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山西移民清河历史

Posted 移民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山西移民清河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山西移民清河历史

1.哪位朋友了解明末清初山西洪洞县大移民的历史,最好有文字,图片

三、明朝大槐树移民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布:

北京市简称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为东北和华北等地区枢纽。金时正式建都。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回族自治县。

四、明朝大槐树移民在皖、苏、鄂、湘地区的分布:

根据笔者收集的家乘、碑文、信函资料进行:全统计,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五、明朝大槐树移民在陕、甘、宁地区的分布: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对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向陕、甘、宁地区移民51个县(市)。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六、明朝大槐树移民在晋北、晋中及内蒙古、东三省地区的分布: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大槐树移民的881个姓氏:

1、

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2、

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

2.明朝年间山西大移民具体都移居到了什么地方

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洪武、永乐两朝共有17次。简单的情况是:

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再从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凤阳垦荒。因为是冬天,政府发给移民过冬的棉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从山西招募2.4万户百姓从军,后又都复员为老百姓,就地安置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又从山西的泽州、潞州,挑选“田少丁多”或无田之家,迁往彰德、正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地垦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116户自愿外迁屯田,户部给予奖励,让他们回沁州招募居民。

同年同月,后军都督朱荣向朝廷报告:由山西迁居到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的百姓,一共分给他们2.6万顷土地。

同年十一月,命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等迁移山西百姓,到彰德、卫辉、归德、临清、东昌等地栽桑种枣,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共设16个卫所。大约是平阳府选了9卫,太原、辽、沁、汾选了7卫,每卫5600人,共有9万余人。

同年十二月,朝廷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户,分别迁至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万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建文四年(1402年),户部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迁至北平各府、州、县。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再次从以上地区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214户人愿到北京为民,户部给他们发了安家费。

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户部从山西的平阳、泽、潞及山东的登、莱等州,招募了5000户到北京的上林苑监,牧养栽种。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

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我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3.明朝大移民的历史背景

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黄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染黄泉。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至正八年正月河决济宁路。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70余里亦如之。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乐陵一县,仅剩 400 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同时靖难之役后,永乐帝打胜进入南京,由于河北一带连年战争,人民被杀伤掳掠,夫役差徭,折腾的百姓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在河北这块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没有人烟。永乐登基后开始办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建设北京城,备日后迁都;第二件是往北京附近这片无人耕种的土地上大量移民。派十万人马督押移民的事情,下令把山西的众多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区来。 正值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以此可知,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4.明朝句容大移民历史记载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明朝大移民前后经历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几百年来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国国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洪洞大槐树移民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 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 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 顺帝本纪》), 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 ,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 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

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 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

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 五月黄河决白茅口。

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

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

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

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

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

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

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

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 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

……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大水。

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

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

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

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

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

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

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 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

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

(《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

中书省户部曾。

6.明朝大移民的历史典故

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根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

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

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

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 大多数方志、家谱、墓碑以及口头传承只是笼统地说来自洪洞县,也有一些具体到某个村落,如核桃园村、打水巷子、卧疃村、老吴村、双龙街、东门里、双狮子胡同等等。

在山东洪洞移民村落中,也有不少是洪洞以外其他府县的。 清朝末年,有个叫景大启的为官曹州(今山东菏泽),当地土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

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

于是,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还有牌坊。牌坊横额两面刻有4首怀古诗,其中一首云: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窗夕烟。

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景大启等人还编辑了一本《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移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论著,数量也颇为可观。 据移民后的后裔讲,他们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

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

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 民间还传说移民到达各地后,由于当地荒无人烟,他们可以随便占地。

有的“跑马圈地”,骑马跑一圈,马蹄所至之处,都属于他的土地;有的“以犁占地”,看好哪一片地,就犁上一圈,等等。这些民间传说,有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的则属无稽之谈。

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

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儿,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

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

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

7.明朝句容大移民历史记载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明朝大移民前后经历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几百年来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

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国国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请问,历史上明朝永乐二年山西洪通县大槐树下迁民是怎麽回事

明初移民的现实原因,黄有泉 高胜恩先生归结为三个: 1、发展生产、提高国力。

明朝初期,对于这种人口剧减,府州生产力大衰退的情况下,明初统治者十分清楚,万分着急,朱元璋对此说的十分明白:“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不单最高统治者朱无际如此认识.几乎朝廷中的有识之士无不有这种认识,地方和中央官员纷纷上书,请求充实空旷之野,发展生产,提高财力。

如.早在洪武三年,郑州知州苏琦就提出“时宜三事”,其第三事即“垦田以实中原。”他指出:“十年之间,耕桑之他变为草莽。

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招徕耕种,以实中原。

恐日久围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肯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

官治牛种,及时播种,外与之置仓,中分收受。若遇水旱灾伤.踏验优免…”如此则中原渐致殷实.少苏转运之劳,流移之民亦得以永安田野矣。”

2、充实京师、巩固根本。 为防各地豪强做乱,朱元璋效法秦始皇、汉高祖,强迁各地豪强于京师。

洪武二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十分坦白地告诉工部官员说:“昔汉高祖徙天下豪富于关中,联初不取。今思之,京师天下之根本,乃知事有当然,不得不尔。”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也开始了有计划的充实北京工作。《明太祖实录》:“永乐元年,令选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河南及直隶、苏松常镇、扬州、淮海、庐州、太平、宁国、安庆、微州等府。

……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之后,又多次迁徙山西的人民到北京近郊一带。

3、防守边疆、加强国防。 屯田戍边,自汉代以来就是我国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

屯田,指汉代以来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历代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商屯。

汉武帝时在西域屯田,汉宣布时在边郡屯田,都使用驻军,是为军屯;三国时,曹操在许下屯田,开始由典农官募民开荒种地,此为民屯。应募的农民称屯田客,规定官给牛、种,收获官六民四,如农民自带耕牛则所获对分;至明代才有了商屯。

明行中开法,盐商在边疆募民开荒种田,以所得粮草换取盐引.即为商屯。由于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能采用先进耕作法,所以产量—般比较高,因而能为期廷积集大批的粮食,从而增强国家的实力。

三、洪洞移民的规模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自明代开始,从宋、金便有,元初不断,而到了明初,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有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明代的迁民活动,延续了有明一代,不过主要在洪武和永乐年间。

清乾隆年间,这种活动还在延续,不过是零星的。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之人。

根据《明史》、《明实录》的记载,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太原府辖州六县二十二;阳曲县、太原县、榆次县、太谷县、祁县、徐沟县、清源县、交城县、文水县、寿阳县、临县、盂县、静乐县、河曲县;平定州:乐平县;忻州:定襄县;苛岚州:岚县、兴县;代州:五台县、繁峙县、谆县;保德州;石州:宁乡县。平阳府辖州六县二十九:临汾县、襄陵县、洪洞县、浮山县、赵城县、太平县、岳阳县、曲沃县、翼城县、汾西县;蒲县;蒲州:临晋县、荣河县、猗氏县、万泉县、河律县;解州:安邑县、夏县、闻喜县、平陆县、芮城县;绛州:稷山县、绛县、垣曲县;霍州:灵石县;吉州:乡宁县、隰州:大宁县、石楼县、水和县。

泽州辖县四:高平县、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潞州辖县六: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潞城县、壶关县、黎城县。

辽州箔县二:榆社县、和顺县。沁州辖县二:沁源县、武乡县。

汾州辖县三: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 从现在看,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

可见当时在山西组织迁民的地区是相当大的,除雁北地区外,几乎包括了整个山西中南部。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

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

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

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 杨安样先生曾对大槐树迁民史实做了整理: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食货志》、《李善长传》、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献载,明初迁民,主要从内蒙古、苏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区迁。

9.明朝大移民的移民过程

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

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

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

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

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北京为民种田例。

先是刑部尚书郑赐督察院佐都御使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景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罪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部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永乐二年(1404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一万户实北平。 永乐三年(1405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实北平。

永乐四年(1405年)元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处郡县史李懋等240人言愿为民北平,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永乐五年(1405年)5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之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费一百锭,口粮六斗。

永乐十四年(1405年)11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2300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永乐十五年(1417年)5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皆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狭,岁次不登,衣食不给,分丁于北平、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仍免田租一年。

明朝大移民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历时50年时间。

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明朝大移民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10.山西洪洞县移民的历史

河北省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

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那就得从“燕王扫王”说起了。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压守大都(即今北京)。

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

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

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

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

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

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

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相关参考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姓吕的历史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家村西侧。现在开辟成为大槐树公园。传说某日官府要求全县人民到大槐树下集合。来了以后被告知奉朝廷旨意移民他乡。顿时男女老少哭作一团。但是衙役严密看守,不许离开,而且

当年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什么,使得朱元璋下令强制移民

今天,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为了证实

”大槐树”移民10问答,解惑你不知道的移民 ”真相”

一、为什么要移民?作为移民的后裔,很多人都想知道600年前的明朝,为什么要实施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因为明朝在推翻元朝政权的时候,损失了非常惨重的代价。中原地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河北等地人口锐减,土地大

白居易“冒籍”考中进士 盘点古代“高考移民”

...了京兆府的解试,蟾宫折桂。白居易紧随其后,这个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户籍陕西的毛头小伙,竟跑到安徽宣城参加“高考”,一下子逮个进士第四名,喜欢得屁颠屁颠地跑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考,与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

明初胶东卫所军户移民及其后代的群体称呼

在胶东半岛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很多人凭家谱或祖辈口头相传,将祖籍追溯到「”小云南”,但对于「”小云南”具体指向何处,学术界和民间却众说纷纭,有的说在山西,有的说在胶东,还有的说在云南,莫衷一是。但小云南

明朝时山西五个府分别是哪个,有你家乡吗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境内山峦起伏,有「”表里山河”之称,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又因位于黄河以东而古有「”河东”之名。山西历史悠久,自古为华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史传「”尧都平阳,舜都

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康熙年间,府谷县城人烟稀少。国家因为这里人口稀少,所以就从人口较多的南方强迫将大量人口移民北方。于是,都甲户口为代堡都五都九甲刘氏,就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到府谷现在的造船厂附近,专门负责黄河渡口的

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它的产生,只因为隆庆皇帝的一项决定

前言隆庆皇帝上台以后,一改前制,宣布逐步开放对外口岸,允许民间进行对外贸易。从这开始,明朝的商品流入海外,海外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中外贸易额逐年增加。而这次开放所产生的影响却远不止于此,除了在经济

海南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1.历史上海南的移民是如何形成的黎族是海南的第一代移民。他们作为我国南方百越族的一支从大陆渡海而来,成为海南最早的人群,因此黎族被认为是海南岛上的原住民。汉初在海南建置二郡,是古代封建政权第一次出现在

中国古代历史上四次移民日本的浪潮 你都了解吗

  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列岛。最早用文字撰述的日本史籍《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把外来移民称之为“汉人”、“新汉人”、“吴人”、“唐人”、“归化人”等。  大陆移民移居日本列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