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北宋名将杨延昭

Posted 宋朝 北宋 杨延昭

篇首语: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北宋名将杨延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北宋名将杨延昭

2、揭秘:杨家将长子杨延昭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北宋名将杨延昭

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杨家将是满门忠烈,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佘太君、杨门女将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为山西南北交通要冲。地势异常险要,一直是历代戎守重地,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古战场的硝烟已经散去,唯有雁门关仍见证着历史,见证着诸多忠烈的将士。其中之一就是北宋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杨延昭。

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根据《宋史》所载,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为何他被称作“杨六郎”呢?原来,古人称天狼星为六郎星,并认定其是将星,而杨延昭“智勇善战”,威震辽国,因此被辽国人看成是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

《宋史》记载,杨延昭小时候沉默寡言,儿时,常作行军列阵的游戏,他的父亲杨业说:“此儿像我。”每次出征,必定让他跟从。

朔州之战

北汉时期杨延昭便任杨武都巡检一职,跟随父亲杨业四处征战,遍及雁门关全线几乎都有杨六郎城及六郎寨,因其勇敢善战,早年名声便已遍及全军。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杨延昭年仅29岁,随父亲杨业攻打应、朔等地,并担任先锋,宋军在杨家父子的率领下,在雁门关外进攻辽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收复了许多城池。杨延昭的勇敢也初次让辽军见识。史籍记载,在攻打朔州时,杨延昭担任先锋攻打辽军城池,胳膊不慎被流矢射穿,但他仍然坚持战斗而且越战越勇,最后大败辽军,成功夺取朔州。同年八月杨业战死,杨延昭回乡守丧,更坚定了他抵抗辽国、收复失地的决心。

智勇善战 隧城大捷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军大举南下,很快攻到了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杨延昭正在遂城镇守。当时由于契丹萧太后亲自指挥作战,因此辽军士气如虹。而遂城中的守军不满三千人,援兵又迟迟不来,宋军岌岌可危。杨延昭从容不迫,发动城中居民、壮丁轮流守城,披甲执械,日夜固守。

辽军动用步兵主力,用人海战术,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冲向小小的遂城。同时,辽军骑兵在后方用弓箭进行掩护。面对城下的人海,杨延昭镇定自若,他指挥守军,用事先架设在城垣上的大型木盾躲避对方弓箭射击,当敌军接近后,再用强弩进行猛烈而密集的齐射,最大限度地杀伤敌军。辽军一直无法成功。

此时,辽军又以攻城塔配合攻城。攻城塔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四轮底座,用人力推动前进。上部是一座高大的塔楼,塔楼里面是多层盘旋而上的云梯,外面由厚木板掩护,顶端前部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吊桥门,当接近城墙后放下吊桥门,士兵可以直接从塔内冲出,蹬城作战,避免了以往云梯伤亡大的缺点。

危急时刻,杨延昭身披铠甲手持宝剑亲自上城指挥作战。同时,组织城中百姓中的壮丁,被甲执械,登城协助守军防守。在杨延昭无畏精神的感召下,遂城军民士气大振。他们用绳索拴上巨石去撞毁辽军的攻城塔、发射密集的火箭焚毁辽军的攻城塔。辽军再次受挫。

面对坚城,久攻不下的辽军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炮。九月底,辽军开始以数百尊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炮昼夜不停地炮击遂城城墙。辽军的猛烈炮击一直持续到十月初。已经经历多次袭击的遂城城墙有多处出现巨大裂痕,随时有崩塌的可能。辽军预定将在十月底发起总攻。遂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当时正值初冬,天气还并不寒冷,不料一日气温骤降,有如天助。杨延昭于是命城中军民大量提水往城墙猛浇,一夜之间城墙变成了既坚固又光滑的“铁城”。辽军面对这样一座很容易被“修复”却无法攀爬的城池,无计可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冰守遂城”。

面对钢铁般坚不可摧的遂城,辽军被迫绕道进攻泰州。但是,由于遂城的阻隔,断绝了辽军的粮道。因此,辽军的攻势大打折扣。在辽军主力撤离,遂城脱险后,杨延昭联络梁门的魏能与保州的杨嗣,三方抓住时机,果断发兵出城,从背后与正面同时夹击辽军。辽军大败,溃退数百里,死伤惨重,遗弃军械、甲马、旗鼓无数。至此,辽国对北宋的此次入侵惨败。遂城之战以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经此一役,杨延昭威震边关,人们都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召见了他并询问应边对策,还称赞他“智勇善战,治兵护塞有父风”。

咸平四年,辽军再次大举南下侵扰北宋边境。杨延昭与杨嗣共守保州,设伏兵于遂城西北之羊山,待辽军攻城,自己率少数骑兵自北诱之,且战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杨延昭与杨嗣夹击辽军,并斩杀辽国大将。这一战宋军大获全胜,尽歼辽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羊山之伏”,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一大捷,改“羊山”为“杨山”,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

力主战 拒和议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皇帝与萧太后再次率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南下,杨延昭率兵于保州城下大败辽军,之后深入幽州,迫使幽州辽军不敢出战,辽军见杨延昭之勇更胜其父,便不敢与之争锋,辽军主力因此被限制于河北之地。

萧太后只得绕境准备进入德州,十一月另一支辽军进入澶州直逼京师,宋钦差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以避战祸,真宗犹豫不决,宰相寇准则建议真宗御驾亲征,真宗采用寇准意见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振。

辽军久战无法得胜,便采议和策略,杨延昭当时上书建议:“契丹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瓢掠,率在马上。愿饰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见解极为精辟透彻,若能实行将可把辽军逐出燕云,但宋真宗根本没有挫败辽军的信心,因此杨延昭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反而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

辽兵退兵时,在经过的城镇大肆洗劫,杨延昭以为国耻,于是拒绝朝廷“勿伤北朝人骑”的命令,与张凝、石普等人依旧追击辽军游骑兵,直到辽军败退之后,又亲自率领万余部众,猛追辽军至边界区,大破古城。

壮志未酬 抱憾而终

“澶渊之盟”后杨延昭因功升任莫州防御使,之后为高阳关路副都部属,于高阳关、瓦乔关、益津关三关驻守长达九年。之后宋真宗罢宰相寇准,改任主和派王钦若为相,大用国家财力兴建道观等建筑,此一时期,辽国国力也逐渐走下坡,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萧太后及丞相韩昌病逝,来年更与高丽征战,国力更是衰弱,杨延昭欲北伐收复失土,但都不被朝庭采用,反而命他去镇压盗贼,杨延昭无奈,只能继续镇守边疆,抚慰当地百姓。

杨延昭在边关期间生活简朴、带兵有方,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冬天不戴絮帽,夏天不张伞盖,虽然身为边防总司令,但出入仅带数名随从,几无排场。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作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打了胜仗,论功行赏时,他又总是将功劳让给属下;所得俸禄、赏赐全都犒劳、分给士兵,因此,士兵们对他非常信任及爱戴,亲如手足。他前后戍守边境二十多年,在河北边境建立了两千多公里的边防要塞,使得宋朝的边境固若金汤。

杨延昭前后守卫边境二十多年,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初七,这个威震辽邦的将星,满怀不能收复国土的忧忿心情在边疆要塞去世,卒年57岁。杨延昭镇守河北边防十五六年期间,辽兵侵扰较少,老百姓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故此,老百姓十分爱戴他。

杨延昭去世时,皇帝叹息哀悼,派宫中使者护送他的棺柩回乡,百姓们见了灵柩没有不流泪的,就连敌方辽国人也举哀致敬。

之后人们在雁门关上建起了高达五十七尺的杨延昭立身玉像,似乎诉说着杨延昭五十七年的戎马历史,威风凛凛。清朝诗人潘祖荫有诗云:“拒马河边古战场,土花埋没绿沉枪。至今村鼓盲词里,威镇三关说六郎。”杨氏一门悲壮的抗辽故事,历代流传,至今不衰。

揭秘:杨家将长子杨延昭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在民间影响极大、可谓妇孺皆知的《杨家将演义》中,老令公的第六个儿子杨六郎(杨延昭)披肝沥胆精忠报国,颇有乃父遗风,并有过之而无不及,历来为后世称颂。但根据《宋史》所载,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也就是说,历史上真实的杨延昭并非是演义中所说的杨家的第六个儿子。与演义相同的是,《宋史》记载杨业确有七个儿子。但与演义不同的是,《宋史》记载这七个儿子中,除了一子战死外,其它众子都得以善终,并未阵亡、出家或流落番邦。那么,身为长子的杨延昭为何被称作“杨六郎”呢?原来,这个“六郎”与兄弟排行无关。

熟悉一点天文学的人都知道,古人称天狼星为六郎星,视为将星。杨延昭守卫边境20多年“智勇善战”,令辽军见之丧胆,其威名为辽人所畏。辽人认定他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对于这一点,信史有确切记载,《宋史》云:“延昭智勇善战……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杨六郎本名杨延朗,后因避道士赵玄朗(财神赵公明)的讳,改名延昭,为北宋名将杨业的长子。五代时北汉天会元年、后周显德四年,也就是公元957年,杨延昭出生于山西太原城。当时他的父亲杨业在北汉为官,杨延昭青年时代是在北汉度过的。杨业说过“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见《宋史·杨业传》)的话,可见杨延昭的青年时代是随着父亲参加过战斗的。

杨延昭之父、骁勇善战的杨业深受北汉君主的器重,他被任命为守边将领,与辽国角逐了很长时间,因而有着丰富的守边经验。史书载,由于他军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称之为“杨无敌”。在北汉君主刘继元投降北宋后,杨业仍坚持战斗,在宋太宗赵匡义派刘继元亲自来劝降后,杨业才大哭着归降。归附北宋后的杨业依然受到宋太宗的器重,并被授予左领军大将军,镇守边关,亦成为北宋的著名将领。杨延昭也由此随着父亲经历了不同的王朝。北宋建立后,面临着来自北部辽国的威胁。此时,辽国的疆域,西起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至今蒙古高原北缘和外兴安岭,东抵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边界分别与西州回鹘、西夏相接,东段在今内蒙古、山西、河北境内与北宋为界。实力强大的辽国频频进犯北宋边境,为此,北宋决心解除来自辽国的威胁。

杨延昭在北宋历史上的亮相,是在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伐辽的战争中开始的。这一年,宋军分山西、河北两线进攻辽军。西路主帅是潘美,杨业为副帅,28岁的杨延昭为先锋。宋军在杨家父子的率领下,在雁门关外进攻辽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收复了许多城池。杨延昭的勇敢也初次让辽军见识。史籍记载,在攻击朔州时,杨延昭担任先锋攻打辽军城池,胳膊不慎被流矢射穿,但他仍然坚持战斗而且越战越勇,并最终率军顽强地攻下了敌城。

而由宋太宗亲自率领的东线,则在高梁河大败,不得不南撤,因此大批辽军压到西线。当时辽兵势大,杨业认为不可与之硬拚,但随军护军刘文裕等邀功心切,令其进军。杨业哭谏,但仍未被采纳。不得已,他率兵进攻辽军。出发前,他请潘美和刘文裕等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并准备强弓手以等候他转战至此给以接应。潘美等如约安置了伏兵,但等了很久也不见杨业回来,他们以为宋军一定取得了胜利,正在追击辽军,因此决定撤兵。而此时,杨业率领的宋军与辽军激战正酣。宋军伤亡惨重,直到黄昏时分,杨业才带领残部按事先约定来至陈家谷口,却不料根本没有见到宋军的影子。杨业孤军陷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被俘。在辽营中,杨业宁死不屈,最后绝食三日殉国尽忠。

与杨业一起殉国的,还有他的一个名叫杨延玉的儿子。杨业殉国后,朝廷给潘美贬官三级,将刘文裕等革职罢官。同时旌表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荣誉表彰之余,朝廷还给予杨家以丰厚的物质奖励。此役杨延昭突围后,于八月间以丁父忧之名回到河南郑州。丁忧三年后,杨延昭再次应召抗击辽军,担任保州沿边都巡检使,扛起了边关抗辽的重任。

相关参考

历史上杨六郎杨延昭因何而死 杨延昭是怎么死的

杨延昭怎样死的:杨延昭,生卒于公元958年—公元1014年,出生于山西太原,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杨门忠烈之一,因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所以把他

杨六郎杨延昭是怎么死的? 解析

...喜欢看电视剧的朋友都会知道。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说说杨六郎的故事。杨延昭是北宋年间宋朝大将杨业的长子,原名是杨延朗,经常被人们称之为杨六郎,在中国杨家将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杨延昭杨六郎的故事也是尽人皆...

杨六郎杨延昭是怎么死的? 解析

...喜欢看电视剧的朋友都会知道。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说说杨六郎的故事。杨延昭是北宋年间宋朝大将杨业的长子,原名是杨延朗,经常被人们称之为杨六郎,在中国杨家将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杨延昭杨六郎的故事也是尽人皆...

佘太君和穆桂英根本不存在 杨家将真实历史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杨延昭为什么称为杨六郎?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辽人

杨家将之绣像全传&熊大木著.清光绪18年上海修文堂石印本

宋太宗赵光义老令公杨业杨六郎杨延昭萧太后潘仁美八贤王赵德芳杨宗保之妻穆桂英铁鞭王呼延赞杨六郎手下大将焦赞杨六郎手下大将孟良杨宗保居然画成了个大肚男杨四郎杨延朗:最出名的一个戏曲叫:四郎探母辽将:萧天佐

”杨六郎大闹董家岭”的历史可能性有多大

遆国宁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董家岭,千百年来村民们一直口耳相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北宋名将杨六郎当年曾在该村大战辽军,救出被困庙中的八贤王,并一举杀掉喇嘛,烧毁庙宇。无独有偶,在河南豫剧中也有故事情

”杨六郎大闹董家岭”的历史可能性有多大

遆国宁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董家岭,千百年来村民们一直口耳相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北宋名将杨六郎当年曾在该村大战辽军,救出被困庙中的八贤王,并一举杀掉喇嘛,烧毁庙宇。无独有偶,在河南豫剧中也有故事情

历史上的穆桂英_历史上的杨六郎与柴郡主

历史上的杨六郎与柴郡主杨家将的故事并非虚构,是见诸历史文献的。《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杨业传》中记杨业本名重贵,后名继业,并州太原(一说山西保德)人。幼时跟在麟州(今陕西神木)做刺史的父亲杨信生活。因当

历史上的杨家将结局如何

现如今的人们对杨家将的事迹肯定是非常熟悉的,杨家将是一个概述,他们包含了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杨家将的故事说得就是杨家武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杨家将是北宋时期的名将家族,这个家族出现了很多厉害人物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去哪儿了?为什么没参与抗金

...杨家将并不仅仅是传说,历史上真有杨家一门忠烈御敌。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