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信玄上洛历史

Posted 京都

篇首语:倘若心中愿意,道路千千条。倘若心中不愿意,理由万万个。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武田信玄上洛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武田信玄上洛历史

1.武田信玄上洛

上洛本为上京,前往都城之意。洛是谓洛阳,周代以后常定都此地,故渐被用作京城、或都之意。于日语中的上洛,主要是谓前往京都。虽然“去京城”比较正式的说法,但并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上洛”主要是用于形容实力最强的地方藩首(大名)集结大军开往京都表明地位的过程,有些类似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

“上洛”主要发生在日本的战国时期,譬如今川义元当年上京都朝见天皇,以证明自己拥有争霸天下的实力,就称为上洛(但最后没有成功);再比如《太阁立志传》系列里织田信长整天提的“上洛”也是此意。

2.历史上上杉谦信有上洛过吗

史料记载:

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上野平井城的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宪政抵挡不住北条氏康的攻势,逃到越后求助于谦信。这成为谦信后来十四次进军关东的起因。次年(1553年),信浓国守护小笠原长时、村上义清、高梨政赖等来越后泣诉,请谦信帮助回复被武田信玄占领的信浓领地。以谦信的性格,自无不允,当年八月就爆发了对武田氏的第一次川中岛合战。是役虽然只是小规模的接触(双方大名均未出战),却介绍了谦信和信玄这对宿敌的相识,对其后整个战国形势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当年九月,谦信进京,为此前接受弹正少弼,从五位下的官位向皇室献礼。后奈良天皇授予谦信天杯、御剑和“讨伐对邻国怀有野心之徒”的敕命。无疑,这等于给了谦信攻击武田、北条的名分。

3.武田信玄为何到快死了时才想起上洛

总的来讲,武田已经很好地把握上洛的机会(无将军的诏书,普通诸侯是不能发动上洛的),武田没估计到自己会死在上洛的途中。这也是命中注定的

1、之前,因为与今川的同盟而无法实现上洛的理想,因为同盟关系,令今川无后顾之忧,今川义元成了第一上洛的先驱者(不过中伏死于非命)。

2、后来的信长拥护将军足利义昭上洛(没办法将军不找武田家,武田家也无名义搞上洛)

3、1570年左右,时机终于成熟了,信长与将军不和,将军发诏书要求武田上洛,武田亦从“信长包围网”中牵制了信长的大部分兵力,武田只要轻易地搞定德川就能一路杀入信长的腹地(尾张、美浓)

4、最后,武田轻易地在三方原合战中击败德川,上洛的通道已打开,德川亦只能死守又座城池。不过在一场对不重要的攻城战中,武田信玄本人被德川守城兵的流弹击中,不久后因伤口发炎,病发死去。

4.问一下关于武田信玄上洛的事

上洛和征服是两回事。

像信长第一次上洛,直接跑到京都,然后又回去,不会和中间的大名打。所谓上洛就是其实和朝圣差不多,就是跑到京都去参拜天皇,取得大义的名分。

在战国,虽然天皇,将军的没啥用处,但是这个大义的名分还是很重要的。

像信长在上洛前。没人把他当回事,结果上洛一成功,立刻成为天下知名的大名,而武田如果上洛成功的话,由于他会路过信长和德川的地盘,如果没有阻挡的话,会被认为信长和德川已经臣服于武田了,所以信长和德川才会全力阻止。

武田上洛,如果德川等大名不去阻挡的话,他也不会去主动攻击,而是穿过领地。等到上洛成功后,再返回甲斐就行了,根本不会主动去灭织田和德川,因为已经达到目的,不需要了。

5.上洛的来历

“洛”的来历:京都古城建筑城市规划的突出特点是,同中国唐朝的洛阳城和长安城十分相似,京都的历史始自平安时代的平安京,一直到明治维新迁都,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平安京完全仿照唐代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来设计,不仅设计一样,连选址也是依据中国风水。平安京最初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侧为“左京”被称为“洛阳”,西侧为“右京”被称为“长安”。虽然是依据当时的风水术选址,但右京长安的风水并不好,地处沼泽,开发工作还没有成功就荒废了。平安京就只剩下了左京“洛阳”。于是,一千多年来京都就一直被称为洛阳。

城北中央为皇室所在的宫城,宫城之外是作衙署之用的皇城,而皇城之外是作为一般官吏、平民居住的都城。全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呈长方形,街道纵横,对称相交,形如棋盘,因而日本人总喜爱称京都为“洛阳”、“洛城”。在镰仓幕府时期被称为长安的西京衰落下去,而东京洛阳兴盛起来,超过了西京。所以当时的日本人将京都称为洛阳,而战国大名进京也就自然称为上洛了。

由于首都被称为洛阳,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战国大名带兵攻入京都的行动被称为“上洛”,上洛是诸如武田信玄等战国大名追求的目标,如同中国春秋时期的“问鼎中原”(称霸诸侯)。同样,京都附近的近畿地区被称为“洛中”。京都府内至今仍随处可见诸如“洛东”、“洛西”、“洛南”、“洛北”、“洛中”、“洛阳”之类的地名。除了京都之外,日本的另一个城市奈良市在古代又被称为“平城京”,起初本打算仿照北魏大同的“平城京”,但北魏很快把首都迁到了洛阳,所以,奈良就仿照汉魏洛阳城建造了奈良的“平城京”。近些年,日本还诞生了“洛阳学”,是专门用来研究古都洛阳的一门学科。

6.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谁实力强

晕,你们不懂历史,全都是带个人感情色彩说的. 就算上杉谦信被称为越后之龙、军神, 但是那些战国大名哪个没有类似这样的外号的。

武田信玄被公认为日本战国第一的兵法家,他在军事思想上的谋略是战国时代无人能及的。当时的织田信长都极为尊崇他。 今川义元死后,可以说在当时武田信玄是所有大名中最有实力的。 很多人说如果不是他所在的地理范围不好,被上杉谦信拖着耗着,还有他比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死的早很多,不然凭他的才略,历史上甚至有可能是武田信玄统一日本了。

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被有些人称为“战国四大王者”。 除了武田信玄,其他三人可以说都是统治了整个日本的最强大名, 可见武田信玄在当时的实力和影响力。 (上杉谦信多是被人誉为战国一代名将,但是武田信玄却经常被人拿来和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王者相提并论,这就可以看出两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差距。)

可以说在今川义元死后,武田信玄是当时最强大的大名,连当时的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都比不过他。 但是因为所处地形极为不利,和上杉谦信等人的对峙严重影响了武田信玄的扩张,导致后来被织田信长等人超越。 上杉谦信的实力虽然和武田信玄相差不远,但是从来都无法超越武田信玄。

可以说是武田信玄的英名成就了上杉谦信的名气。 还有现在的很多日本电视电影(《天与地》等)也成就了上杉谦信的英名,其实历史上武田信玄的实力是要强于上杉谦信的。

7.甲斐武田信玄的上洛之路

挡不住。

------

那时候正是信长包围网时期,三方原合战织田信长能够抽调支援德川家康的兵力已经有限,可谓捉衿见肘。如果武田信玄大军击败德川家康之后,经过尾张一带,织田信长的老巢他不可能说丢掉就丢掉,但如果他抽调兵力死守尾张,其他势力他未必敌得过。

但如果不守,下一个目标就很有可能是美浓。尾张和美浓都是肥沃的土地,之所以信长能够撑得住铁炮的巨大开销这两块地功不可没。你信不信信长轻易不要?

如果信长和桶狭间一样玩突袭,也不一定能够成功。一来武田信玄是个标准武将,虽然老婆是公家出身,但他没有今川义元那种腐(哗)败的习惯;其次他的战术比织田信长高明得多,而且军法严峻,手下能臣武将云集,要偷袭不会那么容易得手。

--------

更不能够排除其他因素。例如信长于1570年火山比睿山成了公愤,本愿寺那些人绝对会到处煽动一揆,而且本愿寺显如的老婆、朝仓义景的老婆和武田信玄的老婆都是同胞姐妹,信玄本身也是一个佛教粉丝,天台宗的大僧正。

还有就是1570年开始织田信长开始对石山本愿寺进行攻击,但到了72年本愿寺家已经是占上风。

如果信玄没死,这个包围网会越缩越窄,那时候更不能够排除有倒戈的。

-----

再说武田信玄兵法层出不穷,也不会傻到跟他儿子一样硬是出兵对着铁炮送死。铁炮在下雨的时候就不能够用了,就只能够最普通的拿刀拿枪要不就赤手空拳去被闻名天下的赤备撞飞。而且武田信玄组织了一支“投石手”拿着石头就往敌人扔下去,往往会被这些石头砸到头破血流。(石头硬还是你的脑袋硬)

------

倒带。只说信玄不管德川家康是不切实际的,德川家康要不就是臣服倒戈武田(这个他很擅长,而且长子和妻子的死不能够保证他对织田信长依然忠心),要不就在三河拼死一战。但结果都只会是他乖乖闭嘴,不在骚扰别人的上洛大计。

-----

织田信长的就分析到这里。织田信长的结果可能会是焚城自杀(性格使然),要不就先下手为强攻灭足利义昭,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够这是不设实际的。一来,如果消灭幕府,同为源氏出身的武田信玄可以大张旗鼓直奔京都而去,打着“光复幕府”的旗号干脆入京都取足利而代之(参见今川义元)。这样一来信长的结果还会如何,不自杀难道还逃到菲律宾去穿着草裙跳敦盛吗?..

-----

织田被消灭之后,武田可能就会因为战线过长,还有就是时间问题而遭到越后上杉谦信的攻击。织田一消失,信长包围网就消失,参加包围网的势力就可能会再度互相敌对,也不能够保证本愿寺显如会怎么做。朝仓就不会有什么大行动的,剩下的只要消灭浅井长政等人就可以将近畿非自己人的势力消灭。越后年年都大雪,只要有人守着就可以了,况且北条也是对越后虎视眈眈的。

8.上杉谦信与武田信玄之间发生的重大战役

川中岛之战,是日本战国时代甲斐国大名武田信玄与越后国国主上杉谦信之间发生在川中岛数次大小战役的总称。

其中主要的战斗包括:天文22年(1553年)、天文24年(1555年)、弘治3年(1557年)、永禄4年(1561年)、永禄7年(1564年)等十二年间五次的会战。一般提到“川中岛之战”、多半是指永禄4年9月9日(阴历)(1561年10月17日)至9月10日(阴历)(10月18日)爆发的第四次川中岛之战。是五次战斗中最激烈的一场,且被认为是日本战国时代双方伤亡率最高的战役。

开战的原因,是上杉军意图协助北信浓豪族村上义清等人夺回领地、并同时阻止武田军的势力向越后国延伸。 而战后的结果,上杉军未能夺下北信浓,北信浓仍持续为武田信玄所占领。

武田信玄人称甲斐之虎,日本战国时代最有资格夺天下的人选。在信玄几乎将信浓地方列为版图,欲前进上洛时,却遭遇了他一生中永远的宿敌─上杉谦信(越后之龙)。爆发了前后多达五次,著名的川中岛之战。使得虎与龙空有傲视全国的骑兵队却迟迟不能上京。信玄在三方原之战中大败德川家康,造成后来德川家康非常害怕面对武田的骑兵队,极力避免正面冲突;也使信长见识到武田家的威力。被称为战国巨兽的他,因任甲斐守护,并且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被称为“甲斐之虎”,有“战国第一名将”之称,被誉为“战国第一兵法家”。

上杉谦信(うえすぎけんしん,Uesugi Kenshin )(1530年2月18日—1578年4月19日),一名活跃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后称长尾景虎。育有三名养子,名字为上杉景胜、上杉景虎和上条政繁。由于继承了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并先后得到任关东管领的上杉宪政和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赐名,故又称上杉政虎、上杉辉虎。出家后法号谦信。由于他拥有很高的军事统率能力,所以在后世被称为越后之龙,一般通称为军神。官位为从四位下弹正少弼,死后赠回正二位。

相关参考

问一下关于武田信玄上洛的事

上洛和征服是两回事。像信长第一次上洛,直接跑到京都,然后又回去,不会和中间的大名打。所谓上洛就是其实和朝圣差不多,就是跑到京都去参拜天皇,取得大义的名分。在战国,虽然天皇,将军的没啥用处,但是这个大义

武田信玄为何到快死了时才想起上洛

总的来讲,武田已经很好地把握上洛的机会(无将军的诏书,普通诸侯是不能发动上洛的),武田没估计到自己会死在上洛的途中。这也是命中注定的1、之前,因为与今川的同盟而无法实现上洛的理想,因为同盟关系,令今川

武田信玄為什麽讓兒子武田勝賴當“後見”而非正式家督

元龜四年(1573年),日本戰國的一代梟雄武田信玄病逝於上洛的歸途中。臨終之前,武田信玄將大權傳給了自己的四兒子武田勝賴,武田勝賴也就成為甲斐武田氏的第十七代當主,也是最後一代當主。奇怪的是,武田勝賴

日本中上洛是什么意思

上洛本意是前往都城之意,这个都城是指上洛,而京都的别称是洛阳,所以说是上洛。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战国大名带兵攻入京都的行动被称为“上洛”。上洛是诸如武田信玄等战国大名追求的目标,如同中国春秋时期的问鼎

武田信玄确定是正宗名门吗

  称霸日本战国时代,旋即又像昙花一现,马上消失不见得,是名门大家诸侯,武田信玄。  上杉谦信的最大敌手,三天下人之首的织田信长也害怕的大人物。  但武田信玄的武田家,是不是就真的是正宗名门。有什么踪

历史上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谁厉害最后各自结局都是怎样

怎么说呢,他们俩拉锯战打了一辈子打到死,都没分出个胜负,咱们这些后世的人怎么评价呢?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与信玄,信玄有着更深远的战略大局观念,当时今川义元死了以后,信玄断然的单方面撕毁了与今川的同盟关系并

论商业头脑,还得推武田信玄,打仗同时还不忘抢佛像搞商业中心

前文提要:前文讲述了在北信浓地区,逐渐坐稳势力并慢慢扩大的高梨-长尾联盟,与外来的村上氏开始争夺信浓的主导权,此时武田信玄对村上氏势力范围的介入,迫使村上氏与高梨氏结为联盟,共同对抗入侵,信浓地区的大

三方原之戰——梟雄最後的絕響

公元1568年,織田信長率領軍隊上洛,開始了他製霸京畿的精彩人生,就在同年,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與三河的德川家康結成同盟,背棄了與今川家的善光寺之盟,其實想想這也是必然的,今川家自主君今川義元死了之後,境

日本战国时代——三方原之战

  三方原之战(日语:三方ヶ原の戦い)是元龟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73年1月25日)在日本三方原(今滨松市内)爆发的战争,两军的统帅为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这是武田信玄以上洛(因中国古都洛阳的原因,带

日本战国时代——长筱合战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长篠(xiǎo)之战  长篠之战,对于武田胜赖来说,是一幕不得不出演的悲剧。他以外姓回归本宗,担任家督后见,威望不足以服众,面对其父武田信玄留下的诸多骄横的老将,必须打赢一场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