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历史

Posted 乌桓

篇首语: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乌兰察布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乌兰察布历史

1.内蒙古的历史

西汉时期的内蒙古 秦、汉时期,汉、匈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双方的和平交往,另一方面是双方通过战争争夺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土地。

最后,以西汉王朝确立对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而告一段落,西汉的郡县制在秦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今天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西汉设置的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雁门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所管辖。

西汉政府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县)、北地(今甘肃庆阳县)、上郡、朔方和云中五郡设置5个属国,以安置附汉的匈奴人。属国制是西汉王朝创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行政建置,在属国管辖地域内,匈奴人保留官号和部落组织,在指定的地域内,从事游牧生产;行政人归西汉政府任命的属国都尉管理。

西汉时期,内蒙古地区除分布于郡县辖地上的汉人以外,还有乌桓和鲜卑人。乌桓驻牧于乌桓山周围(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140里之地),乌桓原居地赤山。

在额尔古纳河东南,乌桓人大概是战国以前迁徙到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人。此后,乌桓一直在这一地区活动,霍去病击败匈奴左贤王,夺取匈奴左部地区。

之后,把乌桓迁徙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五郡塞外。 鲜卑驻牧于鲜卑山周围,乌桓南迁五郡塞外后,鲜卑迁徙到西拉木伦河流域。

西汉时期,另一部分鲜卑人在“大泽”(即今呼伦湖)地区活动,他们是从大兴安岭北段呼盟鄂伦春旗一带迁来的。鲜卑人初迁呼伦湖地区大约是在西汉成帝在位(公元前32——公元前6年)时期。

东汉时期的内蒙古 东汉继承西汉郡县制,仍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但刺史的地位,职能和权力已不同西汉。西汉十三州长官既无固定场所,辖境又不分明,并不是行政区。

东汉十三州长官则有了固定治所,可以长期驻守地方,掌握了升降地方官吏的大权,逐步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刺史(亦称州牧)已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和民政大权,位在郡守之上。

从此,十三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即由郡县二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 东汉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大体上沿袭了西汉在内蒙古西部设置的郡县名称、治所和辖区。

直至灵帝(168——189年在位)年间,云中、五原、朔方、定襄等郡因战乱不休而废弃省罢,郡县所辖民众也流徙逃亡,一些边郡,实际上名存实亡。东汉政府于献帝建安十年(213年)省免并州,合入翼州。

二十年,曹操罢省云中、定襄、朔方、五原等郡,以塞外荒地置新兴郡,领一县以统旧民。实际上,东汉政府失去了对今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和管辖权。

在今内蒙古东部,东汉时期的右北平和辽西等郡的辖境也发生变化。右北平郡治所已由平刚迁至土垠,不再辖有今内蒙古英金河以南地区,东汉的郡县已与今天内蒙古东部地区没有太大联系。

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除分布于郡县辖地上的汉人以外,还有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 东汉初年,匈奴占据了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后因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贵族争权夺利,发生分裂。

原驻牧于漠南地区的八部匈奴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东汉政府允许南匈奴入居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南单于庭设在五原西部塞80里处。

后来相继迁至云中郡内和西河郡的美稷县,南匈奴部众则分布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和上谷各郡,包括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呼和浩特平原和乌兰察布高原的部分地区,一引起降附汉朝的北匈奴部众也在上述地区游牧。 建武二十五年,塞外乌桓首领81人率领部众移居到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郡、雁门、朔方等十郡障塞之内,服属于汉。

在东汉的云中郡、西河郡、上郡等地,也有乌桓人活动。在战国燕和秦朝长城内侧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南部,老哈河流域上游以西,乌兰察布丘陵南,呼和浩特平原和河套地区,都有乌桓人驻牧其间。

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乌桓入塞,为鲜卑在大漠南北扩充地盘提供了条件。鲜卑向南占据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以后,向西面的蒙古高原扩张。

东汉桓帝时,鲜卑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游牧民事政权。鲜卑统治者把所辖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部。

东部辖地从东汉右北平郡塞外,东至辽东郡塞外,与夫余、秽貊接壤,包括今西拉木沦河、老哈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中部辖地从右北平郡塞外,西至上谷郡塞外,包括今锡林郭勒草原、巴彦淖尔高原、阿拉善盟境内的沙漠地区和额济纳河流域等地。鲜卑的统治中心——牙帐,设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以北300余里的弹汗山啜仇水边,约在今乌盟化德县境内。

东汉灵帝光和(178——184年)年间,鲜卑政权瓦解,各部鲜卑“割地统御,各有分界”,直至东汉灭亡。 清朝时期的内属蒙古、外藩蒙古 内属蒙古是清朝总管旗和都统旗的总称。

蒙古地区除札萨克旗外,清廷又编设很多总管旗,也有都统旗,称为游牧八旗。总管旗(游牧八旗)曾反抗过或者无功于清朝,故不授札萨克,不设盟,也无世袭封爵(除附牧该旗的个别世袭佐领外)。

这些旗直属于该地区的都统、大臣、将军,并统于理藩院。蒙古地区总管旗。

2.内蒙古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

战国后期,燕国、赵国、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内蒙古南部定居。如赵武灵王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境内始建云中城。

“赵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燕将秦开击败东胡之后,构筑“燕北长城”,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宁城。

秦朝修筑万里长城,连接从前各国的长城,以防御匈奴。内蒙古南部,如云中郡,是边防重镇。

而北部塞外主要是匈奴人和乌桓、鲜卑等东胡人的领地。西汉时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取胜,匈奴势力北迁、西迁。

在整个汉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匈奴人和东胡人逐渐和华夏民族融和,形成今天的汉族的前身。汉朝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设立郡县。

如西汉(前127年)设置五原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盟东部、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等地。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吕布就出生于此。

隋唐时突厥势力左右蒙古高原。北宋时鲜卑人的一支后裔契丹人创立了辽国,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

清亡之后内蒙古则一直在中华民国的统治下,被恢复为若干个省。 以漠南蒙古得名。

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

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绥远省代省长董其武为首的19人率部举行起义,其后,成立绥远省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从3月6日起,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将热河省敖汉、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宁城、乌丹县划归自治区昭乌达盟。

1956年4月3日,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增设巴彦淖尔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区域为盟的行政区域。1969年7月5日,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全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下辖12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3.内蒙古民族的发展历史

以漠南蒙古得名。

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

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绥远省代省长董其武为首的19人率部举行起义,其后,成立绥远省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从3月6日起,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将热河省敖汉、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宁城、乌丹县划归自治区昭乌达盟。

1956年4月3日,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增设巴彦淖尔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区域为盟的行政区域。1969年7月5日,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全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下辖16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4.求内蒙古的历史进程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的交通历史悠久。然而在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之时,内蒙古地区勉强通车的公路仅十几条,全长只有1 021公里,且全为土路或单易砂石路。当时的内蒙古交通状况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一个侧面反映,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落后,百废待兴,大业待举。

1949年月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内蒙古交通战线各族职工,为了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在交通建设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开拓和发展交通事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到1990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3 27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66公里,旗县通公路率达到了100%,在1 548个乡(苏木)中有1 316个通了公路,占乡(苏木)总数的85%,基本建成了以14条国道和35条省道为骨架,县乡道、边防公路、专用公路和森林道路为支线的,连接首府呼和浩特与各盟市党政机关所在地、主要工业基地、边防哨所、沿边口岸,并与相邻或靠近自治区、直辖市相连的公路网;公路的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较前大有提高。标志着内蒙古的交通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全面反映了内蒙古交通行业各族干部群众在自治区和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万众一心、励精图治,“一五”时期的奋发图强、日新月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艰苦奋斗、百折不回,三年调整时期的实事求是、充实提高,“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反复、艰难前行,改革开放时期的拨乱反正、思想解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有过取得胜利的喜悦,也有过经受挫折的痛苦;有过前进发展的欢欣,也有过徘徊停顿的忧虑。从自治区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于终结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揭开了内蒙古自治区和新中国交通建设史册崭新的一页,而且为形成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现代化交通格局,也为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内蒙古自治区交通事业的发展腾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内蒙古交通建设发展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好教材。对史册永铭的先辈们的开创性工作,对先驱们的光辉业绩,对几代人的成功经验,我们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发掘,大力加以宣传,使现在的建设者们知之愈深,对我们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我们的交通行业就会爱之愈切,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自豪感,将获得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物质财富。

5.有关乌兰浩特的历史文化

乌兰浩特的历史文化:

民俗: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语言:

乌兰浩特的蒙古语属于内蒙古方言的东部土话-科尔沁土语,属于黏着语。掺杂汉语借词,与标准的察哈尔蒙语有语音差异。

当地汉语属于东北官话嫩克片,与周边基本没有语音差异。

6.乌兰察布那咋样

缺德,到家了。

年初族叔公去世,按照家乡规矩,族长葬礼小辈尽量回,我请了5天假,年假也就缩水了一半。于是,索性这个夏天,提前把年假也休了,过年就在北京陪女朋友了。

听说张家口今年人多,北戴河一个人吃海鲜也没意思了,便选了集宁。踏上就已后悔。

满满一车厢,都是去包头、乌海、还有鄂尔多斯。有人说,集宁除非贩土豆、买假包,没人去的。

到了,先是住酒店标间收了套间钱。然后买皮具和奶酒漫天要价,一看就是白沟货,却比辛集贵好多。

接着在黄花沟被收了停车费,后来才明白,那是免费的!最后一天,在外用餐,羊肉真心不比之前张家口的香,背包还划了个大口子。

最后的最后,还车再被讹了一千押金,之前租车时,店家说后翼子板的鼓包,看到了!待到还车,咬定是我碰的。

这会儿刚到家,泡在浴缸里,想想回程听到的乌盟掌故,蓦然感觉,我居然还是活的?真好。

7.谁能说说有关内蒙古的历史啊

西汉时期的内蒙古 秦、汉时期,汉、匈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双方的和平交往,另一方面是双方通过战争争夺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土地。

最后,以西汉王朝确立对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而告一段落,西汉的郡县制在秦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今天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西汉设置的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雁门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所管辖。

西汉政府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县)、北地(今甘肃庆阳县)、上郡、朔方和云中五郡设置5个属国,以安置附汉的匈奴人。属国制是西汉王朝创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行政建置,在属国管辖地域内,匈奴人保留官号和部落组织,在指定的地域内,从事游牧生产;行政人归西汉政府任命的属国都尉管理。

西汉时期,内蒙古地区除分布于郡县辖地上的汉人以外,还有乌桓和鲜卑人。乌桓驻牧于乌桓山周围(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140里之地),乌桓原居地赤山。

在额尔古纳河东南,乌桓人大概是战国以前迁徙到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人。此后,乌桓一直在这一地区活动,霍去病击败匈奴左贤王,夺取匈奴左部地区。

之后,把乌桓迁徙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五郡塞外。 鲜卑驻牧于鲜卑山周围,乌桓南迁五郡塞外后,鲜卑迁徙到西拉木伦河流域。

西汉时期,另一部分鲜卑人在“大泽”(即今呼伦湖)地区活动,他们是从大兴安岭北段呼盟鄂伦春旗一带迁来的。鲜卑人初迁呼伦湖地区大约是在西汉成帝在位(公元前32——公元前6年)时期。

东汉时期的内蒙古 东汉继承西汉郡县制,仍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但刺史的地位,职能和权力已不同西汉。西汉十三州长官既无固定场所,辖境又不分明,并不是行政区。

东汉十三州长官则有了固定治所,可以长期驻守地方,掌握了升降地方官吏的大权,逐步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刺史(亦称州牧)已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和民政大权,位在郡守之上。

从此,十三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即由郡县二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 东汉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大体上沿袭了西汉在内蒙古西部设置的郡县名称、治所和辖区。

直至灵帝(168——189年在位)年间,云中、五原、朔方、定襄等郡因战乱不休而废弃省罢,郡县所辖民众也流徙逃亡,一些边郡,实际上名存实亡。东汉政府于献帝建安十年(213年)省免并州,合入翼州。

二十年,曹操罢省云中、定襄、朔方、五原等郡,以塞外荒地置新兴郡,领一县以统旧民。实际上,东汉政府失去了对今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和管辖权。

在今内蒙古东部,东汉时期的右北平和辽西等郡的辖境也发生变化。右北平郡治所已由平刚迁至土垠,不再辖有今内蒙古英金河以南地区,东汉的郡县已与今天内蒙古东部地区没有太大联系。

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除分布于郡县辖地上的汉人以外,还有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 东汉初年,匈奴占据了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后因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贵族争权夺利,发生分裂。

原驻牧于漠南地区的八部匈奴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东汉政府允许南匈奴入居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南单于庭设在五原西部塞80里处。

后来相继迁至云中郡内和西河郡的美稷县,南匈奴部众则分布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和上谷各郡,包括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呼和浩特平原和乌兰察布高原的部分地区,一引起降附汉朝的北匈奴部众也在上述地区游牧。 建武二十五年,塞外乌桓首领81人率领部众移居到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郡、雁门、朔方等十郡障塞之内,服属于汉。

在东汉的云中郡、西河郡、上郡等地,也有乌桓人活动。在战国燕和秦朝长城内侧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南部,老哈河流域上游以西,乌兰察布丘陵南,呼和浩特平原和河套地区,都有乌桓人驻牧其间。

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乌桓入塞,为鲜卑在大漠南北扩充地盘提供了条件。鲜卑向南占据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以后,向西面的蒙古高原扩张。

东汉桓帝时,鲜卑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游牧民事政权。鲜卑统治者把所辖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部。

东部辖地从东汉右北平郡塞外,东至辽东郡塞外,与夫余、秽貊接壤,包括今西拉木沦河、老哈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中部辖地从右北平郡塞外,西至上谷郡塞外,包括今锡林郭勒草原、巴彦淖尔高原、阿拉善盟境内的沙漠地区和额济纳河流域等地。鲜卑的统治中心——牙帐,设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以北300余里的弹汗山啜仇水边,约在今乌盟化德县境内。

东汉灵帝光和(178——184年)年间,鲜卑政权瓦解,各部鲜卑“割地统御,各有分界”,直至东汉灭亡。 清朝时期的内属蒙古、外藩蒙古 内属蒙古是清朝总管旗和都统旗的总称。

蒙古地区除札萨克旗外,清廷又编设很多总管旗,也有都统旗,称为游牧八旗。总管旗(游牧八旗)曾反抗过或者无功于清朝,故不授札萨克,不设盟,也无世袭封爵(。

8.内蒙古乌兰察步市有几个旗县区

乌兰察布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简介 乌兰察布市地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200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乌兰察布盟,成立乌兰察布市。全市辖1区、1市、4旗、5县,共11个旗县市区,总人口272.87万,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

乌兰察布市属呼包银经济区和京津唐经济带的结合部,区位优越。东距北京320公里,西接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130公里,南倚煤都大同100公里,北与蒙古国接壤,距中国北方最大的陆路口岸二连浩特300公里,国境线104公里。

乌兰察布市交通发达、便利。京包、沪兰、集二、集通、丰准五条铁路贯穿全市。

集张高速铁路正在紧张建设当中。全市通车总里程近7000公里,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110、208国道和京呼高速、呼满大通道为主干的公路交通网络。

乌兰察布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是自治区东进西出的 “桥头堡 ”、北开南联的交汇点,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 历史 沧海桑田,岁岁年年,揭开历史的尘帷,驻足苍茫的古原,我们仿佛感觉到了生生不息的各民族于历史长河中游戈繁衍,仿佛听到了于金戈铁马,猎火狼烟之中传来的鼙鼓的声声,仿佛看到了乌兰察布大地上演出的一幕幕历史活剧………… 战国时,乌兰察布区域的大部分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

秦并六国后,又在原来这里的赵地设置云中、代郡、雁门三郡。秦亡后,匈奴趁中原地区楚汉相争,无暇它顾之机,大举南进,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为匈奴所占有。

西汉时,匈奴还在今天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

隋唐时,突厥又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明、清历代,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剌、蒙古相继生息之地。

把这块北方各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正式命名为乌兰察布,是从清朝天聪年间开始的。据《绥远通志》记载,乌兰察布得于蒙古语“乌兰察布”一词,即为 “红山口”之意。

“红山口”在归绥城(今呼和浩特市)东北25公里的大青山脚下,历史上为重要军事要塞。所辖六个部落旗于一定时间常常会盟于乌兰察布一地,接受清廷派来的钦差大臣的检阅和听取皇帝的诏命,将会合处的地名冠之为盟。

清天聪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旗)等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 现属乌兰察布市管辖的丰镇等地,早在乾隆年间,就在“口外七厅”的管辖之下。

光绪年间,又定四子王部落及达尔罕的一部分垦地和村落为兴和厅;设丰镇东界卢家营等地至察右正黄旗九佐领地为兴和厅;设宁远界灰腾各村及毗连之右正黄、正红两旗地为陶林厅等。民国建立后,所有的厅一律改为县治。

民国三年(1914年)曾建绥远特别区,所辖有归绥(民国元年以绥远城粮饷同知厅并入前归化厅,始称归绥县)、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等八县,乌、伊二盟(13旗)及土默特旗。原有的绥东四县(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则划归察哈尔特别区。

民国要七年(1928年)改特区为绥远省,当时废道存县,又将东四县由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连同民国十二年以后增设的包头、集宁、安北、固阳、临河等五县,共17个县均为绥远省所辖。 1949年,绥远省解放后,将全省调整为4 个专员公署、两个盟、一个中心旗、一个省直辖旗。

其中,集宁专员公署管辖集宁、丰镇、陶林、龙胜、武川、兴和6县;和林专员公署管辖和林、清水河、托克托、凉城4县;乌兰察布盟管辖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中公、东公、西公6旗。今天的乌兰察布基本上由集宁、和林两个专员公署所辖地和原乌兰察布盟所辖地构成。

远古时期,乌兰察布山地“森森极盛”,故《史记》谓居此之民族为“林胡”。秦汉以来,到17世纪末一直还是山西木材的供给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这里曾是“草过于马背,择水而栖,择沃而耕,水草肥美”的优良牧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乌兰察布草原风光的真实写照。

乌兰察布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各兄弟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兄弟民族用辛勤的汗水,共同创造了这里的文明。

同时,各民族各民族人民在同历代反动势力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远的不说,在近代,就有波及到玫瑰营一带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丰镇的“小状元”起义,给这里的各兄弟民族播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种子。

抗日战争前夕,又有震惊中外的1936年红格尔图、百灵庙战役;抗日战争中,我党我军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和在全市境内开展的敌后游击战,更使这里名扬四海;解放战争中,著名的集宁战役,就发生在今乌兰察布市集宁区。 独特的文物古迹,是乌兰察布悠久历史的见证。

这里,出土过具有重大科研价值,距今900余年仍保存完好的契丹女尸;有成吉思汗三太子窝阔台创业的事迹,还有解放战争时期“军调”三人谈判小组代表驻地、。

9.内蒙古资料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旧称为归绥,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入呼和浩特。[1]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国际列车航线通往乌兰巴托。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

相关参考

乌兰布统草原历史

乌兰布统景区的发展历史1991年4月19日,国务院批准乌兰布统景区为“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8年12月,克旗第一家旅游业协会在乌兰布统开发区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出了旅游协会理事会成员,通过

历史上的德姓名人

德振副编审,男,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1929年2月出生,大学毕业。原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任副编审。德木其格男,一九四九年七月出生,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人,蒙古族,中共党员。一九六八年毕业于乌兰察布

乌兰夫家族十分神秘 维护中国团结做出贡献

乌兰夫比较出名,不仅是因为其对中国统一的奉献,还有其身后强大的乌兰夫家族。其实大家对他的家族也没有多少了解,因为实在是太神秘了。就连乌兰夫究竟是蒙古族贵族后代,还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这些都是个谜底。而今

库伦为啥要更名为乌兰巴托

在很长一段时间,乌兰巴托都曾用库伦这个名字。1924年后,蒙古国将库伦更名为乌兰巴托。那么,蒙古国为啥要这么做呢?活佛我们先说说库伦名字的来历。根据资料记载,库伦城始建于1639年,当时的名字叫做「”

我把青春留在乌兰布和

上山下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些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落户农村参加农业生产。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

57位开国上将中,担任过副总理的只有5位,你知道都有谁吗

1956年1958年,先后被授予57位开国上将军衔。但是在这57位开国上将中,担任过副总理的只有5位,你知道都有谁吗?第1位:乌兰夫将军>乌兰夫,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因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他热情

爱新觉罗保绶,

清朝裕亲王是谁?清朝裕亲王是:爱新觉罗·福全。爱新觉罗·福全,康熙六年,封为裕亲王、议政大臣。康熙二十九年,授抚远大将军,联合恭亲王爱新觉罗·常宁分道讨噶尔丹,率领清军古北口,攻打乌兰布通,大败叛军噶

噶尔丹为何会叛乱

噶尔丹在兄长被杀死之后很快就夺得了政权,作为准噶尔地区的领导人他一直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经过多次战争之后在西域地区几乎达到了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地步。这时候他开始通过攻打乌兰布通地区威胁北京,这也

日本相扑新横纲朝青龙是哪国的人

朝青龙明德(日本名:あさしょうりゅうあきのり,本名:ДолгорсүрэнДагвадорж),蒙古乌兰巴托人。

2000年前,西方文化、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就在蒙古交汇

科技日报记者?乔地美国考古杂志《Archaeology》日前发布“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构成的中蒙结合考古队完成的“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