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融合

Posted 民族

篇首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融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融合

1.北朝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条件及表现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以北的哪些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原地区迁移?到西晋时,出现了什么情况?(有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向中原地区迁移.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劳动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但是,他们同时遭受汉族官僚地主的压迫,历尽苦难.西晋末年,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匈奴的一支武装还灭了西晋.)2、西晋灭亡后,南北各出现哪些政权?史称什么?(此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317年,西晋皇族逃到江南建立新的政权,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夺得政权,江南先后经历四个朝代的更替,史称“南朝”.)过渡置疑:黄河流域“十六国”最后演变成什么朝代?他们的活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指导学生阅读106-107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思考回答: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个世纪?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5世纪,鲜卑族,民族融合)2、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服装上的表现如何?(南朝的汉族乐手穿上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裤褶服”,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穿上了汉族服装.)这说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指导学生阅读107-108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文、“文献资料·《魏书》摘录”、“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等,思考回答: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指导学生阅读107-108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 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思考回答:1、请你找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六个关键词.(汉语、服饰、姓氏、联姻、官制律令、礼法风气)2、组织学生根据108页“动脑筋”: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帝多用“孝”字作为谥号,这是为什么?(北魏孝文帝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3、根据109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北魏孝文帝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A、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文明太后的教育和汉族文化的影响,立志改革,胸怀宽广,日后 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而那些没有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就反对迁都洛阳,反对学习汉族文化,终究成不了大事.B、但是,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就是当时已经形成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自从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黄河流域以北的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同汉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生活上日益接近,互相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就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条件.)。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如下五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是春秋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由于各族交流频繁,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在此基础上,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与汉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在中原政治舞台上登场,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离散聚合的动乱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但是客观上却促进了民族交流和游牧民族的汉化进程。南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五族内迁黄河流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族消失,完全的汉文化。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是隋唐时期 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对内对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流得到新的发展。 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内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统治者担任。唐政府对被征服部落民族首领册封很多。建立了众多羁縻程度不同的羁縻州护府。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民族融合是宋元时期 其中元代更为突出。元朝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由于元朝地域大国家非常强盛,民族交往自然密切,虽然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但客观上加强了民族交流的历史趋势,这一时期,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结果是大量的游牧民族融于汉族。中国历史上第五次民族融合是明清时期,其中手段包括顺治册封西藏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清朝行政管辖促进民族融合主要是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促进民族融合。

相关参考

长江流域因此而得到开发

魏晋南北朝的特点是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就跟春秋战国似的,诸侯割据战争和民族融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融合的高潮,因为越乱的时候越容易融合。第一点,六朝的时候,江南农业的迅速开发。六朝,指的是三

大辽制度创新促进胡汉融合,不但改变自身国运,也奠定了中国疆域

公元907年,在大唐灭亡的同时,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到了公元916年,阿保机始建年号,国号称为「”契丹”,四十年后阿保机的儿子把国号改为辽。大辽作为中国历史上纵贯五代与北宋的少数民族政

以汉民族为主的华夏各民族的融合

  这其中似乎有一个悖论,民族的融合是以征战为前提的,没有征战,谈不上不同的民族走到一起。只有走到一起,面对面地交织着爱恨情仇,最后才有相互了解、相互吸引、相互吸收,然后才有华夏各民族的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其经济为何能一直向前发展

南下大开荒魏晋南北朝的特点是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就跟春秋战国似的,诸侯割据战争和民族融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融合的高潮,因为越乱的时候越容易融合。第一点,六朝的时候,江南农业的迅速开发。六朝

历史上军垦

一、什么是军垦文化军垦文化依据文化的定义概括,是指人民军队的军队文化和多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大融合文化,是依军队文化为背景而又有别于军队文化的、融合多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种文化。军垦文化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

古墙的历史

1.谁有古墙的资料古墙(中国长城与民族融合)【内容简介】本书以图文的形式讲述历代长城的修建与中华民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民族融合与民族发展,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

融合碑帖,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拙巧无痕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姑苏府昆山人,有名思惟家、史学家、说话学家、书法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在书法上,顾炎武是董其昌的入室学生,走董派路线。其书法融合了碑本,笔致秀气中

融合碑帖,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拙巧无痕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姑苏府昆山人,有名思惟家、史学家、说话学家、书法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在书法上,顾炎武是董其昌的入室学生,走董派路线。其书法融合了碑本,笔致秀气中

文化融合,从“汉文化”向“中华文化”的演进

公元316年,仅仅创立了51年的西晋王朝覆灭,华夏大地的北方起头迎来新的统治者:游牧民族。在这片地盘上持续了百余年的动荡也拉开了帷幕。对于这个时期的通俗公民来说,承受的无疑是油煎火燎的疼痛。但这些前辈

文化融合,从“汉文化”向“中华文化”的演进

公元316年,仅仅创立了51年的西晋王朝覆灭,华夏大地的北方起头迎来新的统治者:游牧民族。在这片地盘上持续了百余年的动荡也拉开了帷幕。对于这个时期的通俗公民来说,承受的无疑是油煎火燎的疼痛。但这些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