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发展历史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电子技术发展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电子技术发展历史
1.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1、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 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 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
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
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 194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4、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 1958 年见诸于世的。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 6mm 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5、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从 1946 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每秒运算速度已达 10 亿次。
现在正在研究开发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它们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特别是七十年代卫星计算机问世以来,由于它价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速度。
6、数字控制和数字测量也在不断大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数字控制机床和“自适应”数字控制机床相继出现。
目前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几十台乃至上百台数字控制机床进行集中控制(所谓“群控”)也已经实现。 在工业上晶体闸流管(即可控硅)也获得广泛应用,使半导体技术进入了强电领域。
7、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如空间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微波应用等),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这变革性的推动作用。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影响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安危;也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2.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不要求太长,300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ENIAC问世以来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异常迅速.迄今为止,它的发展大致已经了下列四代.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
3.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作文
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华民族一直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科技也曾为人类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古代,有着祖冲之领先世界一千年的推算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有着东汉末年华佗的“麻沸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科技著作方面有《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世界著名的工程、建筑更是有着都江堰、大运河、赵州桥、长城、故宫等无数杰作。这一切历史成就无不证明着中国科技在古代远超西方国家。
事实也确实如此,西方国家在1620年前后科学技术方面才赶上中国。此后,中国甚至落后于西方国家。
产生如此大的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明清两朝的文字狱、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皇帝骄傲自满,自称天朝皇帝,使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而此时,欧洲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从此,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一蹶不振,逐渐沉沦,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而19世纪中叶,中国终于出现了寻求中国救国真理的人。1905年,中国废除了已变灰暗的科举制,而改为归国留学生考试。
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留美学生组织的第一个科学团体,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所”,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这些都为中国现在的科学发展做好了准备。中国与外国的科技交流逐渐增加。
新中国终于建立了。一大批海外学子听到消息后无比兴奋,无数人放弃了有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因这些中国人民而迅速发展,虽然这之间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等挫折,但因为邓小平、江泽民等人提出的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的科学技术仍旧迎来美好的春天------太阳能技术的发展,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完成卫星返回的国家,三峡水电站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神舟五、六、七、八、九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这一切都表明:过去的那个文明古国回来了!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努力学习外国科技文化,长大后报效国家。相信这样,中国一定会再次站在世界的顶峰。
4.电子技术发展历史
电子信息战技术比较 日本是世界上电子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着极为强大的基础工业实力。
这导致了日本的军用电子技术的先进。但日本的硬件先进,但软件落后,日本的软件很大程度上依靠美国。
日本的电子工程化水平一般。中国电子工业基础落后,有一些军用电子原器件不能生产或其质量不高或价格太高,影响到中国军事电子技术的发展,同时影响到陆海空军和卫星的电子系统的水平。
但最近几年这个情况有了根本改变。中国电子工业的加工水平达到12英寸,0。
13微米加工技术。现在正在开发自主的90纳米的加工技术。
中国的IC设计发展也很快,已经在开发最具有挑战性的处理器芯片。中国的工程软件设计原来就不在日本之下。
日本的电子战信息战技术还主要依靠美国,LINK11和LINK16是日军的主要信息链路。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整个军事体系是绑在美国的战车上。
离开美国,日本的整个军事体系立即瘫痪。而中国是具备一个完整的军事工业和军事科技体系。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军事技术并不落后于日本,而且更有完整性。而日本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完全在美国的控制之下。
这是日本为什么看起来象一个太监一样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国装备的新一代远程警戒雷达YLC-4 YLC-4雷达是由中国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新一代远程警戒雷达,采用了全固态、全相参、脉冲压缩体制。
雷达的主要战术功能是担任飞行目标的警戒任务,提供目标的距离和方位二维数据,配有测高雷达时能兼顾引导任务;雷达还具有综合其它雷达情报的能力,可以作为局部雷达网中的情报中心,其辅助功能是作为航管一次雷达,为空中交通管制提供目标的位置数据。 2系统组成 YLC-4雷达工作单元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天线车、信号舱、发射方舱和电站。
天线车上装有线源馈电的单弯曲反射面天线,五路转动铰链、询问天线等设备。信号方舱内装有接收机、脉冲压缩和反干扰设备、信号处理机、自动录取和情报综合等设备。
发射方舱内装有集中式固态发射机,高可靠性和大功无源限幅器、询问机等设备。电站由二部电站方舱组成,每个方舱内各装有一部120kW柴油发电机组,二部油机能主、备或并机工作。
3系统设计特点 3。1威力大 该雷达具有大功率口径积,探测距离远,覆盖空域大;天线在仰角上采用超余割平方波束扫描,合理地利用了能量,因而雷达搞 、低空覆盖性能好。
3。2全固态 本雷达采用固态发射机,所以整个雷达都由固态电路组成,具有全固态电路雷达的一切优点,可靠性高、寿命长、易维护等。
3。3优良的抗干性性能 3。
3。1采用全固态、全相参体制,使雷达具有很高的频率稳定度,能快速进行脉组、脉间伪随机和自适应捷变与MTI兼容; 3。
3。2天线低副瓣设计,水平副瓣电平在雷达工作频段内低于-30dB,有利于对抗积极干扰; 3。
3。3自适应DMTI系统有较好的抗地物杂波和抗箔干扰能力,地杂波中的动目标改善因子≥45dB,并能自动的抑制箔条干扰; 3。
3。4采用大时宽-带宽积的线性调频信号,长短脉冲相结合,使近程阻挡小,探测性能好,且雷达信号不易被侦察接收机截获分析。
3。4自动化程度高 雷达回波的录取采用工作、自动两种方式,可对目标进行自动检测、录取,自动完成敌我敌识别和跟踪,具有现代化雷达所共有的自动化性能。
3。5便于雷达联网 雷达能接收和综合4部其它雷达(如测高雷达、补盲雷达等)的数字情报,结合本站情报,组成一个局部的雷达网,对网内情报综合后通过数传接口和微波图传接口,自动传送到情报指挥中心。
。6高可靠设计 本雷达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考虑提高其可靠性,除选用优质的元器件外,还大量采用冗余设计和双工设计。
发射机每个功放机柜由16个相同的功放组件合成输出,即使有两个功放组件出现故障,不会影响整个雷达的威力;功放电源采取并出联输出,即使两部电源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个雷达的威力;接收通道为双通道全双工工作并能自动选择正常通道进行工作;终端录取显示设备是全双一,两台录取显示互为热备份。 雷达全机可靠性指标MTBCF≥500h高的可靠性,有效地保证了雷达优良作战性能充分发挥,大大减少维修停机的时间。
3。7高可维护性 雷达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各系统都进行了维护性设计,可更换单元做到模块化、标准化,一般更换插件或电路模块只需数分钟。
发射、接收、信号处理、脉压与反干扰、录取、显示等分系统都设计有机故障检测设备(BITF)。结构设计保证维修良好的可达性,电讯设计使得可更换单元更换后无需调整就能正常工作,保证了雷达的故障平无论修复时间MTTR≤0。
5h。 3。
8低噪声电站 油机电站采用低噪声设计,大大降低了油机噪声,改善了操作环境。 4系统工作过程 雷达信号产生器产生的线性调频信号经过变频和放大送给发射机,集中式全态发射机输出信号经环流器、转动铰链,由天线向外辐射。
天线为线源馈电的单弯曲发射面天线,在工作频带内均实现低副瓣,仰角上采用超余割平方波束扫描。 射频回波信号在接收机中经放大、混频后送给脉压设备,接收机前的限幅器为大功率无源限幅器,既提高了雷达反异步干扰的能力,又提。
5.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1、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 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 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
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
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 194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4、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 1958 年见诸于世的。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 6mm 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5、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从 1946 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每秒运算速度已达 10 亿次。
现在正在研究开发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它们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特别是七十年代卫星计算机问世以来,由于它价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速度。
6、数字控制和数字测量也在不断大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数字控制机床和“自适应”数字控制机床相继出现。
目前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几十台乃至上百台数字控制机床进行集中控制(所谓“群控”)也已经实现。 在工业上晶体闸流管(即可控硅)也获得广泛应用,使半导体技术进入了强电领域。
7、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如空间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微波应用等),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这变革性的推动作用。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影响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安危;也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6.电子技术的发展动态如何
微电子技术是最近十几年进步最快的一门技术,微电子技术奠定了信息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前提,即大规模集成电路。
在1948 年发明了锗二极管是点接型的,通过平面工艺和光刻技术的引入,1958年第一次将四个晶体管制作在一个硅片上,开创了集成电路的历史。 近十几年光刻技术经历了波长越来越短、控制越来越精密的紫外光、软X射线、电子束、同步辐射光刻若干阶段,线条已经达到0。
08微米的水平。而电路集成度则按线条数平方上升。
由于线宽减少和工艺改进,使得集成电路速度不断提高,同时MOS等低功耗技术的应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性能基本上按照每18个月翻一翻的摩尔定律速度前进。 这就为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创造了基础。
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也是相辅相成的。数字技术由于理论上可以无失真的进行信号复制、传输、处理、压缩、加密,是一种最好的处理方法;同时数字电路结构上又有极大的相似性,特别适合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就为提高信号处理能力和质量及大规模的信息存储创造了可能。
从而使微电子技术极大的带动了数字计算机、数字通信、数字电视、数字控制、数字信号处理等相关数字技术系统的发展。也是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期而遇产生的巨大跨越。
这也被模拟计算机和分立数字电路的短命从反面所证实。 当然,微电子技术的投入也像每18个月翻一翻的摩尔定律速度一样,反映了国力和真正的竞争力。
我们期望国家在这个方面做出战略性的部署,这才是电子信息产业走向主动的根本之路。 大规模并行结构的硬件和并行操作系统问题,例如DSP+CPU、CISC or RISC结构的选择,非同步多线程体系结构的调度等。
现在最好的高端计算机是ASCI Blue Mountain ,其峰值速度为3。 072万亿次。
中国的曙光2000为1000亿次。IBM投入1亿美元,研制的“兰色基因”由100万个并行机组成,峰值为 1000万亿次,预计在2004年完成。
高端计算平台新型算法。高端计算平台将面临大型复杂问题,要解决复杂对象的分解方法,复杂对象内在并行性的研究,对象封装,并行粒度研究,计算对象与密集数据和密集通信的结合等。
网络高端机的体系结构和软件。图灵模型和冯。
诺依曼结构是传统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础。网络高端机的体系结构和软件将突破这一理论。
例如随机延迟多线程控制,网络联合内存调度,预取后存技术,可伸缩资源管理,网络部分失效和性能下降下的软件机制。 这些新的问题的突破可能使网络计算成为新的潮流。
大型、分布、可视化计算是新世纪的方向。可视化计算在基因设计、药物设计、动态系统工程设计中将发挥很大作用。
对高端系统设计和维护来说,能把系统调谐到“峰值”将是一项非常高的综合技术,将使系统的功能提高到常态的十倍。 现在的Inter正如日中天,但是网上阻塞、安全、扩充、迂回资源浪费问题也日趋严重。
Inter是自行生长的网络,有标准的约束使它能迅速蔓延生长,但从全球范围看没有任何规划,必然影响长远的生命。现在提出的“下一代Inter计划” 、“I2、I3、I4”将构成未来网络世界。
未来网络的特点是什么? 强大的专用骨干通信网,已计划中的140亿美圆投入的,连接175个国家、262个登陆点,长度为27万公里光缆成为通信骨干,通信速度达100G/s(现中国所有出口的总和的1000倍)和1000G/s。计划于2003年完成。
网络协调控制技术,实现流量控制、优化路径控制。 网络安全技术,新方法和结构,加密新理论和算法。
大规模网络结构的智能化,——自组织系统、智能系统、智能群体的合作、网上的中文理解和智能活动。 网上海量信息库。
大规模知识网络,——知识表达、网上存储和更新、多平台应用。 未来网上实时点播电视、国际会议、数字图书馆、网上虚拟现实,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在中国将从信息获取型进入网上经营型,这是中国网络生命力的门槛。这需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也要解决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社会信用体系。
如果没有这个转化,中国的网络会由于效益的有限而走向衰落。 2005年计算机外存将为100G,要求新的存储方式和介质。
例如有机介质体全息存储、三维多重体存储、纳米机构存储,还需要研究近场光学中的衍射分辨率、皮秒级读出原理、光电混合处理等技术。预计存储密度可达平方厘米20G的水平,记录层可达100层,读写速度可达400Mb—1G的水平。
大规模存储和高速读出将会从生物技术得到启示,例如人眼作为大规模的并行读出通道,对信息的读出速度超过现有任何高速通道6个以上的数量级。因而对并行通道潜力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发挥到能达到的极限。
信息系统工程将出现很多新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
主要应用于结构与功能设计、教育训练、大规模预测领域。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二维三维交互计算、多维可视化技术、实时交互计算、人类知觉特点及机制、虚拟人体、网络虚拟环境等。
虚拟环境、虚拟战场、虚拟手术、虚拟灾情仿真将成为常规工具。 新控制算法。
现实系统是多变量、无穷维、非线性、结构不确定问题,而且干扰是随机的。成功的控制是困难的,要解决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的优化,安全控。
相关参考
一、求邮件发展的历史电子邮件发展历史电子邮件的诞生据电子邮件的发明人雷.汤姆林森(RayTomlinson)回忆道,电子邮件的诞生是在1971年秋季(确切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当时已经有一种可传输文件
教育技术是在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70年由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向美国国会递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后来经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后形成的一个完整概念。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
电子琴的发展史机械键盘乐器(主要包括风琴、管风琴、乐曲欣赏手风琴等有着悠久的历史。风琴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键盘乐器,它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的风琴曾是简单、朴素的,而且小得可以随身携带,以后逐渐发展得
1.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1958年运城农业学校升格运城农业专科学校1962年运城农业专科学校改建运城农业学校1965年运城农业学校升格运城农业劳动大学1971年运城农业劳动大学改建运城地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简介专业名称:轨道交通信号|铁道信号|电子与信息技术(中级工班)主干课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工基础、电子技术、信号基础、车站信号、区间信号、微机联锁、电信新技术、电
1999三星Aerospace(即后来的三星Techwin)、大宇重工,以及现代宇宙航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韩国航宇工业公司(KAI,KoreaAerospaceIndustries)三星电子
大陆各地研制的高低技术光学军用仪器可说数以干计,当中不乏精品。只是当时的政治动乱,加上发展项目太多、资金不足、战略政策及方针未能有效配合,使中国军用光学设备在1960年中期放慢发展脚步,但仍偶有佳作,
1.求人民版历史高中必修二的电子课本.就是绿色的那本.急需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
1.熊猫,大家知道南京的熊猫吗,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公司和产品吗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具有70多年历史的国有综合性大型电子企业,集现代通信、数字视音频、电子智能系统、电子装备、电子制造等多个产业于一体
年份标志性产品实现了的多媒体技术1986交互式紧凑光盘系统CD-I将多种媒体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650MB的只读光盘上,使用户可交互地读取光盘中的内容。1987交互式数字视频系统-DVIDVI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