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历史
Posted 客家
篇首语:人有知识,则有力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客家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客家的历史
1.简介客家文化精神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犹如一部规模宏大、气魄非凡的交响乐,而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华彩乐段.过去,客家传统文化造就一批又一批客家优秀人才;今天,闪烁着人文理想光辉的客家文化,哺育新一代客家儿女茁壮成长. 客家文化 客家传统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来?本黄裔汉胄(zh怽plainu),三代遗民,世居河洛,自晋初、战乱兵凶,衣冠南下,经唐灾、历宋劫,籍寄遐荒,筚路蓝缕创四业,溯渊源、千年称客实非客;家乡哪处?数远祖先贤、中原旧族,转徒粤闽,从宋末、居安业定,驻足梅州,复明播、继清迁,群分边郡,瓜瓞(di哱plain)绵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为家就是家.”(黄火兴:《长联一副》《客家文化研究》总第1期) 在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迁徙中,无数次的磨难,淬炼出坚忍刚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圣火,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四处点燃;在漂泊苦难中熊熊燃烧.也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客家人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维系与延续,华夏文明就可能中断甚至覆灭.可见,客家人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负载者,是古汉族的“活化石”.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属于过去的稳定存在的,流传至今并现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源远流长,历史上的迁徙和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汉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传统.因此,客家文化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亚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产生于黄河、河洛地区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象征.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主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轴、摇篮和圣地.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河洛地区居住与从事生产活动,河洛文化即从此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河洛在全国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中国文字首先产生于河洛地区.中国学术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渊源,仍在河洛.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发端于洛阳.张衡在洛阳制作“浑天仪”和“地动仪”;三国的马钧在洛阳发明翻车.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汉魏文章、西晋文学、唐代诗歌、史地巨著及名家书画,历代皆盛于洛阳.洛阳是千年古都,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地上地下都留存有无数的文物古迹,文化堆积层丰厚,在国内名列榜首. 大本营地区的赣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地域.客家学研究专家把近代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为“三江文化”(即赣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大本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一,赣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赣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欧阳修、王安石等.其二,汀江文化:随着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经历了元明清的战乱,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刘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应州形成粤东客家大本营之一,成为文化之乡,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黄遵宪、丘逢甲等. 客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棵枝青叶茂的参天大树.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国温暖的阳光里;她发达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层中.这是一棵屹立于东方圣土的参天大树!这是一棵绿映五洲四海的参天大树!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特征:一、质朴无华的风格;二、务实避虚的精神;三、反本追远的气质.浸染“乡土情结”的客家文化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2.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客家人也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
客家人有五次大迁移,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 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 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客家人向海外迁徙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3.客家人是在什么时候南迁的哪个朝代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里面有组数据是非常惊人的.以下选取部分图,可见,客家人的中原基因占了很大比例 1.根源 客家人之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2.迁徙原因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A.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B.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源”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C.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从秦代起,就有驿道; 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 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入岭南道路有4:一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 一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道路的畅通为历代客家先民南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政府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与个人心理、生理有关的因素,即“已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如把身体矮小者称为“末朝人”的实质. 3.迁移过程与路线. 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始于秦,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或东晋、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九次说”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说迁移,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客家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5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 A.两晋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汉民大量南迁.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 C.两宋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嘉应各地.主要原因是嘉应各地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合.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嘉应一带,从而使嘉应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总之,这一时期的迁徙是在第二期基础上由赣南、闽西迁至粤东、粤北地区. D.明末清初 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时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
4.客家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一:“客家文化”概念 文化是以文字符号把握物质精神互变的过程和规律(信息);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了一种社会文明(文明);文化是指人类物质活动以外所有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和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反映了经济基础之上的所有上层建筑现象(除经济外的政治文化);文化是指人类除物质活动和政治法律以外的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除经济政治外的文化);文化是指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活动和成果(精神意识的文化). 二:从精神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客家文化,主要特点在这几方面. 1、迁徙精神. 迁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没有迁徙,就无从有客家文化.由于迁徙,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落后的客家地区,所以,客家文化是中古汉族民间文化在封闭的客居环境中延续,保存至今的文化. 2、团结精神. 这是指内外两方面的团结互助精神.客家人无论是安处家园,还是身处异国,偶遇客家人,都能表现出声应气求,互相提携的义举.客家人无论迁徙到海内外任何一个新地方,都要和当地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首先要尊重当地人,尊敬他们为开发当地,世代作出不懈的努力,才有客家人立足安身之地. 3、崇文精神. 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南方来之后,客家华侨又把客家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推进了一大步.客家男子志在四方,或在国内仕途和文化事业找岗位,而更多是出国经商.男子往往读完小学、中学便离家到南洋谋生,因此毕业后必须学会打算盘,会记账写信,略懂一些外文.而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华侨又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图书仪器及颁发奖学金,迄今不断.这是客家地区文化发达的原因. 4、尚武精神. 由于迁徙,出外谋生,就要有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武艺.客家人大都生活在山区,山区打游击闹革命是廿世纪的主旋律,客家人为此做出过贡献.廿一世纪是走向海洋文化的世纪,所以客家人要走向南海,走向太平洋.上山下海扩大活动空间,没有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 崇正精神: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正统的祖宗、正统的语言、正统的戏剧.。
5.客家的含义
客家人(客家民系),是汉民族八大民系中的一支.自东晋开始,中原汉人几度南迁至今天的赣粤闽三省交界地区以后,经过长时期的繁衍生息,形成使用客家方言,遵循客家风俗的客家民系.尔后,客家人又从赣粤闽三省交界地区迁徙到国内另外 16个省(市、区)和港澳台乃至漂洋过海,流布于世界各地.据有关学者估计,目前,源自客家民系的客家人总数为 8000万左右.其中6800多万人分布在中国内地19个省(市、区)的180多个县(市、区),约640万人分布在中国港、澳、台地区,500余万人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客家人以独特的历史文化、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为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和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客家人有其极富魅力的风俗.客家保留的传统风俗,大多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客家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系的交往中吸收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形成了 "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万象纷呈.。
6.客家人的起源是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一般认为,客家民系是南迁汉族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族、瑶族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合经融合有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客家民系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出继承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一个支系。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就应该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迁徙
五次中原迁徙说
有关客家人的迁徙,1930年代的客学大师罗香林为代表的研究学者认为,客属民系自晋朝以来,一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并在这五次迁徙过程中繁衍发展而来。这五次大迁徙的大致过程是:
第一次在两晋时期,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始于唐代,大批北方汉民为躲避安史之乱,迁往相对安宁的赣闽粤地区,成为 第一批客家先民;
第三次在两宋时期,北方民族入侵,一批批汉民迁往赣闽粤地区,与当地畲、瑶等少数民族逐渐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是清朝末年,赣南由于满族统治者的蹂躏以及瘟疫发生,人口锐减,加之闽西和粤东人口膨胀,清政府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一部分客家人又回迁赣南,另有一部分迁往四川;
第五次在近代,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往沿海,有的则移居海外。
六次中原迁徙说
后来,海外(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客家人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亦得出了以下六个主要的迁徙时期(参考:[1]):
第一次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期 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派遣了大批军民到粤北。后代子孙被称为北江客家。这是客家称谓的首次出现。
第二次在东晋永嘉年间 因为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干符二年 因为黄巢之乱,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迁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及南部和广东东部及北部。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 这是客家民系南迁到广东的关键时期。随着蒙古军的南进,赣闽客家先民随败退的宋王室进入广东东部、北部。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大量粤闽客家人由于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迁徙到川渝。
第六次是清朝中期 广东客家地区人口逐渐增加,大量客家人移民至南洋、台湾等地。
相关参考
这座古城被誉为 ”观音挂珠”,唐代福建五大州之一,世界客家首府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客家人,客家菜,客家围屋,客家文化。客家,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族群,历史上因为朝代更迭、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生活在中原河洛地区的百姓不得不一路漂泊,向东再向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功夫巨星李小龙等,仅李氏称帝称王者就多达60余人。国际功夫巨星李小龙李姓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姓,也是客家第一大姓。坐落于福建上杭稔田镇的「”李氏大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功夫巨星李小龙等,仅李氏称帝称王者就多达60余人。国际功夫巨星李小龙李姓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姓,也是客家第一大姓。坐落于福建上杭稔田镇的「”李氏大
客家祖先崇拜之研究祖先崇拜在客家社会是一种普遍现象,既是对客家宗族社会形态的具体映,又对客家人的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客家祖拜既保留浓厚的儒教伦理道德观念,又受到周围少数民族文化
近代历史上,闹革命造反几乎都有客家人的身影,一句话来形容客家人就是「”特别能战斗「”!客家是汉民族中颇具血性的族群。南宋末期开始,客家登上历史舞台,从宋末群王抗元,明末抗清,收复台湾,再到清末抗日抗法
客家小吃芋子包的做法1.魔芋放入热水煮2分钟,切花刀,切开1/3即可,不要切断,再切成小块备用。2.锅里加入所有调料和魔芋,一起煮到汤汁收干,尝尝味道并根据自己的口味稍微调整。3.在碗里放入魔芋块,再
目前广州地区的客家人数有户籍在册的不少于200万。一部分分布在广州周边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尤以增城、花都更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万,花都大概有30多万。另外一部分是在广州近郊,广
非洲这国钞票印着客家人画像,中国危难时他捐款400万,是因为
非洲是在很多人看来都是贫穷与饥饿的代名词,确实在历史中,不乏见到非洲的国家被欺负,而且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没那么密切。可这个国家虽然曾经沦为殖民地,与中国的关系却不一般,还在钞票上印上中国客家人的画像,
「”客家”一词对许多人来讲,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对「”客家”一词早有耳闻;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其实并不了解这个东方民系的底细、现状以及民系内部许多鲜为人知的特性,甚至包括它隐
“客家”一詞,在客家語與粵語中均讀作“哈嘎”(HAKKA)。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