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历史发展
Posted 美元
篇首语: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印度经济历史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印度经济历史发展
1.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
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
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2.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
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
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3.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
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二、第二阶段:1.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
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2.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
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
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3.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
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4.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
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
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
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1.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2.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
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
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3. “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
“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四、第四阶段:1.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
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2. 1985年拉。
2.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
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
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
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
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
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二、第二阶段: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
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
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
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
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
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
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
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
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
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
“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四、第四阶段: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
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
3.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
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
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汇率则为1,389美元,为世界第140位。
1991年以前,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经济政策采行贸易保护主义,印度政府过分干预劳工及金融市场并监管商业活动,由于1991年印度经济危机,加上苏联解体,新国大党政府使印度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借由外国贸易及直接投资,逐步转型为自由市场,印度的经济规模获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 印度经济以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
全国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无法温饱。印度外汇存底充足,汇率稳定,未来官方也将全面解除外汇管制,由市场决定币值。
印度制造业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全国很多地区电力供应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语的人口,目前是21世纪全球最主要的资讯服务业生产国、电脑软件出口国以及众多软体工程师的祖国。
印度实行民主政治的同时实行社会主义,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外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严格控管。不过,1991年通过经济改革,放松对外贸和外资的管制,逐渐开放国内市场。
国有企业民营化和部分领域开放对私人以及外国投资的设限,至于相关的政治争论持续不断。 在英国殖民者统治期间,印度工业以纺织和采矿为主。
独立以后,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等工业都有所发展,工业已形成完整体系。印度的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软件制造、航空和空间等工业发展迅速。
印度拥有两大汽车企业:塔塔汽车和马亨德拉,其中塔塔汽车于2008年收购捷豹路虎,马亨德拉则于2010年收购双龙汽车。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据欧盟报告:印度已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
因为印度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中西南季风很不稳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频繁,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旅游业是印度政府重点发展产业,也是重要就业部门,提供两千多万个岗位。入境旅游人数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不断增加。
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那烂陀、迈索尔、果阿、泰姬陵、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印度选出本国七大历史奇迹 印度拉贾斯坦风情。
4.有关印度经济发展的资料
中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印度实施经济改革时间虽晚于中国,但近年印度经济快速崛起,已成为亚洲第四大经济体,印度在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令世界瞩目,部分产业居世界领先水平,印度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将具有比较意义。
信息技术产业。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发展迅速,根据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公布的数据,2004-2005财年(2005年3月31日结束)印度IT服务业出口172亿美元,同比增长34.5%,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250万人,而2006年印度IT业收入则上升为320亿美元,从业人员160万人,预计2007年印度IT业将创造40万个就业机会,同比增长25%。
据德意志商业银行公布的数据,财富500强中的一半公司是印度IT公司的客户,美国GE、波音、花旗银行都位列其中。美国和欧洲是印度IT产业的主要市场,例如印度TCS公司在欧盟11个国家开设19个办公室,雇员超过700多人。
因印度商业机会增加,世界知名科技公司开始在印度开设分支机构,2005年美国IBM在印度的雇员为38196人,而德国的SAP在印度的雇员将超过4000人。印度位居美国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与印度相比,2006年我国在软件业出口仅为25亿美元,尚存一定差距。IT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IT领域竞争将决定未来经济竞争的方式和形态,因此,加快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生物产业。印度生物科技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有望成为印度高科技领域的另一支柱产业。
印度生物科技产业2004-2005财年收入为10亿美元,2005-2006财年为15亿美元,2006-2007财年收入为20亿美元。近年,印度生物科技产业发展除造就生物科技领域的熟练劳动力外,而且储备了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目前印度政府正在论证成为生物科技产业中心以及规划生物科技产业计划。
印度生物科技产业按年增长36.5%,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目前印度生物科技在全球的份额仅为2%,但印度极具潜力在2010年前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科技产业中心。全球重要的生物科技公司对同印度公司合作意愿不断上升,根据RNCOS年度题为“亚太地区生物科技市场”报告,印度有潜力在2010年前成为全球5大生物科技国,产值将从2005年的14.5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50亿美元。
在最新全球生化调查中,印度Ernst & Young公司排名日本和韩国公司之后,名列亚太地区第三名。 旅游业。
除上述领域外,印度还将旅游业列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2005年印度旅游业收入57亿美元,预计2006年国外游客数量将同比增长78%,外汇交易收入将同比增长122%,过去4年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机会310万,旅游业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3%,创造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的5.4%。
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印度采取的主要政策:放宽航空领域;对航空燃油价格政策;在旅游领域征收合理的税率;并实施旅游签证,加强移民服务,变更酒店土地使用规划手续等措施。 核能计划。
印度核能计划正在发展中,已经掌握了从勘探、开采到发电、废料处理的全过程技术。目前印度核能公司负责和平利用核能。
印度现运行14座核反应堆(2720MWe),在建8个(5600MWe),印度已开始设计下一代快速增值反应堆,并在未来2年建设新的核能反应堆12座。 可再生能源。
除核能外,印度还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多样化,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印度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生物气体系统,是全球第三大太阳能池板生产国,第四大风能生产国,风力产能总量为970MW。
太空计划。印度太空署下属印度太空研究组织负责卫星通讯、资源勘测遥感、环境监控、气象服务等领域太空系统内的技术研发和合作。
印度的空基传感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进步推动了印度同美国等一些国家签署在太空硬件、服务以及数据上的租赁合同,Antrix Corp已经在太空图片领域与美国、法国构成竞争,预计2006-07年Antrix Corp在卫星发射以及太空产品销售方面的收入将达到9358万美元。其客户主要为欧盟(农业和森林)、日本(火山活动监测)、美国(电话网络交换等)、泰国(信息科技)。
海洋学。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开展资源勘探和利用活动,并已向南极地区派出13批科考团,建有2个长期科考站,2007年5月经ATCM批准,印度在南极地区larsemann Hills成立第三个科考站。
国际合作。为推动科技发展,在国际层面上,印度签署多个双边和多边框架协议,在双边层次上,建立印度-英国联合合作基金,印度-美国科技小组,以及其他双边科技合作基金,因承认印度的科技能力,印度被邀请参加国际多个大型科技项目合作,如:反质子和离子研究、国际高热原子核反应试验堆等。
吸引和鼓励学生从事科学教育和研究,为推动国际合作,印度政府科技署还采取以下措施: -促进印度科学界同诺贝尔得奖者交流; -安排计划吸引海外出色的科学家和科技学者合作开展研发项目。 印度创新。
全球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印度在创新方面的潜在能力,产品创新、加工创新、制造创新方法吸引外国投资者和跨国企业。过去数年,已有包括GE、微。
5.有关印度经济发展的资料
中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印度实施经济改革时间虽晚于中国,但近年印度经济快速崛起,已成为亚洲第四大经济体,印度在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令世界瞩目,部分产业居世界领先水平,印度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将具有比较意义。
信息技术产业。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发展迅速,根据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公布的数据,2004-2005财年(2005年3月31日结束)印度IT服务业出口172亿美元,同比增长34.5%,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250万人,而2006年印度IT业收入则上升为320亿美元,从业人员160万人,预计2007年印度IT业将创造40万个就业机会,同比增长25%。
据德意志商业银行公布的数据,财富500强中的一半公司是印度IT公司的客户,美国GE、波音、花旗银行都位列其中。美国和欧洲是印度IT产业的主要市场,例如印度TCS公司在欧盟11个国家开设19个办公室,雇员超过700多人。
因印度商业机会增加,世界知名科技公司开始在印度开设分支机构,2005年美国IBM在印度的雇员为38196人,而德国的SAP在印度的雇员将超过4000人。印度位居美国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与印度相比,2006年我国在软件业出口仅为25亿美元,尚存一定差距。IT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IT领域竞争将决定未来经济竞争的方式和形态,因此,加快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生物产业。印度生物科技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有望成为印度高科技领域的另一支柱产业。
印度生物科技产业2004-2005财年收入为10亿美元,2005-2006财年为15亿美元,2006-2007财年收入为20亿美元。近年,印度生物科技产业发展除造就生物科技领域的熟练劳动力外,而且储备了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目前印度政府正在论证成为生物科技产业中心以及规划生物科技产业计划。
印度生物科技产业按年增长36.5%,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目前印度生物科技在全球的份额仅为2%,但印度极具潜力在2010年前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科技产业中心。全球重要的生物科技公司对同印度公司合作意愿不断上升,根据RNCOS年度题为“亚太地区生物科技市场”报告,印度有潜力在2010年前成为全球5大生物科技国,产值将从2005年的14.5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50亿美元。
在最新全球生化调查中,印度Ernst & Young公司排名日本和韩国公司之后,名列亚太地区第三名。 旅游业。
除上述领域外,印度还将旅游业列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2005年印度旅游业收入57亿美元,预计2006年国外游客数量将同比增长78%,外汇交易收入将同比增长122%,过去4年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机会310万,旅游业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3%,创造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的5.4%。
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印度采取的主要政策:放宽航空领域;对航空燃油价格政策;在旅游领域征收合理的税率;并实施旅游签证,加强移民服务,变更酒店土地使用规划手续等措施。 核能计划。
印度核能计划正在发展中,已经掌握了从勘探、开采到发电、废料处理的全过程技术。目前印度核能公司负责和平利用核能。
印度现运行14座核反应堆(2720MWe),在建8个(5600MWe),印度已开始设计下一代快速增值反应堆,并在未来2年建设新的核能反应堆12座。 可再生能源。
除核能外,印度还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多样化,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印度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生物气体系统,是全球第三大太阳能池板生产国,第四大风能生产国,风力产能总量为970MW。
太空计划。印度太空署下属印度太空研究组织负责卫星通讯、资源勘测遥感、环境监控、气象服务等领域太空系统内的技术研发和合作。
印度的空基传感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进步推动了印度同美国等一些国家签署在太空硬件、服务以及数据上的租赁合同,Antrix Corp已经在太空图片领域与美国、法国构成竞争,预计2006-07年Antrix Corp在卫星发射以及太空产品销售方面的收入将达到9358万美元。其客户主要为欧盟(农业和森林)、日本(火山活动监测)、美国(电话网络交换等)、泰国(信息科技)。
海洋学。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开展资源勘探和利用活动,并已向南极地区派出13批科考团,建有2个长期科考站,2007年5月经ATCM批准,印度在南极地区larsemann Hills成立第三个科考站。
国际合作。为推动科技发展,在国际层面上,印度签署多个双边和多边框架协议,在双边层次上,建立印度-英国联合合作基金,印度-美国科技小组,以及其他双边科技合作基金,因承认印度的科技能力,印度被邀请参加国际多个大型科技项目合作,如:反质子和离子研究、国际高热原子核反应试验堆等。
吸引和鼓励学生从事科学教育和研究,为推动国际合作,印度政府科技署还采取以下措施: -促进印度科学界同诺贝尔得奖者交流; -安排计划吸引海外出色的科学家和科技学者合作开展研发项目。 印度创新。
全球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印度在创新方面的潜在能力,产品创新、加工创新、制造创新方法吸引外国投资者和跨国企业。过去数年,已有包。
6.对比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国际扫描) □赵建军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瞩目。
印度学术界爱把中国作为重要参照对象来研究印度经济,我国学术界对中印综合国力比较也情有独钟。本文不仅对比两国经济状况,还把两国纳入全球坐标中衡量,着重比较两国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全球化程度。
基础设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我们选择一些指标进行比对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人均用电量,1997 年中国为714 KWH牗千瓦小时牍,印度仅次363 KWH 。
在1998 年中国电力生产占世界比重为8.2%,印度只占3.47%。电力系统的损耗在1997 年中国8%,印度却高达18%。
中国在1998 年拥有电话主线70条,印度只有22条,1997 年中国电话装机等待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交通运输极端落后,能源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领先的优势十分明显。资本资源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储蓄与投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
中国在1997-1999 年期间国内总储蓄GDP的比例为42.5%,国内总投资占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别是20.3%、23.9%。中国在1990-1999 年期间国内总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2.8%,印度只有7.4%。
1997 年中国股票市场融资占GDP的比例是22.9%,印度为33.7%,1995 年中国资本市场占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为0.71%,而1998 年中国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仅为1.73%,印度占1.74%,1998 年中国升至9.4%,印度为2.5%,1998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
2001 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38.9%、投资率为37.4%,印度分别为22.4%、22.7%。可见,无论是国内储蓄率或投资率,还是在世界资本资源中的地位,中国比印度高得多,这也是造成中印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资本市场历史比中国早,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也超过了印度。
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G NP 牗国民生产总值牍、GDP牗国内生产总值牍与G NI牗国民总收入牍是考察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首先,看GNP:据世界银行《20002001 世界发展报告》数据,中国1999 年 GNP 为9802 亿美元,在参与排序的206个国家与地区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购买力平价牗 PPP牍计算中国的GNP则高达41122 亿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为4422 亿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计算印度GNP为21441 亿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
再看 GDP :2000 年中国GDP总量为1.08 万亿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达4794.04 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计算GDP,2000 年中国GDP为49660 亿美元,印度为24320 亿美元。
2001 年中国人均G DP 牗 PPP牍为4329 美元,印度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10.3%,印度为6%。
经济总量比较我国领先,两国人均GNP、GNI 都偏低,中国依然占有优势。产业结构通过比较两国的产业结构构成,可发现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1970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38%与28%,印度则分别为45%、22%和33%,这一期间印度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两国接近。1998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是18.4%、48.7%、32.9%,印度各占29.3%、24.7%、45.9%,而世界产业构成为5%、34%、61%,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印度第一产业比例太大,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重比我国大,但比世界水平低,两国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都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从各产业发展速度看我国要快于印度,我国农业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对外开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于对外国投资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很小,1992 年以来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积极鼓励外国投资,不断放宽对外国投资者限制,外国投资发展很快,外国直接投资从1990 —1991 年度的0.91 亿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亿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达59.25 亿美元,证券投资从1990-1991 年度的0.06 亿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亿美元,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1998 —1999 年度为负0.61 亿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亿美元,证券投资流入规模在大部分年度大于直接投资。
就外贸、外资发展比较而言,无论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我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据《经济学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标,1993 —1997 年期间年均变化率印度仅为2%,我国为7%,中国对外开放度远胜于印度,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际竞争力牗一牍 。
相关参考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
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是中国最强盛时代。在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首都。唐朝在文化、经济、政治、外交方面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高成就。接下来小编就要为大家揭开一场被尘封千年的战
雕刻是一种造型艺术,它可赋予顽石以灵气,也可赋予金属以生命。从材质讲,印度古代既有石雕,也有铜雕;从主题讲,则既有佛教雕刻,也有印度教雕刻。无论在哪一领域,哪种材质,印度雕刻都取得了令人嘱目的非凡成就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国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
1.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农耕经济具有哪六个方面答:农耕经济的特点:持续性、多元结构、早熟。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影响:第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在甲骨文没有被发现殷墟没有被发现之前,人们对商朝的历史文化了解甚少,主要是通过后世历史记载得知,主要文化著作有《史记?,其次有《国语》,《左转》等,而殷墟与甲骨文的发掘发
一、我国会计的发展历程一、满足恢复、发展经济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会计制度的恢复、完善和重建,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制度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
1.保护利用历史街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保护利用历史街区与城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初期,一般表现为简单化、限制性保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需要大规模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准确的说是起源于古印度,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在流入中国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原载于《看历史》2011年7月刊,原题为“共卫南海”无论是大陆海军还是台湾海军,保卫海洋国土都已从海上战斗、军人驻守演进为建立有效的行政管辖,组织渔业生产、开发海上、海底资源。1956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