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闻摄影作品
Posted 新闻
篇首语: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新闻摄影作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新闻摄影作品
1.历史上最著名的摄影照片都有哪些
受伤的女子 这幅照片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个受伤而只绑绷带裸睡的女子,是那幺安详而不带一丝猬亵。显示了布拉弗观察事物的智能:摄影是人们经历多年的努力结果,并且会继续开拓下去--摄影必须朝改善人的形象和生于斯的环境而努力。
人和环境是多样性,且经常会改变的,我们要把观点放在上面,才有可能使影像表现永保丰富。枪 在纽约105街区,一个小流氓将枪直指摄影家的镜头。
"他只有11岁,却学会了一切狰狞。"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
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最著名的吻 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
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她叫玛格丽特马瑟 这幅坐姿人体使韦斯顿的人体摄影达到巅峰状态,也是人体摄影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抽象的人体艺术。奥马伊拉的痛苦1985 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
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
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
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
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裸跑者 在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伊利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政要聚集在主席台上。这个体型优美的裸跑者-澳大利亚会计师米 歇尔·奥·布瑞恩正跑过球场的看台前。
据报导,面对这个尴尬场面,女王差点晕过去。 后来,布瑞恩以“有伤风化罪”被判三个月监禁。
被打捞的小猫 这并不是一锅小猫靓汤。8周大的猫咪呼噜噜太想知道主人的晚餐是什么了,他围者着面汤锅打转,直到一头载了进去…… 撤退 这是在撤退中的美国的海军士兵,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
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援朝军队的回击。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撤退?***!我们打错了方向。”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照片出现于《时代》杂志,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
40年后,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温斯顿·丘吉尔1941 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
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刹那,卡特按下了快门。
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小大人 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个地方交谈。
这张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销售第二的明信片。雪地上的狗 从地沟的铁栅上跨过的狗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但它的存在保证了这幅雪景图不至于落入单纯风景照的俗套,并与背景中那些排列整齐的树一起构成这个时刻神秘的宁静气氛。
碎镜 镜子打碎了,两个孩子在拾碎片,其它的孩子则默默看着,像犯了错的大人们那样惶恐。与此同时,另外的世界则依然各自奔忙,这是1981年出版的《观察的方式》一书,68张系列街头摄影中的第14张,也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铁路边的商店 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铁路边的商店,再现了美国30年代乡村富有的一面:种类繁多的瓜 果和鱼,以及穿戴整齐的商店老板。旋转的温达 《旋转的温达》这张照片是杜瓦诺斯1953年在一条大街上拍的。
这期间,他拍摄大量温达的照片。温达在她父母的马戏团工作,实际上她是一个脱衣舞表演者,被称作“激情的蜗牛”。
对“温达”的着迷来源于她的表演所带来的强烈对比:表演场里黑乎乎的,条件极其简陋,连街头苦力都可以进去看她的表演。外面则十分明亮。
这明确地显示了公共场所和隐秘场所的对比。毕加索 “请看这块面包,这是面包师出的主意。
它们只有四个手指,这也是它们被命名为毕加索的原因。”毕加索如此对杜瓦诺斯说道。
圈套 一个溜狗的老人突然停下来进入了我们设计的“圈套”…… 穿衣的模特儿和裸画 画家为他穿著大衣的女友画一幅裸画,这是在塞。
2.新闻摄影的发展史
数码相机与新闻摄影 1848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次大火,大火连烧了四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
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 摄影术的诞生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150多年来,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1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为寻求一种新的感光材料和更为方便实用的摄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复杂、陈旧、落后的传统摄影方式。 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普及,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数码相机,开拓了数字影像丰富的世界。
数码相机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工艺和摄影体系,它不仅影响并改变着摄影业的经营观念 、经营方法、管理及服务质量,而且导致每一位摄影工作者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更新。可以说,数码摄影是世纪之交摄影技术领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
数码摄影为新闻摄影、图片等各类摄影开创了发展的新机遇,在新旧技术的转型期,我们能否做出快速反应,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给人类提供的创作愉悦,也是我们摄影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数码摄影的诞生,向传统摄影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来认识数码相机。
而数码相机就是由无数个0和1在计算机里或电子器件里排在一起。通俗一点的讲,数码相机就是用电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胶卷作为感光材料并将其所摄物体记录下来的图像以数码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存储卡中的照相机。
数码相机的光学部分、机械部分及成像原理与传统的光学相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数码机相是基于当今社会个人电脑以及微电子技术大规模普及而产生的,它的产生、运用、处理及日后的发展与电脑、微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数码相机解决了方便、迅速、高效、成功率的原始拍照问题,后边的事情就交给电脑(也称“电子暗房”)去完成。
没有电脑或不会使用电脑,你就无法实现数码照片,现在处理后的软件,可以讲无所不能,“电子暗房”具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优越性,调整对比度、换颜色、加镜框、加背景、再修改、再加工、拼接、制作全景照片、移花接木、改头换面、艺术处理等等,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境界。对于长期从事传统摄影的职业记者来讲,必须接受数码相机的挑战,如果抱着传统的东西不放,排斥先进的技术,终究会被历史淘汰。
不是你不行,而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 数码相机的产生,恰恰适应了新闻摄影的需求,它把人们150多年的追求变成了现实,为新闻摄影的新、真、快、活、情、意创造了无限的优越性。
前不久作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数码相机高级班的学习,有幸目睹了国内外各种新颖数码照相机,并了解到国内外各新闻媒体在数码相机使用方面的情况,深深地感到数码相机已被各新闻媒体抢先使用,而且谁家用得早,谁就占先,谁就收益大。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不断增强,时间越来越显重要,数码摄影满足了人们对新闻快餐的需求,也有人把数码摄影称为信息麦当劳,报界人成为使用数码摄影的先驱。
我国各大新闻媒体现已普遍使用数码相机(但一些中小报纸,由于种种原因还未给记者装备这一先进的设备),充分利用数码这一快捷方便的手段来为读者服务,使自己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新华社著名女记者黄文以自己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述了在科索沃战争中自己如何利用数码相机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这一重大新闻报道。
黄文讲,在战争期间,尤其在南斯拉夫受到北约经济制裁时,没有电、没有水、没有卖胶卷的,利用传统的摄影方法拍照,你拍的胶卷,你冲洗,你所带胶卷的感光度根本就无法保障战时新闻摄影的需要,而她利用数码相机,就顺利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尤其是数码相机可随意调的感光度,使她圆满完成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照片,她在既不用闪光灯,又为新华社记者邵云环现场拍摄了第一张遇难照片。她说战争期间,用闪光灯容易暴露自己,那是要命的事,而传统相机你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甚至是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因此,数码相机在特殊环境有其特殊用途。
由于新华社记者使用数码相机尝到了无限甜头,因此,新华社领导在公开场合讲就是再穷也要给摄影记者配上数码相机。我们西安晚报在实现电脑办公自动化以后,社领导意识超前,果断拍板,一次性购买了六部高档数码相机,据尼康专卖商家反馈我们的信息,西安晚报是继新华社之后一次性购买高档数码相机最多的单位。
我社摄影记者使用上数码相机后,充分享受到了高科技给摄影工作带来的方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赢得了采访时间,以往都是早上出去采访,下午回来钻暗房,仅钻暗房一事就得花好几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摄影记者身心疲。
3.记录历史的摄影者是什么样
原文在这里12月19日下午,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一楼座无虚席,我市众多摄影者聚在这里,聆听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陈小波解读中国当代重要摄影家及其作品。
贺延光、雍和、陆元敏、朱宪民、解海龙、王文澜、王庆松等人的作品在投影屏幕上流过,是影像的盛宴。陈小波从旁解说,用淡淡的语调阐述并不轻松的话题———记录历史的摄影者是什么样,更从中抛出了一个值得桂林摄影者思考的问题———当我们想要选反映桂林的照片,该去哪里找? 很多非常好的摄影者都是性格安静的 陈小波说,中国新闻摄影有两位榜样,一是《中国青年报》的图片总监贺延光,一是《中国日报》的总编辑助理王文澜。
贺延光凭《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和《SARS病房》(组照)等作品多次问鼎中国新闻摄影的大奖。 陈小波说:“有一些讲究时尚和冲击力的记者不太喜欢贺延光的作品,觉得平淡,但我不这样认为。
那些被无数次使用的作品都是非常朴实的,它们的拍摄者不用古怪的镜头,不会逼近别人,更不会拍照时恨不得把机器顶到别人的鼻尖或脑门上。” 陈小波告诉听众,不太了解摄影的人常常以为那些留长头发、穿大靴子、拿长镜头、行为举止张扬的人就是摄影家。
其实我接触过的好的摄影者,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不背大镜头,不穿印有很多字的大背心,就像好的作家不会在胸前别很多钢笔一样。 陈小波说,与贺、王相比,很多后来的摄影者可能在某个报道上超过他们,但整体是超不过的,因为做任何事情做到后来不是做事情本身,而是做人。
“贺延光是直面生活、呐喊着的人,王文澜比他软得多,但同样在记录历史。王文澜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中国的自行车、北京的胡同以及一个与音乐有关的题材,他是古典音乐爱好者。”
王文澜有时会在陈小波工作单位附近的胡同里拍照。陈小波告诉听众,王文澜用的相机不是很大。
摄影者原则上是不能扰民的,我接触过的很多非常好的国内外摄影者,都是性格非常安静甚至有些内向、害羞的,穿的衣服也不夸张,像我知道王文澜就喜欢穿两种颜色衣服,一是和土地差不多的灰色,一是和树皮差不多的墨绿色。他们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大声咋呼、吵得鸡犬不宁,但是很多摄影者先把别人搞得鸡犬不宁,让别人害怕自己和自己的机器。
当我们想要选反映桂林的照片,该去哪里找? 陈小波认为,摄影者为历史工作,必须了解历史。有些年轻摄影者的照片为什么反映不出历史的深度,就是因为对历史不够了解。
她以贺延光拍的一个楼盘里人造景观的照片为例加以说明。 “我和贺延光的家在这个楼盘旁边,当时也想过买它的房子。
楼盘中间有一个湖,湖里养了几只黑天鹅,贺延光以新闻的敏感拍下这个镜头。图片说明是:2004年7月7日,京城南五环路外一处楼盘的人造湖中,两只人工喂养的黑天鹅正在水中游弋。
这里因‘湖色’优美,商品房价每平米高达7500元,而北京是个极度缺水的城市。” 陈小波说,我们很多搞新闻摄影的一看到这张照片及照片说明的时候都会想,这就是贺延光,只有他会这样想问题并拍摄下来。
就如他预料的那样,几个月之后黑天鹅无影无踪,湖里的水没有了。 陈小波称赞贺延光的图片说明写得好,和他类似的还有《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雍和,也是图片说明里能够包含大量信息的摄影者。
雍和有一张大学生毕业的照片,图片说明是“2005年6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3500名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欢呼雀跃。这一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338万人,按照上一年的就业率,将有400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在讲座中,陈小波展示了雍和的《边角料2003-2006上海影像》中的一些作品。陈小波说,雍和镜头里的上海可能和别人想像中的上海不一样,但在上海待过的人都会觉得他拍的是最地道普通的上海百姓生活。
国外刊物的编辑,当想到上海这座城市应该去向谁找照片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雍和。这对于摄影者来说是一种荣誉。
“当很多年以后,我们想到要选桂林的照片,有没有一个人持续30年、持续20年,哪怕持续10年来记录这个城市?”陈小波提出的这个问题,值得桂林摄影者思考。 就拍你身边的人拍你最熟悉的地方 陈小波告诉听众,我们一直倡导摄影者不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拍摄,你就拍摄身边的人,拍最熟悉的地方,但是大多数摄影者是不听劝的,一定要到新疆、西藏、内蒙古、巴黎、伦敦等地方,对身边的东西则觉得太熟悉了,不想拍。
讲座中,陈小波展示了上海纪实摄影家陆元敏的作品,对象就是身边很小范围内的事物。陈小波说,陆元敏每天工作之余就到认识的人家里面拍,在小街小巷里拍,拍毛坯房里的画家,拍石库门里的老人住很小的房子,但出门时西装领带一丝不苟等等。
陈小波说自己在欧洲策划摄影展时,曾无数次被欧洲人要求提供一些中国人家里环境的照片,中国的记者很少有机会到别人家里拍照片,陆元敏的照片里却有这些影像。 讲座中,陈小波还提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
“朱宪民17岁以前生活在山东河南交界的盆地里,17岁时不知道世界上有香蕉,他只吃过苹果,他不知道穿棉裤时里面应该穿个秋裤,也不知道穿棉鞋时里面应该穿个袜子。后来他离开村庄到东北。
4.世界著名摄影大赛有哪些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开始于1917年的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
普利策逝后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85年来,普利策奖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
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美国记者无不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作为奋斗的目标。
普利策奖的评委由有成就的名记者组成。 当年的优胜者由评委审查、挑选,但评选结果需经哥伦比亚大学顾问委员会通过,并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
首届普利策摄影奖是1942年颁发的。此后,除1946年外,每年颁发一次。
从1968年开始,摄影类增设了专题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通常由一组照片组成。 普利策摄影奖获奖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不少美国人对于许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当年普利策奖获奖照片形成的。事实上,许多美国人是通过回忆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些影像时正在做什么来记录自己的一生的。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又称荷赛,是1956年由荷兰三位摄影家发起创立的基金会支持的,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并增强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广泛兴趣,传播信息并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四十年来,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到现在,每年都有数十个国家近万幅作品参赛,比赛项目发展到9类19项,是世界上参与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新闻摄影大赛。
荷赛每年还常增设一些特别奖,如“匈牙利李斯特奖”、“奥斯卡·巴纳克奖”等。荷赛所涉及的题材的多样性使其参赛及获奖照片不但能基本涵括每年的重大事件,也能深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它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的见证。
哈苏国际摄影奖 哈苏基金会是由厄纳和维克多·哈苏捐赠的遗产于1979年建立的。基金会的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和摄影领域的科学教育和研究。
该基金会每年都拨款资助众多项目,其中之一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苏国际摄影奖。1989年,该基金会在瑞典哥德堡成立并向公众开放了哈苏摄影中心(哈苏中心),该中心已经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和文化演讲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还建有一个面向研究者和学生的摄影研究与参考书图书馆,收藏有包括历届哈苏国际摄影奖获奖者作品在内的丰富的图片。 哈苏国际摄影奖创办于1980年,目前已经逐步成为一项国际摄影界重要的摄影赛事,主要宗旨是奖励“一位公认的摄影师的主要成就”。
该奖项由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摄影家和资深专家推荐3名候选人,最终得主则由哈苏基金会董事会从3名候选人中选定。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已被列入国家重点的文物单位就有119处,居全国第一位。
平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唯一一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汉民族古城,平遥古城的城墙始建于西周,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现在基本上保持首明初城墙建筑的原貌。除了城墙外,整个古城由古城池、古街道、古建筑群组成,包括了众多的票号、武馆、当铺、商店、还有400多处保存完好的古四合院民居。
2001年,在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创办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操作,国内与国际接轨、传统与现代互动,使平遥古城独特的风貌、古朴的民风以及形式多样的摄影活动交相逃映,在海内外产生了出乎预料的轰动效应。因此,经国家文化部批准、组委会决定在2002年9月15-22日继续举办这一盛会。
2002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吸引了来自法国、美国、西班牙、丹麦、俄罗斯、意大利、比利时、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著名摄影家参展,他们展出的18组30个展览全部是第一次在中国亮相。国内摄影展览有33组65个,整体上突出了“世纪中国”的主题,我们从大展所展出的几千幅作品中选部分精品,编辑成册,记载下这辉煌的瞬间。
【棚拍摄影】 棚拍也是摄影活动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拍摄方式,由于在室外的拍摄效果经常会受制于不合适的照明条件或多变的天气。但如果在摄影棚内拍摄,就能够控制影像,而且想拍多久就拍多久。
使用很容易获得的设备和材料,就很有可能拍出精致的、使人印象深刻的肖像照. 这样呢,就出现棚拍这样一种拍摄方式。
5.世界上著名的“摆拍”新闻图片有哪些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些世界著名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没有遵守职业道德,采用PS技术修改照片或者是摆拍,但即使是这样,有些新闻照片还是成为了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著名的“摆拍”照片背后真实的新闻事实。 《临死前的士兵》 罗伯特·卡帕著名的摄影作品《临死前的士兵》最近被发现可能是赝品。
这幅1936年拍摄的照片,描绘了在西班牙内战中一个士兵临死时的瞬间,身体扭曲地跌向地面,步枪从手中滑落。但是在一本名为《摄影的影子》的新书中,西班牙研究员巴罗佐称,照片不是在当初以为的赛罗镇(Cerro Muranio)拍摄的,而是在离埃斯佩霍镇35英里外的地方拍摄的。
有证据表明这张照片是表演出来的。在西班牙媒体的帮助下,他设法在当前地点找到了照片中的背景。
历史学家的研究为“这张照片是表演的”说法增加了证据,因为当卡帕路过埃斯佩霍镇时,战斗尚未开始。 路透社给这幅照片的标题是“在哥里市,格鲁吉亚人站在他们儿子的身体旁边”。
这个妇人仰望天空,她的儿子可能已经死了。但是照片中儿子的身体明显被从路缘边移动了一段距离。
这样做显然不是为了掩盖死者身体的裸露部分,也不是为了让死者更有尊严。难道是为了有更好的光线角度,以利于拍摄吗? 这张照片出现在911袭击仅几个星期后的互联网上。
然而,对这幅照片进行了合理的评估后很快使它漏了陷儿。每个在911之前参观过世贸中心的人都知道,室外观景台在2号世贸中心的楼顶上(南楼),但是这幅照片显示,游客面向北,脸朝向帝国大厦,这与2号楼被飞机撞上的方向相反。
这幅照片在这个历史时刻给美国人造成了巨大的感情冲击,成为当时有代表性的新闻图片之一。 1994年6月27日,《新闻周刊》和《时代杂志》的封面登出了同一个辛普森(O. J. Simpson)脸部照片的两个不同版本。
《时代杂志》使辛普森的脸看上去更黑,模糊并且胡子拉碴。这幅照片的始作俑者,《时代杂志》插图画家马特胡林(Matt Mahurin)声称“他制造这幅照片的目的就是想使它更加巧妙并且更吸引人的注意。”
1989年8月出版的《电视指南》杂志封面人物是白天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这张图片是将温弗瑞的头拼接到女演员安?玛格丽特(Ann-Margret)的身体上做成的。
这张复合图片没有经过温弗瑞和玛格丽特的允许,并且被安?玛格丽特的时装设计师发觉,他认出了玛格丽特身上穿的衣服。 这张是乔治布什在访问一所学校时,将一本图画书拿反了的照片。
这张照片使这位共和党总统的反对者们非常高兴,并且造就了布什的小丑形象。但是从2002年这个事件的新闻照片中可以发现,布什是正着拿着那本书的,这只是恶作剧的人用照片编辑软件把封面颠倒了。
这张是路透社最先公布的题目为“在哥里市,格鲁吉亚士兵正在搬运死去的妇女”的照片。但是这名“死去的妇女”正在令人难以置信地紧紧抓住护士的胳膊,而且从图片上看应该是个男性。
她身旁的同一个男子在两张照片中有不同的姿势,衣服也发生了变化。 2006年,一名黎巴嫩摄影师阿德南·哈吉拍摄的照片中显示黎巴嫩首都被以色列空袭后,建筑上空升起的厚厚的黑烟。
路透社最先把它公布到互联网上,但随即撤回,因为发现很明显这张照片被处理了。 照片修改和伪造最早的例子来自于前苏联。
不受欢迎的人和所谓的“人民的敌人”不仅被杀掉,还要从不希望他们存在的照片中被删掉,这些照片的意图是改变历史。托洛茨基是列宁的亲密朋友,但是斯大林的敌人。
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他和列宁在一起,但是后来被从这些照片中抹掉了。 这是2001年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最有戏剧性的图片。
这张让人吃惊的伪造图是由两幅独立的图片拼起来的,一幅是美国空军直升机在旧金山训练的图片,另一幅是在南非一条大白鲨跃出水面的图片。
6.世界著名的摄影大赛有哪些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开始于1917年的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
普利策逝后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又称荷赛,是1956年由荷兰三位摄影家发起创立的基金会支持的,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并增强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广泛兴趣,传播信息并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哈苏国际摄影奖
哈苏基金会是由厄纳和维克多·哈苏捐赠的遗产于1979年建立的。基金会的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和摄影领域的科学教育和研究。该基金会每年都拨款资助众多项目,其中之一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苏国际摄影奖。1989年,该基金会在瑞典哥德堡成立并向公众开放了哈苏摄影中心(哈苏中心),该中心已经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和文化演讲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还建有一个面向研究者和学生的摄影研究与参考书图书馆,收藏有包括历届哈苏国际摄影奖获奖者作品在内的丰富的图片。
7.新闻摄影的摄影价值
新闻摄影有价值大的,有价值小的,也有没价值的,但都是新闻。
新闻摄影有多次出现的,有的仅仅一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出现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有的事对大人物、名人来说是新闻,对一般人士讲就不是。
也有相反的,发生在小人物身上反而成了头号新闻。有的新闻照片时间一过就没有价值了,生命力很短,而有的新闻照片生命力很强,甚至成了很有价值的历史。
还有的照片时间越久、价值越高。新闻摄影有百年不遇的,有事先深知的,有突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摆布出来的,多种多样。
突发性新闻最精彩。突发性新闻是难拍,因为你事先没准备,这就要看记者的素质,技术是否过硬。
主要是思想意识,有没有那种思想准备。新闻照片有很好的,也有不好的。
但都是新闻摄影。这种新闻摄影是公式化的,完成任务型的。
报纸上有不少这样的照片。有的是没有办法,不登不行,是一种礼节。
这种照片登多了影响新闻摄影记者的形象,也影响新闻界的形象。文字有时不可信,因它可以随便写。
照片应是最真实的,最可信的。但有了电脑制作,弄得照片也不可信了,它可以胡乱拼接,头、身子、胳膊和腿,人身上的各个部件随意拼装更换、挪位,而且弄得天衣无缝。
搞新闻摄影要有一定的手段。首先有得心应手的相机,并且有一定的装备,如交通工具,甚至飞机等。
但思想最重要。搞新闻摄影的记者,要有信息,要有灵活的头脑,要能吃苦,甚至要有牺牲精神,在西方每年都要死几十个人。
也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不能老一套。摄影也要简练,说明只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新闻摄影主要表现人。各式各样的人,在各种场合出现的人。
人是最难照的,尤其是人的特写镜头,照出每个人的心态更难。景比活的人物好照,景是死的,只要选好角度,用好光就行了。
而活的人不断地在动着,变化着。一个人的脸上就有喜、怒、哀、乐多种表情。
摄影形式摄影有多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让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会事,一种是让人回味、去联想。新闻摄影要抓住拍摄对象的典型瞬间,再现新闻事实的真情实景及新闻人物的神情相貌,增加人们对新闻的感性认识。
新闻摄影的价值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它是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与新闻形象的纪实性的统一。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能把新闻价值、历史文献价值与形象的审美价值结合于一体。
新闻摄影原则新闻摄影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同时讲究技巧和审美观点。 。
8.纪实摄影的著名大师
1.奥古斯特·桑德 桑德出生于德国科隆郊外的赫尔多夫,少时在煤矿做工,后改行肖像摄影但并没有经过美术训练,所以养成了朴素的世界观和摄影技巧。
他曾对他研究过的威斯特林这样回忆:“这些人们,从小我就熟悉他们的生活,。.人因此一开始,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看到一种相同的类型,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
他不同许多摄影师,他并不是影象的“掠夺者”,而是平和的面对被摄者,如同他在照相馆的摄影经验,他同被摄者的关系是一种有意的平和展现,而被摄者的细节和内涵通过这种有意的摆拍充分展现出被摄者的身份特征,因此被摄者存在的意义正通过这种展现得以体现,即使被摄者试图掩饰自己所存在的身份特征,但摄影对于细节的直面体现却正好使得被摄者在于图象处于尴尬的境界,无从掩饰。正如约翰。
伯格对于桑德两张摄于威斯特林山的《年轻的农民》和《村里的乐队》里所评论的那样:即使同是身着西装,但却同样无法掩饰穿者的社会阶级,正是他们的体貌特征和举止动作透漏了某种难以察觉的不协调,而正是这种不协调从视觉上给观者以难以言说的荒谬感。但更多的情况,他对于德国各阶级肖像的如实记录,使他超越了摄影的范畴,更像一位人类学家,精确和超越表象的洞察力。
而正是这种公正的态度将自己的摄影语言简化到最低,使更多的被摄者本身的信息尽量的提供给观看者,而随着时间的疏离,使他们本身越发珍贵。2.现代摄影拓荒者—安德烈·柯特兹 美国摄影家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1894-1985)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作为现代摄影的一个拓荒者,柯特兹的照片与人生姿态一直给全世界的摄影家带来回味无穷的启示。
各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影子。柯特兹的每张照片都充分显示了艺术与生活融合一体的境界。
他喜用多变的几何形态来结构画面弥补着痕迹地通过各种形态的交相辉映,强化光影的神秘效果,在人们的心中引发一种微妙、丰富的心理感受。布拉塞曾说:“柯特兹有着对伟大的摄影家来说必不可少的两个资质:即对这个世界、人与生命体的不倦的好奇心和精致的造型感觉。”
20世纪20年代,柯特兹开始在巴黎从事摄影,30年代后移居美国,经历了漫长的职业摄影生涯。他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从新闻摄影到为《时尚》杂志拍摄专业的室内照片。
他的风格既反映了欧洲新闻照片发展的轨迹,又体现了注重构思和空间的新视野运动的特点。柯特兹摄影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重大事件,而是要表现普通事物的令人感到意外的一面。
因此,柯特兹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画面的趣味性和完美的几何结构,使其与内容居同样重要的地位。柯特兹擅长利用造型和空间,并且对平面表现中的构图非常感兴趣。
他还利用物体的边角、影调和线条为其影像构图,以其非常敏锐的眼光,观察到任何意外的生动细节并组合成精彩的画面。柯特兹的作品不太注重捕捉精彩的瞬间,而是强调个人的表现,并且大多带有实验的性质。
他拍摄的曾创下拍卖作品价格新高的与画家蒙德里安相关的照片,就带有强烈的实验性风格和构成意味。他告诉朋友说:“我出于本能的直觉试图在我的照片中展示出画家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他的简洁、简洁、简洁”。
柯特兹的摄影生涯长达73年,所选择的器材从大画幅的干板相机一直到波拉SX-70相机。如今收藏这些作品的人遍及全世界。
安德烈?柯特兹(Andre kertesz,1894—1985)出版了《摄影生涯六十年》(sixty years of photography,1912—1972)。3.美国著名摄影大师-威廉.克莱因 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1928- ),1963年被世界摄影博览会的国际评委推选其为摄影史上30名最重要的摄影家,主要原因是他拍摄于1956年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画册《纽约的生活对你有利——威廉?克莱因恍惚中看到的狂欢》在欧洲的巨大反响。
在画册中他使用了被称之为“摄影中所不应干的失败做法”,以人为的事故、粗颗粒、模糊和变形,构成了全新的视觉语言,从而恰到好处地将纽约的生活充满激情地展现在世界面前。在后来的一些作品中,我们还能读到一些经典的时装摄影作品,尤其利用了放置在大街上的镜子,以略显夸张的造型和幽默的色彩,就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有评论认为他那些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手法,“是5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将自我的力量和勇气相结合”。当他的作品在80年代在纽约展出时,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萨考夫斯基写道:“克莱因20年前的照片或许是那个时候最不妥协的。
它们是无畏的,表面上是最腐化堕落的——和人们习惯的正规标准相去甚远……这些画面向人们证实了在照片中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从而扩大了生活的词汇量。”4.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马克·吕布(Marc Riboud 1923年6月24日-),法国著名摄影师,出生于法国里昂。
以来自东方的延伸报道而著称。主要作品有:《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
1957年发表了报道中的第一张图片,从那时起他先后多次访问中国,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 。马克·吕布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CE 可根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辨识,做出取舍.C项“如果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由第3段可知,应为“过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E项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由第5段可知,表述为西方记者的观点.所以选CE.(2)A B.“记者想出名”于文无据;C.以偏概全,原文第五段“有良知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南非记者卡特”,卡特的死亡也与自己内心的困惑有关;D.“新闻记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错,根据文中的最后一段,作者认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这种冷酷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3)从题干中可知,两次引用同一事例,作用不相同,因此,分析它们的作用,一定要注意它们所处的语境.第一次为文章的第三段,相关的句子有“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是美国越战期间一位七十三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用它作为反面的例子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把握好尺度,要突出人文关怀.第二次为文章的最后一段“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照片为例”,是用它作为例子来证明对灾难新闻摄影记者的“先拍照”的“冷酷”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还需要深入探讨.(4)此题可根据文章中对摄影记者在面对灾难场面时面临的几个冲突,要结合着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的行为,从职业角色与公民道德的冲突、做新闻重要与做人重要的冲突角度来分析作答.答案:(1)CE(2)A(3)第一次引述是用它作为反面的例子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把握好尺度,要突出人文关怀;第二次引述是用它作为例子来证明对灾难新闻摄影记者的“先拍照”的“冷酷”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还需要深入探讨.(4)①面临先救人还是先拍照的矛盾时,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选择了先拍照,失去了挽救该男子的机会;②阿巴斯的履行了他作为新闻记者的职责,但是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③阿巴斯拍的这张照片或许能引起民众对公共安全的思考,但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代价,是不适当的,违背了社会公共道德.。
相关参考
历史新闻一般的大型门户网站都有通过日历查新闻的比如你打开网页选取新闻页面,然后点下面的日历,要哪天就哪天我尽量复制了一点国内新闻给你太多类别了12号北京300派出所所长受训傅政华授课谈"躲猫猫"研讨化
一、写一则新闻的评价目前,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但是,业界对于新闻评论是否具有政治性存在很大争议,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从评论意愿和写作手法的角度,阐释了政治性是新闻评论的必要属性,在新的历史
一、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下载方法1,登录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官方网站。2,iOS用户(iPhone、iPodtouch、iPad、AppleWatch)可以在AppStore搜索“网易新闻”下载。3,Andr
一、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新闻传播工具随着新闻活动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所能提供的日益增多的物质手段而不断创新。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具体分析如下:
一、新闻联播的新闻稿(15篇)昨日,记者对我市一些路段进行了暗访,发现仍旧有一些人陋习难改,依然肆意翻越护栏,乱闯红灯。翻越护栏有人竟然带上自行车昨日中午12时许,记者在西郊一综合批发市场附近的一座过
一、新闻抄袭历史怎么样如今影视剧、小说里,主人公动不动就穿越到过去,可惜昔日重来是人类美好的幻想。倒是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的情况经常出现。人类一边学习着“前车之鉴”一边“重蹈覆
NBA历史新闻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NBA的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大事1896年,美国第
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从建国以来到今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前期,“邮发合一”模式一统天下;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洛阳日报退出“邮发”,自办发行开始,“邮发”和“自发”两种
一、福州抗战历史1938年5月13日日军占领厦门后,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福州地区。当月,日舰开始炮击闽江口梅花、黄岐、北菱等地。随后,日机不断袭击福州,31日、6月1日,中国军队担任闽江口封锁任务的“抚
双汇并购史密斯菲尔德看法:背后动机是希望获得更大的潜在利益,如技术,科学管理方法,但有观点认为最重要要的是试图打开从美国进口食品的渠道,因为中国现在污染特别的严重,未来的要想吃无污染的食品,靠外国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