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齐山有关的历史故事
Posted 齐国
篇首语: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与齐山有关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齐山有关的历史故事
1.有关齐山的历史故事
齐山,因杜牧而精彩 杜牧于会昌四年(844)九月,来到池州,任刺史两年,留下不少好的诗文。
其中,足以吸引众多人士,到池州来,追迹访古,吟咏凭吊,在较长时间期,影响齐山品貌的诗就是《九日齐山登高》(《樊川文集》卷三):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在这首诗中,杜牧一连用了三个典故,是使这首诗意境提高、随之也使齐山知名度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三个典故分别是:其一“尘世难逢开口笑”句:用《庄子:盗跖篇》:“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其二“菊花须插满头归”句:用《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其三“牛山何必独沾衣”句:用《韩诗外传》卷十一:“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此诗是杜牧到池州后,借九日登高齐山,赋诗敞开心扉之作。杜牧青年时,有远大理想,曾用心研究战争,立志报效军前,为消除藩镇割据,重振大唐,建功立业。
惟他的仕途不利,壮志一再受挫。特别是由黄州调池州的任命,令他感到报国无门,理想成为泡影。
然杜牧毕竟是豁达的人,池州的水光山色,又利于他排解烦恼。恰遇重阳日,遂于客携壶登高,把心中的郁闷倾吐出来。
虽然如此,这首诗对齐山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却是他始料不及的。当时与杜牧一同登山的是诗人张祜。
张祜即和了一首诗《和杜牧之齐山登高》:秋菊南岸雨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流落正恰芳忌在,砧声徙促授寒衣。
杜牧的诗及张祜的和诗,为后人摩崖刻在齐山上清岩上。会昌五年(845),杜牧又在齐山西巅建一亭,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句“开帘当翠微”曰“翠微亭”。
从此以后,“翠微”也成齐山象征。齐山在池州东南五华里,山不高,群峰并立,玲珑秀美,岩洞奇绝。
此前并不显名。自杜牧登高诗流传各地,齐山遂出了名。
其后便有《一统志》曰:“不可胜纪”,《江南通志》曰:“不可胜举”。历朝许多文人墨客来到这里,追踪杜牧登临的齐山,寻迹凭吊,连绵不绝。
我们不妨一一来追叙一番:北宋名诗人梅尧臣,早年任池州建德(今东志至)县令。来池州登齐山有《翠微亭》诗曰:“牧之旧游处,苔滑履莫将。”
以凭吊杜牧。另一首《游齐山寺》曰:“词韵险绝兹所骇,何特杜牧专当年”(均自《光绪贵池县志》),也是不忘杜牧。
与梅尧臣同时齐名的苏舜钦,途经池州游齐山,有《过池阳游齐山洞》、《重过齐山清溪》两诗。前首曰:“杜郎风流杳何处,祗有此山仍号齐。”
后诗曰:“翠微曾与客同游,涉险搜奇兴未休”(均自《齐山岩洞志》),也在鉴赏杜牧的登高诗。王安石过池州,有《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诗,首句曰:“齐山置酒菊花开”,是杜牧句“菊花须插满头归”变化而来。
另一首《次韵吴中复池州齐山画图》曰:“不想杜郎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更是不离杜牧。
北宋史称“铁御史”的吴中复,在至和元年(1054)贬池州,当了三个月的知州。期间在齐山赋诗《齐山图》曰:当时齐映为州日,从此山因姓得名。
却自牧之赋诗后,每逢秋至菊含情。行寻古洞诸峰峭,坐看寒溪数曲清。
梦到亦须尘虑息,那堪图画入神京。这首诗也是对应秋菊,怀念杜牧,并刻于齐山上清岩上。
另外,吴中复还有一诗写齐山,名为《览齐山寺陈鸿断碑》,这里不再赘述。科学家沈括的堂兄弟沈辽,生前隐居齐山,筑室曰“云巢”,有《初创二山诗》记其事。
另作《左史洞》诗一首,首句曰:“万古齐山石,谁开左史洞。”是纪念杜牧为李方玄在齐山北坡凿洞取名一事(李方玄:以起居郎出任池州刺史,唐时,起居郎相当于周朝时左史之职)。
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造访池州,在王哲(池州知州,曾作《齐山志》)陪同下游齐山,有《齐山呈王哲》一诗流传;苏轼挚友钱勰,晚年曾任池州太守,有《题齐山寺壁》一诗流传;被梅尧臣称为“李白后身”的郭祥正,有《翠微亭》一诗流传;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有《齐山怪石森耸,其西峰曰小九华》一诗流传。这些名家,也都是追踪杜牧,踏上齐山的。
北宋另一些人物,慕名山而来,留摩崖石刻,使杜牧登过的齐山,更放光彩。如:有“包青天”之名的包拯,于至和二年(1055)冬,出任池州知州,次年登齐山,摩崖刻曰:“至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庐江包拯希仁,富水吴几复照隣,琅耶王绰德师,同游齐山寄隐岩。”
包拯还题名“齐山”二字,后由明池州知府何绍正刻于寄隐崖,现在属省级重点文物。曾做过青年苏轼上级的陈希亮、沈立二人,在齐山合有一方题刻,曰:“江东提宪郎中陈希亮,池阳太守郎中沈立,同提刑供备曹泾,至和甲午(1054)仲秋二十六日,偕游齐山石燕洞,谨题。”
至今字迹仍清晰完好。(陈曾任凤翔。
2.关于齐国的历史故事
孙膑的故事
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生於阿鄄一带,曾和魏国将军宠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深感自己的本领不如孙膑,怕他超过自己,就派人将他召到魏国,施以膑刑,即将他的膝盖骨剔掉,使他因此致残。想让他从此隐居,不在出外活动。
指导田忌赛马
一次,齐国派使臣到达魏国,孙膑以刑徒的模样暗地里会见了使臣。齐国使臣认为他是个奇才,便偷偷地将他运回齐国。齐国将领田忌以宾客的高等礼遇待他。田忌常与齐国的诸位王公子弟赛马赌胜,且赌金甚高。他对田忌说:“将军这次押上重金,我能让将军得胜。”田忌非常信任他,便押上千金,等到开赛前,孙膑说:“您用自己的下等马和齐威王的上等马赛,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自己的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结果一负两胜,赢了齐威王一大笔钱。以往比赛,田忌都输给了齐威王,这次齐威王对田忌突然赢了自己感到奇怪,就问他用的是什麽办法。田忌借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发现他果然是一位奇才,就拜他为军师。
桂陵之战
西元前353年,魏国派庞涓率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今属河北),赵国向齐国求救。齐於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去援救赵国。田忌的意见是率军直趋邯郸,孙膑却说:“欲使杂乱的结子解开的人不会去生拉硬拽;欲劝阻别人打架的人不会去参与搏击。避开其强势,直接攻击其空虚部位,利用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则自然便解决了。现在魏国和赵国互相攻打,精锐部队必然都在外面战斗,而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残兵。将军不如率领军队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那麽魏国必然撤军自救。这样我们便一举解了赵国的围而且也坐享魏国疲惫之师的利益。”田忌听从了他的建议,魏国果然撤军邯郸,回来救大梁。齐军在庞涓回师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伏兵截击。田忌听从了他的意见,结果将魏军打得大败。“围魏救赵”变攻坚为击虚,变被动趋战为以逸待劳,变击敌有备为出其不意,比直趋邯郸参战确实高明得多。
马陵之战
西元前369年,魏国与赵国联合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仍采取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直趋大梁,迫使攻韩魏军回救。与桂陵之战不同的是,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兵10万,东出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不但决心击败齐军,而且确定了乘势吞并莒地的战略意图。孙膑认为,魏军强悍骁勇,轻视齐兵,应因势利导,示弱避战,於是采取退兵减灶的办法,引诱魏军追击。庞涓果然中计,率军紧追,后见齐军逐日减灶,更以为齐军逃亡减员严重,就索性丢下步兵,以轻车锐骑兼程追赶。齐军将其诱至今山东剡城附近的马陵道伏兵以待。此处山峦起伏,道狭地险,适於伏兵。因长途追击而疲惫不堪的魏军进入齐军伏击地域后,齐军万箭俱发,魏军大乱,庞涓智穷兵败,自杀而死。
齐国管仲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被人杀死,他的弟弟小白在鲍叔牙的护卫下,从莒国赶回齐国争做国君,路上遭到管仲的拦截。管仲一箭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装作中箭,悄悄进入了齐都,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
管促又叫管夷吾,齐国颍上人,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早年生活贫困,做过买卖,在周游各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后来公子纠的门下。鲍叔牙是管仲的挚友,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久闻管仲的才能超人,竞不顾“一箭之仇”,诚心诚意地委任管仲为相,尊称他为仲父,放手让他治理齐国。
管仲在齐国实行了许多改革。他在部分地区废除了按夫征粮的税法,改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徭役,不准掠夺家畜。他鼓励开垦土地,煮盐、冶铁,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在行政上,他把齐国的士、农、工、商按地区编制起来,分为21个乡,工商6个乡,士农15个乡,便于管理。同时,他又按5家一轨,5乡一军,把服兵役的15个士农乡组成三军,每军1万人,寓兵于民,兵民合一,增强了战斗力。因此,齐国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管仲看到周天子的政治地位逐渐下降,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着一些小国的安全,就辅助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在列国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死后,齐桓公的霸业也逐渐衰落。
也不知道够不够,
3.齐山的自然历史遗迹
齐山春秋湖,位于齐山脚下,是一处蓄水量15万立方米的人工湖。
因风景区以“春秋”时期齐文化为主题而得名。春秋湖水源于齐山观音瀑,每年汛期来临,观音瀑泉水飞流直下,绵延数里,经天水溪一路汇聚成湖。
齐山点将台,八百年 齐国历史 上出现了一大批彪炳青史的军事家和著名将领,比如姜太公、管仲、齐桓公、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单等,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传说此地是齐国将领点将台。
明初巾帼英雄唐赛儿聚众起义,非常崇拜他们,并祈求得到他们的帮助。唐赛儿以宗教组织农民起义军,她认为齐山神灵验,威力无比,所以每当出征和凯旋归来,都在此台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登上点将台,顿时感受到“登齐山,小齐鲁”的气势。此台实为唐赛儿祭祀齐山神和齐国军事家的地方。
点将台周边,景点密集。旗杆窝是齐山历史遗迹之一,传说为齐国军队守卫南大门时旌旗的地方。
齐山大观刻石地处南天门东侧岩壁,字大盈尺,工整端庄,为山川增色,为著名书法家王铸所题。游人纷纷在此拍照留念。
齐山观音庙,观音庙 齐山自古就有很多宗教历史故事,像仰佛山、观音瀑、仙人顶等景点是齐山佛缘的佐证。齐山主峰唐三寨更是明朝初年永乐年间唐赛儿白莲教起义的大本营,至今遗存有齐长城、米臼岩、宋朝摩崖石刻等诸多历史遗迹。
齐山寺 最初建于2000多年前,是齐国贵族来齐山祭祀所建,经历了多次翻新,后毁于战火。现恢复后的观音庙是齐山寺的一部分,建于海拔700多米的峭壁之上观音洞边,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
本庙建成后,齐山风景区坚持请真修行的师傅,不搞经营谋利,不对外承包,不劝导游客捐钱,自愿捐助的祈福人士的每一分善款都将用于齐山寺的修复建设,力求集大家力量,把齐山打造成宗教名山,让百姓有一个纯净的心灵家园。 观音瀑因洞口有一尊天然钟乳石形观音抱子而得名,此处被多位大师傅认定为“观音道场”。
观音瀑的泉水是富含“锶”的优质地下矿泉水,可直接饮用,长饮此水会使人变聪明。当地百姓有来此接神水祈子祈福的传统。
与观音瀑相互呼应,附近有钟鼓亭、普渡池、放生池、莲花池,还有齐山命名石等景点。齐山晨钟暮鼓,音响圆润宏亮,穿透力强,声闻数公里。
敲击齐山钟鼓,可保游人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顺达。齐山早晨第一钟与傍晚鼓声是游人积极参与的活动之一。
观音瀑一年四季长流,是齐山天水溪的源头。齐山齐部落,齐山共有古村落遗址十五个,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山东原住民东夷族的居住地。
齐地先民东夷族是华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和炎黄相对的一个部落。夷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与华、夏并称,商代甲骨文中,夷字经常出现,泛指居住在统治中心之外周边的部族。
到了《礼记》中,“夷”指东方之人的意思。夷分布在华夏族的东部,被称为东夷,即古齐国今山东省大部地区。
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他们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蛋壳陶,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发明了冶炼术、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骨刻文字,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兴起了饲养业和酿酒业。齐山三亭,纪念晏婴的平仲亭,纪念鲍叔牙的叔牙亭,纪念邹忌的成侯亭。
齐山时晨钟,齐山匠人精工打造,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齐山 观音庙大钟。
4.关于树的历史故事
五大夫松
秦嬴政消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后,自号为始皇帝。他听有的儒生说,古代帝王必须亲自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才能算是有德行的君王。孟子也曾说过,一个新取得天下的帝王,必须上苍承认他的德行,接受了他的祭祀,才算是真命天子。秦始皇虽然缺德,却也想上苍承认他,于是带领着文武大臣,和一大群帮闲儒生来到泰山。他们先在泰山脚下停下来,商议封禅典礼如何举行。据儒生们说,所谓“封禅”,就是在泰山顶上祭天,在泰山脚下祭地。前者叫封,后者叫禅。然而又说,帝王上泰山顶上祭天最好不要坐车,非坐车不可,也要用蒲草裹起车轮子,以免辗坏山上的一草一木,才表示得出对泰山的敬重。这位暴君一听有如此条件,一气之下,不许儒生们参加祭典,自己带着亲信大臣们上了山。沿涂不好行车的地方,就砍树伐草,开山凿石。他心想:“我倒要看看泰山的神其奈我何?”
秦始皇一行人浩浩荡荡上了泰山,祭了天,还在山顶上立起一块大石碑。不久,天色突变,乌云滚滚,眼看就要下大雨。有人说泰山山神发怒的时候,就有乌云黑雨,山洪暴发,人畜都要冲走。秦始皇心中有鬼,以为得罪了山神,拔腿就往山下跑,手下一批人也紧跟而逃。这伙人刚刚跑到五松亭这个地方,只听得一声惊雷,瓢泼大雨就劈头盖脑地下来了。秦始皇养尊处优贯了,休说山洪,这场大雨就淋得站立不住,眼看要被冲下山去。正在危急时候,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棵大松树。这位不可一世的大皇帝,赶忙双膝跪在树前,两手死死抱住树干,口中念念有词,哀求树神保佑。雨下得快收得也快,不久就停了。秦始皇还真以为树神在护驾,于是就加封那棵救他的松树为“五大夫松”。
5.关于田横的历史故事(短一点)
海神娘娘的传说见天后宫篇此处的海神庙就是青岛天后官的前身,里面的海神像是从青岛天后宫请过来的,她的地位仅次于观音,是当地最信仰的神。
正殿供奉着海神娘娘,两边为顺风耳、千里眼。右侧为龙王庙,里面供奉着东海龙王敖广。
左侧为督财府,里面供奉着武财神关公,两边为他的次子关平和手下大将周仓。这三个殿不是一个朝代的,为何要放在一起呢?是因为海神庙象征着出海打鱼平安顺利;龙王庙象征着打鱼满载而归;而督财府则象征着家家富裕、财源广进。
风云斗大家现在看到海神庙正门前面的两根长杆,称“风云斗“,它是姜子牙的神位。传说在封神榜中姜子牙封完神后,申公豹对姜子牙说:“连我都有神位,而你却没有。”
后来元始天尊对姜子牙说:“你虽没神位,但你是神上神,主管所有神,把你的神位安在高处,看清所有神的一举一动。”从此以后,风云斗便是姜子牙的神位。
田横蟹的传说田横蟹的传说是田横岛五大美丽传说之一。据说秦末汉初,齐王田横与刘邦之战,齐军败退岛里。
当退至海边时,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只见远处有一岛,却无任何摆渡的船只。正当齐王田横绝望之时,眼前突然出现一座桥。
原来海中蟹精为田横赤诚报国之心所感动,纷纷以背作桥,并言:任何官兵,只可前行,不得回顾。然而一士兵非常好奇,到达对岸后,悄然回望,蟹桥突然消失了。
后边的将士们通沉海底,只有五百将士过来,田横非常悲痛。而此时汉军已追至海边,惊诧于桥瞬间即无,只得退回。
田横恍然大悟,此乃天意,故命鞭炮齐鸣,以示谢意。后来,汉军几次派船欲偷袭海岛均沉船。
原来蟹精并未远行而是隐入水下一洞穴中,以鞭炮声分辨齐军加以保护。遗憾的是汉军得计依法炮制,入岛招田横,从而引起那段悲壮的故事。
6.临淄境内的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
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
淄河 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因齐故城临近淄水,由此而得名临淄。
淄河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临淄人民的母亲河。 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及东南部的鲁山山脉,经博山、淄川两区及青州市流入临淄区境内,再北去广饶县汇流小清河,全长122公里。
临淄境内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积227.1平方公里,河床宽一般在500—800米,最宽1公里以上。 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时2030立方米/秒。
因其河床沿山坡断裂层伸延,多渗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说。每逢雨季,山洪爆发,巨涛滚滚,汪洋一片,惊心动魄,使人望之生畏。
及至夏季,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沙底可见,细鳞游泳,两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旷神怡。 临淄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
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
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
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
传至六世胡公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境内)。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
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此后,临淄为齐都城,历时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经西周、春秋时期,传位31代,治齐达六七百年之久,史称姜齐。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仍都临淄。
改?邑为安平,改棘邑为画。历经8代君主,治齐达160余年,史称田齐。
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陷齐70余城,唯莒、即墨两城未下,临淄归燕属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立襄王法章,返都临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县制,始置临淄县。属齐郡,治临淄。
秦楚争战之际,田氏宗人儋、假、市、都、荣、广、横7人相继统治临淄。 楚汉交兵,韩信破齐,斩田广,踞临淄。
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西汉沿用秦制,仍置临淄县。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再建诸侯王国,封子肥为齐王,衍嗣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先后皆治临淄。公元9年(新朝元年),王莽篡汉建国,以境内多齐王陵墓,改称齐陵县。
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刘秀灭王莽,复称临淄,再为汉齐国都。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晋时,临淄县属青州齐国。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广县(今青州市地 )并入临淄县,青州治所移广固城。齐郡太守仍治临淄。
东晋十六国时,公元323年,后赵破青州,临淄并入后赵;公元356年,前燕克广固,临淄归前燕;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公元394年,后秦代前秦;晋灭后秦,改青州为幽州,设刺史镇广固城。后燕夺取广固建都,临淄为广固首邑,设都尹。
南北朝时,宋武帝克青州,占齐地,设青州郡和广川郡,临淄县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北齐。公元420年(刘宋时),临淄县南境析立广川县,属广川郡;北境析立重合县,属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阳县,属高阳郡。
上述三郡皆属冀州统辖。其间,临淄县徙治东阳城(今青州市北关),青州刺史同治于此,而临淄故城仍为郡治。
公元556年(南齐天保七年),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唯存高阳县,属齐郡,仍治临淄城。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氵时水县,二县均属青州。
公元605年,氵时水县并入临淄县,县治所移于高阳废城,属北海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复置氵时水、安平二县,属青州。
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安平、氵时水俱废,临淄遂为北海郡属邑,后改隶平卢道。 五代十国,仍沿用唐制。
北宋时,临淄县属青州,金时属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临淄。
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复置临淄县,仍属益都路。
元末,临淄故城圮废,达鲁花赤李仲明于故城南隅,另建新城。嗣后,临淄县署皆设于新城。
明清两代,临淄县均属青州府。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废府、州,存县、道,临淄县隶属胶东道。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废道制,隶属于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县政府撤离。
临淄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清河行政区。 1938年10月,建立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边县,原临淄县西部村庄划归该县。
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原临淄县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以东各村划归该县。同时将广饶县三区划归临淄县管辖。
1940年4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其所辖的临淄地区复归临淄县。1942年,益寿临广四边县第二次建立,临淄二区及三区的淄河东各村又归四边县。
同时将二区划为东二区和西二区。同年7月,将博兴县五区划归临淄县。
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所属临淄地区重归临淄县。原广饶县三区、博兴县五区仍归原属。
1944年1。
7.有关同盟山的历史故事
同盟山民俗传说 -同盟山 位于获嘉县城,东距新乡市区16公里,毗邻新焦公路。
乘坐新乡至获嘉、新乡至焦作、新乡至武陟的各路公交车,至获嘉同盟山景区下车即到。该山(坛)为昔年周武王率师伐纣,在商郊牧野举行战前誓师的盟台,史料记载为诸侯兵捧土封之,即《尚书·牧誓》所载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军举行牧野大战现存于地表的唯一物证。
其文化层丰富,考为龙山文化至商周文化遗址,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侯演武场”、“诸侯井”、“周武王饮马池”、“姜太公校阅台”等古迹遗存与该山(坛)相依相连,交织形成了追溯牧野战景、寻古探幽的千古景观。
。
8.关于尧舜禹的历史故事
尧舜禹的传说传说中,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相传,尧很节俭。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
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扩展资料:
1、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
2、虞舜,姓妫或虞姚,名重华。尧帝的女婿,因建国於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431366431,尧用之,使摄位三十年,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
3、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 。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尧舜禹汤
9.关于陈纪的历史故事
历史上有以下几位名为陈纪的人: 陈纪 (东汉),东汉名士陈寔之子,曹魏重臣陈群之父。
在东汉官至大鸿胪。 陈纪 (袁术),东汉末年,割据军阀袁术的部下。
陈纪 (永乐四年进士),明朝永乐四年进士、政治人物。 陈纪 (永乐十六年进士),明朝永乐十六年进士、政治人物。
最出名的是东汉的陈纪! 故事很多《后汉书·陈寔传》 《三国志·陈群传》 ^ 《后汉书·赵典传》李贤注:四府即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及大将军府。 ^ 《世说新语·方正篇》 ^ 《世说新语·夙惠篇》 都有记载 陈纪因受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影响而不能任官,于是在家发愤著书,写成《陈子》一书。
中平元年(184年),因黄巾之乱爆发,汉灵帝大赦党人,陈纪亦获四府辟命,但陈纪都没有应命。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领兵入洛阳并掌权,任命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陈纪逼不得已应命入京,后迁侍中。
初平元年(190年),陈纪将出任平原相,见董卓时,董卓正考虑迁都长安,于是问陈纪:“三辅地区地势平坦,四面险固易守,而且土地肥沃,有‘陆海’的称号。今天关东诸将起兵讨伐,恐怕洛阳不能继续守着。
而长安仍有宫殿,所以我就打算西迁长安,你觉得怎样?”陈纪则反对,说:“天下有道,四方外族都会守护朝廷。应该推行德政,令反对者归附信服。
让天子迁都,则是下等计谋。我认为你应该将朝中的事交给朝中官员,自己专心对外。
若有人违命,则以武力威吓。现在关东诸将起兵,人民已苦不堪言,若果你放下朝政,领兵抵抗,百姓或许还可得以保全。
但若迁都自求自保,那将会是极度危险呀。”董卓听后十分不满,但因敬仰陈纪名气而没有再说什么。
当时又有议论让陈纪升任司徒,陈纪见朝中祸乱正行,不再整理行装,立刻起行到平原国上任。及后先得追拜太仆和征任为尚书令。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耻于任大将军的曹操之下,故意将职位让给陈纪,但陈纪不受,改拜大鸿胪。陈纪七十一岁时在任内逝世。
史载陈纪“兄弟孝养,闺门雍和,后进之士皆推慕其风。” 陈纪亦尽孝,父亲陈寔死后,每当父丧之哀涌上心头都会吐血昏迷。
丧期过后,仍因父亲而消瘦,几乎死去。豫州刺史嘉许甚德行,表上尚书,图象百城,用以兴作风俗。
陈纪年幼时已有才智,七岁时父亲陈寔相约友人在一天中午出行,但当日中午过后友人亦未至,陈寔于是离去。友人在陈寔离去后才到,问门前玩耍的陈纪:“你的父亲在吗?”陈纪说:“他等待了你很久仍没见你前来,已经走了。”
友人因而大怒:“不是人啊!与人相约出行,却弃我而去。”陈纪则说:“你与家父相约中午。
过中午仍未到,就是无信;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则是无礼。”友人感到惭愧,下想拖陈纪的手。
陈纪则进门不理他。 陈纪亦有强记忆力,一次有宾客到家里留宿,陈寔于是命陈纪和陈谌煮饭。
客人与陈寔谈话,二人煮饭都没有留下看,反倒都跑去偷听。因二人都忘了置箅载着饭,令饭都直接在锅上煮。
及后陈寔问:“为何饭没有煮好?”二人于是跪着说:“你们在谈话,我们都在偷听,忘了用箅载着饭,现在饭都成粥了。”陈寔再说:“那你们有否学到东西?”二人答:“好像都记着了。”
更抢著复术,都没有错漏。陈寔于是说:“这样,吃粥就可以了,不用吃饭了。”
相关参考
1、华山西麓有一个很大的山沟,传说这里即为当年晋郤克追齐顷公处——回车涧。据传,当时齐顷公被郤克一直追到华山,围着华山转了三圈,眼看快要追上,情急之下逄丑父使车进入山涧中,借山石遮掩与齐顷公易服换位,
孟子拜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齐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据实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乐,只是爱好一般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富强了。无论您爱
在战国时期各国战乱的时刻,张仪是秦国很有名的外交使臣,在他对楚国出访的几次期间,更是用自己的智慧将原本要和齐国联合的楚国打消了计划,那么这楚怀王是在张谋士说了哪些话之后才决定不与齐国联合的?而楚国怎么
吴起者,韂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北周势力更加强大。公元575年,周武帝宇文邕亲率6万大军进攻北齐,八月占领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但久攻金墉城不克,被迫退兵。 公元576年,宇文邕率兵再次进攻北齐,与齐军激战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为"齐桓晋文"。晋文公重
孙姓, 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
...改革,使得齐国迅速富强起来。管仲最让后人称赞的是他与齐桓公开创了后代读书人的理想境界——明君贤相的格局。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而管仲有誓死效忠齐桓公,这种和睦的君臣关系成就了齐国的...
...改革,使得齐国迅速富强起来。管仲最让后人称赞的是他与齐桓公开创了后代读书人的理想境界——明君贤相的格局。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而管仲有誓死效忠齐桓公,这种和睦的君臣关系成就了齐国的...
萧衍字叔达,小名练儿,与齐萧氏同族,亦为侨居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他幼承母训,琴棋书画、经史子集、星相占卜、骑射剑搏,无不涉猎,有神童之称。出仕之初,为竟陵王萧子良所赏识,子良于西州笼山开西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