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护城河历史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州护城河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州护城河历史
一、苏州的护城河的资料
苏州环城水系和道路一直在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城南一段则最具历史文化及景观价值。
明清以来,南城河沿岸一带商贾云集、市肆林立、水陆交通繁忙。近代以后,沿河一带建起许多现代化的纺织、染织工厂,成为苏州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随着大规模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护城河沿岸一带已经从城市边缘转变为中心区的一部分,交通压力不断加大,而老化了的工业企业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改变护城河沿岸景观与古城风貌不谐调的状况,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苏州环护城河风貌保护工程,南门路段改造首先启动。
在此方案设计中,笔者对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环城水上旅游、道路交通、绿化休闲、古城保护、城市防洪等系统有机结合;怎样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强化和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探讨。 1、环境分析 规划区位于苏州古城的南护城河南岸,规划范围北起护城河,南至规划辅路中心线,西起盘门路,东至原十苏王路,总用地面积为89.68hm2,分A、B两区,南门路北侧为A区,用地面积为15.8hm2,南门路南侧为B区,用地面积为73.88hm2。
南门路规划路幅宽34m,全长约4km。该路段与古城河、城墙遗址、盘门景区和桂花公园遥相呼应,是环古城道路中最具自然、人文景观的一段。
南护城河两岸现状用地功能混乱,有大量工业仓储用地,一些居住用地混杂其中。护城河岸线被货运码头、民居建筑等占据,公共开放性较弱,建筑质量较差。
交通、管网等基础设施老化。现状面貌未能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水网发达、景色优美的传统风貌 2、城市结构的转型与功能的整合 按1996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南护城河南岸一带主要为二类工业用地。
目前,苏州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原吴县市将被撤销,在城南城北分别设吴中区和相城区,这种城市总体格局的变化无疑将对城市发展战略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宏观上,城市南北片区所形成的合力会有所加强,吴中区是苏州的历史文化腹地,苏州重要的名胜古迹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基本位于此处,应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培育城南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品位和吸引力,使南护城河一带成为重要的文化汇聚点和居住发展用地 环护城河风貌保护区南门路段的功能定位是:集水上旅游、道路交通、绿化休闲、古城保护、城市防洪等系统为一体的,围绕苏州古城的一条新的城市景观精品地带,同时也是对旅游、居住及相应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安排的综合区。
由此,方案形成了“三区一带”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 (1)旅游商业服务区:在从盘门至裕棠桥西侧的范围内(包括A-1、A-2、B-1、B-2号街区)增加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功能的综合用地,A-1号街区安排旅游文化娱乐展示功能用地,主要布置旅游传统作坊展示、水陆戏台、书场及其它娱乐设施;A-2号街区安排旅游商业服务功能用地,布置旅游品市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服务;B-1号街区为保留现状住宅及商业用地,布置社会停车场及交通换乘系统;B-2号街区安排旅游服务功能用地,设置品位较高、体现传统风貌的旅馆及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 (2)地段性商贸闹市区:在人民桥两侧的规划范围内(包括A-3、A-4、B-3、B-4、B-5、B-6、B-7号街区),保留位于东南处的中学,延续城市级商业功能。
将交通换乘站设于B-3-05地块(现小商品市场南侧);B-4、B-5号街区为南门路与人民路立交的互通匝道间的桥头公园,以绿化景观为主;北侧的A-3、A-4号街区以休闲绿地为主。 (3)生活居住区:在人民桥东侧至觅渡桥范围内(包括A-5~A-8、B-8~B-13号街区),安排以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综合用地。
人民桥和南园桥之间的中段以居住为主,北侧以休闲绿地为主;觅渡桥和南园桥的东段以居住为主,北侧以生态绿地为主;基本保留南园桥东西侧住宅区,在翠湖公园西侧设交通换乘站;觅渡桥西侧设置体现生态思想、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组团。 (4)环城旅游观光绿带:即以古城外城河两岸为主,集交通、绿化、旅游(水上、岸上)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
外城河滨水地带作为旅游者与市民共享的开敞型休闲观光绿带,既是居住区与外城河水面之间的过渡空间,也是古城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观赏地带,达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效果。 3、重构道路交通与城市防洪体系 3.1原则 两条水陆交通带(河道、南门路)和以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的步行绿带各司其职,同时又在空间上互相联系,构建符合该地区旅游、交通、商业和居住发展需要的综合运输、公交、步行交通体系,并将南门路作为沿外城河的防洪道路(图6)。
3.2交通系统规划 (1)完善交通系统,进一步区分交通功能与游览功能、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居民流线与游客流线。通过加强管理,减少穿越城区的交通。
(2)采用由步行绿带与人行道构成的综合步行系统,整合旅游功能及居民休闲功能,使之适宜逗留、休闲和观景,沿河强调亲水性。 (3)以现有道路网络为基础,在南门路南街区组织开辟辅道以解决该街区内部的交通可达性问题,并起到对南门路车流适当分流的作用。
(4)组织由水上旅游和公交、公共。
二、介绍一下苏州护城河的资料,在线等,急
苏州环城水系和道路一直在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城南一段则最具历史文化及景观价值。
明清以来,南城河沿岸一带商贾云集、市肆林立、水陆交通繁忙。近代以后,沿河一带建起许多现代化的纺织、染织工厂,成为苏州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随着大规模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护城河沿岸一带已经从城市边缘转变为中心区的一部分,交通压力不断加大,而老化了的工业企业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改变护城河沿岸景观与古城风貌不谐调的状况,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苏州环护城河风貌保护工程,南门路段改造首先启动。
在此方案设计中,笔者对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环城水上旅游、道路交通、绿化休闲、古城保护、城市防洪等系统有机结合;怎样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强化和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探讨。 1、环境分析 规划区位于苏州古城的南护城河南岸,规划范围北起护城河,南至规划辅路中心线,西起盘门路,东至原十苏王路,总用地面积为89.68hm2,分A、B两区,南门路北侧为A区,用地面积为15.8hm2,南门路南侧为B区,用地面积为73.88hm2。
南门路规划路幅宽34m,全长约4km。该路段与古城河、城墙遗址、盘门景区和桂花公园遥相呼应,是环古城道路中最具自然、人文景观的一段。
南护城河两岸现状用地功能混乱,有大量工业仓储用地,一些居住用地混杂其中。护城河岸线被货运码头、民居建筑等占据,公共开放性较弱,建筑质量较差。
交通、管网等基础设施老化。现状面貌未能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水网发达、景色优美的传统风貌 2、城市结构的转型与功能的整合 按1996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南护城河南岸一带主要为二类工业用地。
目前,苏州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原吴县市将被撤销,在城南城北分别设吴中区和相城区,这种城市总体格局的变化无疑将对城市发展战略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宏观上,城市南北片区所形成的合力会有所加强,吴中区是苏州的历史文化腹地,苏州重要的名胜古迹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基本位于此处,应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培育城南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品位和吸引力,使南护城河一带成为重要的文化汇聚点和居住发展用地 环护城河风貌保护区南门路段的功能定位是:集水上旅游、道路交通、绿化休闲、古城保护、城市防洪等系统为一体的,围绕苏州古城的一条新的城市景观精品地带,同时也是对旅游、居住及相应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安排的综合区。
由此,方案形成了“三区一带”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 (1)旅游商业服务区:在从盘门至裕棠桥西侧的范围内(包括A-1、A-2、B-1、B-2号街区)增加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功能的综合用地,A-1号街区安排旅游文化娱乐展示功能用地,主要布置旅游传统作坊展示、水陆戏台、书场及其它娱乐设施;A-2号街区安排旅游商业服务功能用地,布置旅游品市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服务;B-1号街区为保留现状住宅及商业用地,布置社会停车场及交通换乘系统;B-2号街区安排旅游服务功能用地,设置品位较高、体现传统风貌的旅馆及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 (2)地段性商贸闹市区:在人民桥两侧的规划范围内(包括A-3、A-4、B-3、B-4、B-5、B-6、B-7号街区),保留位于东南处的中学,延续城市级商业功能。
将交通换乘站设于B-3-05地块(现小商品市场南侧);B-4、B-5号街区为南门路与人民路立交的互通匝道间的桥头公园,以绿化景观为主;北侧的A-3、A-4号街区以休闲绿地为主。 (3)生活居住区:在人民桥东侧至觅渡桥范围内(包括A-5~A-8、B-8~B-13号街区),安排以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综合用地。
人民桥和南园桥之间的中段以居住为主,北侧以休闲绿地为主;觅渡桥和南园桥的东段以居住为主,北侧以生态绿地为主;基本保留南园桥东西侧住宅区,在翠湖公园西侧设交通换乘站;觅渡桥西侧设置体现生态思想、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组团。 (4)环城旅游观光绿带:即以古城外城河两岸为主,集交通、绿化、旅游(水上、岸上)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
外城河滨水地带作为旅游者与市民共享的开敞型休闲观光绿带,既是居住区与外城河水面之间的过渡空间,也是古城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观赏地带,达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效果。 3、重构道路交通与城市防洪体系 3.1原则 两条水陆交通带(河道、南门路)和以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的步行绿带各司其职,同时又在空间上互相联系,构建符合该地区旅游、交通、商业和居住发展需要的综合运输、公交、步行交通体系,并将南门路作为沿外城河的防洪道路(图6)。
3.2交通系统规划 (1)完善交通系统,进一步区分交通功能与游览功能、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居民流线与游客流线。通过加强管理,减少穿越城区的交通。
(2)采用由步行绿带与人行道构成的综合步行系统,整合旅游功能及居民休闲功能,使之适宜逗留、休闲和观景,沿河强调亲水性。 (3)以现有道路网络为基础,在南门路南街区组织开辟辅道以解决该街区内部的交通可达性问题,并起到对南门路车流适当分流的作用。
三、环绕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至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护城河至今已有580年的历史。
紫禁城护城河,环绕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全长3.5公里,河宽52m,条石垒砌驳岸,坚固陡直,亦称筒子河。
以神武门、午门为南北轴线,东、西华门为东西轴线,筒子河划为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部分。 西华门和神武门门前路面下各有涵洞将四部分连通。
河水自西北流入,向东南流出至御河。清代河中栽莲藕,岁收供宫中使用,余者卖出,得银存奉宸苑备用。
护城河至今已有580年的历史。1999年,对护城河进行治理工程,驳岸修整一新,河底全部铺砌方砖,河道更加坚固。
[编辑本段]城墙根儿护城河 满恒先 北京有城墙那会儿,距今起码五十年了。尽管那时的城墙扒开了无数道豁口,但是,城墙根基连同墙外的护城河还在,尤以内城北城墙一带墙高水绿,野趣盎然,是城里孩子郊游、探险的乐园。
北京四面的城墙以安定门、德胜门一线最为坚固,其墙基和顶部比其他三面城墙都厚,内外侧墙体的包砖也厚得多。 这是明初重建北京城时,出于防范北元势力反扑,正面迎敌和适应战事频繁的考虑。
1915年修通的环城铁道。铁轨几乎是贴着城墙根儿铺就。
也正因为铁路运输安全的需要,北京城墙外侧保护得较好。德胜门西的城墙外侧墙体高大、坚固,维护得几乎半砖不损、寸草难生。
城墙内侧的马道原来设有高大的栅栏,并有专人值守。后来疏于管护,常有人拆砖挖土。
爬城墙自然成了孩子们一大乐趣。站在城墙上可以远眺城里纵横交错的胡同,北望可见成片的高粱地和道边的羊群,还能在上边用“老籽儿”招“老钢儿”(蜻蜓)。
向下望去,铁轨锃亮。 每有火车经过,如地动山摇,让我等小儿紧捂双耳,还要瞪大双眼,目送火车远去。
古代的城防体系有城墙就必有护城河。北京的护城河不是一潭死水,它有上源(玉泉、白浮泉、密云诸水),有流向(自西北向东南与转河、金水河、坝河、通惠河及“六海”接通),是京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城河水是流动的,有时流速还很大。这是因为,护城河上建有许多闸、坝,以调节水量,控制流速。
笔者在德胜门护城河岸边长大。那时的这段护城河水深面宽,北侧傍转河,还连着一片大苇塘(后来修成“太平湖”)。
少不更事的我们常在河里钓鱼摸蛤蜊(蚌),爬上河边百年老柳树,揪着柳枝打?坑疲送ㄒ簧艚永铩:铀宄杭祝菟匙潘魑瓒1被こ呛哟游飨蚨Á骶率っ偶ノ鞑嗟乃闪终ⅰU⑾潞拥?0米处有三层台阶(每级高1米多),水从上一级流向下一级,形成4至5米的落差。 河水流到箭楼下,冲击粗壮的桥桩(那时还是木桥),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松林闸下水平如镜,一到台阶,河水如脱缰野马急冲而下,形成德胜门箭楼下一道水景。 。
四、嚓
苏州环城内外河网密布,凭藉众多的桥梁,贯通古城内外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随着历史的变迁,河道街巷时有兴废,桥梁也随之新建或弃废,变化十分繁复。城内的桥梁数量,据宋《平江图》著录,时有桥梁314座;明代城内水系变化不大,但河道总长及数量上比宋朝有增加,桥梁达329座。
清代,城内部分河道填废,古桥随之废弃较多,但亦时有新建,据清末《苏城全图》标绘,城内有桥311座。民国时期,城内又有一批河道填废,继有一批古桥废弃,同时亦有少量新建,民国29年(1940年)江苏省建设厅绘《吴县城厢图》,城内有桥261座。
解放后又填废一批河道,一批古桥拆除,至1985 年,古城内有桥161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保护苏州古城的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保护古城的工作日益重视,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古城内桥梁也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和修缮。
苏州水文化的载体或者说表现形式有古河道、古桥、水巷等直接表现形式,也有关于古桥的楹联、碑刻、诗词歌赋等间接表现形式。综合分析这些表现形式,可以感受到苏州古桥的深刻文化内涵。
1、历史悠久、饱经风霜。苏州水的历史,有史料记载的只能追朔到2500年前,实际上苏州水的历史毫无疑问应长于苏州城的历史,只不过建城以前对苏州的水系情况没有系统、详细的记载而已,伍子胥筑城也是依据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而不是在陆地上硬挖出一个水网来。
但苏州水文化的历史可以说与苏州城同步。从伍子胥筑城开始,苏州水文化前后绵延了2500年。
河道历史悠久,作为河网坐标的桥梁也不例外。古桥历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
学士河上的皋桥始建于汉代,三国时东吴建造的有乐桥,唐代建造的桥梁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有石岩桥为白居易所建,夏侯桥为夏侯司空所建,宝带桥为王仲舒捐玉带助建。唐诗中提到的苏州桥梁,有“乌鹊桥红带夕阳”的乌鹊桥,“黄鹂巷口莺欲语”的黄鹂坊桥,以及“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的花桥。
此外,张继诗中的枫桥,南宋始建的有寿星桥,元初建的灭渡桥,明代建造的下津桥、普安桥,清代建的普济桥,民国时期重建的彩云桥,至今这些古桥仍屹立在苏州河道上。但是这些古桥如同苏州的古河道一样,见证了苏州的历史,同时也经历了战火、洪水以及大自然风化的洗礼,甚至是人为的破坏,大部分古桥解放后都重新修缮过了。
连接苏州规划展示馆与胥门公园跨护城河的是著名的万年桥,它与南郊宝带桥、山塘彩云桥并称苏州桥梁的“三鼎甲”。但万年桥的命运可以说是坎坎坷坷:该桥始建于宋代;明朝嘉靖年间被整座桥拆下来送给大贪官严嵩;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1936年将石级改成斜坡,并拆除了桥亭和牌坊;1952年拆除旧桥面,翻建成钢筋水泥梁桥;2004年又改成三孔仿古石拱桥,成为环古城风貌一景。
2、信息丰富、特色鲜明。宋《平江图》、明《苏州府水道总图》、清嘉庆二年《苏州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等老图纸本身就是水文化的间接表达形式,可以从中解读出大量的历史信息,包括城市河道、桥梁的历史演变信息。
例如:各个时期桥梁的材料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生产力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古桥结构、造型、基础的分析,可以得出当时的造桥工艺水平;通过对石栏望柱装饰物的分析,可以得出当时的图腾信仰等等。苏州的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一个个内涵深厚、十分雅致的桥名,一副副笔墨精到、章法严谨的桥联,一件件技艺精湛、刀法秀美的雕刻,无不闪耀着苏州人的智慧和创造。
表2-2列出了古城区桥梁的命名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苏州古桥丰富的文化内涵。 3、小桥流水、诗情画意。
由于苏州河多桥多,而且古桥造型秀美,与河道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历代文人墨客便常要为其吟诗赋词,或揽桥思古,或凭栏怀远,或借桥抒情,其中不乏传世名作,如唐张继的《枫桥夜泊》,从古到今学者们一直在争论不休,宋欧阳修就认为:“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这种古往今来的描摹和争辩,对苏州有了很大的推广作用,水乡风貌渐渐地古今皆知、举世闻名。
五、苏州护城河
外城河! 外城河经过一代代人千百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至唐宋时,苏州古城内河道体系就已相当完备。
这从唐代诗人咏唱苏州的诗篇中能得到有力的佐证。白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反映了唐朝时期苏州河道“河如缎带,桥似繁星”的盛况。据宋《平江图》测算,当时城内河道长达82公里,除内城河一环外,有主干河道横河14条,直河6条,尤以城北河道最为密集,整个城区河街并行,几乎是一街一河,即前门是街,后门是河,呈著名的“双棋盘格局”。
明吴中水利全书载“城内河流三横四直之下,如经如纬者数以百计。皆自西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元不湮”。
纵横交错、如网似织的城市河道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充满灵气,小桥流水的风貌更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这是我市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独特风貌,是一个具有高度城市建筑科学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并有着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遗产。
苏州古城构筑了功能上科学合理、使用上方便适用、形态风貌上秀丽柔雅、空间环境上亲切宜人的水城格局,实现了适用、方便与美观的统一和“人、城市、水(自然)之间和谐融合”。
六、嚓
苏州环城内外河网密布,凭藉众多的桥梁,贯通古城内外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随着历史的变迁,河道街巷时有兴废,桥梁也随之新建或弃废,变化十分繁复。城内的桥梁数量,据宋《平江图》著录,时有桥梁314座;明代城内水系变化不大,但河道总长及数量上比宋朝有增加,桥梁达329座。
清代,城内部分河道填废,古桥随之废弃较多,但亦时有新建,据清末《苏城全图》标绘,城内有桥311座。民国时期,城内又有一批河道填废,继有一批古桥废弃,同时亦有少量新建,民国29年(1940年)江苏省建设厅绘《吴县城厢图》,城内有桥261座。
解放后又填废一批河道,一批古桥拆除,至1985 年,古城内有桥161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保护苏州古城的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保护古城的工作日益重视,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古城内桥梁也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和修缮。
苏州水文化的载体或者说表现形式有古河道、古桥、水巷等直接表现形式,也有关于古桥的楹联、碑刻、诗词歌赋等间接表现形式。综合分析这些表现形式,可以感受到苏州古桥的深刻文化内涵。
1、历史悠久、饱经风霜。苏州水的历史,有史料记载的只能追朔到2500年前,实际上苏州水的历史毫无疑问应长于苏州城的历史,只不过建城以前对苏州的水系情况没有系统、详细的记载而已,伍子胥筑城也是依据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而不是在陆地上硬挖出一个水网来。
但苏州水文化的历史可以说与苏州城同步。从伍子胥筑城开始,苏州水文化前后绵延了2500年。
河道历史悠久,作为河网坐标的桥梁也不例外。古桥历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
学士河上的皋桥始建于汉代,三国时东吴建造的有乐桥,唐代建造的桥梁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有石岩桥为白居易所建,夏侯桥为夏侯司空所建,宝带桥为王仲舒捐玉带助建。唐诗中提到的苏州桥梁,有“乌鹊桥红带夕阳”的乌鹊桥,“黄鹂巷口莺欲语”的黄鹂坊桥,以及“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的花桥。
此外,张继诗中的枫桥,南宋始建的有寿星桥,元初建的灭渡桥,明代建造的下津桥、普安桥,清代建的普济桥,民国时期重建的彩云桥,至今这些古桥仍屹立在苏州河道上。但是这些古桥如同苏州的古河道一样,见证了苏州的历史,同时也经历了战火、洪水以及大自然风化的洗礼,甚至是人为的破坏,大部分古桥解放后都重新修缮过了。
连接苏州规划展示馆与胥门公园跨护城河的是著名的万年桥,它与南郊宝带桥、山塘彩云桥并称苏州桥梁的“三鼎甲”。但万年桥的命运可以说是坎坎坷坷:该桥始建于宋代;明朝嘉靖年间被整座桥拆下来送给大贪官严嵩;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1936年将石级改成斜坡,并拆除了桥亭和牌坊;1952年拆除旧桥面,翻建成钢筋水泥梁桥;2004年又改成三孔仿古石拱桥,成为环古城风貌一景。
2、信息丰富、特色鲜明。宋《平江图》、明《苏州府水道总图》、清嘉庆二年《苏州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等老图纸本身就是水文化的间接表达形式,可以从中解读出大量的历史信息,包括城市河道、桥梁的历史演变信息。
例如:各个时期桥梁的材料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生产力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古桥结构、造型、基础的分析,可以得出当时的造桥工艺水平;通过对石栏望柱装饰物的分析,可以得出当时的图腾信仰等等。苏州的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一个个内涵深厚、十分雅致的桥名,一副副笔墨精到、章法严谨的桥联,一件件技艺精湛、刀法秀美的雕刻,无不闪耀着苏州人的智慧和创造。
表2-2列出了古城区桥梁的命名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苏州古桥丰富的文化内涵。 3、小桥流水、诗情画意。
由于苏州河多桥多,而且古桥造型秀美,与河道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历代文人墨客便常要为其吟诗赋词,或揽桥思古,或凭栏怀远,或借桥抒情,其中不乏传世名作,如唐张继的《枫桥夜泊》,从古到今学者们一直在争论不休,宋欧阳修就认为:“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这种古往今来的描摹和争辩,对苏州有了很大的推广作用,水乡风貌渐渐地古今皆知、举世闻名。
相关参考
中国第一条小铁路——展览铁路。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沿着护城河修建了一条一里长“展览铁路”德小铁路,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条铁路。不久,清统治者以:“观者骇怪”为由,勒令把它拆掉。严格
中国第一条小铁路——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沿着护城河修建了一条一里长“展览铁路”德小铁路,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条铁路。不久,清统治者以:“观者骇怪”为由,勒令把它拆掉。严格地说,这还
黑虎泉位于济南黑虎泉路下护城河南角,泉潭在深3米、高2米、宽1·7米天然洞穴中,洞口由青石砌成,肉乎乎的苔藓包裹住洞口的巨石,洞中泉水水清澈见底,隐隐中透出寒气。泉水通过暗道由三个石雕兽头口中喷出,泻
明清北京城西半部曾有二条泄洪河,在缺乏干道下水道的年代里,每到雨季,通过这两道南北走向的泄洪河,把大量城市雨水往南排入护城河,再通过三里河和南沟排到外城南护城河。统称大明壕,清代称东、西沟。一条是
苏州至今有多少年历史了苏州是我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代称吴。苏州得名于城西南的一座姑苏山,因为这座姑苏山,苏州又称姑苏城。走进苏州你会发现,苏州是世界上惟一历经沧桑仍坐落在原址上的古城。史书记载,公元
求关于苏州地方历史、人文、姑苏美景的作文素材,好句好段高中生作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寻找历史的足迹彭益清继续寻着历史的足迹,去了解苏州,了解苏州的历史,去品味吴中文化,去发现苏州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
1.苏州古代地图,地名苏州在古代的称谓有:吴郡、东吴、吴趋、吴中、姑苏苏州古代的六大老城门也很有历史意义的:比如盘门(世界上仅存的水陆同门),胥门(现在还有纪念吴子胥的一些雕象石碑等),还有阊门等等山
苏州平江路的桥有如何历史,来历是什么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手摇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故有同一路上
1.哪位朋友给我介绍一下苏州山塘街的历史天堂上的街市——苏州山塘街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
1.苏州公交的行业概况苏州市城市客运交通管理处1992年6月建立,隶属苏州市交通局,负责市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客运交通管理处的管理对象:公共交通、客运出租汽车、客运机构和人力三轮车及其所属经营客运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