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历史变迁
Posted 千米
篇首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温州的历史变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温州的历史变迁
1.温州的历史变迁
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隶扬州,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因地在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四季温和湿润,故名温州。
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民国3年(1914)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21年(1932)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37年(1948)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第五专员公署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后称温州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温州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温州市古为瓯越地,也称东瓯,又称欧城。瓯为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并制作陶器。西汉初年建为东瓯国,流经温州的河流叫瓯江。温州别名斗城、白鹿城。温州古城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温州府志》载,当年建城时,太守郭璞登上西山,了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饶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他仿照北斗星体位置,围绕诸山筑城,故称斗城。传说在筑城时,有只白鹿衔花疾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作一团样云冉冉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一片鸟语花香。人们为取吉利,称为白鹿城或鹿城。
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2001年7月7日国函〔2001〕84号批准)(2001年8月20日浙政发〔2001〕51号通知),温州市从2001年8月21日起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一、1.将瓯海区的藤桥镇、上戍乡、临江镇、双潮乡、岙底乡和梧埏镇的划龙桥村、上田村、鱼鳞浃村、前网村划归鹿城区管辖;2.将龙湾区蒲州镇的蒲州村和上蒲州村划归鹿城区管辖;3.将永嘉县的七都镇和桥下镇的中央涂居委会划归鹿城区管辖。二、1.将瓯海区的永中镇、灵昆镇、天河镇、沙城镇划归龙湾区管辖;2.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委会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归龙湾区管辖;3.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三、1.将瑞安市的仙岩镇、丽岙镇划归瓯海区管辖;2.瓯海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景山街道迁至娄桥镇。四、行政区划调整后: 温州市区的总面积由1082平方千米增至1187.9平方千米,总人口由119.23万增至129.64万。 鹿城区面积从104平方千米增到294.38平方千米,人口从51.68万增到60.03万。 龙湾区面积从61平方千米增到279.02平方千米,人口从8.93增到29.77万。 瓯海区面积从917平方千米减到614.5平方千米,人口从58.62万减到37.84万。
2001年,全市面积11784平方千米,总人口7 388 0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 341 348人,辖13街道、129个镇(其中2个民族镇)、147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558个居委会、6116个村委会。
参考资料:
2.温州的历史变迁的起源
北宋
徽宗大观三年(1109)永嘉吴表臣(1084—1150),字正仲,荆溪上湖即今西溪吴宅村人。与兄鼎臣同登进士第,初任通州司理参军。北宋灭亡前夕,吴表臣回老家避乱。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高宗赵构自扬州南逃温州,经御史中丞赵鼎(后为丞相)推荐,吴表臣再度出仕,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四月间从高宗到越州(今绍兴市),调任右正言,不久,以病请求外任,以直秘阁学士知信州。绍兴元年(1131)被召为司勋郎中,迁左司谏。秦桧复相后,吴表臣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绍兴十年(1140),秦桧令吴担任使者,去和金议定地界,并指着政事堂(丞相议事之处)曰:“归来可坐此。”遭吴拒绝。吴表臣不依附权贵的刚直行为,为世人所赞扬。绍兴十一年(1141)与秦桧意见不合被罢官。不久,又起用为婺州知州,当地大水灾,先发常平仓救济,后再报告朝廷,颇得人心。因政绩考核优良,任敷文阁待制,任满即请求奉祠,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家闲居数年,后移居温州校场巷(今蛟翔巷),晚号湛然居士。绍兴二十年(1150)病卒于家。《宋史》对吴表臣的评价为“议论谠直,刚严鲠峭,不惑异说,不畏强御。”最后还用谚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信哉!”作为结语。
徽宗政和二年(1112)平阳陈桷(1091—1154),原名纬,又名庆隆,字季壬,一作季任,号存隆,蒲城即今苍南蒲城乡人。殿试第三名中探花,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历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尚书虞部员外郎,进为礼部郎中。政和七年(1117)任提点福建路刑狱。绍兴三年(1133)被召为佥部员外郎,升郎中,除太常少卿。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五年至九年,历任泉州知州、两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转运副使。每到任,即检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见。绍兴十年至十四年(1140—1144)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秦桧为相,被罢官。不久,改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1145)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连年兵火,户数已减至承平时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有增无减。陈桷请重行减免,深得民心。未几,又值汉水泛滥,田园淹没,庐舍飘荡。陈桷年已50岁,仍率领兵民修筑堤岸,平息水患。十六年(1146),以疾乞祠,复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二十四年(1154),改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未至而卒。著有《无相居士文集》16卷,已佚。陈氏身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一门五代显宦,三世见于《宋元学案》,为温郡世家。
是年,永嘉薛弼(1088—1150),字直老,登进士第。曾知虔州、黄州、福州、广州,擢敷文阁待制。
是年,永嘉娄寅亮(约1092—约1166),字陟明,登进士第。初授州仪曹掾。靖康元年(1126)调越州税院,后任上虞县丞。曾两次上疏论社稷大计,深为宋高宗赏识,擢为监察御史。后被时相秦桧所忌,以莫须有罪罢官(又传被谴还乡,激江水暴涨,父子同殁于大水)。陈傅良在《奏乞褒录傅察、宗泽、娄寅亮子孙札子》中,赞扬娄寅亮“敢建大议”,今应列“褒崇之典”,“以广恩惠,以劝忠力”。《宋史》有传。
是年,薛良贵字贵全,初名天球,登进士第。历任光州、复州知州,终朝奉大夫,赠通奉大夫。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军南下,瑞安知县王公济招募乡兵,把守环县关隘。薛良贵尝与兄薛良显率乡兵控要害,抵挡义军进攻。薛良贵早岁入太学,元符间(1098—1100)因上书议论朝政,被取消学籍,改今名。
3.温州从早年到今天的历史演变
约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温州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0余处,出土有石犁、石镰、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镞、石网坠、石矛及纺轮等劳动工具。尚有夹炭陶片和夹粗沙陶片,先民从事渔猎和耕作,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国,杀越王无疆.越部分族迁东瓯定居。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划天下为36郡,温州地属闽中郡。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处州析置温州,这是温州得名的开始
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
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1981年9月12日,析原温州市郊区置瓯海县。
1984年1月,市郊区6个乡划归城区,称鹿城区。
1984月2日,划市郊状元镇、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二村建龙湾区。
1987年4月18日,改瑞安县为瑞安市(县级)。
1992年3月9日,改瓯海县为区。
1993年9月18日,改乐清县为乐清市(县级)。
2015年,《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5]122号):同意撤销洞头县,设立温州市洞头区,将温州市龙湾区灵昆街道划归洞头区管辖,以原洞头县和龙湾区灵昆街道的行政区域为洞头区的行政区域。洞头区人民政府驻北岙街道县前路12号。[2]
2016年4月22日,温州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温州的历史变迁
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隶扬州,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
因地在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四季温和湿润,故名温州。 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
民国3年(1914)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21年(1932)建立行政督察区。
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37年(1948)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第五专员公署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后称温州专员公署。
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温州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温州市古为瓯越地,也称东瓯,又称欧城。
瓯为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并制作陶器。
西汉初年建为东瓯国,流经温州的河流叫瓯江。温州别名斗城、白鹿城。
温州古城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温州府志》载,当年建城时,太守郭璞登上西山,了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饶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
于是他仿照北斗星体位置,围绕诸山筑城,故称斗城。传说在筑城时,有只白鹿衔花疾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作一团样云冉冉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一片鸟语花香。
人们为取吉利,称为白鹿城或鹿城。 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2001年7月7日国函〔2001〕84号批准)(2001年8月20日浙政发〔2001〕51号通知),温州市从2001年8月21日起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一、1.将瓯海区的藤桥镇、上戍乡、临江镇、双潮乡、岙底乡和梧埏镇的划龙桥村、上田村、鱼鳞浃村、前网村划归鹿城区管辖;2.将龙湾区蒲州镇的蒲州村和上蒲州村划归鹿城区管辖;3.将永嘉县的七都镇和桥下镇的中央涂居委会划归鹿城区管辖。
二、1.将瓯海区的永中镇、灵昆镇、天河镇、沙城镇划归龙湾区管辖;2.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委会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归龙湾区管辖;3.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三、1.将瑞安市的仙岩镇、丽岙镇划归瓯海区管辖;2.瓯海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景山街道迁至娄桥镇。
四、行政区划调整后: 温州市区的总面积由1082平方千米增至1187.9平方千米,总人口由119.23万增至129.64万。 鹿城区面积从104平方千米增到294.38平方千米,人口从51.68万增到60.03万。
龙湾区面积从61平方千米增到279.02平方千米,人口从8.93增到29.77万。 瓯海区面积从917平方千米减到614.5平方千米,人口从58.62万减到37.84万。
2001年,全市面积11784平方千米,总人口7 388 0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 341 348人,辖13街道、129个镇(其中2个民族镇)、147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558个居委会、6116个村委会。参考资料:://xzqh/quhua/33zj/03wenzhou.。
5.关于温州城区的演变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谢了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闽北,浙江省第三大城市,是浙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浙南经济圈中的城市,1984年国务院公布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温州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古城。历史上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旧城、永宁县新城、永嘉郡城。
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因此,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物鼎盛,风光秀丽,“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 历史上的温州是浙南重要商埠,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从三国东吴时起,温州的手工业、蚕桑业和陶瓷业已相当发达。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
当时人们就有结伙出去打工和雇人做工的用法。北宋咸丰二年,温州被辟为对外贸易口岸,与日本、高丽、希腊都有商船来往。
同时与国内各地的商业往来更加频繁,温州人远到广东,福建经营,近至宁波、杭州做生意。 历史悠久的发达商业经济,使温州人自古就形成了强烈的商品意识和观念,这种思想促成了温州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本抑末”的概念根深蒂固,并把“重本抑末”作为基本政策,使之制度化、观念化,成为此后2000多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策观念。南宋温州的永嘉学派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提倡“事功利”的思想,反对当时理学家脱离实际地高谈理性,无补时艰,旗帜鲜明倡导“经世致用”思想,认为应该“义利双行”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认为讲究功利是很正常、应该的事,无可厚非。
永嘉学派的“事功利”观点,为温州形成今天浓重的商业氛围及发达的商品经济,提供了传统的思想内核,在客观上为温州经济地位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温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促成了温州“其货纤靡,其人善贾”的传统。清末,温州著名学者“东瓯三杰”提出“齐商力,捷商径,固商人,明商法”,进一步为瓯越文化的形成作出贡献。
瓯越文化的形成与温州的地理位置和永嘉学派“事功利”思想密不可分。 正是因为温州是一个沿海港口的城市,提倡“事功利”,并且“其货纤靡,其人善贾”,所以才为城市招揽了大批的商机,使得城市在与外界不断的物质交换中发展和壮大起来,并且形成了兼具本土文化、海洋文化和移民文化特征的 瓯越文化。
温州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现有雁荡山、楠溪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温州市区有号称“鹿城九山”的松台、郭公、海坛、华盖、积谷、巽吉、仁王、黄土、灵宫九座小山,相互环列。
几座山峰排列大致成北斗七星形状,故又名“斗城”。 温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进 温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进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
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古代——民国初期 这一阶段是温州城市形成的阶段。温州曾先后为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
自晋太宁元年(323年)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卜城,析临海郡南部地置永嘉郡,筑郡城,构成今天温州城市空间结构的雏形。 第二阶段 民国晚期——七十年代。
这一时期温州城市发展比较缓慢,有所停滞,温州的一些古代遗迹在这段时期内遭到破坏。并且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密度加大,城区的旧有风貌损失殆尽。
至70年代末,旧城区内所有街巷小河全部填塞,“楼台俯舟楫,水巷小桥多”的景象从人们的城市生活中逐浙消失了,并且在这段时期的建设项目中,很难找到具有温州地域特色的城市建设作品,城市风貌失多补少。 第三阶段 七十年代后期至现在。
这一时期,由于中央政府改革开改政策的原因,温州在全国的知名度日见提升。温州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商业契机前,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走出一条新路,创造出著名的“温州模式”。
活跃的市场大大推动了温州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旧城改建与新区开发同时推进,大大地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但在建设的过程中,地域特色依然没有在新的建筑物质实体中表现出来,旧城内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城市水系受到侵扰,文化名城前景堪忧。
在经济迅猛发展、城市结构急剧变化的今天,如何有效地运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针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以更好地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提出有效的指导,维护城市地域性特征和历史特色,优美城市环境,进行城市持续性更新、更具现实意义。 温州古城区与五马街区 温州古城区 温州古城历史悠久,风貌独具特色。
古城系我国晋代著名训古学家郭璞选址,规划营建,根据倚江、负山、通水和东庙、南市、西居、北埠的原则进行布局,是古代天人合一整体思维和“以象制器”创作方法的结晶。同时,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郡,温州市域范围内尚有大量的富有价值的文物古迹,流传着众多的名人轶事和民风民俗,共同构成了温州独特的风貌特色。
温州历史上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旧城、永宁县新城、永嘉郡城,选址采取倚江、负山、通水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城址和风格一千六百年保持不变,当属罕见实例。
叶适在《永嘉开河记》里提到宋前温州的。
6.温州传统文化的变迁
温州文化是海洋文化与农业文化的混合物
费孝通先生说温州地区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是石刻、竹编、弹棉、箍桶、裁缝、理发、厨师等百工手艺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家,养家立业。这些飘泊异地的手艺人和商贩同居家耕地的农家女结合,是艺商与农业的结合。这是温州模式的灵魂,从而有异于苏南模式。然而,温州的商业为什么繁荣?从温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看,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和瓯江下游,自古以来,既是传统农业生产大为发展的地区,又是一个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温州这种区域性的商业特征,跟大海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温州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海洋文化。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海地区较之内地优先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凭借发达的海上运输。北宋时期,温州就已经是一个工商业繁荣、海上交通、贸易发达的城市,为全国11个造船中心之一,北宋末年,温州造船的岁额达六百艘,与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同居全国首位。这种情况提供了温州人漂洋过海的方便,一些温州商人随贸易商船去国外经商;有的则客居那里经商。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就有温州人移居海外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人纷纷飘洋过海到日本、东南亚、欧海诸国经商谋生,到建国前就有华侨3.8万人。海上交通的发达给了温州人外出谋生的机会,也逐渐铸造了温州人四海为家,喜欢闯荡的个性,这是温州人精神中最深刻的根源。
但基本上,温州古城是个传统化、乡村化的城市。自宋代始,江南因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不愿受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人民大量南下,“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温州人口也急剧增加。至南宋中期的淳熙年间温州人口则骤增至九十多万人。垦田面积大大超过前代,亩产增加,“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传统农业血缘、地缘等乡土关系所形成的惯例、习俗对温州经济与人民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给温州模式家族制特色的形成设下了伏笔。
大海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孕育了独特的温州模式。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温州人隐藏着的闯荡冲动不曾熄灭过,而在温州农村,尤其是东部平原沿江沿海地带,在制度的灰色区域内,积淀巳久的小商品意识,经商冲动,以及农村中孕含着的市场因素一下子焕发出来。正如金祥荣、朱希伟所言,温州的商业文化与传统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裂痕,一旦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刚性有所松动,便会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形成对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背离”,这是温州推行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温州小商品从一开始就绕开当时计划经济严格的产品范围,以市场为起点和归宿,市场和商品相互刺激,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温州模式不是产生于城市中心,而是在温州广大农村城镇产生的。
7.温州的发展与历史
概述
温州位于中国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属的地级市,为沿海港口城市,简称瓯,别称鹿城。拥有面积11784平方千米,辖海域11000平方千米。
中国双拥模范城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锁都 中国鞋都 中国制笔之都 中国皮都 中国低压电器之都
中国教玩具之都 中国合成革之都 中国五金洁具之都
中国汽摩配之都 中国塑编之都 中国纽扣之都 温州风光中国礼品城中国杨梅之乡 中国特产之乡 中国茶叶之乡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中国乌牛早之乡 中国拉链之乡 中国席草之乡 中国泵阀之乡
中国羊栖菜之乡 中国瓯柑之乡 中国马蹄笋之乡 中国四季柚之乡 中国蘑菇之乡 中国紫菜之乡
中国牡蛎之乡 中国泥蚶之乡 中国文蛤之乡 中国花蚶之乡
中国印刷城 中国电器城 中国礼品城 中国男装名城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中国胶鞋名城
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 中国鲨鱼加工基地 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 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
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 中国鞋都女鞋基地 中国不锈钢无缝管生产基地 中国眼镜生产基地
中国精密模具生产基地 中国钻头产业基地 中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
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 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 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 中国数学家之乡
游泳之乡 国际象棋城 武术之乡 中国象棋之乡
温州的”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营经济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画出了一道充满活力的发展轨迹。
▲ 1980年 颁发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 1980年 苍南县金乡镇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改革
▲ 1983年 创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的永嘉桥头纽扣市场
▲ 1984年 由26个农民自愿入股创办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瓯海登山鞋厂
▲ 1984年 集资兴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温州龙港镇
▲ 1986年 全国最早创办由集体、个人集资入股的股份制城市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和东风城市信用社
▲ 1987年 颁布第一个民营企业的地方性规章《温州私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 1987年 颁布第一个关于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性规章《温州市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 1988年 起草中国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桥墩门啤酒厂章程》
▲ 1991年 苍南县农民合股创办以经营专线航班为主的全国首家航运包机公司
▲ 1991年 创办第一个私人跨国农业公司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康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1992年 建设全国第一条股份制铁路金温铁路
▲ 2003年 温州烟具协会赢得中国加入WTO以后的第一个技术贸易壁垒案
▲ 2004年 联合8家民企组建中国第一家无区域限制的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
▲ 2004年 正泰集团作为民营企业第一个获中国企业经营管理领域最高奖“全国质量管理奖”
▲ 2008年 温州市首个大型艺术论坛——《集雅艺术论坛》正式开通并获得国内书画界的一致好评
▲ 2009年 《温州人论坛谈论温州人》正式开通
8.温州古城的历史
古城温州与我国南方各古城的街巷布局基本相同,都保存了唐宋时期“里坊式”的城市布局。在古代,每一条街坊里弄建成之后,此处的主人就自发地给它起个名字,以作标志。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巷弄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探访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这是巷弄名称的实用指代作用。根据初步调查,明清之际,街道起名之后,只是口耳相传,约定俗成而已,直到民国二十年后,温州才开始用文字将街道名称制成标牌,挂在街口要冲,以便行人查询。
温州的地名,具体标出了它在温州城内的地理位置,不仅是温州城的交通脉络,而且还记载了历史的变迁,蕴含着浓郁的文化生活气息,体现着人们的思想和期望。它犹如一座民俗风情博物馆,通过这个窗口,能够看到当年温州人的生活状况,显示着它的社会烙印。
温州古城的许多条街巷,其名称的由来除与古迹、典故、人物有关之外,还有很多与地形、特产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相关,留意这些古朴、幽默、形象的原始地名,的确饶有风趣。至于那些富含故事、名人轶事、风物传说的地名就更是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还有一些因谐音和雅化而变化多端的地名,它们深藏的内涵往往变成了一些“地名之谜”,这就更会引发人们考究的兴趣了。
地名,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一旦确定下来,最好保持长期不变。如果轻易改名,会给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造成障碍。但是,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地名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变迁而演变。因此,凡是通俗、好记、容易口传的名称都保留下来,并沿革至今;凡是抽象、深奥、别扭的地名,则叫不响,也不容易被群众接受,最后只能更改。
例如有些巷弄名称,本来取得比较粗俗,后来一点点逐渐改文雅了,如“鬼神坛”改成了“举人坦”等。这些基本上都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听的字,属谐音转换,而且叫起来与原音又差不多,人们都乐意接受,因而就能流传开来。但如果未经广大群众认可,强加给人们,就不会叫响。如文化大革命时把一些带有明显标语口号式的字眼强安在巷弄名称上,像把“信河街”改名“兴无街”,结果只叫了一时,很快就消逝了。同样,几年前,某市府领导东施效颦,硬是把新建的“信河广场”起名为“星河广场”,老百姓不答应,也一样最终得改过来,这就说明地名并不是随随便便能改的。
也有些地名,其历史沿革的关系意义实际上虽已失去,如“蒲鞋市”已不再卖蒲鞋而变成了居民小区、“瓦市巷”也已成了菜场,但其旧名称却一直还这么叫着,究原因,就因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古城温州,街巷纵横,格局整齐,里坊畅通。但在解放以前,巷弄狭窄、街路不平、车马难行、商肆凋零。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温州城区比解放初扩大了好几倍,环境也变得整洁幽美了。温州不仅新建起许许多多高楼大厦、居民小区,同时也在进行着改造旧街小巷的建设。许多街巷名称虽依然如故,但早已不是旧日模样了。现在的温州,已变得街巷开阔、四通八达、绿树成荫、市井繁荣。
相关参考
1.浙江温州那条街最古老,温州的古巷子,1、朔门街道。朔门街道的老巷子有很多,从二医后面开始直到望江路。其中永宁巷打绳巷,朔门街最为特色,朔门街目前因为经过政府扶持现在商业气息比较浓,如果单单是逛巷子
1.温州历史上的状元乐清自古被称为“东南小邹鲁”,历代名人辈出。从南宋始,共出文科状元1人,进士196人,武科状元1人,进士7人。在近现代史上,这些人的名字不该被遗忘: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著名诗人翁
胡萝卜原产地是哪里胡萝卜简述原产亚洲西部,阿富汗为紫色胡萝卜最早演化中心,栽培历史在2000年以上。10世纪从伊朗传入欧洲大陆,驯化发展成短圆锥桔黄色欧洲生态型。15世纪英国已有栽培,16世纪传入美国
1.2012高三一模历史各区题目与答案已发送,邮箱名是yldc。给你的是压缩包,里面有:2012届宝山区高三一模历史.doc2012届长宁区高三一模历史.doc2012届奉贤区高三一模历史.doc20
1.温州历史名人有哪些王羲之:东晋『书圣』,著有《兰亭集序》。曾任永嘉(今温州)郡守。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创始人,曾任永嘉(今温州)太守。文天祥:南宋爱国诗人及政治家,曾在温州策划抗击元朝军队。陈傅
温州最值得去的十个地方一、印象南塘位于温州市内最有名的城市公园白鹿洲公园与温瑞塘河交界处,南塘风貌加上城市独特的夜景,前有温州第一高楼世贸,左临温州第二高楼置信广场。南塘街上聚集了温州最具特色的餐饮,
灯盏糕是浙江温州的特色名点,一种油炸食品,历史悠久。据说在元末明初刘伯温义军攻温州城的和城内义军联络暗号,为“等斩”糕(意为缚好内蒙古人),温州俗话“等斩”和“灯盏”是同音。另据传清光绪末年,温州人陈
第1天行程途经:温州住宿标准:其他用餐:中餐晚餐洞头仙叠岩半屏山第一天:温州接团,车赴洞头,沿途观赏全国最长的拦海大堤--灵霓海堤(14.5公里)、五岛相连工程(七桥八岛),下午游海滨浴场、炮台园林(
温州江心屿温州雁荡山中雁荡山雁荡山官方网站永嘉楠溪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南麂风景区温州百丈漈风景名胜区泰顺廊桥百岛洞头寨寮溪风景名胜区泰顺氡泉瓯海泽雅*苍南县*炎亭海滨风景区渔寮风景区苍南
温瑞塘河于晋时初成河道。从南朝永嘉郡守谢灵运《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及《游赤石进帆海》诗,可见他曾由此河自温州至仙岩、帆游。唐会昌间(841—846)温州太守韦庸倡疏会昌湖,导汇瞿溪、雄溪、郭溪以及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