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ppt

Posted 儒学

篇首语: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ppt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ppt

1.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总结要思维导图~要图,简洁的~哪位大神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 、原因:(1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 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 )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 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 ) 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 、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 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 、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 、早期儒学:(1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 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 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 )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仁政” ,进一步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 “性 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3 )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 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 、道家:(1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 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2 、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 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 的政策。

(3 )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 的赋税和徭役等。(4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 会繁荣,国力日盛。

(5 )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 )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 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 、董仲舒其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 )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2.岳麋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一个单元的历史知识,内容并不多,自己画吧,可以参考思维可视化研究院,刘濯源教授团队的历史学科思维导图,或百度“学科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学科思维导图

3.谁有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简述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3.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办私学。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观——“人性本善”。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影响:①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

4.求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1到4的知识总结,还有地理必修2的三四单元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此段不作考试要求)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

5.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的笔记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概念: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 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 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其中诸子百家最主要的有道家、儒家、法家、和墨家,而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儒家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大变革。

②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他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③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称为“亚圣”。

④荀子也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他另一个命题“制天命而用之”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他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概念:黄老之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

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儒学,形成新儒学体系。他的“天人感应”和“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有利于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采纳。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3.宋明理学 概念: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朱熹及“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王守仁的“致良知 ①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其两大流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它们都以“理”和“天理”为核心;但求“理”的方法上,前者主张“格物致知”,后者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他们的本质意图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②南宋的朱熹是仅次于孔孟的儒学思想家,他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概念:批判性特点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落,是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根本原因。 ②明朝思想家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追求个性解放,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③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中,谴责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工商皆本”的是黄宗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顾炎武思想的归纳,他和王夫之都主张“经世致用”。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概念: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的突出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传播和影响 ①天文:战国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僧一行长度,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元代郭守敬设计“简仪”,比欧洲同类仪器早300多年;他编订的《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②数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数,这一成果在世界上领先了1000年。 ③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明朝的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他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农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 ④医学:战国编撰、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⑤四大发明主要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其中活字印刷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为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条件。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概念: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书画 ①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

②中国自古“书画同源”,自觉的书法艺术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都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是东晋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的顾恺之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画家。 ③唐代是楷书的盛世,代表人物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在唐朝的杰出代表是“颠张狂素””。

唐代还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是“画圣”吴道子。此外隋唐时期,敦厚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④宋代文人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的画种,而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其最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是北宋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文学成就 概念:《诗经》和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①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唐朝的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是唐诗繁荣的重要条件。宋词的两大流派是婉约派和豪放派。

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②明清小说由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发展而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扩大是小说繁荣的原因;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丰碑是清前期的《儒林外。

6.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的笔记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概念: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 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 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其中诸子百家最主要的有道家、儒家、法家、和墨家,而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儒家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大变革。

②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他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③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称为“亚圣”。

④荀子也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他另一个命题“制天命而用之”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他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概念:黄老之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

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儒学,形成新儒学体系。他的“天人感应”和“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有利于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采纳。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3.宋明理学 概念: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朱熹及“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王守仁的“致良知 ①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其两大流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它们都以“理”和“天理”为核心;但求“理”的方法上,前者主张“格物致知”,后者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他们的本质意图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②南宋的朱熹是仅次于孔孟的儒学思想家,他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概念:批判性特点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落,是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根本原因。 ②明朝思想家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追求个性解放,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③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中,谴责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工商皆本”的是黄宗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顾炎武思想的归纳,他和王夫之都主张“经世致用”。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概念: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的突出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传播和影响 ①天文:战国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僧一行长度,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元代郭守敬设计“简仪”,比欧洲同类仪器早300多年;他编订的《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②数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数,这一成果在世界上领先了1000年。 ③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明朝的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他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农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 ④医学:战国编撰、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⑤四大发明主要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其中活字印刷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为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条件。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概念: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书画 ①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

②中国自古“书画同源”,自觉的书法艺术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都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是东晋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的顾恺之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画家。 ③唐代是楷书的盛世,代表人物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在唐朝的杰出代表是“颠张狂素””。

唐代还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是“画圣”吴道子。此外隋唐时期,敦厚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④宋代文人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的画种,而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其最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是北宋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文学成就 概念:《诗经》和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①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唐朝的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是唐诗繁荣的重要条件。宋词的两大流派是婉约派和豪放派。

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②明清小说由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发展而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扩大是小说繁荣的原因;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丰碑是清前期的《儒林外史》。

4。.。

相关参考

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课文

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模块课文(注:外研版没有单元之说。)Module2ReadingTheHumanDevelopmentReportIntheyear2000,147worldleadersag

历史必修三第11课课件

1.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重点内容我做不了表格了,你试着看看吧代表人物哲学范畴主要观点评价泰勒斯(前7世纪)自然界万物皆由水生成1.标志着古代人的精神觉醒2.西方哲学的开端普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重点内容我做不了表格了,你试着看看吧代表人物哲学范畴主要观点评价泰勒斯(前7世纪)自然界万物皆由水生成1.标志着古代人的精神觉醒2.西方哲学的开端普罗塔

必修二历史的总结ppt

高一必修二人文地理PPT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八课

1.历史必修三第八课的浑仪是什么时代的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1.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按朝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考点

1.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有哪些知识点总结也就是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现阶段关系到社会的热点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

历史必修三第二十课内容

1.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第20课西学东渐【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岳鹿历史必修三第9

1.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提纲(全套)[岳麓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一、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二、三、四单元的详细内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