜为人知的宫中陪王伴驾的特殊生活。清王朝作为最后一个统治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尤其是皇帝的后妃...
英国人花10万英镑买走中国一件文物,如今成馆藏最有价值的国宝
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22年,史书上称为“永乐盛世”,永乐年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期间,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