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历史
Posted 太监
篇首语: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京海淀区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京海淀区历史
1.北京市海淀区 过去
海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辖域内人类历史可上溯到 4000 — 5000 年。汉代时的清河地区已有居民点。
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故称“海店”,即今日的海淀。 得益于京都特殊的功能区位和海淀自身的秀美山水,历史上许多王臣贵族相继在这里建设了园林离宫。
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的经营,特别是清朝皇帝在此修建了闻名遐迩的以圆明园、颐和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和风景名胜,可谓“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汇古建绝艺于京华”,使之成为紫禁城外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 素有“都下宝地”之称。 在海淀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名人志士曾涉足其间;海淀这片土地,也曾遭受过帝国主义的凌辱掠夺和封建军阀的恣意破坏;在这里,曾发生过多少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海淀以她无私宽广的伟大胸怀哺育和接纳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曾经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爱国学人朱自清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长眠于未名湖畔;火烧圆明园让每一个中国人从睡梦中觉醒;一二·九运动催动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解放战争中的平津战役的重要谈判曾在这里奏响。
1948 年 12 月,海淀获得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始大力建设海淀。
1952 年 9 月 1 日 ,海淀区正式命名。 1953 年,被确立为科教文化区。
国家在此投入巨资,修建、新建了以北大、清华和“八大学院”为代表的多所大学和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海淀重新获得了勃勃生机。海淀的行政区划经过多次变动,至 1963 年 1 月形成现辖区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成功实践,海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从一个城市近郊区转变成为一个以科技、教育、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首都北京的一个重要功能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双重推动下,一大批科研人员开始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拉开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序幕,演绎了一个个科技创造财富的生动故事,开辟了海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1980 年 10 月,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之后,一批自发创办的科技企业相继诞生,形成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988 年 5 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中关村正式成立; 1999 年 6 月 5 日 ,国务院正式做出《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并指出要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作为发展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首都经济迈向新世纪的一项奠基性工作,由此海淀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北京海淀区清河镇的历史故事
1.清河镇的历史
清河在北京是很有名的地方。清河位于北郊德昌路西侧,曾名清河馆、清河社、清河店等,它离德胜门仅九公里,是当年京北的第一古镇。宋、辽交战时,杨家将曾与辽兵大战城北高梁河,交战时辽兵的大本营就在今天的清河。元朝末年明将徐达和燕王朱棣带兵打到了元大都城下,元顺帝妥帖睦尔于1341年仓皇出逃,带领十八骑人马就是从清河桥上,如丧家犬般逃回了蒙古老家。三是明末皇太极带兵打到了北京城下,明兵部尚书卢象升率领明军与其展开了激战,主战场就在清河至沙河一线。四是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居庸关后,大军直指明崇祯皇帝的大本营北京城,在进军北京的途中,曾在清河扎营,这也是清河小营的由来。
清河镇还有一段出名的历史是清末办了一所著名的军官学校,原名是保定军校清河预科。它早于著名的黄埔军校,曾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军事人才,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团长关敬陶就毕业于清河军校,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清河军校早已不存在了,旧址上建起了第二炮兵司令部。
清河镇出名还在于清河制呢厂,它可是官商合办的中国第一座毛纺厂,创办于光绪30年(1904年)。它经历清王朝、中华民国、日伪统治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再次接管,直至1948年解放。它原名溥利呢革公司,隶属清政府陆军部,以生产毛呢毛毯军需产品为主的工厂,其主要产品完全由军队控制,工厂主要领导管理人员佩带将校尉级肩章,耀武扬威于一时。当然了,今天清河毛纺厂的旧址已经成了著名的高档楼盘-华润橡树湾了。
3.北京市海淀区 过去
海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辖域内人类历史可上溯到 4000 — 5000 年。汉代时的清河地区已有居民点。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故称“海店”,即今日的海淀。
得益于京都特殊的功能区位和海淀自身的秀美山水,历史上许多王臣贵族相继在这里建设了园林离宫。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的经营,特别是清朝皇帝在此修建了闻名遐迩的以圆明园、颐和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和风景名胜,可谓“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汇古建绝艺于京华”,使之成为紫禁城外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 素有“都下宝地”之称。
在海淀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名人志士曾涉足其间;海淀这片土地,也曾遭受过帝国主义的凌辱掠夺和封建军阀的恣意破坏;在这里,曾发生过多少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海淀以她无私宽广的伟大胸怀哺育和接纳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曾经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爱国学人朱自清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长眠于未名湖畔;火烧圆明园让每一个中国人从睡梦中觉醒;一二·九运动催动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解放战争中的平津战役的重要谈判曾在这里奏响。
1948 年 12 月,海淀获得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始大力建设海淀。 1952 年 9 月 1 日 ,海淀区正式命名。 1953 年,被确立为科教文化区。国家在此投入巨资,修建、新建了以北大、清华和“八大学院”为代表的多所大学和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海淀重新获得了勃勃生机。海淀的行政区划经过多次变动,至 1963 年 1 月形成现辖区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成功实践,海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从一个城市近郊区转变成为一个以科技、教育、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首都北京的一个重要功能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双重推动下,一大批科研人员开始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拉开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序幕,演绎了一个个科技创造财富的生动故事,开辟了海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1980 年 10 月,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之后,一批自发创办的科技企业相继诞生,形成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988 年 5 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中关村正式成立; 1999 年 6 月 5 日 ,国务院正式做出《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并指出要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作为发展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首都经济迈向新世纪的一项奠基性工作,由此海淀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4.什么是海淀由来
海淀名称的由来,源自这里曾经的地貌特征。
几百年前,北京曾是一片河网纵横,溪流交错的美丽水乡。海淀区的中心海淀镇附近更是因为有温泉流经,水域辽阔。
“海淀”这个名字,就是指了当时这里水网遍布的地貌。而纵观海淀镇附近的地名,能发现其中都包含了这个信息。
海淀曾经是水乡 海淀的历史很长。在元代初年的古籍中,曾被称作“海店”。
在未开发之前,这里本是一片水域,来自玉泉山和万泉庄一带的泉水,顺地势流下,汇聚到这里,形成了南北两个湖泊,分别叫做“南海淀”和“北海淀”。其后经这一带人的苦心经营,广开水田,改变了自然面貌,逐渐呈现出“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江南景色。
5.海淀区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海淀区大了 怎么能是一个坟呢。
看名字 海淀原来是“淀” 关于中关村,老人们是这么说的: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北京城里有一片宝地,是永定河的故道,那里有旱河流过。人们因此称其为“中湾”;到了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成了太监们的庄园,阴气极盛,被称为“中官”;然后到了很久很久以前,明代绘制地图、留着辫子的科学家们,嫌“官”字有太监之意,改名为“中关”;等到了很久以前,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设立行政村,就给“中关”后面加了个“村”字。
中关村得名五说 ◇字体:〔大 中 小〕 北京青年报户力平( 06/29 03:06 ) 北京地名 是河道演化还是来源于太监茶庄——— 而今中关村的名字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所关注,它既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也是“高新科技园区”的代名词。关于“中关村”这一地名的由来,曾有不少学者追溯寻源,但说法不一,争议很大,多以传闻为佐证,缺少翔实的史料记载。
综合起来对中关村地名的来历主要有五种说法。 说法之一:由“中湾村”转化而来。
中关村最早叫“中湾”,据说过去这里是永定河故道,有旱河流过。当地人称“中湾”,形成村落后,被称为“中湾村”,以后河道逐步消失,人们便谐音,把“中湾村”叫成了“中关村”。
说法之二:由“中官茶庄”演化而来。据传明朝的时候,一个很有权势的太监攒了一笔大钱,便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开了一个茶庄,起名“中官茶庄”,因太监不能经商,便以“中官”二字暗指此茶庄为太监所开。
“中”字乃是“内”的意思,过去指宫中的太监。以后这茶庄附近逐渐形成村落,地名就被称为“中官”。
清代末年在编制地图时,因为“中官”二字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故改为“中关”,并在后面加上“村”字,“中关村”这个地名就出现了。 说法之三:由“居官屯”演变而来。
传说清漪园(现在的颐和园)和圆明园建成后,皇帝和皇后都非常喜欢里面的景致,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住在里面,并召见群臣和处理朝政。因这里离城里较远,大臣们怕早晨赶不过来,于是就在离清漪园和圆明园都不远的村子里租住民房过夜,人称“居官屯”。
后来英法联军烧了清漪园和圆明园,大臣们就不在这里租住了,但“居官屯”这个名字却流 传下来,以后被谐音,叫成了“中关村”。 说法之四:由“中官坟”讹化而来。
据传清代的时候有一位总管大太监,在这里购置了几十亩地,打算以后作为养老和葬身之地。没过几年他就死了,还真被安葬在了这里,得名“中官坟”,“中官”二字在过去有太监的意思。
以后又死了太监也往这里埋,时间长了,这一带成了专门埋葬太监的墓地。形成村落后,人们因忌讳“坟”而改称,并讹为“中官村”,以后又谐音为“中关村”。
说法之五:由“中关屯”演变而来。清代雍正年间,在蓝旗营辖区内设五关,东关在五道庙,西关在苏州街,南关在石板路,北关在成府,蓝旗营汛防居四关之中,所设之关是谓“中关”,此关扼住西南通向东北的要道。
以后中关一带形成村落,被称为“中关屯”。后被改称为“中关村”。
历史上是否有“中关”,又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在已无据可查。 以上几种说法,听起来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均缺少足够的历史资料为佐证。
据几位在中关村居住过的八九十岁老人证实,这一带过去确实有许多太监的墓地,但是否被称过“中官坟”,没见到过明确的文字记载。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一带也确实被称为“中官”,他们曾亲眼看见过一些墙上和个别的门框上写着“中官”二字,并以“中官屯”作为这一地区的称谓。
但“中关村”到底何时因何而确切得名,还有待于史学家们的深入考证与研究。目前在中关村大街已矗立起一块高达八米的“中关村纪念碑”,对中关村以新的“定位”。
海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面积426平方公里,人口224万。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地位太行山余脉,林木浓郁;东部和南部是风光秀丽的现代化城区;境内水系119.8公里,水质优良的山泉和面积阔大的湖泊散布各处,水量充盈。 海淀区是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在经历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萌芽期、1988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超速增长期后,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和首都经济的龙头,逐步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支柱产业,建成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关村大街科技经济带。199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批复后,海淀区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区和大部分发展区、以及"一区五园"中最大的海淀园的所在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海淀区是著名的文化教育区。作为解放后国家重点建设的文化教育科研基地,区内驻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全市的79%;驻有中央、市属及区属科研单位219个,中国科学院41个研究所大部分均在海淀,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8余万人,住区两院院士427人;有中小学286所,每年考入高校的学生均在5000人以上,占全市高考录取人数的1/4以上。
区内科研力量、。
6.北京的历史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7.古代北京有什么历史 [
北京城被称为六朝古都,可久远的燕国对于现在来说可以说是无迹可寻,可北京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期的五个朝代建都之地,这五朝指的是辽(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
当初辽时,只把北京作为陪都,北京只不过是辽代“五京”之二,而真正在这里建成中央都城的,不始于辽而是始于金。据《金史·海陵纪》记载说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金建都之后改称中都。
当时为公元1153年4月21日,即正式将燕京定为首都。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
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
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
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
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
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
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
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
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北京市共有18 个区县,现在的区域划分和名称大多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几经调整后而确定的。
谈及各区县名称的由来,多有掌故。 四个城区的名称是以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东城区: 位于明清时北京内城的东半部,大部分地区在东直门以内,1958年设区时得名“东城区”; 西城区: 位于内城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区在西直门以内,1958年设区时得名“西城区”; 崇文区: 位于外城的东半部,在崇文门之外,1952年设区时得名“崇文区”; 宣武区: 位于外城的西半部,在宣武门之外,1952年设区时得名“宣武区”。 四个城近郊区的得名各有掌故。
海淀区: 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已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泽之地,并有人定居,被称为“海店”或“海淀”,“淀”是指水聚积之处。以后这一带逐渐形成集镇,故名“海淀镇”,1952年设区时因镇而得名。
朝阳区: 解放初期叫东郊区,1958年改名为朝阳区,其得名源于地处朝阳门外之东。 丰台区: 在金朝时就出现别墅群,名曰“远风台”。
明朝时此处已出现村落,名曰“风台村”。另说金代都城有丰宜门,门外设拜郊台,丰台之名即取自丰宜门之“丰”,拜郊台之“台”,清朝称“丰台镇”,1952年设区时因镇名而得。
石景山区: 因境内有一座海拔171.7米的石景山,1952年设区时因山而得名。 十个远郊区县原属河北省,从1956年至1958年划归北京市,1960年开始重新定名,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除密云、延庆两县外,其他八个“县”逐步改为“区”。
通州区: 在金代时设州,是运河北端的终点,取“运河漕运通畅周济”之意,漕运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 顺义区: 因隋朝文帝开皇年间突厥率领八部归附(顺从),朝廷将其安置之地命名为“顺州”。
另有一说是顺义的“顺”是根据地理形势(地貌)而得名的,顺义县城“地位高亢”,像一座磨盘,四周为平坦的田地,磨盘之上亦为平坦的田地,“四去皆然,顺以此得名”。 平谷区: 因其地形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而得名。
自汉高祖十二年便已建立平谷县,是北京区县中最古老的名称之一。 怀柔区: 出自《诗经·周颂·时迈》中的“怀柔百神”,意思是招来安抚。
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设立怀柔县。 房山区: 在金定都后,于大房(防)山建陵寝,后置“万宁县”,再后以奉祀先陵,改“奉先县”。
元世祖年间以境内的大房山(也称房山)改奉先县为房山县。 门头沟区: 原名京西矿区,1958年设区时,因圈门至风口鞍这条沟叫门头沟,故因沟得名。
大兴区: 在金代设大兴府,意思是宏大而兴盛。元忽必烈把大兴府的治所迁到今天的东城区大兴胡同。
清时北京城以中轴线为界,东城及东郊属大兴县。 昌平区: 于西汉时在此设昌平县,名称来自汉代的昌平侯,为昌盛平安之意。
据《昌平山水记》所记:“汉齐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为胶西王,县名始见于此。”说明昌平的地名来自汉代贵族的封爵。
延庆县: 早在战国时期就设立了县,名“居庸”。元仁宗年间更名为龙庆州,明永乐年。
相关参考
一、06高三海淀文综历史题:关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指的是原本不属于城市范畴的地域(比如农村),通过改革和其他措施,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农业),逐步转向依靠第二(工业),第三产业,同时社会文化
1.玩弄历史老师的方法袁腾飞(中国著名历史教师)编辑袁腾飞,男,1972年2月生,北京人,中国著名历史老师,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历史教研员,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从教十余年,常年担任高三历
海淀区:24十一学校海淀区北太平路22号;乘308、605、958路至石槽站市育英中学海淀区万寿路西街14号;乘609、849、981路至西翠路口站玉渊潭中学海淀区羊坊店路皇亭子;乘地铁1号线、1、4
一、北京西郊宾馆的介绍北京西郊宾馆是一家红墙绿树掩映之中,环境清新幽雅的庭院式四星级旅游涉外宾馆。宾馆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地带,北大、清华等十余所著名高校林立周边;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等高
2345中央天气预报凤凰视频,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公园天气预报
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公园天气预报?凤凰岭自然风景区公园今天16日雨夹雪4°阴-2°<3级<3级周二17日阴4°多云-6°<3级<3级周三18日晴2°晴-5°<3
1.高中部最好的历史老师是谁袁腾飞,男,中国著名历史老师,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历史教研员,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从教十余年,常年担任高三历史教师,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人教版)编写者之一,曾
一、谁帮我找一下"颐和园"和"天坛"的简介文章编辑本段【颐和园简介】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
北京1、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2、北京市第三体育运动学校3、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学校4、北京市朝阳区体育运动学校5、北京市东城区体育运动学校6、北京市海淀区体育运动学校7、北京市西城区体育运动学校8
北京市如今下辖十六个区,两个县,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城八区”的格局,即北京城由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八个区组成。今天,在这城八区中,海淀大约是水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区
关于北京颐和园的资料 【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