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不怕山高,就怕脚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三历史近代史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三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1.我想要高中古代史知识总结越详细越好而且必须是重点.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复习法浅探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一项跨世纪的教育战略工程,素质教育的一种提法是指以人为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基本任务,也确定了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是:学生(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或凭借专用的历史教材,通过教学、检测等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培养、提高他们的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觉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个人品质、思维特质,发掘其潜能,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结构。为了达到此目标,我认为有必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特别是在历史复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知识结构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历史事实、理解基本历史概念的基础上把握好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著名教育理论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务必教诸学生以基本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各种历史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组合方式,它是各种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

历史知识结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表述了历史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或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种特殊规律。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就意味着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历史复习过程中使用结构法,能够使学生充分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和提高: 一、整体性、系统性地掌握历史教材内容。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历史考试说明第2条提出:"再论、再现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知识结构复习法不仅集中了历史知识的精华,也抓住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我以这段时期的历史线索、历史特征按照教材的章、节结构,重新编排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1)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法国) 2)政治特征: (一)工场手工业 (2)封建国家的改革(法、俄、普、奥) 时 期 3)意识形态:--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 (1)美国的建立 4)民族运动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经济特征: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欧美 (1)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 (二)蒸汽机 日本明治维新 时代 2)政治特征: (2)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初步建立 3)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4)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1)经济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时期 (1)政治民主道路(英、法、美) 2)政治特征: (三)电气化 (2)专制主义道路(德、俄、日) 时代 3)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亚洲 4)民族民主运动 非洲 拉丁美洲 5)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样,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至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各方面的特征,线索以及相关的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也显现在人们面前,较容易从整体上把握世界近代史的脉搏。

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考试说明第6条提出:"归纳、概括历史知识"。

知识结构复习法使学生在掌握和理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进一步分析和揭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随着对知识理解的深化,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结构复习法把大量的历史知识互相关联和系统化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既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又减轻记忆负担,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中国近代史的复习中,我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归纳为"五场战争": 1、鸦片战争-(开端) 半殖民地 2、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 半封建社 3、中法战争-(进一步加深了) 会的形成 4、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成) 并要求学生在这个简单结构基础上通过一一分解,概括出每场战争的相关内容以及影响。如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南京条约》的内容--影响(以每项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变化表述)。

这样,从1840年-1901年这六十余年的历史就一目了然了。既有利于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掌握,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

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应用。历史考试说明第7条提出:"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

"说明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上面编排的世界近代史结构的三个方面,工场手工业--蒸汽机--电气化时代,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线索,从中也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的变。

2.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

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编辑本段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

3.高中历史总结

中国近代史 一、总况 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于1840年6 月的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10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100年。

中过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也是落后的中国由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化方向转型的历史。 依据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的前途等不同分为“五四”运动前80年(1840—1919)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后30年(1919—1949)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中国近代史 1、时限:1840—1949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 A.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注意:封建主义不只指地主阶级,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只指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产生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B.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4、分期界标:“五四”运动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为前途 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A时限:1840—1919 B三个阶段: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c6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c60年代――20c):《马关条约》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辛丑条约》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封建的性质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c初-1919):清政府变为“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性质 6、新民主主义革命 A时限:1919—1949 B四个阶段:a中共创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内战争)(1919.5—1927.7):五四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共的成立,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国共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战争)(1927.7—1937.7)国共两党尖锐对立,官僚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日本侵华和中国人们的反抗斗争 c抗日战争(1937.7—1945.9)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d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战争)(1945.8—1949.9)推翻国民党的统治,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10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7、特别注意 A两条主线:一是外国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历史,一是封建主义统治和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富强探索近代化之路的历史 期间地主阶级、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先后成为近代化的主角。

B总结历史规律:中国近代史是屈辱史和抗争史并存,反对与进步并存,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个阶级并存,内容复杂性决定中国近代史的多样性与救国道路的多样性 C总结归纳的总知识:三大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两大反动势力(外国侵略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

4.求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的总结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涉及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a.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除注意侵略战争外,还要注意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侵略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割地、赔款的增加。(同学们可以用课本相关史实填充。)

②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的获取和发展。③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扩大。

④宗教文化侵略加深。 b.中国社会的初次变化 i.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 ①政治: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损害,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

②经济:五口通商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ⅱ.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ⅲ.中国社会新因素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企业的出现,使中国境内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外商企业中,出现了近代第一批无产阶级。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同学们可自己填入内容,把握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 ⅱ.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同学们应把握背景、分阶段把握过程、其纲领的主要内容、结果、影响,并与世界史亚洲风暴的相关内容结合。)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和形成(涉及19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项内容。

本阶段可以中法战争为界标,在这之前,列强侵华相对和缓;之后,侵华变本加历。清政府被动挨打,至《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a.西方国家侵略活动的加剧 i.列强侵略在“和缓”中日益加剧 60年代,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上,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开始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新一轮的侵略,中国出现边疆新危机。

ⅱ.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伴随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大规模侵略战争。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政府在军事上基本丧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掉了清政府身上最后一点御外的勇气。

三次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ⅲ.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化 i.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国势力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不断加深。

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独立地位不断丧失。 ⅱ.清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和统治阶级的分化 “辛酉政变”,标志着清政府中倾心与外国“和好”的媚外派上台,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

总理衙门的设立表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洋务运动借“器”练兵自强求富,扩展了“西学”的内容。

ⅲ.中国社会近代新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新经济因素: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出现近代民族工业。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

新阶级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洋务派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产生)。

“西学”思潮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政治改良,发展资本主义,到90午代,维新改良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民主革命思想开始闪亮登场。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ⅱ.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 面对瓜分狂潮引起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ⅲ.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它是旧式农民战争在中国的终结。

“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反帝爱国性质,又有严重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功绩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它也给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最后的有力一击,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5.高三历史总复习大纲

历史大都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按章节复习,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归纳专题,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搞强化,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

从实践上看,这是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但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进行,历史高考命题在指导思想、知识范围、考查功能、命题思路、题型结构、评分操作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已基本成型。 因此,高三历史复习方法,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在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的历史理论,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混乱且不清晰的,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大显身手,这无疑是有难度的。

因此,专题复习就显得特别重要。高三历史复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多用心思,狠下功夫,力求达到如下的效果: ■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形成知识的网络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也必然是纷繁复杂的。

第二轮专题复习是完全打破教科书原有知识体系而进行的归类复习,而善于分类,找准角度,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则是第二轮复习的关键。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加以总结。

所谓深度,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跨度是指它形成、确立、巩固、强化、灭亡的过程,深度是指用历史的、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以及阐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分析它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可见,跨度侧重于史实,深度侧重于对史实深层次剖析的能力;跨度在于认识现象,深度在于挖掘本质;跨度重在叙述过程,深度着重探索规律。高考对学生归纳历史线索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设计大跨度、高概括的问答题体现出来,例如,2003年上海高考问答题,要求写出“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四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以及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就很典型。

其中,“四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就是跨度,“制约因素”就是深度。因此,对于历史线索的复习和掌握,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把握好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创新专题结构 2004年上海高考第36题以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学习与复习时要尽量避免对那些零碎琐杂、孤立静止等史实内容的复习,复习的重点尽可能放在那些能体现文明演进过程、具有人文价值、贴近时代并能较好地考查出思维品质的基本史实和基本线索,也就是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

专题的确立要有新意,要反映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内容改革的思想。如以往中国近代史专题的复习,我们习惯上从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条线索展开。

但命题人近几年始终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有关内容为重点。我们可以将此条线索分解为三个专题: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历程,经济近代化———工业化的历程,思想文化近代化———西学东渐的历程。

然后重新整合中国近代史课文的相关内容,形成新的知识架构。 ■把握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提升历史思维 近几年上海历史高考题形式不断创新,通过信息题、表格题、情景题、诗词题、多元解释题等多方位考察学生的理解、收集信息、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很好地体现了“以思为旨”的历史教育目标,因此,在专题复习时,我们应注重启发思维,在对课本知识系统化、揭示同类知识、专题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并且在形成专题知识体系结构的过程中,提高历史的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呈现在你脑子里的历史知识应不再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乱麻团,而是有骨有肉、纵横交错有致的知识体系,从而为第三轮的强化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6.求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1到4的知识总结,还有地理必修2的三四单元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此段不作考试要求)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

7.请教历史达人:如何答高三历史大题材料题我历史大题答得超差唉老师

哈哈,让我来回答吧,一、老师说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回答历史答题的三板块,无论作答什么问题,你都必须从这三方面去考虑,例如,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1、中央集权,闭关锁国(政治)2、小农经济下重农抑商(经济)3、儒家思想的影响(思想文化);二、回答历史答题切记要层层分点,所有答题都要分点回答.三、精读材料后,联系课本知识,回归课本.总之,所有关于原因、影响的题目你都考虑三板块、考虑内因和外因,绝对可以拿高分.记住,前提是熟读课本,我高中历史经常考130以上,老师还叫我过去,说有机会考状元,害的我压力大,高考125.但我对课本是非常熟悉的,几乎能背下来.加油。

相关参考

2017高三闵行历史二模

一、还有八天二模了,把历史书通读七遍会有收获吗当然会有收获,不过历史里考的书上原题实在太少,建议你不如把时间改用在总结知识点和答题方法上,这样收获会更大,祝考试顺利!高考过去有一年了···我把高中知识

上海加历史的学生..问问高三第一轮咋复习~

理解你,我们班也有很多平时背知识点背得特别勤快,但永远考试不理想的同学。不过我以高考历史全校第一的经历可以支你几招:1把每一段历史知识都当作是故事一样来看来记忆,每看完一段书,就合上书自己和自己说说,

高三如何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先要理清历史的脉络比如说分时期史用中国来举例吧!把中国史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这三个部分《一般来说,这样分虽说有争议,但是对于学习历史来说,却能够让我们思路比较清晰,也可以准确的去分析时代问题

2017无锡高三期末历史

问几道历史题根据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以下情景在历史上是否有可能(由于没有说具体时间,所给的回答都只是假设)可能美国有意图,但是从夏威夷调舰队不是明智之举。连接巴拿马城和科隆﹑克利斯托巴尔港,沟通太平洋

2014高三期末考试历史

1.历史试题我国是怎样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用史实回答爱问知识奴隶社队到封建社会的过度阶段差不多是春秋时期。过度不外乎土地关系的改变,阶级关系的改变等。首先说土地,西周是分封制下的土地主要特征是国

高三历史选择题

“谁不知道教会领导下的欧洲一切学问和知识也都发达因为谁是最原版的哲学家最流行的演说家最伟大文学家还不是那班人说了算!”这一段话最早可能出自何人之口?A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B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C启蒙运

高三历史模拟题

一、高考历史模拟题://ttshopping/《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综合模拟题(课程代码:0370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期末历史考试

1.历史试题我国是怎样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用史实回答爱问知识奴隶社队到封建社会的过度阶段差不多是春秋时期。过度不外乎土地关系的改变,阶级关系的改变等。首先说土地,西周是分封制下的土地主要特征是国

上海地理高考

我目前是高三地理生,高三其实主要还是注重于高一的知识,如果你高一的知识已经基本巩固,那么你可以借用初中的地理书,因为高考还要考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至于高三新发的一本书你倒是可以暂且不看,因为内容并不是

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有什么

主要讲解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主的侵略史。以洋务运动为开始的近代化探索。以五四爱国运动为开始的新民民主革命的开始。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为开始的解放战役。一、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理解)①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