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端午节与“渡河公”有着什么样的神秘传说

Posted 壮族 端午节

篇首语: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壮族端午节与“渡河公”有着什么样的神秘传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壮族端午节与“渡河公”有着什么样的神秘传说

2、壮族端午节:壮族端午节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壮族端午节与“渡河公”有着什么样的神秘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广西上林的三里镇一带,却有着另一番的热闹,家家户户齐聚清清的小河边欢度当地的民间民俗活动“渡河公”节,原叫渡渡河公,按三里话的说法又叫做“渡渡河公”。该民俗形成于明朝,至今有四百年的历史 。

每年农历的这一个傍晚,男女老少们都自发涌向三里南边的小河--汇水河。在一东一西河溪流相交汇的汇水桥畔举行重大的“渡河公”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三里镇一带的姑娘们聚集在一起,唱着山歌,制作“渡河公”。

直到现在,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傍晚,在清水河畔,村里的男女老少依然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做好的“渡河公”用红或黄丝线悬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至小孩的肚脐部位,因“香艾”有驱邪、压惊、镇痛的作用,可保护孩童安康。或者把"渡河公"和棕子放在一艘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沿河漂流,让点点河灯带走岁月的不幸和忧伤,村民们一起祈祷:家人幸福安康、祖国繁荣昌盛。

渡河公雏形的模样是无脸、黑头、无辫、四肢抱南瓜形状。发展过程中无脸黑头的渡河公被制作人加上了憨态可掬的笑,精巧的辫子,使“渡河公”有些阴黑的形象立刻变得灵动可爱起来。

制作渡河公是流传在广西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渡河公是用多种彩布缝绣小布人,布人是明朝装束,小布人的怀中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渡河公”的制作为全手工制作,面料多为布料,“南瓜”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所以闻到“渡渡河公”里香艾散发出的淡淡清香,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人们制作“渡河公”,以此寄托思念祖先、普度生灵、保佑平安、免除灾难的心愿,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足安康。

壮族端午节渡河公传说

之一:相传在远古时代,天地遭遇大荒洪,整个世界一片汪洋。只有一对男女抱住一个神奇的大南瓜飘浮在水面而免幸遇难。洪水过后,整个世界的人类只剩下了这对男女,他们上岸后,两人重新开始生活,繁衍了人类。后来的现代人,将这两人奉为人类的始祖先。这个版本目前算是比较官方的版本,许多外地慕名“渡河公”活动的人都对这个故事较为知晓。

之二:是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原因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在时间与渡河的方式上都和渡河公有着惊人的吻合。于是,经过当地居民的口头流传,在端午节在河上渡河公是为了纪念落水身亡的爱国诗人。这个版本在广西上林县三里镇以内流传较广。

之三:这个版本比较少见,甚至三里人也很少有知晓的。这个传说是结合了盘古与历史故事合加工而成的。在远古时代混沌破后生出雷神、海龙王、布洛陀三兄弟。后来雷神和壮族的一个祖先布伯打仗,雷神被布伯捉住关在鸡笼里,要到街上买刀杀雷神。

布伯走之前,交待他的一对子女,即盘古兄妹,要求盘古兄妹不能给雷神任何含有水的东西,否则雷神就会恢复功力飞天。布伯走后,雷神欺骗盘古兄妹以讨水喝,被盘古兄妹以父亲不答应为理由拒绝。接着雷神又向盘古兄妹讨猪食,被以猪食含水拒绝。最后雷神向盘古兄妹讨得稻草,吸了旁边的一滩水。

功力恢复后,就挣开鸡笼出来了。雷神临走之前,拨下一颗门牙给盘古兄妹,让其拿去种,所得之物能救其性命。雷公走后,盘古兄妹就种下雷神的牙齿,却长出来一个葫芦。雷神上天后,为了报复布伯,水淹壮族大地。淹到一半的时候,雷神从天上伸下一只脚探看水的深度,给布伯一刀砍断了。

雷神只得砍下一只鸡脚装上。所以,现在的壮族庙宇里,雷神的形象是这样的:一只脚是鸡脚,只有一颗门牙。在师公舞中的雷神舞里,雷神也一直重复一个单脚跳的动作,也是源于这个传说。这次水淹壮族大地,壮族先民大都死去,而盘古兄妹躲进了那个大葫芦,逃过这一劫。经过民间的口头流传和改变之后,这对盘古兄妹抱着的大葫芦就变为了象征着财富的金色大南瓜。

壮族端午节:壮族端午节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大部分地区的壮族都过端午节。这一天壮族人民用糯米包成各式各样的粽子,煮熟后自己食用,有的地方将一些投入江中,以祭奠诗人屈原的英灵。有的地方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定,例如:这一天不吃肉,只吃凉粽子,表示对屈原的清孝;有的地方则当月不剃头,以示孝敬等。有的把雄黄酒喷洒到房屋的四周,说是可以辟邪;有的则喝雄黄酒,或者用雄黄酒洗澡,表示消灾;有的地区则用艾草、枫叶或茅草插在门口上,说是可以驱邪等等。而靠近江河边的壮族,则举行赛龙舟活动,他们用长竹筏做龙舟,在河面上进行比赛。

而居住在文山地区的一部分壮族在端午节这天则杀鸡、宰鸭、鱼等来祭奠伟大的屈大夫,就像祭奠自己的祖先一样供奉。这一习俗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壮族人民一样还在深深的缅怀着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的屈大夫。

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千秦,但遭到楚国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免职,赶出了都城,而且还被流放到了沅、湘流域.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被强秦所破,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外敌侵略,怒愤交加,心如刀割,与五月五日抱石投进汩罗江以身殉国.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们非常悲痛,都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大夫.渔夫们则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的打捞屈大夫的遗体,有位老人拿出为祭奠屈大夫准备的饭团和鸡蛋等食物,扔进江里,说是为了让水中的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为老医师则拿出一坛黄酒倒在江里,说是让药酒药晕了江中的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的身体.后来又为了怕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那端午节又与壮族有什么关系呢?这我们还得从庄桥说起。首先,屈原和庄蹻都是百越人,也就是我们今天壮族的祖先。公元前299年,庄蹻因不把东地割让给齐国而据地自治,屈原也因反对楚国割让东地给齐国,被认为是庄蹻的同谋,并迁怒了楚顷襄王,被辞官流放。

尽管史料中并没有庄蹻和屈原有任何的直接联系,但从屈原死后庄蹻接受楚顷襄王的招安来看,庄蹻是被屈原的思想影响了的。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被秦国攻占,屈原悲愤交加,抱石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也因为屈原的爱国之心打动了庄蹻回归楚国,愿意接受楚顷襄王的招安,誓死保卫楚国。

垂沙战役后,庄蹻据东地反楚自治,与楚为敌,屈原是楚人,非常怀念之前的团结局面,垂沙之战,使楚国四分五裂,这是屈原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屈原才因“忌讳”而不写庄蹻反楚自治之事。屈原在晚年之所以颠沛流离于沅、湘流域,把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社稷之中。但到了最后换回的却是国家的四分五裂,国破家亡。屈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庄蹻的爱国之心,救国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屈原以身殉国后庄桥接受楚顷襄王的招安。

根据史书的记载,楚顷襄王一十九年(公元前276年),时值战国中晚期,庄蹻到达滇池地区,在庄蹻与秦争夺楚巴、黔中郡时,道路被秦所断,只有率众返回滇池故地,灭掉夜郎国,然后王滇,建立滇国,开始了其统治滇池地区的历史。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服滇国,设置益州郡,后来因滇国内多次发生内讧,末代滇王被杀。句町国战胜滇国,大部分的滇国民众成为战利品或者战俘,被迫南迁,一部分到达广西西部一带,有一部分则到达云南文山等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或生活在一起,成为了现在壮族的祖先。

现在端午节已经被联合国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为百越族的后裔,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有着更沉重的责任去发扬和继承端午文化和百越文化,让壮族的后代子孙都要记住我们的祖先所留给我们的一切!

相关参考

盘点端午节的起源意义何在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在民间有着诸多的传说故事,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源于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但流传最广的是屈原的传说故事,接下来让小编跟

盘点端午节的起源意义何在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在民间有着诸多的传说故事,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源于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但流传最广的是屈原的传说故事,接下来让小编跟

壮族饮食文化:壮族都有着什么样的特色美食

壮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瓜类等,饲养猪、牛、羊、鸡、鸭、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接触和认识了各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和动物,故风味美食较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饮食文化...

壮族饮食文化:壮族都有着什么样的特色美食

壮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瓜类等,饲养猪、牛、羊、鸡、鸭、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接触和认识了各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和动物,故风味美食较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饮食文化...

端午节神秘习俗 阴阳学真科学

有关于「”午时水”、「”丙午镜”、「”午时水造刀剑”、「”端午立蛋”、「”挂菖蒲艾草”等等这些端午节俗的神秘现象,现代人往往以迷信啦、只是一种风俗啦、平常也可以作啦等等想法一语带过,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原

端午节的来源是屈原投江吗具体典故是怎样的呀

纪念屈原只是其中的一种解释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端午节的由来和典故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变成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

端午节有什么民间传说

端午节传说: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

端午节历史传说(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关于屈原的传说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

李莲英墓穴的神秘传说 李莲英的死因之谜

  李莲英  对于李莲英,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形色各异的传说,其中更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未解谜团,譬如关于他的墓地,就一直有着不同所指,而关于他的死因的争论,从1966年砸挖李莲英位于北京恩济庄的墓地发现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