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饮诗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Posted 诗人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宴饮诗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宴饮诗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诗经》中史诗、婚恋诗、宴饮诗、战争诗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有两种解答,可以互参一下 祭祀诗与史诗 在《大雅》和《颂》中保存了许多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的诗歌。

这些诗虽以歌功颂德为主,但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系统记述了周人从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

《婚恋诗 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也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它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自由恋爱的歌唱。

这类作品有的大胆而直率,如《郑风·溱洧》写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徜徉水边,相约游玩的快乐场景;《召南·摽有梅》是一位待嫁女子的歌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召南·野有死麕》写男女幽会嬉戏,更是十分大胆放荡。

另一类作品则比较含温文典雅,如《周南·关雎》写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爱慕之情;《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静美好;《陈风·月出》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明丽而纯洁。 2、表现相思和爱情受阻的诗。

如《郑风·狡童》里头姑娘因为相思而寝食难安;《秦风·蒹葭》通过描绘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刻画了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伊人可望不可及的惆怅与失落。 《诗经》中的一些诗在歌唱恋爱的同时也反映了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

如《郑风·将仲子》写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是又惧怕父兄的反对和旁人的风言风语,婉曲之中不乏怨尤。《鄘风·柏舟》表现了同样的遭遇,她的恋爱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只有呼天唤地以示抗争。

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她们爱情的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

3、描写美满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以艳丽的桃花起兴,祝福新娘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郑风·女曰鸡鸣》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的一个片段,饶有风趣,表现了夫妇缠绵恩爱的情意。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4、弃妇诗。

《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遗弃的妇女的咏唱。其中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最有名。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遗弃的悲惨遭遇,但是又风格各异。《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切切,哀怨缠绵;《氓》则通过自己与丈夫在行止、情义等方面的对照,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表现出清醒果决的态度。

《燕飨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

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征役诗 征役诗是指那些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诗歌抒写征役之困顿,劳逸之不公,如《小雅·北山》《召南·小星》;倾诉骨肉离散、夫妻暌违的痛苦,以及征夫、思妇的两地相思和对安乐生活的向往,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当然也有慷慨赴敌的作品,如《秦风·无衣》表现的就是秦人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精神。 /z/q700969112.?si=3 祭祖颂歌: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ráng)灾的祭歌。

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因此,它们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

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诗经》中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小雅·鹿鸣》。

战争徭役诗: 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战争与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称为“王事”: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

2.《诗经》里面的宴饮诗具体划分的时间是

《诗经》中所谓“燕飨诗”是一个大大的误会,最主要的篇章在一个人的两件大事,即宣幽太师尹吉甫的“北伐庆功宴”和“婚宴”。

作为宴会主人,自然是要先发请柬。比如“北伐庆功宴”他就给五位同僚、一位嘉宾发了请柬,而他所发的请柬有繁有简,给召穆太保的请柬极为小心谨慎,即谱曲后题名为《彤弓》之乐歌,因为全体同僚中只有召氏珍藏有王授彤弓。

给嘉宾张侯仲的请柬则热情洋溢,即著名的《鹿鸣》。而给其他四位同僚的请柬,只有时间地点,不能谱曲作乐。

太师请宴,谁敢不来?!众同僚一是必回柬,二是受宠若惊。所以有《南有…。

3.唐诗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4.《诗经》中宴飨诗代表作是哪一篇

《诗经》中宴飨诗代表作有:《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为燕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歌战争诗。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所谓礼乐文化是萌芽于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至西周而成熟的一种系统性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建立在奴隶制等级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和文化价值系统(包括伦理道德、艺术、行为方式)这样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核心则是礼乐,尤其是礼。礼最初只是氏族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些行为习惯和规范。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端低下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极端狭隘,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使得原始宗教得以产生并成为主宰人们内心世界的唯一的精神力量,因而宗教祭祀中的种种节仪和习惯对于礼的形成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说文》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行礼之器。”据王国维解释:“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观堂集林卷六·释礼》)这说明最初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奴隶制的国家产生以后,奴隶主贵族在统治国家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政治经验。西周初年,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奴隶主贵族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节仪、行为习惯和规范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制度化、条理化,成为维护奴隶制的重要制度和思想准则。这就是所谓的“周礼”。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奴隶制度的等级制和分封世袭制度。二、以奴隶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奴隶主贵族阶级根据这种制度调节其内部关系,维护内部团结,并根据宗族的亲疏关系进行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三、体现上述两种制度的各种节仪和行为规范,如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通过这些节文以明“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史记·礼书》),可以看出,礼的节文范围很广,社会和个人中的一切无不囊括。

宴饮与礼乐之间的特殊关系从本质上决定了宴饮诗的性质及其与礼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也决定了宴饮诗比起《诗经》中的婚礼诗、丧礼诗和风俗诗等,更能全面而突出地反映出礼乐文化精神风貌。

5.唐诗产生历史背景

唐诗泛指创作於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

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早期诗人承袭南朝宫体诗,用词多华藻绮丽空洞,以上官体为代表,主要诗人有李世民、虞世南、禇亮、李百药、上官仪、上官婉儿等等。

初唐中期诗人代表为文章四友和沈宋体,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四人。沈宋体代表为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一方面沾染了宫体诗的习气,一方面也写了些描写真情实感的好诗。

初唐晚期诗人主要有王绩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一扫萎靡的宫廷诗风,描写了真实生活。

盛唐

盛唐诗人流派众多。

盛唐前期诗人张九龄、王翰、王湾以及吴中四友贺知章、包融、张旭、刘昚虚。

田园诗派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丘为等。

边塞诗派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等。

李白被誉诗仙,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杜甫被誉诗圣,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两人合称「李杜」。

中唐

承继杜甫乐府诗的精神,中唐早期的乐府诗人元结、顾况之、戎昱和戴叔伦写诗指责朝廷宫吏,陈述民生疾苦。

继盛唐的王孟之后,中唐的山水诗也有发展,主要诗人有刘长卿、韦应物等。

边塞诗此时仍在延续,代表诗人为李益、卢纶等。

大历十才子包括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翊、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晚唐

晚唐前段诗分两大派,杜牧、张祜、许浑、赵嘏、马戴、刘沧等人风格清俊豪迈,健爽悲凉,往往在历史的凭吊中寄寓著衰世的感慨。

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多绮丽浓艳之作,开艳丽诗风,以救孟郊、贾岛以来的清苦枯槁之病。

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中唐的李白、杜甫,为晚唐诗坛雄长。杜牧俊爽悲慨、风骨豪迈,李商隐归缛丽於沉郁、寓深意於绮思,自成一体。

晚唐后段诗也分两大派,一群是罗隐、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陆龟蒙等刺时愤世的尚俗诗人。一群是韦庄、司空图、郑谷、韩偓等伤时忧生的清丽诗人。他们都擅长近体,一般多纤巧而少浑朴,多直露而少含蓄,多佳句而少完篇,多雕琢而少圆融。

6.《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

古诗十九首最初收入《文选》时是作为无名氏作品收录的,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著录作者的名字。

现在一般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也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人们根据诗歌内容题材和语言风格方面的特征,推测它们产生于东汉末期前后。

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人们仍然对这些诗歌的作者有许多猜测和争论。例如,有些人认为这些诗歌都出自文人之手,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诗歌的语言显然是经过锤炼的,不像典型的民歌;但也有人认为古诗十九首有鲜明的民歌特色,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诗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一般人的感受和境遇。

又如,古诗十九首的部分诗篇,在古代诗歌选集《玉台新咏》里被列为枚乘的作品,但是后人多认为这种说法不可信。 古诗十九首在《文选》中的排序如下: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西北有高楼·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涉江采芙蓉·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皎夜光·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冉冉孤生竹·之八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庭中有奇树·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迢迢牵牛星·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回车驾言迈·之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东城高且长·之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驱车上东门·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去者日以疏·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生年不满百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凛凛岁云暮·之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孟冬寒气至·之十七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客从远方来·之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

7.有一首诗《息夫人》其历史背景和寓意什么

息夫人 王维 莫以今时宠, 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 不共楚王言。 自从读了这首诗以后,诗中的人物如王维、宁王宪以及诗中的女子,他们就缠绕在我的心里,如哽在喉,不吐不快,他们老是逼着我想说点什么。

先说说宁王宪吧。宁王宪是唐玄宗长兄,睿宗即位时,身边有虎视眈眈的太平公主,她广罗党羽,一心想置睿宗于死地取而代之,老想着能像乃母武则天一样,弄几天的女皇当当,睿宗根本就不是她的对手。

这个时候,还是三太子的唐玄宗,已经很具王者风范了。 宪居长,按说应该由长子继位,但玄宗铲平效法武则天的韦氏有功,睿宗想呀,自己不是太平公主那老恐龙的对手,得让儿子来治治丫的,但是宪为长子,这事不好办呀。

宪是聪明人,他坚决辞让于玄宗,于是,还在儿童时期,就深得其则天奶奶喜欢的玄宗顺利登基坐殿,故宪死后谥“让”,追赠“让皇帝”,也是对其让贤的表彰了。 中国古代的男人们,喜欢巧取豪夺别人的妻子,比较早的年代如周幽王之于褒姒、春秋时楚文王之于息夫人(也就是本诗的题目中提到的息夫人)、战国秦庄襄王之于赵姬 (赵姬就是秦始皇的母亲)、汉高祖之于薄姬 等等。

据说,古代原本就有抢婚的习俗,大概抢来的老婆比明媒正娶的刺激一些。记得曾经有一高明的网友,以开玩笑的口气对我说:不喜欢骗小姑娘,就喜欢骗有夫之妇,骗到手就有一种成就感。

不知道喜欢抢别人老婆的古人,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心态,最起码抢来了,就打败了另一个男人。如唐玄宗、宁王宪,都干过抢别人老婆的勾当。

唐玄宗抢的可是大名鼎鼎杨贵妃,宁王宪抢的是谁呢? 《本事诗》:宁王宪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媚,王一见注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

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 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座客无敢继者。

王乃归饼师,以终其志。 从这段记载里可知,宁王宪抢的是他家东面的邻居—— 一卖吹饼之人的老婆,因长的“纤白明媚”让宁王一见倾心,于是就给人家老公一笔钱,把人家老婆买了回来。

不过,宁王还算是个君子,过了一年,也许是无心的相问:“你是不是还没忘记那个卖炊饼的?”看女人没有作声,大概也能猜测到,人家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的荣华富贵看在眼里,于是就安排了一出好戏,以证猜测。 他请来了一些文人墨客,在这样公开的场合,令一对患难夫妻相见,当时,在那样的场合,妻子默默无语的注视着自己的老公,当然是什么也不能说,更不能奋不顾身的扑上去:“亲爱的,想死我了!”果真如此,岂不是要了老公的小命了,可以说,宁王要杀掉一介草民,就像捻死一个蚂蚁。

谁知那青蛙安排这样的会见怎么想的?但是那不争气的眼泪却滚滚而下,这泪中有多少难言的凄凉和无奈?又有多少的忠贞和矢志不移?此情此景,令在场的每一个血肉之躯感动。莫道一介低贱的草民,其心之高贵,其情之深厚,可让日月失颜色,令大海无深度。

张韶涵有首歌唱到:“有的人说不出哪里好,可就是谁也代替不了。”莫说你权大势重,我的心千金难买!宁王就让在座的人赋诗,王维帅哥即兴写下了《息夫人》这首诗。

以宁王的权势,要夺取一个女子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所谓“厚遗其夫”,与武承嗣的夺取乔知之妾碧玉,正所谓一个巧取,一个豪夺。

王维的诗,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典故:春秋时,楚国灭息国,掳息夫人归,生二子,但未尝与楚王言。楚王问她何故,她说:以一妇人而事二夫,不死也就罢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事见 《左传》庄公十四年。

息夫人的故事,逃跑也打算好好的品味品味,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王维诗用这个典故,含蓄委婉地说明了饼师妻身虽属人而不忘旧情的心理,也含蓄地劝宁王宪:老宪呀,强扭的瓜不甜,你丫的别把自己搞得不尴不尬的,非得把自己整得跟楚文王那厮一样吗?让人家几年都不跟你说一句话才光彩呀!当然了,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

宁王宪不知出于何意,让饼师妻与前夫在大庭广众中会面。是要求证饼师妻是否不忘情于前夫?还是演一出夫妻相会的故事、给各位在座者出一个作诗的题目?总之,王维同志既有此诗相劝,自己则不必扮演历史上夺人所爱的楚王,何不就坡下驴,索性将饼师妻归还其夫了事。

细究起来,宁王宪这帅哥还是比较清醒比较仁慈的,他大可以: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把这不识好歹自甘下贱的娘们儿给我打入冷宫去,我堂堂的宁王还能少了妞吗? 据《资治通鉴》“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下开元七年”记载: 九月,甲寅,徙宋王宪为宁王。上尝从复道中见卫士食毕,弃馀食于窦中,怒,欲杖杀之;左右莫敢言。

宪从容谏曰:“陛下从复道中窥人过失而杀之,臣恐人人不自安。且陛下恶弃食于地者,为食可以养人也;今以馀食杀人,无乃失其本乎!”上大悟,蹶然起曰:“微兄,几至滥刑。”

遽释卫士。是日,上宴饮极欢,自解红玉带,并所乘马以赐宪。

这段历史记载,以及。

相关参考

他们到底有没有真感情? 白居易曾养有多名歌妓

唐时社会风气开放,官员宴饮之时以歌妓陪伴的风气兴盛,据说白居易曾养有多名歌妓,最出名的是樊素。《旧唐书》还提到另一名歌妓“小蛮”,原文:“家妓樊素、小蛮者,能歌善舞。”此外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

蒙宋钓鱼城战役,元宪宗蒙哥因为性格缺陷造就的悲剧之战

元宪宗蒙哥刚强明哲,雄杰勇毅,沉着而有决断,熟练多国语言,但并不喜欢多话,他不喜欢宴饮作乐,也不好奢侈靡费,他不但见闻广博,还很有能力,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君主。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出色,使他的性格上产生一

鹦鹉历史变迁

一、苏英娘娘和鹦鹉的历史典故周懿王时,白牙国进贡了白鹦鹉、温凉盏、醒酒毡三宝。时王妃苏英正有孕三月,遂立苏英为正宫,掌管三宝。懿王另一妃子梅妃嫉妒,同其兄梅伦定计,趁与苏英宴饮之际,故意损坏三宝,反诬

《诗经》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诗经》的故事。  《诗经》,在有史记载的文学作品中,它产生的时代最早。  《诗经》,又称《诗》,它一共有三百零五首,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

四字梅花诗历史查询

全年正版四字《梅花诗》《梅花诗》全文前七节历史部分,后三首当今和未来的部分。1.第一节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2.第二节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

思念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无论多么理智的人,当陷入爱情的漩涡诗,也会变得越来越感性,甚至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世人都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祈祷一段美好爱情可以走到最后,由于客观原因,相爱的两个人并不能时刻

材料1中的诗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1.材料一中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什么现象阅读材料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廓沟池以为固。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历史外号

1.一些历史人物的绰号飞将军——李广诗仙——李白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昌龄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圣--杜甫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鬼--

我国历史上被称为文,武,亚,诗,画,医,茶,酒的圣人分别是谁

我国历史渊源流量,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在历史上也是出现了非常多出力拔萃的人,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而对于这些人的称呼我们往往被称之为圣人。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历史上文圣、武圣、亚圣、

谢灵运对山水诗有何贡献

谢灵运山水诗纵观中国的诗歌历史,谢灵运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他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所开创的山水诗,将自然的美景融入诗歌之中,使得山水成为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谢灵运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