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历史

Posted 凤阳

篇首语:拼一个春夏秋冬,愿一生无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宿州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宿州历史

1.宿州的历史是什么

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宿州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是著名的“中国酥梨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艺术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泗州戏之乡”。2006年,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市”,1994—2007年,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古代:据[1]《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载,为保卫汴河航运,防止淮西藩镇叛乱,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拨徐州的苻离县、蕲县、亳州的临涣县和泗州的虹县来辖,属河南道,治埇桥。州依春秋时期宋闵公迁宿入境的史实而得名①。

后来,“寰宇无虞,封圻罢警”(《太平寰宇记》),文宗太和三年(829)废宿州,七年复置。州治仍定于埇桥。

五代时期,后梁太祖朱温把宿州、徐州统辖于武宁军,宿州仍辖原4县。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基本上沿袭未变。

宋改唐的道为路,下辖府(州、军、监)。宿州初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

太祖建隆元年(960),宿州升为上州,设防御使。开宝五年(972)。

设保靖军节度使,总揽宿、泗等州军事。神宗熙宁五年(1072),又改为州,辖苻离、蕲、临涣3县,仍属淮南东路。

哲宗元祐七年(1092),以虹县的灵璧镇置灵璧县,归宿州辖。高宗建炎二年(1128),宿州为金兵所占。

绍兴九年(1139),金人按议和条约归还黄河以南宋地。次年五月,金人毁约,复占宿州。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金人在宿州置保靖军节度使。 元初,宿州属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辖临涣、苻离、灵璧、蕲4县。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临涣、苻离、蕲撤县制并入州,灵璧改属泗州。至元十七年,灵璧复归宿州所辖。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宿州改属江南临淮府,下辖灵璧县。次年,临濠府改成中立府。

洪武七年,中立府改称凤阳府,宿州仍属之。 清朝承明制不变。

初,宿州上下隶属关系同于明末。康熙六年(1667)。

设安徽省,宿州仍属凤阳府,其所辖灵璧县改为凤阳府直辖,此后宿州不再辖县。 民国元年废府、州,宿州改为宿县,属安徽省。

3年置道,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16年废道,宿县直属安徽省,21年属第六专员公署,后改属第四专员公署。

原驻泗县之专员公署迁驻宿城。汪伪时期,宿县属安徽省维新政府(省府驻蚌埠),后属苏淮特别行政区。

民国30年属淮海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县属安徽省。

①春秋时期,周王室曾封风姓后裔为男爵,居于宿(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东部),建宿国,属于宋国营辖。宿国和鲁国相邻,彼此交往颇多,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宋闵公以宿男属宋而亲鲁为借口,强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

其迁居之地,约在今淮北地区中部。宿州即以古宿国而命名。

另有宿国迁至今江苏省宿迁县境一说,录以备考。 现代:1949年4月设宿县专区,属皖北行署区。

宿县专署驻宿县,辖宿城市及宿县、灵璧、泗县、泗洪(由泗县析置,驻青阳)、五河、怀远、砀山、萧县(驻龙城镇)、永城等9县。1950年由宿县析置濉溪县,驻濉溪口。

宿县专区辖1市、10县。 1952年宿县专区属安徽省领导。

宿县专署驻宿城市。将砀山、萧县2县划归江苏省,永城县划归河南省。

1953年撤销宿城市,并入宿县。1955年萧县、砀山2县由江苏省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将泗洪县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

1956年撤销宿县专区,将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怀远、濉溪、萧县、砀山等8县划归蚌埠专区。 1961年复设宿县专区,专署驻宿县。

原蚌埠专区所属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怀远、濉溪、萧县、砀山等8县划入宿县专区。1964年以宿县、灵璧、五河、怀远4县各一部分地区设立固镇县(驻固镇)。

1970年宿县专区改称宿县地区,地区驻宿县。辖宿县、砀山、萧县(驻龙城镇)、灵璧(驻灵城镇)、泗县、五河、固镇、怀远、濉溪等9县。

1977年将濉溪县划归淮北市领导。1979年设立宿州市,属宿县地区领导。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宿县地区的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划归蚌埠市。宿县地区1997年,面积9795平方千米,人口532.8万,辖宿州市和砀山、萧县、灵璧、泗县4县。

行署驻宿州市。 1998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宿县地区和县级宿州市,设立地级宿州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埇桥区。(2)宿州市设立埇桥区,以原宿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埇桥区的行政区域。

(3)宿州市辖原宿县地区的砀山县、萧县、泗县、灵壁县和新设的埇桥区。

2.宿州的历史是什么

宿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

秦汉时,已成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隋开“通济渠”遂成为“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的军事重镇。秦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决战均发生于此。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双堆集大决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粟裕都曾在此战斗过。 沧桑历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

宿州市南有陈胜、吴广盟誓诛暴所筑的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地,已被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皇藏峪;东有垓下古战场、虞姬墓;西有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嬉台;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东林草堂。孔子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后梁皇帝朱温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等均是宿州人。

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文和遗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佳句就是青年白居易在宿州古符离吟成。

当代宿州英才辈出,声名卓著者有雕塑大师刘开渠、书画家王子云、萧龙士、卓然、李百忍、尉天池、梅纯一,哲学家孙叔平,社会学家邓伟志,表演艺术家李炳淑、杨在葆、刘世龙等。萧县是著名“国画之乡”,埇桥区被誉为“书法之乡”、“杂技之乡”。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1917-1921年间生活在宿县(当时名称是宿县),她在此期间的生活经历成为日后闻名世界的小说《大地》的素材。此后的几十年里,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就是当日宿县郊外贫穷的黄土地。

在民国期间,南京作为中国的中心的年代,这里是距离南京最近的北方地区,于是,美国基督教会希望向贫穷的北方中国传播教义的首选之地,就是宿县,他们以农业、医疗、教育的方式配合教堂的工作,在宿县很快建立了能够与由来已久的天主教抗衡的力量。现在市立医院(当日名称是民爱医院)中存有一栋教会建的洋房,赛珍珠应当来过,现在辟为赛珍珠纪念馆(2006)。

3.安徽宿州有那些历史

安徽宿州历史沿革: 宿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

1、春秋战国时期: 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 2、秦朝一统后: 地属泗县郡、砀郡,置有苻离县、蕲县、相县、取虑、铚县、僮县等县。

3、西汉时期: 西汉高祖五年,革砀郡为梁国,设砀县。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改砀县为节砀县,改苻离县为符合县。

不久复原称。更始帝更始三年,封刘秀为萧王。

4、东汉时期: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迁梁国于下邑,砀县属之。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析沛国置谯郡,以的“邑、相城、苻离等县属沛国,以铚县、蕲县等县属谯郡。

5、三国时期: 三国魏明帝太和三年,追封曹熊为萧王,称萧国。太和六年国除。

青龙二年,复置萧县,属豫州谯郡。景初二年,分沛国置汝阴郡,阳城废。

6、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惠帝无康五年砀山并入下邑县。东晋建武元年,萧县属沛郡,郡治由相县徙于萧。

穆帝升平元年,沛郡、谯郡陷于前燕。太和五年,燕灭,宿地尽入前秦。

大元九年,东晋北伐,夏宿地。义熙七年,泗县地属南兖州,治夏丘。

南北朝北魏孝昌二年,废下邑,置场郡,下设砀县、安阳两县。东魏武定六年,改夏丘县为晋陵县,旋又改名泗州。

北齐天保七年,改萧县为承高县,属徐州彭城郡。 7、唐朝时期: 唐高祖武德四年,析夏丘县置虹县;武德六年夏丘县入虹县,夏丘县废。

唐太宗贞观八年,虹县属泗州。唐宪宗元和四年,置宿州,治虹县,辖苻离县、蕲县和虹县;元和九年,亳州属临涣县划入宿州。

唐文宗太和三年,宿州废;太和七年复置宿州,迁治今埇桥区。唐昭宗光化四年,于砀山县置辉州、砀山县属之。

8、宋朝时期: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宿州为保靖军节度,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东路。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析虹县属零壁镇巡检司置零璧县,隶宿州。政和七年(1117年),改县名零璧为“灵璧”。

9、元朝时期: 元宪宗七年(1257年),迁回旧治。至元二年(1265年),废蕲县、临涣、苻离三县入宿州。

废萧县、永固县入徐州。因砀山县屡遭水患,人口稀少废入单县。

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至元四年,拨宿州属之灵璧县归泗州。

至元十二年,复置萧县,属河南行省归德府。至元十三年,拨泗州属虹县入宿州。

至元十七年复拨虹县属泗州,灵璧属宿州。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行故汴渠仍与徐州泗水合,至清口入淮。

宿州汴渠湮没,埇桥亦废。 10、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宿州属临濠府,七年属凤阳府。

洪武十二年(1379年),萧县、砀山县属南直隶徐州。 11、清朝时期: 清顺治十八年,宿州属江南左布政使,以宿州之灵璧属凤阳。

雍正三年,升泗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一年,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徐州府。

乾隆四十二年,迁泗州于虹县,并虹县入泗州,初称泗虹州,后为泗州,原虹县降为虹乡。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2月16日宿州光复。

扩展资料: 宿州历史文化发展: 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宿州市境内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秦汉设立蕲县。

隋大业年间,通济渠(汴水)开通,古城宿州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 唐宪宗元和四年始置宿州,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

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宿州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之战,霸王别姬在此发生。

南宋时期,这里又是张浚、韩世忠抵御外侮、抗击金兵的“戎马之郊”。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在宿州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陈、粟指挥的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宿州开辟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扭转了内战的形势,奠定了渡江战役的胜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宿州。

4.谁知道宿州的历史

春秋时期,周王室曾封风姓后裔为男爵,居于宿(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东部),建宿国,属于宋国营辖。宿国和鲁国相邻,彼此交往颇多,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宋闵公以宿男属宋而亲鲁为借口,强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其迁居之地,约在今淮北地区中部。宿州即以古宿国而命名

据[2]《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载,为保卫汴河航运,防止淮西藩镇叛乱,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拨徐州的苻离县、蕲县、亳州的临涣县和泗州的虹县来辖,属河南道,治埇桥。州依春秋时期宋闵公迁宿入境的史实而得名①。后来,“寰宇无虞,封圻罢警”(《太平寰宇记》),文宗太和三年(829)废宿州,七年复置。州治仍定于埇桥。

五代时期,后梁太祖朱温把宿州、徐州统辖于武宁军,宿州仍辖原4县。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基本上沿袭未变。

宋改唐的道为路,下辖府(州、军、监)。宿州初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太祖建隆元年(960),宿州升为上州,设防御使。开宝五年(972)。设保靖军节度使,总揽宿、泗等州军事。神宗熙宁五年(1072),又改为州,辖苻离、蕲、临涣3县,仍属淮南东路。哲宗元祐七年(1092),以虹县的灵璧镇置灵璧县,归宿州辖。高宗建炎二年(1128),宿州为金兵所占。绍兴九年(1139),金人按议和条约归还黄河以南宋地。次年五月,金人毁约,复占宿州。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金人在宿州置保靖军节度使。

元初,宿州属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辖临涣、苻离、灵璧、蕲4县。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临涣、苻离、蕲撤县制并入州,灵璧改属泗州。至元十七年,灵璧复归宿州所辖。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宿州改属江南临淮府,下辖灵璧县。次年,临濠府改成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称凤阳府,宿州仍属之。

清朝承明制不变。初,宿州上下隶属关系同于明末。康熙六年(1667)。设安徽省,宿州仍属凤阳府,其所辖灵璧县改为凤阳府直辖,此后宿州不再辖县。

民国元年废府、州,宿州改为宿县,属安徽省。3年置道,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16年废道,宿县直属安徽省,21年属第六专员公署,后改属第四专员公署。原驻泗县之专员公署迁驻宿城。汪伪时期,宿县属安徽省维新政府(省府驻蚌埠),后属苏淮特别行政区。民国30年属淮海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县属安徽省

5.安徽的历史

龙川气象—徽州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多元。

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导致安徽全省分为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域。皖东地区 芜湖鸠兹广场(滁州、马鞍山、芜湖、巢湖)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属于淮扬(即淮左)、金陵文化区,南京都市圈成员。

皖中地区(合肥、六安)属于江淮文化淮右区。皖南其他地方则是江南文化和浙、赣文化的相互融合,古徽州(黄山市)文化区和浙江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

皖北(宿州、淮南、淮北、蚌埠等)地区由于历史上是北方人南迁的聚居区,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时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 正是基于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安徽丰富繁。

6.安徽宿州有那些名胜古迹

安徽宿州各地历史名胜古迹介绍 全区名胜古迹共有35处。

灵璧县7处:新生代第四纪的张井象牙化石,二郎山犀牛化石,隋、宋时代灵璧古汴河,大山洞,老茅洞(时间待考),宋代宣和石、磬石山。 泗县8处:明、清时代的西吴菜园古槐,马厂古槐、屏山白果树、老山白果树、谷卢堆、谷李堆、程行村沉船处、黄谷堆(时间待考)。

宿县10处:灵寺化石出土地(时间待考)、春秋时代的八角琉璃井、闵子晒书台,隋唐宿城古汴河道,唐代时村窖藏钱币、宿灵唐槐、二郎银杏(待考)、黄花洞(待考)、商家五里铺子、李顾里铺子(时间待考)。 宿州市1处:隋代看花沟。

萧县7处:唐代奶奶庙古槐、王庄古槐,宋代雾猪泉,明代白土寨银杏树,薛材洞(时间待考)、化龙潭、皇藏峪(时间待考)。 砀山县2处:明、清时代黄河故道遗址、礼河。

(一)皇藏峪 皇藏峪,原黄桑峪,因峪中长满黄桑树而得名。其峪位于萧县城东南60华里的龙冈山中。

《大清一统志》载:“黄桑峪在萧县东南,与龙驹咀相连。相传汉高祖曾藏于此,亦名皇藏峪”。

峪中有3000多亩天然林木,140余种,七八百种草药,四季常青,风景分外秀丽,为游人向往之地。 在皇藏峪,有座依山构筑的寺庙——瑞云寺。

寺周围众山环抱,威严似座城堡。其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年),初称“登云寺”。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更名“瑞云寺”。瑞云寺的建筑布局颇具匠心,它背负悬崖,面临深渊。

明崇祯年间,增建殿堂楼阁至99间,是三进三阶式院。步入山门,先登“藏经楼”。

楼上藏经、楼下斋堂。中院为大雄宝殿,飞檐拱壁,气势雄伟。

后院为方丈室,高大轩敞,清雅宜人。整个寺院石级层迭,回廊交错,门楣多变。

前院的一株银杏树,是历经1 000多个春秋,但依然绿荫如盖,硕果累累。后院还有一株同根异芽,人称“子母树”,或曰“携子抱孙”,饶富天趣。

皇藏洞则为峪中一胜景。在瑞云寺西南百余步,有一天然崖洞,一块一丈多高的“飞来石”不偏不倚地落在洞口前,石壁上刻有“洞天飞来”四个大字,这便是皇藏洞,相传汉高祖刘邦称帝前,曾被秦兵追赶而藏于此。

洞呈圆形,深六丈许,四壁油光,自然似屋顶。洞底平坦,内望漆黑,洞口立一巨石,洞的右下方数十步,有一天然井,井口为多边形,俯视深不见底,传为刘邦避难时寻水解渴,久寻不得,怒拔宝剑,猛力穿石,剑拔泉出,故名拔剑泉。

峪内还有“果老洞”、“洗钵池”、“观景峰”和“雾猪泉”、“美人洞”、“龙驹咀”、“仙人床”等自然奇观。 皇藏峪因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自然保护区,峪中“瑞云寺”是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车牛返 车牛返位于萧城西南16里许,因闵损故事而得名。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后居宋相邑之东(今宿县闵贤村)。

孔子弟子,德与颜渊齐名,少失母,父续弦。继母孤恩虐骞。

某岁冬,骞随父驱车外出,行至半途,天骤雪,骞衣厚而栗,其两弟反之。父震怒,鞭挞出芦花,遂悟,速返出其妻。

骞哀告:“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感其孝行可嘉,遂罢。

母已感悟待骞如己出。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间”。

子骞一生从事教育,后世历代皇帝赐匾封公,褒为“几圣”。并树碑纪念,铭文曰“鞭打芦花处”。

当地现改名为芦花乡,使其懿行美德,千古流芳。 (三)化龙潭 萧城西南五里许,虎山脚下,徐林村前山沟中,有一潭,深丈余,曰“化龙潭”。

相传该村昔有一孀妇,生一子体肤铁黑,取名小黑龙,母子家道小康,相依为命。一日携子上潭洗衣,洗毕告子:“天大旱,速回浇园”。

龙虚诺而去,薄暮,母往视子,见子偷闲,怒斥之,龙佯灌不力,母去复停。至夜间,龙座井上,身微动,泉猛出,少顷,满园皆水。

次日,母出见疑甚,匿茅庵窥视,惊见黑龙跃出。遂气绝。

龙葬母子潭,植松四株,哭坟数月,其孝行广闻乡里。娶一妻,同耕作,某日忽大雨骤至,妻误入深渊,龙乘云而去。

每年夏秋返乡探母,必有大雨成灾,天公不允再归。后值旱年,乡民常聚众祈雨,每求辄应,后建龙王庙永作纪念。

(四)汴河故道 汴河故道流经我区的宿州市、宿县、灵璧、泗县。沿宿(宿县)永(永城县)、宿(宿县)洪(江苏泗洪)公路的方向向西向东伸延,河床遗迹仍清晰可见。

泗县城西门偏北15米处,现遗存明代汴河入城的水关。1972年深挖河床时,在泗县鹿鸣山北两华里处挖出木船一艘,长约10米,分前后两仓,初步鉴定为宋以前的木船,部分船板现藏于泗县文物管理处。

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全长1 300公里,是时河堤筑御道,两岸植柳,为连接南北的一条交通命脉。唐、宋时江淮漕运皆由汴水而达京师。

自南宋与金和议,划淮河为界,汴河即渐淤塞,不久即废。 这条通济渠,上游自荥阳北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河,中游至开封折向东南流经今杞县、睢阳、宁陵至商丘引蕲水古道,又经夏邑、永城、濉溪流入我区,出我区而东流至江苏省泗洪县的马公店,与谢家沟(老濉河)汇合,至青阳镇折向东南经石集、城头至临淮头入洪泽湖,下游自江都宫入于海。

相关参考

安徽303省道历史

1.安徽省省道概况省道101起自肥东县合蚌路口,止于砀山县马良.省道202起自宿县地区的萧县,止于阜南县的洪河桥.省道303起自宿州泗县,止于永城市(河南与安徽边境)的城关镇.省道305起自宿州市郊,

宿州發現漢朝墓,陪葬品幾乎被盜空,只留一件銅疙瘩卻成國寶

1967年7月份,安徽宿州發現一座西漢時期的古墓。然而不知多少年之前,這座古墓曾遭到盜墓賊光顧。從現場散落文物碎片來看,其規格較高。可盜墓賊已將這座古墓,幾乎是盜掘一空。考古專家準備無功而返,最後整理

桥区符离镇三人,桥区蕲县镇一人

三国时期,效力东吴集体的安徽省宿州市籍名臣共有四位。个中,宿州市桥区符离镇三人,桥区蕲县镇一人。第一位:薛综。薛综,字敬文,东吴集体前期名臣,宿州市桥区符离镇人。薛综本姓田,春秋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后人

桥区符离镇三人,桥区蕲县镇一人

三国时期,效力东吴集体的安徽省宿州市籍名臣共有四位。个中,宿州市桥区符离镇三人,桥区蕲县镇一人。第一位:薛综。薛综,字敬文,东吴集体前期名臣,宿州市桥区符离镇人。薛综本姓田,春秋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后人

傅友德

  傅友德(?~1394)(汉语拼音:Fuyoude),中国明代开国功臣,明初将领。其先宿州(今安徽宿州南)人,后徙居砀山(今安徽砀山东)。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后归明玉珍,再从陈友谅,均无

蚌埠出了哪些历史人物

一、蚌埠有哪些历史人物晚年,任尼姑坐化于庙内,百姓予以厚葬,并在庙前园内兴建一座宝塔(建国前被国民党军队拆毁)纪念她。单长庚单长庚(?~1645),字西朗,明宿州湖沟集(今湖沟区湖沟乡)人。庠生,有武

永城市碱河历史来历

永城市没有碱河。只有沱河、浍河。沱河,古称洨水,今称南沱河,俗称沱河,淮河左岸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刘堤,流经夏邑县和永城市,穿过安徽省宿州市、濉溪县,至泗县樊集入沱湖归淮河。安徽境内沱河长112公里

陈胜吴广判若两人 农民起义后

秦末农民战争又称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大陆对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刘集村)斩木为兵,揭杆为旗,点燃了秦末农

豪杰亡秦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发戍守渔阳(郡治今北京密云西南)的900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遭遇大雨,道路阻断,无法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秦法规定,失期要判处死刑。出身雇农且在戍卒中担任“屯长”的

陈胜简介:陈胜是谁

陈胜简介:陈胜是谁?陈胜是怎么死的?  陈胜(?——公元前208年),字涉,楚国阳城(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