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审判全文
Posted 历史
篇首语:莫问天涯路几重,轻衫侧帽且从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的审判全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的审判全文
1.什么是公审判
(一)概念说明:公审判general judgment又称最后审判last judgment是指天主成为整个人类决定性善恶的标准或历史价值的判断。
称公审判,是因为审判的标准是整个人类在相互关系中的善恶状态;称最后审判则是指出人类历史末刻的结束点。(二)在人类宗教传统中,若比较强调有位格、创造性且引导受造物到达目的地的神,这种宗教很自然的会发展出公审判的概念;反之,若是在圆周性的历史观或笼统的因果律,而没有创造性的目标,更没有创造、领导的神的概念,就不会产生公审判的思想。
(三)圣经中不少部份提到公审判:(1) 旧约:旧约指出雅威指导他子民的历史,他有时审判,有时报复,使以民的历史成为救恩史。自亚毛斯先知以来(亚五18~20),「雅威的日子」已很明显地被视为公审判的日子,也是以民期待未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按先知们所言,为选民来说,「雅威的日子」也是「愤怒的日子」,在那一天,一切不圣之物都将被消灭(亚三2;依二6~21;十三6;廿二5)。达尼尔先知书第七章是旧约发挥公审判概念的高峰,使公审判具有二个特点:一方面天主将消灭一切违反天主的国度;另一方面天主又带来天国的圆满。
旧约也用比喻具体地描写公审判,如牧人分开他的羊群(则卅四13~22)、采收橄榄(依十七5~6)、在怒气中践踏了以民(依六三1~6)、是火炉(则廿二18~22)。(2) 新约:新约将天主的审判功能归于默西亚耶稣基督身上:1)若翰洗者把旧约先知中公审判的思想,导入高峰(玛三1~10)。
福音中,耶稣很清楚地提到未来的公审判,在和经师及法利塞人的辩论中,他提到默西亚来临的比喻(玛十三24~30,36~43;十三47~50;廿二11~14)。山中圣训里,他更提出新的伦理道德的标准,甚且将这些标准与公审判相配合,表达出一种更彻底的审判思想(玛五29~20;玛十28)。
玛廿五31~46中,耶稣引用了旧约先知的图像,把绵羊和山羊分开,其中即包含了审判的标准,即日常生活中是否对人付出具体的爱(玛廿五40,45)。2)保禄认为一切人都在天主的忿怒之下(罗一18~32;弗二3),所以任何人都将在公审判前面对自己的善报或恶报(格后五10;迦六7~8)。
审判者就是天主(罗二2,3,5;三6;十四10)或是基督(罗二16;格前四4;格后五10)。3)若望由两方面来看审判:一面是指现在的向度,这种审判所指出的大体上说就是私审判,因为当人听到有关耶稣的福音时就已受审。
在若三18~19;五22,24,27;十二31;若壹三14等经文的上下文中,若望即强调这种个人良心式的私审判。另一面则是未来向度,如死人复活时的公审判(若五28~29)。
4)默示录中运用了旧约的图像把公审判当作收获或天主的愤怒,这时人子藉天使来施行审判(默十四14~20),另外也以法官打开桉卷或生命册的图像来表达(默廿11~15)。(四)基督宗教的传承中不断地宣扬公审判,教会的训导当局也一直肯定公审判,如(DS 10, 150),最清楚的是在《任何人》(Quicumque)信经(DS 76)。
1274年的里昂第二届大公会议(DS 859) (参 200)以及教宗本笃十二世(Benedict XII,1334-1342)在1336年的《赞美天主》(Benedictus Deus)宪章(DS 1000)中都提到了公审判。(五)系统神学则从二种末世论的典范(参 304)来看公审判的意义:(1) 第一种是拟人式典范:这种典范以较静态的实体形上学为基础。
在这种思想背景中,人即是从灵魂及肉身二个不同因素而整合的存有物,个人和社会间的关系也分得很清楚。末世事件更像是安排在一条很长的时间直线上,先有死亡→私审判→炼狱→有始无终之境→公审判和死人复活(那时间直线的终点),这里私审判和公审判之间有很大的距离。
这种说法的优点是令人易于了解末世的情况,但弱点是在知识论中无法彻底反省出人所表达的语言以及所表达的内容之间不同何在。(2) 第二种是关系性和动态性的典范(参 438,11):在这典范中,人是在历史过程动态性的关系界中。
这种典范以较动态的关系形上学为基础,把关系视为存有的真谛,由此而补充了传统的实体形上学。这种典范也指出存有真像的最后因素仍是关系本身,天主即是这关系的最高证明,很有其动态性。
所以,人最深的存有就是与人、与受造物以及与天主的关系。经过死亡,人突破现况而与天主圣三合一。
换言之,人经过死亡的转变,则能达到那绝对无限的天主的标准,人也在无限爱的标准中受审判。可见人所面对的审判有二面:个人面─ 在天主的光照下判断出个人的价值;整体面─ 人本质上有全体人类性,是整个人类关系的存有物;所以个人在关系界中自由而负责地参与整体人类的受审情况。
为此审判的情形一直发生着。每当有一人死亡,审判的二种向度(私人面及人类面)都将同时发生。
在最终者死亡后,面对那绝对的标准时,最后的审判(含有公、私审判)就结束了。
2.影响人类历史的大审判观后感
东京审判》提一部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它主要讲述的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二战时的日本主要战犯庭审现场的情况,是与纽纶堡大审判遥相呼应而成为人类历史规模最大的国际审判。
电影《东京审判》以纤毫毕露的纪实手法和雷霆万钧的史诗气魄,艺术地再现了,1946年由11个国家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策划发动侵略战争的28名日本战犯的公正审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60年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那场世纪审判,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秩序中行使自己的权利。
《东京审判》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会幸福,它将进一步激发国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在《东京审判》中,中国代表梅汝辙先生说过一段话,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历史:“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
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今天我们来看待历史,为什么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会被日本这样的弹丸小国来侵略的时候. 我们才该有更深刻的反思。
结论只有一个:落后就要挨打。在生动形象的展演中,观众重温了那段中国人应知晓、铭记并永远都不该忘却的遭受蹂痢的历史,从而从历史的教训中获得普示、受到启迪,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要忘记过去,都要牢记历史、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珍惜未来、建设和谐社会。
只有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尊严,才不会任人宰割。我想只有我们自己强了,国家发展进步了,军事实力国家综合实力都增强了的时候,国际社会上我们才活的更有地位和尊严。
一段悲伤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是教训不是仇恨,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在我们享受今天美好生活的时候. 不要忘记我们国家的这一段历史。 9月18 日当防空警报拉响了很长时间时,不少青年学生却不知发生了何事,一脸茫然。
使人感到震惊,让青年人不要忘记历史,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深知青年衰.则中国不振。
牢记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对今日和平的不尊重,而是时刻提醒国人: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是一个愚蠢的民族. 中华民族不应该是一个只记得仇恨的民族,但却不能不是一个有着危机感的民族。 电影《东京审判》是一部检讨战争与战争责任的影片。
它将东京审判这一震惊中外的国际事件中的中国力量凸现出来,让现代青年人深刻地了解到了历史的真相以及中国在这次审判中历经的坎坷。法官梅汝傲、检察官向哲浚、检查官顾问倪征焕等人,他们代表中国首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对二十八名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的法庭上;他们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展示了作为中国人高贵的灵魂。
影片一开场,中方审判代表梅汝珑针对于主审法官宣布的座次名单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坚持中方将以主审的坐席示人,一番交锋,终于迫使其重新安排座次。这个由激烈的论辩所掀起来的开场,事实上已经决定了影片自始至终的基调— “争”这个“争”是争执,是抗争,是竞争、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片中法官梅汝傲和检查官向哲浚等人在审判过程中据理力争. 不卑不亢的精神令我深深敬佩,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斗士,他们是在国际战场上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而斗。所谓“弱国无外交”,虽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是五大战胜国之一,但却没有能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这让中国部分的审判变的尤为艰难,为了让所有的战犯得到应有的惩罚,为了给死去的亡灵们一个交代,为了祖国与人民的期望,梅汝傲和中国的其他法官一次又一次竭尽全力地斗争。
我们的提出代表了一个大国所应当坐的次位,据理力争寸步不让,表现出了我们应有的民族气节。最终1 名法官就死刑问题进行表决,结果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把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土肥原贤二等7个日本主要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他们终于顺利地完成了祖国交给他的重任,他们没有令中国人失望。正如美国法官所说的:中国应该为有这样的斗士而骄傲! 电影《东京审判》会渐渐消失于我们的记忆中,但是作为中国的青年一代,我们不可以忘却历史,不可以迷失方向,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因为我们的肩上担负着祖国赋予我们的神圣的历史使命—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电飘东京审判墟醒国人勿忘国耻家恨。
身体里流着中国鲜血的我们,绝不会忘记。就像英达说的那样:“人家都没有忘记,我们就更不能忘记了。”
电影东京审判苦示着后人时刻不忘历史。整整70年过去,中国人民纪念那段历史,就是要警示和鞭策自己,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彻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今天的中国再不会让人随意欺辱,然而70年前的历史依然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正义之声振聋发联,历史长河的苦示之音永久回荡”。
正如影片宣传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部所有中国人都必看的影片”,因为历史不容忘却。
3.(10分)历史
(1)态度:从“受害者”到“悔过”。
(2分)原因:奥斯维辛审判的开展;媒体的追踪报道与评论;知识精英的发声;政府的政策推动;社会的反思与辩论。(答对任意四点可得4分)(2)尊重历史,反恩历史(以史为鉴)。
(4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可以概括出战后德国对二战的态度。
从材料“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可以归纳出德国态度变化的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尊重历史,反恩历史(以史为鉴)是正确的历史观。
相关参考
28名被告前十位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广田弘毅、武藤章、木村兵太郎、荒木贞夫、平沼骐一郎、重光葵。远东军事法庭从1946年5月3日第一次开庭起,到1948年1月2日审判完毕审
雨果关于圆明园的一封信:历史审判时会记得有一个强盗叫「”法兰西”1861年,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给他的朋友、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严厉地谴责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行
1.如何评价小说《历史的尘埃没看过知秋的书,但是并不代表历史的尘埃不是好书。起码文字、故事还是蛮精致的。经常有些书,开始看不进去,但是过一段时间,看个几万字就会被吸引住了,比如志村鸟的走私系列。想老书
前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拐点: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或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影响了后来的历史。曾经的历史,包含了无数的可能。某一历史事实,只是在众多可能中实现了的一种可能。而在实现与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huán)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
异端审判者厉不厉害异端审判者输出能力分析这是我FFF团长号。装备处于我坛渣子水平。打的是105级破招佛曼。日常三药+宠物技能。调了暴击,因为附魔问题,没有满暴击。为防止对某些词汇理解差异导致的误解,本
CCTV高清接收十二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的内容简介谁有啊12集《故宫》将从建筑艺术、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等四个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馆藏文物,讲述宫闱内不为人知、真
在许多关于东京审判的著述中,都提到了东京审判最终6:5的票决结果。实际上这是一种误会,因为东京审判的判决结果并没有公开,而且可能永远也不会和不可能公开。任何关于东京审判的票决结果的说法,都仅仅是推测或
17世纪,英国法学家培根曾说:「”一次不公正裁判的罪恶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却是水源。”余定宇先生说,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都已开始相信: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其败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是东京审判完整文献首次在中国面世。整套书80卷、5万页、一千万字,再现了那场耗时两年多的世纪审判。65年前的11月12日,东京审判结束,长达1231页的判决书用了9天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