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历史

Posted 佛像

篇首语:知识养成了思想,思想同时又在融化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像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佛像历史

1.佛像的历史怎么样

今年八月份的时候,我正在龙门石窟,一边感叹着好想随身带一个移动冰箱,一边奋力爬上台阶,站到卢舍那大佛的脚下。

真的是要“奋力”方能到达,伊水之滨的龙门石窟没有树荫的遮凉,景区里所有的凳子均热得烫手,完全坐不下去。然而顽强的游人们还是一波又一波的在龙门石窟的各处阶梯上爬上爬下,只为了看一眼那些大部门已经被凿空或者断头的佛像。

更多的人则聚集在奉先寺卢舍那佛的脚下,仰望着伟大的佛像,争相与它合影,一个一个寻找最合适的角度,以便能够拍到佛像的全身。 那时候你的心里会升腾起一种近乎庄严的感觉,开凿于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已经经历了1500多年的光阴流转。

而我站在这一刻的卢舍那佛脚下,仰望着这至尊无上的佛像,不免想象这佛像开凿时的情形。是有多少的工匠来到这荒凉的石山中,日复一日的开凿。

而他们又是否会相信自己亲手开凿的佛像可以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增添些许福荫? 我不知道。我所看到的,已是这一千多年后的石像。

伊水终日流淌无言,却终究载不住沧桑。然而宝象庄严,令每一个站在它脚下的游人都心动。

“1200年来,风雨之飘零,人力之催敲,已将其近邻之各小像毁坏无一完整者,然大卢舍那仍巍然不动,居高临下,人类之伎俩仅及其膝,使其上部愈显庄严”,这是《佛像的历史》中的话,梁思成的笔触读来令人心惊。物是人非,造化未必弄人,而曾经的历史烟云却已成尘埃。

就连今日站在这庄严的大佛下仰望它的人们,也终有一天会被伊水遗忘他们的颜色。而只有这伊水河畔的佛像们,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经历风雨而不衰败,它们是真正的造物者的光荣。

在去龙门石窟之前,我特意找来这本《佛像的历史》,翻了和龙门石窟相关的章节。于是那些精美的佛像我并不是第一次见到,但当我真正站在这些经历了千年风雨的佛像面前的时候,当我根据书中介绍的北魏、隋唐时期的佛像特点来细细的辨认这些佛像的细微区别的时候,我的心中固然充满了学有所得的喜悦,然而当你真正地站在这些佛像面前,你只会感叹于自己的渺小,哪怕是一个再小不过的佛像,也是工匠巧夺天工的产物。

我没有看过《中国雕塑史》,因此不能辨别这本书和那本书的区别,也更无意去区分它们的优劣。对我而言,有大量详实的解释描述性的文字,更有大量的可供对读的图片,已经是莫大的惊喜。

当我捧着书细细端详这里面的每一张佛像图片,观察着它们流利的线条,精致的面容,去欣赏这些穿越了千年历史的尤物时,我觉得是最大的快乐。

2.铜佛像的发展历史与演变过程有区别

佛教在创始早期并没有佛的造像,古代佛教徒甚至认为制作铜佛像是对佛的襄读。

公元前才有铜佛像出现,我想那可能是出于后辈弟子们对先圣的纪念和崇拜。

脸型方圆丰润,丰硕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穿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前期宽大,这是对明代佛像衣纹式的继承;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东晋十六国时期,雕铸金铜佛像逐渐盛行起来,标志着我国传统金铜雕塑工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制作技术是经制模、雕刻花纹和浇铸成型后,再进行锉、凿、刻、抛光、焊接、插镶等工序,最后还需鎏金。

有些铜佛像至今还是通体鎏金,色泽鲜艳。

3.中国佛家的历史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与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所谓佛教就是佛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2年前(一说3000年左右)左右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佛他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据经典记载佛圆寂时,世寿80岁零2个月。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并非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他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的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国。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竺法兰和摩腾,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后,是国家招待他们,就好像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那时候的政治制度与现在不相同,现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从前的外交部不归宰相管理,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那时的外交部也不叫这个名称,而叫做鸿胪寺。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寺。

佛教能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实际上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佛教的教义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版本来传达的。古代佛经的翻译本主要是一些外来的传教僧人,最早的佛经的翻译可能是汉明帝时代的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汉桓帝时安息国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谶,译佛经数十部,约一二百卷。灵帝时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阳宣讲佛教,并著有《牟子理惑论》主张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调和。佛经的翻译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鸠摩罗什。

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来到中国,如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

到唐朝时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等派别。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经翻译工作。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4.佛教的起源以及历史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明帝时开始在中国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玄学关系密切,广泛流行于全国。这一时期,信奉佛教的皇帝、贵族、士大夫甚多,如梁武帝萧衍、竟陵王萧子良,名士宗炳、谢灵运、何敬容、颜之推等人,皆精研佛典。

此时又大量翻译佛经,至唐开元时已达1076部,5048卷,以后各代续有新译,对佛学的形成与传布关系甚大。至隋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各宗派。

通过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宗教等观念的结合,产生了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宗教等观念的结合,产生了中国佛教与中国佛教哲学。其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及唯心主义的理论论证中,包含有十分丰富的逻辑分析与辩证法观点。

作为中古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潮,中国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及晚清思想界具有直接的影响。近世因称中国佛教哲学为佛学。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三十:“晚清思想界有一伏流,曰佛学。前清佛学极衰微,高僧已不多,即有,亦与思想界无关系。

其在居士中,清初王夫之颇治相宗,然非其转好。至乾隆时,则有彭绍升、罗有高,笃志信仰。

绍升尝与戴 震往复辨难。其后龚自珍受佛学于绍升,晚受菩萨戒。

魏源亦然。

故今文学家多兼治佛学。”又[杨文会]凤栖心内典,学问博而道行高,晚年息影金陵,专以刻经弘法为事。

康有为本好言宗教,往往以己意进退佛说。

章炳麟说好法相宗,有著述。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

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杨]文会。”。

5.如何从佛像衣着辨别历史

个人对收藏比较中意,也跑过不少地方,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去过大江南北不少地方,增长不少知识,实质今来给我的感触也很多,上海珍博公司给了我一个非常满意的答卷和尾声。

唐代铜佛像几大特点。手佛像艺术发展达到了一定高度。造像手法日趋细腻,技巧越发成熟,反映了唐代人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操。唐代的金铜佛像特征;佛像以丰腴为美,面庞圆润,像身浑厚,头饰螺发,衣纹线条自然,繁而不乱;菩萨像体态丰盈,多束高髻,上躯袒露,下着羊肠大裙。唐代菩萨像最流行的样式为“三段屈曲式”,从胸部至腰际形成突出的弧线,并配以像身的外轮廓和帔帛的曲线,也称“三折技式”,即头、腰、臀三部位犹如“一波三折”。

不同时期的铜佛像也有着不同的特征:

1、初唐的佛像,延续隋代的造像风格,佛的发髻开始多为高耸式髻,螺发盛行。佛菩萨面相丰满偏方,多体态健硕,身体比例略显失调。衣纹多为凸起的纹线。题材多为弥勒大佛。

2、盛唐是佛造像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造像摆脱了初唐时头、身比例失调的情况,面型丰满,佛发多为水波式发髻或螺发,多为通肩式大衣和袒右肩式大衣,除此之外,还有方领下垂式大衣。台座多束腰式台座。

3、盛唐时期的菩萨像,多束高髻,袒露上身,菩萨像最流行的样式为“三段屈曲式”。从胸部至腰际形成突出的弧线,并配以像身轮廓和帔帛的曲线,也称“三折枝式”即头、腰、臂三部分犹如“一波三折”。

4、晚唐及五代佛像比盛唐的佛像略为生硬。

总体来看,唐代铜佛像造像以丰腴为美,面庞圆润,像身浑厚,头饰螺发,衣纹线条自然,繁而不乱;菩萨像体态丰盈,多束高髻,上躯袒露,下着羊肠大裙。

明代佛像几大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望采纳。

6.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像在哪

四川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 “大佛阁”,“大像阁”,宋时称“天宁阁”。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大佛两侧的岩石是红砂岩,乐山的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乐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政府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设施。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7.佛教在世界的发展历史

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

佛教的教徒大多在印度与东亚一代,以佛教为国教的是泰国。

相关参考

河北邯郸藏一座最大规模佛像窖藏,2895件石刻佛像揭秘北方人审美

说起壮丽祖国山河的六朝古都,我第一反应是南京。实在没想到在河北邯郸附近的一个地方,竟然藏着一个六朝古都。这个地方叫临漳,古称邺城。邺城,三国很出名的地方,曹操打败了袁绍,在邺城营建王都。后面又经历了后

古代佛像享受現代SPA

緊急修復文物:古代佛像享受現代SPA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摘要:古代佛像享受現代SPA

古代佛像享受現代SPA

緊急修復文物:古代佛像享受現代SPA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摘要:古代佛像享受現代SPA

曹操生前陪葬品竟是巨型佛像?其中有何隐情

曹操生前陪葬品竟是巨型佛像?曹操墓惊天谜团。近日有消息称,考古学家在曹操的陵墓中意外的挖出了巨大的佛像,而佛像所在的地方就是陪葬坑,当时专家们都惊呆了,难道这巨型佛像也是曹操身前安排好陪葬的吗?下面小...

曹操生前陪葬品竟是巨型佛像?其中有何隐情

曹操生前陪葬品竟是巨型佛像?曹操墓惊天谜团。近日有消息称,考古学家在曹操的陵墓中意外的挖出了巨大的佛像,而佛像所在的地方就是陪葬坑,当时专家们都惊呆了,难道这巨型佛像也是曹操身前安排好陪葬的吗?下面小...

曹操墓现巨大佛像坑带出惊天谜团

佛像埋葬坑出土曹操墓――西高穴大墓,曾经引起全民考古关注。就在它的正西偏南,是曹操发迹的邺城,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后居住于此,曹丕称帝以后成为五都之一。2012年春节期间,在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发现了一

成都鬧市發現數十件南朝佛像

四川新聞網:(記者彭亮):最近,距離寬窄巷子不遠處的下同仁路古遺址,經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大量南北朝至唐時期的石刻佛像現身,個別造像還有貼金;其中一件單體倚坐式托塔天王像在國內極為少見。四川新聞

成都鬧市發現數十件南朝佛像

四川新聞網:(記者彭亮):最近,距離寬窄巷子不遠處的下同仁路古遺址,經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大量南北朝至唐時期的石刻佛像現身,個別造像還有貼金;其中一件單體倚坐式托塔天王像在國內極為少見。四川新聞

汉明帝取经求佛像

汉光武帝到了六十三岁,害病死去。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有一次,汉明帝做了个梦,梦里看见有个金人,头顶上有一道白光,绕着殿飞行,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第二天,他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许多大臣说不出那

木门镇历史

1.晒经石在哪晒经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木门寺右侧20米处。在这里文物专家发现了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晒经石”。晒经石有20多立方,位于木门寺旁一田边。巨石面向西面一方雕有一龛3尊较大佛像;佛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