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历史上的名称

Posted 琉球

篇首语: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台湾在历史上的名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台湾在历史上的名称

1.台湾省在历史上都有哪些名称

秦朝——-夷州

《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来、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云”。

时人的解释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来为日本、方丈为琉球,瀛洲为台湾。

西汉——东鳀

汉朝的《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多湿,丈夫多夭,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有一部份日本与中国的学者,推测东鳀非今日之琉球,而是指台湾。

三国——夷州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将军卫温遣诸葛直以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绝远,不得卒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而返”。

沉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战得头,着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据沉莹的《临海水土志》,对于夷州方位、地形、气候、居民、物产、习俗,均有详细的叙述。

有不少学者把“夷州”认为是今日的台湾,并以“临海水土志”为有关台湾的最古文献,特别是中国学者大体上都持这种说法。

隋朝——流求国

《隋书·东夷列传》记载:“流求国居海东,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将军陈棱要求土著投降,被拒,遂掳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返”。

《隋书》所称之流求,所述的风土习俗、方位和文化系统皆与三国夷州颇多相似之处,所以学者之间多认为《隋书》所指之流求即为台湾。

从隋朝到明朝,台湾一直被称为流求或琉求。到明洪武受封时,才将台湾改称为小琉球,而与日本统治下的琉球有所区别。

南宋——毘舍耶国

元朝——留求

明万历——东番、大员、小琉球

明朝陈第之《东番记》(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记载:“东番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帮坑,皆居其也。”台湾称为“小番”、“东番”甚明,陈第之《东番记》是继三国吴沉莹之《临海水土志》夷州、《隋书》之流求国、宋赵汝适之《诸番志》琉求国、元汪大渊之《岛夷志略》琉球等之后,有关台湾之最具体纪录,文中所记大员一地,后来演绎为台湾全岛名称。

明嘉靖二十三年当时葡萄牙人为了到日本贸易,经长通过台湾海峡,遥望台湾本岛,颂称“YlhaFormosa”。

明永历——东都、东宁

明朝杨英之《从征实录》记载:“永历十五年五月初二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改台湾平安镇。”

又明夏琳之《海纪辑要》记载:“永历十八年三月,招讨大将军世子至东都,以谘议参军陈永华理国政,改东都为东宁,置天兴、万年二州。”故明郑经略台湾,名曰“东都”、“东宁”。

清朝——台湾

清靖海将军施琅之《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记载:“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离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遥。……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也。”

所指“台湾”已为全岛之专称,翌年四月清廷诏设台湾府于今之台南市,隶属福建省,正式之“台湾”名称自此始。

2.台湾在历史上的名称有几个

台湾是我国的一大宝岛,古往今来,它的名称有很多。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录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3.列举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些名字

夏禹 岛夷

商 岱屿员屿

周 雕题 秦 瀛洲

西汉 东鳀鳀

三国 夷洲

隋 流求

宋毗舍邪

明嘉靖前 东番

明嘉靖后 台湾

台湾,秦朝称之为“满洲”;三国时称之为“夷洲”;隋朝改称“流求”;宋朝称之为“毗舍那”,亦称“毗舍耶”;元朝称之为“琉球”,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明初叫“东番”,后又称为“鸡简山”、“北港”、“笨港”、“台窝湾”等,至明代万历年间始有“台湾”之称。

4.台湾的历史名称有那些

台湾是我国的一大宝岛,古往今来,它的名称有很多。

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十多个。

“岛夷”:参考《尚书 禹贡篇》

“瀛洲”:参考《史纪 秦始皇本纪》

“东鯷”: 参考《前汉书 地理志》

“东鯷”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参考《后汉书 东夷列传》

“夷洲”:参考《三国志》

“琉求”:参考《隋书 东夷传》

“澎湖”:参考《宋史 外国列传》

“东番”:参考 《东番记》

“台员”:参考《远游篇 东蕃记》

“台湾”: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录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归纳起来有几种说法:一说,因为该岛浮海如平台,地形似弯弓,故名台湾

一说,根据台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而得名;一说,是由闽南话“台员”转音而得名;一说,是从“台湾窝”(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演变而来。

5.台湾历史名称

"台湾"这一名称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如《禹贡》中的"岛夷",汉代的"东"、"东鲲",三国时代的"夷洲",隋代的"琉求",明代万历年间在公文中出现"台湾"。

"台湾"名称的由来,是和它的开发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区的称呼。

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因此,由于读音不同,把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

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 在国际上台湾还有另外一个名称,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着景色秀 在国际上台湾还有另外一个名称,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着景色秀丽的宝岛,情不自禁地叫起"TihaFormosa(福摩萨)"。

这一殖民者为台湾所起的名字,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沿用。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

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

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

“岛夷”,就是台湾的第一个名称。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

春秋战国时,近海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史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徐福没有回来,但是两岸的来往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多。

作为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记载台湾的是在《前汉书》。进入汉代,关于台湾的记载开始多起来。

在《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会稽海外有“东 人”,分为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许多学者认为“东 ”应该指的就是台湾。

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东 ”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Linschoten)所绘的台湾地图中,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

把台湾分成三部分,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湾情况的是在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位于江南,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东吴和海外的关系较为密切。

《三国志》中谈及在孙权黄龙二年(230年)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不少学者认为“夷洲”就是台湾。

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

通过《临海水土志》,使得远离台湾海峡的许多内地人,知道了尽管是有限的、但是极为难得的台湾的具体情况。 颇有大志的隋炀帝,施政并无多少值得夸耀的纪录,但对外对内征战却有特殊的喜好,当然也对早有前朝前代所关注的台湾起兵。

据《隋书·东夷传》所载,隋炀帝曾于大业六年(610年)发动远征琉求之战。“琉求”是何处?历来争议较大。

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琉求”即为台湾,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对台湾已经相当了解。

在《宋史·外国列传》中则明确记载,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称“澎湖”,烟火相望。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当然所记内容不详细。

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绍台湾时称为“Tayan”或“Tai-An”,荷兰人拼为“Taioan”,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Tai-Oan”。

因此,由于读音不同,在台南一带称为“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大冤”。以后由闽南话的“台员”转音为“台湾”,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

自明代起,“台湾”之名正式流行。在明代闽人周婴所著《远游篇·东蕃记》中,以“台员”称台湾。

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现“台湾”。清代张眉的《瀛濡百咏》一书指出:周婴把台湾称为“台员”,“这是闽南语所造成的错误,从此台湾之名始进入中土。”

“台湾”名称由此而来,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还有一批人,常常以“福摩萨”来称呼台湾,这一名字来源于殖民时代。

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着景色秀丽的宝岛,情不自禁地叫起“Iiha Formosa”(福摩萨)。此名为后来西方国家所沿用,因为它的殖民色彩,中国人理所当然的予以拒绝。

参考资料: /second_course/item.asp?in_kinds=%E6%B5%B7%E5%B3%A1%E4%B8%A4%E5%B2%B8&id=317。

6.高三:台湾在历史上的名称,以及侵略者的统治

台湾在古代曾被称为“夷洲”、“琉求”。据三国东吴人氏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称:夷洲在临海郡(即今浙江宁海往南一带)东南两千里,由此可以确知“夷洲”即今日台湾。《元史·琉求

琉球群岛地理位置

传》(二百十卷)中写道:“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可见,琉求即指台湾。历史上,“琉求”还被写作“流求”、“琉球”等。明代,台湾被称作“鸡笼”,并已开始使用“台湾”这一称呼。当时的“琉球”指现在的琉球群岛。在明代,琉球群岛不属日本,有自己的政权。详见《明史·鸡笼传》和《明史·琉球传》。

三国时,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详见《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当时孙权的这支部队在台湾驻扎了一年时间,后因军士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陆。详见《临海水土志》。这是台湾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权统治及驻军记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宗主权属于中国。

《隋书·流求传》载:公元607年、610年,隋炀帝(杨广)曾两次派人到当时称为“流求”的台湾岛。第二次率兵万余人,从广东潮州起航,经一个多月的航行,到达流求时,流求人以为是大型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这是中国军队第二次来到台湾。

《元史·琉求传》载:元祖至元二十八年九月,海船副万户杨祥请以六千军往降之。。冬十月,乃命杨祥充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礼部员外朗,阮鉴金部员外朗,并给银符,往使琉求。这就是忽必烈派人到台湾宣抚的记录。

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并课税。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曰,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职巡逻,专捕获”,兼办“盐课”。

明代,日本曾企图进攻“鸡笼”,琉求国派使者通知中国防备。《明史·琉求传》载:四十四年,日本有取鸡笼山之谋,其地名台湾,密迩福建。尚宁遣使以闻,诏海上警备。台湾位于大陆与琉球之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是琉球的领土。

明朝在澎湖驻军。《明史·兵三》中记载:天启中,筑城于澎湖,设游击一,把总二,统兵三千,筑炮台以守。

明朝中叶,福建巡抚黄承玄基于当时倭寇侵扰中国,提出要加强澎湖防卫,并随时察视台湾。当时台湾北部的居民主要居住在鸡笼和淡水两个渔港,为防御的重点。详见《明经世文编·黄承玄》。

1603年,沈有容率军到台湾,驱逐倭寇。详见《东番记》。

明末,盘踞在台湾的海盗郑芝龙降明。经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批准,郑芝龙从福建向台湾移民。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详见《赐姓始末》,黄宗羲著。

以上历史,都是台湾在被荷兰人侵占前的历史。荷兰政府不是统治台湾的第一个政府。早在三国,台湾就是东吴的统治下,说孙权到台湾当海盗毫无依据。孙权的部队从台湾带回原住民,并不能说明中国对台湾没有主权,也不是做海盗的依据。荷兰人才是入侵台湾。台湾的宗主权属于中国,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就连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城日记》中也说:“台湾原是中国皇帝的领土,是我们和中国签了协定,才可以在这里通商。这个协定并不是和中国政府签的,而是和驻福建的军方、衙门签的,是他们默许的。”正因为这个协定的不正规,所以到现在,我还没有在史书中看到这个“协定”的名称。

郑成功在致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台湾在清代建省。

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有五百多年之久。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不断向中国进贡,琉球历代国王都接受中国册封。明朝皇帝还曾赠送闽南人三十六姓给琉球。满清建立以后,琉球于1646年遣使,得到顺治接见。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54年,琉球国王请求满清册封。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满清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琉球历代国王通过“朝贡”与“册封”,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也从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受闽南人(泉州、莆田、台湾)和福州人的风俗习惯影响。原本的“琉球王国”,或地理概念的“琉球弧”、“琉球文化圈”地区,远比现在的冲绳范围还大。而且“琉球孤“的岛屿,从南到北散布于1000公里海面,覆盖的面积甚至比日本的本州还大。而从冲绳最西端的岛屿与那国岛,晴天可以望得见台湾。最南端的岛屿波照间岛,它的纬度比台北还南。

7.历史上,台湾在各个时期的名称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录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归纳起来有几种说法:一说,因为该岛浮海如平台,地形似弯弓,故名台湾;一说,根据台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而得名;一说,是由闽南话“台员”转音而得名;一说,是从“台湾窝”(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演变而来。

扩展资料:

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抢占了中国台湾,公元1661年,郑成功亲率两万大军东征,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废除了殖民者的剥削制度,设立学校、实行农耕、发展文化和经济,这才让台湾在历史上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想要将台湾作为自己的抗清基地,但是他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自此他的子孙开始了对台湾地区长达近20年的管理。1681年清朝政府派施琅大将收复台湾,结束了郑氏一族对台湾的管辖,至此台湾正式与中国实现了历史意义上的统一。

1684年清政府设置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康熙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行政管辖,增派军事力量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台湾的经济文化。在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年清朝战败,之后清廷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蒋介石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8.北京和台湾在历史上有哪几个名称

台湾是我国的一大宝岛,古往今来,它的名称有很多。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录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60万年前的北京,有了它的第一批居民,就是现在我们非常熟悉的北京人。尽管当时他们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但是北京人经过一代代的繁衍,终于形成了具有思维能力的人,走出洞穴来到平原,学会了耕作,建造起房屋。

北京地区的真正形成是在三千年前,当时它分成两部分,分别是燕国和蓟国的国都。蓟的国都蓟城在今天的宣武门到和平门一带,北京的第一个名字叫做蓟城。

这两个诸侯国,燕强蓟弱,一场战争之后燕灭了蓟,燕就把国度迁到了蓟城。

建都后的燕国一天天强盛起来,到了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一,蓟城那时候已经相当繁荣。

后来随着七雄争霸,秦灭了韩、魏、楚,破了赵,燕国危在旦夕之际,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荆轲刺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就是今天的北京。

作为燕都的蓟城,也成为北京城的一段光辉的开端。至今在北京以燕、燕京命名的地名、人名、商号、商品品牌仍处处可见。

随着一次次的改朝换代,隋朝将它称为涿郡,到了唐朝被改名为幽州。由于它与北方游牧民族相邻,所以饱受战火煎熬,所以一直没能得到发展。

公元936年,辽国的契丹族举兵南下。两年后取得了幽州,改称南京。关于这段历史,恐怕连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北京人都不一定知道。当时南京人口已达三十万,包括汉人和新迁入的契丹人,逐渐发展起来。在北京的历史上,南京这个名称延用了将近两百年。

公元1114年,聚集在松花江以北的女真族,起兵攻打辽国,取得节节胜利后,在第二年,女真首领称帝,定国号为金。1122年,金军占领了南京,1126年金把国都迁到了幽州,并在残破的旧城城置上营建新城,定名中都,第一次成为半个中国的统治中心。《射雕英雄传》里面的很多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1215年,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以锐不可当之势,攻下中都城,乱兵之中,金朝的皇城宫阙被付之一炬。

四十多年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迁都到了这里,并重新修建皇宫,中都改称为大都,成为元朝的国都。开始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都城的规模远远超过中都,气势宏伟,建筑精湛。从欧洲来到大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对大都称赞不绝,他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与大都相媲美。

十四世纪中,朱元璋起兵江南,在现在的南京建立了明朝,大都城内宫廷建筑,被明朝大将徐达全部拆毁,大都城就此消失了,城名也被改成了北平,它又一次跌入谷底。

过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明朝的第三代朱帝又从南京把国都搬迁过来,并下令在大都城址上重新建造了都城,并把都城定名北京。

从此北京这个名称出现了,这是在公元1420年。

在历史航道上走过三千年的北京市,从燕国蓟城经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直至今日,这期间几起几落,最终发展成一个全面开放的、现代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相关参考

基隆港大战法军 历史上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于1836生于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早年加入湘军,成为李鸿章麾下的一员大将,之后升为直隶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

清朝的 ”官方名称”叫什么

我国历史悠久,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朝代,他们的名字甚至被编成了歌谣,流传甚广。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在和国外进行交流的时候,就要提到自己国家的正式名称了。我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大多喜欢在前

历史上的第一个君王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到最后一位皇帝的名称每位皇帝的名称和朝代1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唐尧放勋虞舜重华2夏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3商

中国历史上的百合

中国有多少中百合花1.中国是百合属植物自然分布中心全世界百合属植物约100种,其中中国原产43种以上,种类丰富,特有种多。北起黑龙江有毛百合,西至新疆有新疆百合,东南至台湾有台湾百合,其中如野百合、岷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名称的由来及相关历史典故

  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名称的由来及相关历史典故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因此称为和氏璧。历史上的和氏璧更是有着许多经典的故事,下面就一起来看

隋炀帝是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

本文摘自《历史上的那些帝王们》,刘继兴、刘秉光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陆东南地区的印纹陶文化就已经传播至台湾。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史

历史上的怪事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灵异事件世界十大最著名灵异事件第一位:华航怪异事件5至12月未停过台湾中华航空民航机在2002年5月离奇坠毁澎湖海域,二百多人全部死亡,之后网络上盛传一段“华航ci611罹难者的语音

一点点奶茶发展历史

一、一点点这个奶茶品牌的发展历史50岚品牌创立于1994年,距今已将近20年的时间,起初仅是台湾台南地区路边的饮料摊位,尚未有专属之品牌名称,后因营业状况蒸蒸日上。遂转型为店铺式经营。1997年成立头

谁能讲一下1912年至1949年的历史

中华民国1912--(大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成立停止使用,台湾地区依旧使用)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出兵抗美援朝“影响”了台湾问题解决吗

近年不少网站上的文章谈及1950年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得失时,认为这“影响了台湾问题解决”,这一错误认识主要是不了解当时的历史因果关系所致,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人故意混淆视听以图以否定抗美援朝战争。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