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意义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中的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中的意义
1.【关于人类学的“人类社会发展及其类型”的详细内容,】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09-10-19 18:00:46 来源: 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内容提示:这一章要求考生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广大人民群众在私有制社会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剥削,受压迫,其积极性备受压抑,其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社会应有的承认,而少数剥削阶级则掌握经济、政治权力,高高在上,独断专行,似乎他们在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这就为英雄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做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同样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又一重要观点.它告诉我们,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
2.历史的意义
先说以史为鉴,指导未来。
先拣最功利的来说,MBA教学应该当之无愧,MBA的学生学习为的就是将来挣更多的钱,这应该是最务实的了,那么他们学的是什么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尔这些或远或近的人物们的发家史,不就是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的经典案例么?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炼,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人,那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善加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
当然,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历史研究的人为性。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个人使用历史的层面来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主观的东西更要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
比如说曾国藩,你说是坏人,他说是好人,有什么意义么?他又不是我的邻居,既不会给我钱,也不会剃我的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为什么说好,为什么说坏?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再说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的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
因为人与人其实是平等的,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不代表我们这一代是中国人,我们就比别人更优越,更不代表我们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学习我们的历史,决不是让我们拿去向别人炫耀的。
但我们也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我们应该为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的国家。从国家使用历史作为工具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整体的凝聚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我们仍要保护和发掘它们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是维系我们之间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坚实的根基。
此外,站在整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学习历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邻居,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3.历史的意义
一是内心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在渴望了解自己人类的历史,总是会问“我们是怎么回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内心对于时空的渴望能填补对于生存环境的恐慌。而历史,虽然对于我们自己远了点,但是仍然是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的。学习和了解历史给自己带来的跨度感能在很大限度上拉长对人们对生命的态度。
二是生活的需要,历史对我们的作用不是体现在某一件事情上,不是临时用什么故事中的策略来处理。而是渗透在人们的观念中,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象当时台下的一个老先生提到的“教育作用”相似,确切的说,不应该是教育作用,而是一种告诫。关于历史,我们还没有办法生活回去了解历史真相,我们能知道的就是这些历史载体带来的文化境界上的冲击,我们知道,当时书写历史的这些人,其中就掺杂了他们对于事情的认识,而这样的认识往往和历史是存在差距的。只是史学比起文学创作来,少的是构思的相当然,少的是呼应式的完美,多的是真实的沧桑,沧桑中包涵的无奈。我们学习和认识历史,无形之中是丰富了我们的阅历,应该怎么说呢?当我们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接纳和改造生活,这是一种怎样的闲庭信步。
4.历史的意义
历史从字面上看的意思是发生过的事情,通过文字记载的方式记录下来,使得后人可以对此有所了解。
我认为:
历史的存在可以让我们知晓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在出现相似情况时可以进行参考,使得我们少走弯路;
可以让我们从中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可以给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上的支持,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人们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面对困难时众志成城;
可以坚定我们的目标,在对未来彷徨与不确定时增强信心,确保不会迷失自己的道路;
可以从中汲取知识,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
历史主要起的是参考作用,他的作用是无形的,究竟是助益还是阻碍要看是被如何理解如何使用。在我看来,逃避历史就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出于维护和谐的需要,可以是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也可以是为了通过行为来获取更高的利益或是其他理由不一而足。
5.【怎样认识各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见《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602页.) 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早在新石器晚期,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已经出现了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产生了互不相同又互相影响的文化.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战胜炎帝、击杀蚩尤,炎、黄联合战胜太昊、少昊,以及尧、舜、禹禅让,都是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发展中互相冲突、融合的历史痕迹. 考古发现已证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已经对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后继者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发生相互渗透的联系.与河南龙山文化阶段大体相当的良诸文化(长江下游)与山东龙山文化关系更为密切. 夏、商两代,汉民族的发展已具雏型.据有的史学家考证,夏的先民是从长江下游发展至黄河下游,商的先民是由辽河下游发展至中原,周的先民是由渭水流域向黄河下游发展.夏、商、周三代已经形成统一的分封制的奴隶制国家.中华民族的先人,在一万年前已有百万之众.至夏初(公元前21世纪)已有1 355万人口.在西周(公元前11—前8世纪)全盛时期人口约达2 000万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中华民族的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500多年的战争兼并,原来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都与中原华夏族相互融合,形成“五方之民共构天下”的局面.原来的秦、楚、吴、越,都已华化.尽管战争连绵不断,由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加上疆域的扩大,到西汉初年(汉平帝元始2年,即公元2年),人口数已达5 959万人.汉代继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汉族在汉代已基本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不仅中原地区的居民融合程度更深,而且西北和北方的大量少数民族与中原进一步融合.五胡十六国时期,由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13个政权,使东北、内蒙、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居民与中原居民得以广泛深刻地交往、融合.至唐代(公元618—907年),中华民族的活动疆域和人口,都空前地扩大和增加起来.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8 000万左右. 宋、元、明、清(公元960—1911年)的近千年时间里, 中华民族的发展更趋成熟.宋代(公元960—1279年)北方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使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得以进一步统一、融合.其中女真人建立金国(公元1115—1234年)曾将势力推至淮河以北,先后在北京、开封建都.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清朝(公元1644—1911年)是由满族建立的朝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扩大和密切了他们和汉族的关系,还带动了其征服地区各族和汉族的融合. 元代的疆土极其广阔.在元朝统治下,不仅中原居民、北方居民得以进一步融合,而且西北、西南的民族和中原民族的关系也得以进一步密切.同时,在中国还涌入了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居民,以他们为主体,在吸纳土著居民的基础上,形成了人口众多的回族.清代已形成今天中国的版图(因清末被列强侵占许多领土,当时的疆域比现在要大).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由几十个民族共同形成的中华民族已发展成熟.清代乾隆31年(公元1766年)的人口已达到20 809万,至道光 13年(公元1833年)增长到近4亿人(39 894万人). 近代(公元1840年以来),在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中,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更加觉醒,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共御外侮”,成为一致的呼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标志中华民族的完全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的彻底统一和民族的真正平等,各民族的融合也发展到崭新的阶段.这是一个既有鲜明个性又有深刻共性的民族共同体,这是一股积蓄了近万年而形成的伟大力量. 二、中华民族历史融合的特点 世界上所有历史较久、人口较多的民族,都是长期广泛融合的产物,也都有共同的规律.而中华民族的融合,更具有典型性.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至少有以下四个特点: 1.融合的向心性 综观近万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其融合的腹地是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其融合的核心是华夏族,继而是汉族. 春秋战国之前,是夷、戎、蛮、狄竞相伸入中原,最后为华夏族所融合,“五方之民,共构天下”,汉族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 秦汉之后,是更遥远的地方,主要是塞北、西域的少数民族入侵乃至入主中原.最后,他们也大部甚至全部被汉化,使汉族在数量上扩大、质量上提高,中华民族得以在此基础上形成.汉族人口占中华民族总人口的90%以上,这是因为汉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先后融合了大量其他成分.因这种融合,汉族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 2.内容的深刻性 华夏族最先是由黄河中下游以种稷等旱田作物为主的部落及部落联。
6.历史的重要性
读史使人明智。
这个“明智”内涵非常丰富: 一,你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古今中外曾经发生的事情,增广见识; 二,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后果,目前人类社会的任何现象都有它的过去,都与它的过去紧密相关,就像今天你14岁,你现有的身材、性格、知识都与你过去的成长有关。当你了解事情的过去,你就理解它的今天。
如中日之间的尴尬关系与曾经的日本侵华相关;恐怖分子的恐怖袭击是政权或国家之间的历史冲突的遗留;等等; 三,历史不会重复,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如果你了解历史,今天发生的某些和历史相近的现象你就可以有所预测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也可以帮你作出决定。知道“一国两制”吗?它的智慧就是为了使两种人能够在一起和睦相处,就用相应的方式去满足他们不同的习惯和需要。
这是邓小平的创造,但他的灵感也来自历史,如辽朝用过的“南北面官制”,“用汉制治汉人,用国制治国人。”你明白了吗?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灵感。
总之,当你认真地、充满兴趣地去学习历史,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会与众不同,看问题会比别人透彻、清楚,这就是历史给你的智慧。 我高中分科时选的是历史,大学也是历史专业,现在是中学历史教师;我曾经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有多么幸福。
呵呵。 历史专业不单可以做历史老师,也可以成为行政人员,还可以进入博物馆做讲解员、研究员等,文员也可以的。
相对英语等其他科目来说,可能是就业面不是太广。建议你把它当作兴趣吧,闲事多看历史书,不是专业人员不用看太专业的,看看冷成金的作品吧,比较适合兴趣者。
祝你在历史兴趣中找到智慧与快乐。
相关参考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融合中,孔庙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象征。孔庙的存在,体现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孔庙建筑群时间久远,集历史、建筑、雕刻、绘画、书法
泸定桥发生的最著名的历史事件是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战役。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大渡河以南红军的企图。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
...濮之战中,晋军赢得了胜利,楚军却落败而逃。这场战争中的主要指挥的人物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从晋国的国君到臣子都是有智慧和胆识的,但楚国却不能相提并论了。先来说下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晋文公年轻时经历长期流亡生...
杨康是金庸笔下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结拜兄弟,也本是大金国王爷完颜洪烈的儿子。杨康从生下来开始就一直在王爷府的荣华富贵中长大,没有经过什么挫折和磨难的杨康原本也是一个非常潇洒和风流的公子爷,尔后...
杨康是金庸笔下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结拜兄弟,也本是大金国王爷完颜洪烈的儿子。杨康从生下来开始就一直在王爷府的荣华富贵中长大,没有经过什么挫折和磨难的杨康原本也是一个非常潇洒和风流的公子爷,尔后...
高中历史九大改革的原因,背景,作用1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堪称九大改革中的经典之作,是一次最具国际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改革,可以作为后世改革学习的一个范本,改革者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崇高的威望、与时俱进的改革
偏居江左的陈王朝的灭亡固然有其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最基本的不外三个方面:陈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争权夺利,抵消了抗御外敌进袭的能力。陈后主沉迷酒色,放纵淫荡至几乎不理朝政的程度,朝中的大权,皆操于江总、施...
考古学其实并不是我们普通人想象中的盗墓的,他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比如说可以通过研究古代墓穴的建筑结构和摆放的器皿来探索当时的经济文明发展水平,还有可能发现我们如今尚未发现的人类遗迹,这也对人类发展意义重
自然教育主义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其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在教育中更侧重只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的能力,他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库尔斯克会战 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这场战役结束后,苏军战线中的弧形也消失了,形成了一道新的、更坚挺的战线。 库尔斯克会战德国失败的真正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