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发展历史

Posted 建筑

篇首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发展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建筑结构发展历史

1.建筑结构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对建筑业现状的剖析及其未来的预测 建筑业分为“狭义建筑业”和“广义建筑业”,狭义建筑业主要包括建筑产品的生产(即施工)活动,广义的建筑业则涵盖了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所有的服务内容,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与成品及半成品的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等,反映了建筑业整个经济活动空间。

文中所谈的建筑业是狭义建筑业。其实,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可避免地具有宏观经济形势相关性和政策敏感性,这决定了建筑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动态及各项经济指标。

各项数据表明,未来几年里—— 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为10.9%,全年增幅预计不低于10%。而且,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工业生产、建筑、零售销售等基本面情况总体保持良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继续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强。

据专家预测,截至2010年的未来几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有望超过官方制定的7.5%的目标。根据我国未来固定资产投资的状况,对未来建筑行业需求总量做出的预测是:到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营业额)预计将超过90000亿元,年均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将达到1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

具体说来,未来建筑业热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铁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将是中国大规模铁路建设时期,铁路部门计划续转和新安排建设项目达200多个,其中客运专线项目28个,建设总投资12500亿元人民币。

今年作为“十一五”的第一年,铁路建设已经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国完成铁路基本建设投资621.9亿元,同比增长1.9倍。

其中铁路基建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613.64亿元,同比增长2倍。可以预见,我国铁路新一轮大规模建设即将展开,随着铁路投资的放开,以及参与铁路建设项目资质限制的松动,铁路建设市场将成为建筑企业另一个充满机遇的细分行业市场。

公路建设。按照交通部已经确定的公路水路交通发展2020年以前的具体目标和本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公路基本形成由国道主干线和国家重点公路组成的骨架公路网,建成东、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网和西部地区八条省际间公路通道,45个公路主枢纽和96个国家公路枢纽;到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万多公里;到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50多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万公里以上。

因此,未来10-20年,应是我国路桥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 城市轨道建设。

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完成的报告显示,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目前,在国内40多座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已经有30多座城市开展了城市快速轨道的建设或建设前期工作,约有14个大城市上报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方案,拟规划建设55条线路,长约1500公里,总投资5000亿元。

在“十一五”规划中,未来全国特大城市的地铁和轻轨通车里程将超过1500km,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 水运港口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港口、特别是沿海港口建设,一直保持着一个较快的发展趋势。今年,各地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港口建设相继开工,呈现出一片港口建设热潮,而且投资规模都以百亿元、千亿元人民币计算,水运港口建设方面逐渐呈现出建设规模大,投入资金丰富等特点。

据了解,未来5年,交通部将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扩大水运建设资金规模,加大对长江航道和内河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规模的水运港口建设,以及对现有码头泊位的大型化、专业化改造,将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市场。

城市建设。首先,从城市化率来看,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只有3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根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中国人口增长的综合分析,可以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60%左右,这意味着城市化率每年需提高约1.5个百分点。

其次,从我国城市的功能分区看,我国目前很多城市的功能分区并不合理,为了使城市土地价值最大化,必将对功能区重新划分,而这将导致现在很大一批城市住房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很多需要配套和重建。 房地产。

近两年,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投资增速过猛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过热的购房需求有所降温,但从投资总量上看,房地产市场的建设需求仍是建筑行业企业应重点关注的细分行业市场之一。参照我们过去二十余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以及住房改造速度,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可能达到35平方米,即平均每户现有城镇居民还要增加10平方米多。

2.建筑的发展历史

中西方 的发展是有区别的 可以看看 中国建筑史 和世界建筑史(16世纪以前)

这两本书

简单说说中国的

过去人先住山洞 后来找不到山洞 就在地上挖坑 坑里积水 就在坑上 支上树枝子 后来 人的力量强了 不怕野兽了 就不挖坑了

用树枝一搭(人字形) 就睡了

慢慢的闲矮 就先里几根柱子 再搭上顶子 怕柱子倒了 就在地上埋一段 (建筑雏形就诞生了)

埋入地下的一段 时间长了就坏了 于是 就先垒个高台 慢慢的 台明 地基 基础等等的 就诞生了

房子越盖越大 柱子太多 为了加大使用空间 就把柱子立在梁上

而为了排水而设置的 最外面一圈柱子 就斜支在 第二圈柱子上

并最终演变而成中国建筑 最伟大的斗拱

中国建筑体系就这样诞生了!!!!!!!!!

3.中国建筑发展历史

一、创始阶段 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商代早期宫殿遗址。

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历史记载也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

在陕西歧山凤稚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在扶风召陈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崇尚、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艺术的进步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二、成型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

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

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今天,我们仍可在燕赵古都30多所高大的台址上窥见当时宫殿建筑之一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工程,这便是上林苑、阿房宫。此外,又派蒙恬率领30万人"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气派。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追求一种宏伟的壮美。

汉代建筑规模更大,到汉武帝之时更是大兴宫殿、广辟苑囿,较著名的建筑工程有长乐宫、未央宫等。汉宫殿突出雄伟、威严的气势,后苑和附属建筑却又表现出雅致、玲珑的柔和之美,这与秦相比显然又有了很大的艺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给中国建筑艺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寺庙建筑大盛,难怪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值得一提的是,北朝不仅寺庙建筑众多而且依山开凿石窟,造佛像刻佛经,今天我们仍可见的云冈、龙门石窟都是中国及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三、成熟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

这一历史阶段有较多的建筑遗存,并开始有了总结性著述。 这一历史阶段又可分为前、后半期。

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而以两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趋于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如织绣"。

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组合梁柱的运用,材分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此外,这一期还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伟大建筑。

隋唐建筑的主要成就在皇宫建筑方面。隋唐兴建的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城市,唐代增建的大明宫,特别是其中的含元殿,气势恢宏而高大雄壮,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

此外,隋唐时期还兴建了一系列宗教建筑,以佛塔为主,如玄奘塔、香积寺塔、大雁塔等。 北宋将汴京外城东北部扩展了一些,并仿洛阳宫殿的制度修了大内宫殿。

南宋偏安江南,在临安多建游幸苑囿。 四、程式化阶段 这一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

我们所谓此时建筑步入衰微,是指其体系的凝固化和不适应性,并非建筑技术上的后退。 这一历史阶段里重要的建筑活动和变革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都建设的总结与终结;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施工机构的双轨制及设计工作的专业化;个体建筑形制的凝固,总体设计的发达。

这一时期建筑遗存十分丰富,重要的有明、清北京城、故宫和一些大型的皇家园林、众多的私家园林及许多著名的寺观建筑。 五、衰退阶段 从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的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

在强大的外来冲击、挑战下,固有的体系显得很不适应而。

4.建筑发展史

建国早期 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未,又出现了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汉未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

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秦汉建筑艺术总的风格可以“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即以后“举折”或“举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没有翘起,呈现出刚健质朴的气质。

建筑装饰题材多飞仙神异,忠臣烈士,古拙而豪壮。 秦代宫殿建筑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

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历史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 离宫别馆 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扩建,据记载,他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在咸阳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即六国宫)。

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又将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原有城市容纳不下,就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

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极侈。 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锈,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三辅旧事》)。

反映了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状况。 秦人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咸阳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咸阳宫的广阔基础,也突出了它的尊严。

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廊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秦都咸阳,是现知始建于战国的最大城市。

它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解放后在接近宫殿区中心部位发掘出了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

"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

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

室内墙壁皆绘壁画,壁画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咸阳宫翼阙为核心而扩大,仿建六国宫殿,“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对如此规模的宫室还不满足。

在他即位的第35年,某一日“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于是就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说:“阿房”。

“阿房”并非实际地名,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阿房宫。

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规模如此巨大的阿房宫,直到秦始皇死时都未建好,由秦二世继续营建。

然而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周秦数世纪来之物资工艺之精华,乃遇最大之灾害”,更严重的是,项羽的一把火,非但把一个精美绝伦的阿房宫烧了个精光,也给后世留下了每当易朝之际故意破坏前代宫室的恶习。

现存的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三桥镇南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遗址内已发现阿房宫前殿、“上天台”、北阙门等夯土台或基址19处。

其中前殿遗址的夯土台东西长1320米,南北宽420米,高7-9米,台上发现石础,陶水管道,并散布大量板瓦,筒瓦,瓦当,可谓中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美伦美焕的阿房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后人只能在《史记》和《阿房宫赋》时去冥想了。

好在近年来陕西省旅游部门复原了阿房宫的部分建筑,重建了阿房宫前殿、兰池宫、长廊、卧桥、磙石门、上天台等建筑。尽管这些建筑的形制也许复原得并不是很准确,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对秦代建筑有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

[编辑本段]秦代陵墓建筑 秦始皇为了安排身后的归宿,还骊山陵大肆修筑陵墓。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陵,自他13岁即位起便开始修筑,被征召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70多万人,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时尚未修完,由秦二世又接着修。

5.中国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

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

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

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

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

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

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

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

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

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

6.中国建筑发展历史

1、创立时期: 周至春秋战国(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埃及、希腊、西要) 2、成熟时期: 秦汉(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希腊、罗马) 3、溶汇时期: 魏晋南北朝(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 4、全盛时期: 隋唐时代(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拜占庭时期、早期歌德时期) 5、延续时期: 宋辽金元(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歌德时期) 6、停滞时期: 明清(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文艺复兴之后) 扩展资料: 中国从上古至清末,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其建筑形态及营造方式远播东亚各国。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

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 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

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建筑史。

7.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

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

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

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

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

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

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

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

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

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

8.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

木构架房屋以木构架为房屋骨架,承屋顶或楼层之重,而墙壁则成为只承自重的围护结构。古代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分为三种,即柱梁式、穿逗式和密梁平顶式。

前两种用于坡屋顶房屋的构架,其中以梁柱式使用最广,历代官式建筑均为此式;密梁平顶式流行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地区。 木构架结构的房屋具有如下特点: 1、外观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 2、凹曲的屋面和屋角上翘的屋顶; 3、重要建筑使用斗栱; 4、以间为单位采用模数制的设计方法; 5、室内空间灵活分隔; 6、结构构件与装饰的统一; 7、油漆彩画。

二、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南北向的院落被中轴线分为东西两部分,中轴线上坐落着院落的主建筑。

三、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按完整规划兴造的城市。

9.建筑以后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20年的回顾中国建筑装饰行业20年的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后的特区建设为突破口,然后向全国各地扩展,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行业发展历程是思想解放、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20年。其中既有社会思想认识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外部环境因素,也有行业内部管理创新、生产力要素品质提高等内部因素。

总结20年行业的发展,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背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行业长时期高速、平稳发展我国建筑装饰行业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从不被人重视的传统小行业,飞跃发展成为社会高度重视的大行业,行业产值从几乎为零,增长到8000亿元以上,仅仅用了20年时间,其年发展速度持续多年达到20%以上。

回顾80年代初期,我国的建筑装饰生产力处于极原始状态,工程主要由港、澳公司承包,国内队伍只能分包劳务,获取的只是劳务费用,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经过20年的学习、探索和创新,现在,我国建筑装饰生产力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国内企业已经具备了承接任何装饰装修工程的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装饰工程市场的主导力量。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有2个比较明显的时期划分,90年代中期以前,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发展迅速,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住宅私有化得到具体落实,人们对住宅装饰装修的热情空前高涨,住宅装饰装修发展迅速,到2003年,家装产值已达5000亿元规模,成为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北京申奥、上海申世博会成功等国际大型活动的拉动,公共建筑装饰再一次出现了新的高潮,市场容量又有新的增长。

同时,自上个世纪末开始的我国城镇化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激发我国房地产业、建筑业和住宅建设持续高速增长。这就使得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呈现和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

2.建筑装饰行业持续发展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对人类尊重、关注水平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社会氛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基本特征。

体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们更为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渴望一个更能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是人类的最本能的追求。

正是由于人们对人类自身的尊重和对建筑物的理解产生的飞跃,为建筑装饰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思想理论基础,并形成推动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思想认识体系。为了提高建筑的人性化程度,就必须通过装饰装修手段,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思想的共识。

现在把改善工作、学习、居住环境作为首要需求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无论是单位还是居民个人,投资装饰装修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这种强烈追求提高生活品质的社会认识,还将继续为行业发展提供思想认识上的长久支持。

10.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

建议你看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

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

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

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

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Historical landmark),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Local colar),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近如去年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本不需拆除无数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责者竟悉数加以摧毁,便是一例。

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市政上的发展,建筑物之新陈代谢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战之前,中国旧有建筑荒顿破坏之范围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

这现象有三个明显的原因:一、在经济力量之凋敝,许多寺观衙署,已归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倾圮,无力保护;二、在艺术标准之一时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园馆街楼,自西艺浸入后忽被轻视,拆毁剧烈;三、缺乏视建筑为文物遗产之认识,官民均少爱护旧建的热心。 在此时期中,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

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

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

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中国金石书画素得士大夫之重视。各朝代对它们的爱护欣赏,并不在于文章诗词之下,实为吾国文化精神悠久不断之原因。

独是建筑,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不自觉的师承及演变之结果。

这个同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建筑情形相似。这些无名匠师,虽在实物上为世界留下许多伟大奇迹,在理论上却未为自己或其创造留下解析或夸耀。

因此一个时代过去,另一时代继起,多因主观上失掉兴趣,便将前代伟创加以摧毁,或同于摧毁之改造。亦因此,我国各代素无客观鉴赏前人建筑的习惯。

在隋唐建设之际,没有对秦汉旧物加以重视或保护。北宋之对唐建,明清之对宋元遗构,亦并未知爱惜。

重修古建,均以本时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内容,不为古物原来面目着想。寺观均在名义上,保留其创始时代,其中殿宇实物,则多任意改观。

这倾向与书画仿古之风大不相同,实足注意。自清末以后突来西式建筑之风,不但古物寿命更无保障,连整个城市,都受打击了。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在欧美,古建实行的保存是比较晚近的进步。

十九世纪以前,古代艺术的破坏,也是常事。幸存的多赖偶然的命运或工料之坚固。

十九世纪中,艺术考古之风大炽,对任何时代及民族的艺术才有客观价值的研讨。保存古物之觉悟即由此而生。

即如此次大战,盟国前线部队多附有专家,随军担任保护沦陷区或敌国古建筑之责。我国现时尚在毁弃旧物动态中,自然还未到他们冷静回顾的阶段。

保护国内建筑及其附艺,如雕刻壁画均须萌芽于社会人士客观的鉴赏,所以艺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

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段。

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立实地调查学院,他们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

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他们其它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合理解与经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我国今后新表现的趋势又若何呢?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

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薰陶的。

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

相关参考

香港历史建筑保护

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内容有哪些应予保护的历史建筑除了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城市规划和城市改建中一般应考虑保护的历史建筑为:①在城市发展史、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建筑,即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建筑技

历史建筑保护方法

1.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内容有哪些应予保护的历史建筑除了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城市规划和城市改建中一般应考虑保护的历史建筑为:①在城市发展史、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建筑,即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建

徽派建筑有多少年历史

1.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以砖、木、

中国建筑材料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住房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其中就包括建筑设计、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等子市场。而随着新型材料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与突破,新型建材在建筑业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而随着时代的

长春市历史建筑

1.长春有什么历史古迹吗长春历史古迹基本上都是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是日本在侵略东北时留下的罪证。抛开政治因素,这些建筑本身是凝聚了那个时代日本建筑设计师最高的设计水平,集亚欧建筑风格与一身,有很高

静安历史建筑

静安区大中里的建筑历史静安区大中里地块启动保护历史建筑移位工程(2009年3月10日)民立中学老校舍位于石门一路威海路附近的“大中里”3月10日上午,静安区大中里地块启动保护历史建筑移位工程,有近90

柳州历史建筑

柳州地标建筑1、柳州望火楼最初的地标性建筑柳州消防“望火楼”,位于北站路1号,建成于1956年,为砖木混合结构的6层方塔形建筑,原高36米,两边裙楼长约50米,占地面积约860平方米。在当时以平房和两

上海历史建筑

上海历史悠久的建筑有哪些外滩那里有旧上海的欧洲建筑,不过那都不算历史久远。真正历史久的,在郊县,比如青浦的吉云禅寺塔(青龙塔),建于唐代821~824年嘉定的南翔寺砖塔建于五代市区徐汇的龙华寺建于宋代

框架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目前多层和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其主要形式,虽说它的钢筋及水泥用量都比较大,造价也比混合结构高,但它具有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和围护的作用,房间布置比较灵活,门窗开置

西方教堂的历史

一、欧洲教堂建筑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罗曼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典型特征是: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