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山西经济

Posted 文化

篇首语: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上山西经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山西经济

1.山西的发展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

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

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

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

2.山西历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

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

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

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人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

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

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等在国内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谣舞蹈、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具有独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勤与俭的民风。刘胡兰精神、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拼搏。

3.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地位举足轻重。山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她在历史所做的正如一位辛劳的母亲:只求付出,不计回报。要想真正了解山西,就不得不了解山西在中国历史上所做的贡献。

山西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明的起源地。以山西具有代表性的旧,新时期时代遗址的出土遗物,揭示了远古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文明和国家的形成过程。在西侯度遗址发掘后,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沉睡了180万年的石头工具和灭绝了的动物遗骸,其中还有“观象台”再现了古人“观天授时”的原理和过程,再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奇妙解释。虽然此前曾经在云南发现了元谋人遗址,但只是发现了仅仅的一处而已,并没有发现其他的证据证明这一文化曾向周边扩展过,而在山西发现的新旧石器遗址则是呈片状向周边扩展,这是中国人从山西起源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山西向中国贡献了商业。说到山西的商业,最先映入人脑海的是明清的晋商。但不可否认的是山西在明清以前的商业地位:丝绸之路开通后,山西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是商品的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东来商人的聚集之地;而更为重要的是华夏农耕民族同游牧民族重要的交易场所,农耕民族的农产品以及手工制品,游牧民族的马,牛,羊等畜产品的交易相当发达。试想当时的游牧民族在没有手工业的情况下,基本上靠着与农耕民族的交易才能够获得生产工具和手工业制品,而当时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只能靠着边地商人做媒介。纵观历史,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进攻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草原上遭遇大灾害;农耕社会禁止与游牧民族交易;渴望农耕社会的财富,但这其中有一点与农耕民族不一样,游牧民族不太重视土地而重视人口,尤其像工匠之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明清山西的金融大亨不也正是靠着与内蒙古,外蒙古以及俄罗斯境内的一些游牧民族的交易才获得了进入金融行业的资金吗?应值得庆幸的是清朝把游牧民族和华夏农耕民族统一起来,并且时间长达两个半世纪,而其他时期要不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属不同的政权,要不统一的时间很短(比如元朝),无法完成资本的初始积累。而晋商就崛起于明清这一商业黄金时期。

山西向中国贡献了她的武力。三晋大地,东有太行,西有吕梁,黄河怀抱,抚天下之背而扼其喉。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奋发图强,成就霸业,屹然为北方大国,中原屏障,邦国砥柱。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率领他的李家军从晋阳出发,一路南下,最后建立了唐王朝,而晋阳在唐朝则也取得了仅次于长安的“陪都”地位。在历史上动荡时期,“则多有占山西王者,古有朱温,刘敬之,今有阎锡山,此皆得地利而为之。”作为战争主阵地,山西历史上民风彪悍,尚武之风席卷民间。古谚云:“何东出将,河西出相”。山西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它处于亚洲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上,和平时期贡献着自己的商业和包容力,战争时期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屏障。山西人在一手拿锄头的同时,另一只手也拿着刀剑。

山西向中国贡献了他的民族包容力。山西自古以来处于缓冲于游牧和农耕之间。汉魏之际,匈奴内迁。而后数百年华夏战乱,发生了空前的文化大交汇和民族大融合,三晋地区始终是重点地区。正如姜戎先生著的

4.历史上山西先后经历了那些朝代

春秋时太原(晋阳城)系由赵简子(赵国开国之君赵襄子的父亲)家臣——杰出的政治家和建筑师董安于所肇筑,当初”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墙之……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

《春秋》定十三年(前 497年)记载“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作“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公羊传》则云“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这说明晋阳城的肇建,至迟可溯于公元前 497年,即至少已近2500年历史了。

晋阳古城在战国初期,曾做过赵国的都城,后被秦军攻占.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年)“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年)“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

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

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

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

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

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

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

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

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

5.山西经济发展过程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042.4亿元,增长14.1%,增幅比上年又加快0.2个百分点,再创1985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10.1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978.9亿元,增长12.7%。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到1106美元,迈上一个重要台阶。 主要市场价格涨幅回落。

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5.4%。从分月情况看,呈现出冲高回落的倒“∪”走势,全年平均涨幅比最高的7月份(6.2%)回落2.1个百分点。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1%,比最高的9、10两月的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6.1%,分月走势呈先高后低的态势,全年平均涨幅比最高的4月份回落4.4个百分点。

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5%,整体走势呈现稳中趋降的格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3%,呈现逐月平缓上升的态势。

劳动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1466.2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53.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013万人。全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41.7万个,完成全年目标(28万个)的148.9%。

全省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15.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4万人)的111.1%,其中“4050”人员5.1万人。全省登记失业率3.2%,控制在了4.5%的目标范围之内。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主要农作物产量较快增长。中央一号文件和我省促进粮食生产的八项政策等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之相对较好的气候因素,为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全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88.1万亩,比上年增长3.2%,其中秋粮面积3376.6万亩,增长8%。粮食总产达到106.2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0.3亿公斤,增长10.8%,成为我省历史上第三个突破百亿公斤的年份(1998年为108.1亿公斤,1996年为107.7亿公斤)。

全年棉花播种面积达到171.9万亩,是1996年以来最多的一年,总产达到12万吨,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1984年为13.3万吨,1982年为12.1万吨)。 政策驱动、结构调整推动和市场价格拉动下,全省畜牧业生产更加健康地发展。

全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82.9万吨,比上年增长7.7%;禽蛋产量52.0万吨,增长3.4%;牛奶产量61.1万吨,增长14.8%。年末大牲畜存栏321.0万头,比上年增长2.1%;猪存栏600.7万头,增长8.7%;羊存栏1186.9万只,与上年基本持平。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全省水产品产量3.5万吨,比上年增长1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全省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紧紧扭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放松,“1311”规划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不断推进,有力促进了全省工业的较快增长。

全年全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42.9亿元,增长21.5%。

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业经济增长在经过二季度高位回调整理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一季度增长23.9%,二季度增长18.8%,三季度增长22.1%,四季度增长21.7%。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省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8亿元,增长18.8%;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5.3%;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4.3亿元,增长24.1%;外商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8.6亿元,增长9.2%。

全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煤炭、炼焦、冶金、电力等主导行业高速增长。

全省37个行业大类比上年增长的有31个,占83.8%。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5.7%,炼焦业增长2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0.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1.0%,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8.5亿元,增长30.6%。

从进度完成情况看,呈现出平稳回落的态势。全年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7.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4.2个百分点。

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9.8 亿元,增长31.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7亿元,增长26.1%。 五、能 源 一、二次能源投资、生产继续较大幅度增加。

全年全省能源工业投资共完成502.6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143.5亿元,增长80.0%;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193.6亿元,增长50.0%。

全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4.3亿吨,比上年增长11.3%;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9亿吨,增长16.8%。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受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意愿增强和上年基数较低的影响,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速加快。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4.8亿元,增长21.3%,增幅排全。

6.山西居民的历史发展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山西是唐国的领地。

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

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京”,意即“别都”。

五代时期,后唐 、后晋 、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 ,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

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

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

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

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

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

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

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

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

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

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

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

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

7.关于山西的历史故事

1、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数地方修建了道教庙观。

《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南北朝是山西道教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北魏王朝统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师道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山西道教进入了第一个历史高峰期。唐朝统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巩固统治地位,山西道教进入又一个历史兴盛时期。

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滞。 2、春秋晋灵公时期,山西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武将屠岸贾谋害诛杀,仅留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即赵氏孤儿。

为保存赵家唯一血脉,晋国公主即赵氏孤儿的母亲托付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带走,并自缢身死。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在药箱中,欲带出宫门,可又偏遇到屠岸贾部下韩厥。

韩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后,便放走程婴和赵氏孤儿,后自刎身亡。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死。

程婴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晋国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 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引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屠岸贾杀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

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杀死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3、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绵山。

绵山的风景的确不错,但如果没有介之推,绵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头而已。而因为介之推的缘故,绵山有了灵魂。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4、山西有个洪洞县,地方不大,名气不小。洪洞之所以出名,一个是大槐树,另一个就是苏三监狱。

“若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之所以有名,是因为牵扯着明朝那场规模庞大的移民史。不过,近千年的历史过后,那颗大槐树早已荡然无存。

倒是著名的苏三监狱,依旧是当年的模样。 苏三自王顺卿走后,矢志不接客。

鸨儿用计将其卖与山西富商沈燕林为妾,沈妻与赵监生私通,毒死沈,反诬告苏三,县官受贿,将苏三问成死罪。老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自洪洞赴太原复审,途中苏三诉说遭遇,崇公道加以劝慰。

5、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

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西。

相关参考

酸菜鱼源于 ”上山下乡”的集体记忆

酸菜鱼属四川菜系,是重庆菜的代表之一。酸菜鱼用鲜鱼加四川泡菜,特别是用泡青菜制汤,因泡青菜味酸,故得其名。一般认为这道菜是比较没有历史沿革的新派川菜,在1990年代开始,追随着川渝火锅的步伐,在全中国

让他们上山打游击 行不行

核心提示:林彪听完汇报,问柴军武:“他们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显然,“他们”是指朝鲜人民军及其领导人。柴军武回答:“我不能确切地讲有,但根据和金日成相处的了解,如果形势需要,他是能够上山打游击的。”

234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哪一年发出的号召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

老人上山砍柴,山洞中发现一奇怪小木盒,打开后,选择报警

家住农村的郭大爷今年68岁,老人上周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路过一个废弃山洞的时候,发现一个小木盒,比较奇怪,从正面看上去,方方正正的,有点以前放衣服的衣柜。打开后里面的东西直接惊呆所有人,没办法郭大爷选

南京西路上的往事如烟

1947年,张爱玲安静地承受着与胡兰成爱情的伤痛,开始了在上海第五次搬家。这一次她搬进了南京西路1081弄左侧一排临街房子里,就是重华公寓。这里是上海滩经济繁华的中心,也是上海滩文化交融的中心。热闹与

曾是个秀才却主动上山 被冤枉了几百年的好汉

在水浒传中有这么一位好汉,据记载是一个读书人,考取秀才后因不满官场的阴暗而主动上山成为梁山好汉中的一员,但是对于他的事迹却被世人冤枉了好几百年,这便是王伦。在读到水浒传中的王伦,几乎所有人都是不堪。只

汤隆赚徐宁上山只为站稳脚跟

金钱豹子汤隆金钱豹子汤隆在梁山上排名第八十八位,是梁山的打铁专业户,所有梁山好汉手中的兵器都要靠汤隆来打造,可见他的重要地位。金钱豹子汤隆金钱豹子汤隆之所以有这个绰号,是一位他出身打铁世家,从小就跟着

中国的旧社会,如果上山当土匪,一年到底能够分多少钱

在各种影视剧中,都离不开土匪的身影,看上去土匪的日子非常不错,天天大鱼大肉,而且兄弟们大块分金银。认真地说,这是小说中的段子。在近代社会中,土匪的日子也很差。例如土匪的伙食,通常只有玉米饼和咸菜,至于

明明没有战绩和名声,为何他上山能排第11,比鲁智深还高

《浅说水浒》第170(文/焦目)108将的排名很复杂,要综合考虑到个人的名声、武艺、战绩、跟老大的关系甚至是财力等等。除了宋江、卢俊义、吴用和公孙胜外,之下就是五虎将、八骠骑等,所以关胜之后就是林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