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历史
Posted 元年
篇首语: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宜兴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宜兴历史
1.紫砂茶具,典雅精美,气质独特,自明朝以来已有500年的历史,以江
(1)m水=m总-m壶=0.88kg-0.48kg=0.4kg,∵ρ=mV,∴壶的容积:V空=V水=m水ρ水=0.4kg1.0*103kg/m3=4*10-4m3;(2)制作这把茶壶用去的紫砂体积V=V总-V水=5.6*10-4m3-4*10-4m3=1.6*10-4m3;(3)这种材料的密度:ρ=mV=0.48kg1.6*10−4m3=3*103kg/m3.答:(1)这把紫砂壶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10-4m3.(2)制作这把茶壶用去的紫砂体积是1.6*10-4m3.(3)这种紫砂的密度为3*103kg/m3.。
2.宜兴的历史
宜兴市是一座拥有2100余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的名城,素有中国“环保之乡”、“著名陶都”、“教授之乡”的美誉。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腹地、沪宁杭三角几何中心,是江苏省确定重点发展的三级I类新兴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5.73万,下辖21个镇和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近年来,宜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3万元,财政总收入43亿元。综合实力、基本竞争力分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和第9位。宜兴市创模3年,将工作重点放在建材、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上,形成了鲜明的宜兴创模工作特色。
3.宜兴的历史
宜兴 目录·城市概况 ·文化教育 ·旅游资源 ·今日宜兴 城市概况 宜兴市是一座拥有2100余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的名城,素有中国“环保之乡”、“著名陶都”、“教授之乡”的美誉。
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腹地、沪宁杭三角几何中心,是江苏省确定重点发展的三级I类新兴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5.73万,下辖21个镇和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
近年来,宜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3万元,财政总收入43亿元。综合实力、基本竞争力分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和第9位。
宜兴市创模3年,将工作重点放在建材、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上,形成了鲜明的宜兴创模工作特色。 宜兴已有5000多年历史。
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周元王四年(前472)属越。
周显五三十六年(前333)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荆邑司会稽郡,次年改荆邑为阳羡县。
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置义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
民国元年荆溪撤消,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
1953年1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属镇江专区。
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建立宜兴市。
2003年,宜兴有21个镇、1个环保科技工业园,95个居委会,430个行政村;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 文化教育 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
英雄辈出的阳羡山水不仅赋予了宜兴人忠爱的精神,更给了这里的人们聪慧的灵气。 “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门七博士”,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从古到今,宜兴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21位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8000余位教授副教授,“教授之乡”名扬天下。 新中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10人中,就有4位宜兴人。
中国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教育部次长、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出生于小镇的同一条街……这些神奇的巧合,令世人对这片土地惊叹不已。 宜兴人聪慧的灵气,更源于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的勇气。
在绘画、科学、社会等众多领域,无不闪耀着宜兴人高举创新大旗的身影,成为领袖人物和开创者,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旅游资源 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
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
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 在紫砂壶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润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脉。
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
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今日宜兴 2002年,列为中国六大考古发现之首的宜兴骆驼墩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 7000年前,宜兴就已经成为太湖西部地区的中心部落。宜兴从晋朝设置义兴郡,作为太湖西线最大的城市,曾历时千年之久。
今天的宜兴,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三级一类新兴中心城市,名列2005年中国百强县市竞争力第9位,长三角37个县级市综合竞争力第7位,在长三角浪潮的澎湃中,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环保产业科技园,以及省级宜兴经济开发区、省级陶瓷工业园和官林、高塍等5个工业集中区的建立;电线电缆、环保设备、精细化工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绘就了宜兴产业发展的灿烂星空,奠定了腾飞发展的坚实基础。2006年,宜兴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随着国际资本产业正向长三角加快转移,国家对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规划启动,杭宁城市带崛起战略构。
4.宜兴的历史简介
宜兴简称宜。
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置阳羡县,属会稽郡。
东汉顺帝四年(公元129年)改属吴郡。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以表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之功,设义兴郡,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六县。
隋废郡,改为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避讳,取“义者宜也”之义改名宜兴县,仍属常州。
元初升宜兴府,元贞元年(1295年)立宜兴州,属常州路。明复称宜兴县,属常州府。
清雍正三年(1725年),分置宜兴、荆溪二县,1912年省荆溪县入宜兴县。1914—1927年属苏常道。
1949年属苏南行署区常州专区,1953年1月26日属江苏省苏州专区,1956年2月17日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
5.宜兴的历史简介
在宜兴湖洑镇灵谷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宜兴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
7000年前左右,宜兴地区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骆驼墩类型文化”。 5000年前,以制玉和原始宗教为特征的良渚文化在本地获得了较大发展。
商代时期,以几何印纹陶和原始青瓷为代表的“广富林文化”在此流传。 西周时代至春秋末期,宜兴属吴国。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出兵灭吴,宜兴改属越国,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国兴兵灭越,宜兴改属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推广郡县制,公元前221年,宜兴正式立县,定名为阳羡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阳羡县令尹灵常因功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为阳羡侯,阳羡县改称为阳羡侯国,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复称阳羡县。东汉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阳羡县城一度南迁荆南山下(今铜官山风景区附近)。
三国·吴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在荆溪河(今蛟河)畔重建阳羡县城,从此奠定了后来宜兴县城的空间位臵和发展格局。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阳羡人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平定叛乱,因功封威武将军、吴兴太守、乌程侯,朝廷又特为之设“义兴郡”,郡治在原阳羡县城,下辖义乡、国山、临津、阳羡、平陵、永世六县。
到南朝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又增臵绥安县归义兴郡管辖,至此,宜兴达到了历史上行政管辖范围最为广大的时期,地跨约包括今常州、无锡、湖州、宣城等地的部分地区。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义兴郡,将阳羡、国山、临津三县合并为义兴县,属常州。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义兴县被分臵为阳羡、临津二县,并在此臵鹅州,县城改为州府,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鹅州又改称南兴州,次年撤州复称义兴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属常州。
南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宜兴一度改称南兴军。 元代,宜兴县几度改设州府,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宜兴县。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析宜兴县为宜兴、荆溪二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两县重新合并为宜兴县。
1949年4月,宜兴县属华东军政委员会苏南行政公署政区。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
1983年起属于无锡市。 1988年1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扩展资料 旅游资源 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
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
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在紫砂壶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润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脉。
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
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宜兴。
6.江苏宜兴“宜兴”名字的由来和宜兴的历史
我来当导游
嘿!游客们,大家好,我想你们介绍一下,我是旅游社的一名导游。今天我你们去美丽的风景区——竹海公园。
一路上,小草在向我们打招呼,花儿在向我招手。汽车大约行了二十分钟的路程,这就到了目的地。
好了,游客们,我们现在就到了竹海公园。我们大家都应该知道,宜兴盛产毛竹,自古就有“竹的海洋之称。”我们沿着一条条蜿蜒的小道,不一会儿就到了竹林,一棵棵亭亭玉立的竹子,遮住了阳光,空气十分清新,人走进竹林仿佛到了一个“凉爽的世界”
其实,竹笋还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呢!它富含大量富有活性的维生素,常吃竹笋不仅能促进肠壁的蠕动,增进海化腺的分泌,而且把胃肠中的有毒物质吸附带走,减少有毒物质的积留和吸收,防止胃肠癌症的发生。其次,竹子还可以用来做扁担, 板凳,笔筒,竹筒……
大家应该都欣赏好了吧!我们大家往前看,那阵阵的“叮咚”的溪流声伴随着风竹叶的“沙沙”声,再加上鸟儿一阵阵清脆的叫声,奏成了一曲每秒有动听的歌曲。“真是太美了!”一个游客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也许真的是林中美丽的景色太令人遐思了。
这就是竹海的风景,我想大家一定回味无穷吧,欢迎更多的游客到我们家乡——宜兴欣赏这美丽的景观。
7.宜兴的历史沿革
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县,改荆邑为阳羡县。
西晋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310年),朝廷为表彰周玘(周处长子)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属扬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称义兴县,属常州。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属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1912年)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
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8.宜兴的历史
宜兴 目录·城市概况 ·文化教育 ·旅游资源 ·今日宜兴 城市概况 宜兴市是一座拥有2100余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的名城,素有中国“环保之乡”、“著名陶都”、“教授之乡”的美誉。
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腹地、沪宁杭三角几何中心,是江苏省确定重点发展的三级I类新兴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5.73万,下辖21个镇和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
近年来,宜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3万元,财政总收入43亿元。综合实力、基本竞争力分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和第9位。
宜兴市创模3年,将工作重点放在建材、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上,形成了鲜明的宜兴创模工作特色。 宜兴已有5000多年历史。
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周元王四年(前472)属越。
周显五三十六年(前333)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荆邑司会稽郡,次年改荆邑为阳羡县。
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置义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
民国元年荆溪撤消,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
1953年1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属镇江专区。
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建立宜兴市。
2003年,宜兴有21个镇、1个环保科技工业园,95个居委会,430个行政村;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 文化教育 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
英雄辈出的阳羡山水不仅赋予了宜兴人忠爱的精神,更给了这里的人们聪慧的灵气。 “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门七博士”,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从古到今,宜兴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21位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8000余位教授副教授,“教授之乡”名扬天下。 新中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10人中,就有4位宜兴人。
中国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教育部次长、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出生于小镇的同一条街……这些神奇的巧合,令世人对这片土地惊叹不已。 宜兴人聪慧的灵气,更源于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的勇气。
在绘画、科学、社会等众多领域,无不闪耀着宜兴人高举创新大旗的身影,成为领袖人物和开创者,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旅游资源 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
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
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 在紫砂壶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润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脉。
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
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今日宜兴 2002年,列为中国六大考古发现之首的宜兴骆驼墩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 7000年前,宜兴就已经成为太湖西部地区的中心部落。宜兴从晋朝设置义兴郡,作为太湖西线最大的城市,曾历时千年之久。
今天的宜兴,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三级一类新兴中心城市,名列2005年中国百强县市竞争力第9位,长三角37个县级市综合竞争力第7位,在长三角浪潮的澎湃中,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环保产业科技园,以及省级宜兴经济开发区、省级陶瓷工业园和官林、高塍等5个工业集中区的建立;电线电缆、环保设备、精细化工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绘就了宜兴产业发展的灿烂星空,奠定了腾飞发展的坚实基础。2006年,宜兴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随着国际资本产业正向长三角加快转移,国家对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规划启动。
9.宜兴有着什么样的陶文化历史
作为著名的“宜陶之地”,几千年来,宜兴人一直和陶为伴,以陶为生C3宜兴境内已经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当时制陶技艺的水平,已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到了战国时期,宜兴陶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少在东汉前,已成功烧制出釉陶。 到了唐代,宜兴陶瓷开始使用龙窑烧制,这是非常显著的技术进步。
及至宋代,由于商业经济繁荣,全国范围内的陶瓷业都极为发达,各地名窑迭出,宜兴窑中的紫砂陶,可能就在这时开始烧制。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宜兴羊角山古窑 遗址发现了大量紫砂陶残器。
经南京大学历 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属北 宋时期。 而早在1966年,考古工作者在南 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了一把紫砂海棠式提梁大壶,其紫 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紫砂残器 的拼复件相对比,几乎完全一脉相承。
明清时代,宜兴的制陶业已发展到“家 家做还,村村有窑,遍地是陶”的地步。 清 代大词人陈维崧有诗写道:“百锤家家哀玉 响,青窑处处画溪烟。”
数千年的传承,使 宜兴形成了以紫砂器为主流的制陶产业和由 此而产生的陶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陶都”。
10.宜兴历史,求解
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县,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惠帝太安二年至怀帝永嘉四年(303年~310年),朝廷为表彰周玘(周处长子)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属扬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属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26日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17日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与浙、皖三省交界。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下设14个镇、4个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宜兴盛产陶瓷,被誉为“陶的古都”。已有近七千年的制陶历史。集保健实用、艺术鉴赏于一体的紫砂茶具名扬四海。与紫砂媲美的均陶、精陶、青瓷、彩陶巧夺天工。2009年,“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进一步扩大了宜兴陶瓷的影响,巩固了“陶都宜兴”的地位。宜兴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被誉为“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是江苏省重要的茶叶、毛竹、板栗、百合产地。宜兴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宜兴“阳羡雪牙”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宜兴毛竹生长纵横八百里,连绵几十万亩。“宜兴竹海风景区”中心面积一万亩,有“华东第一竹海”、“太湖第一源”、“苏南第一峰”的美称。太湖渎区的宜兴百合,素有“太湖之参”的美誉。
宜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秦代建县已2200多年。历史的星空闪耀着许多宜兴名人的光彩。古代出过10个宰相、4个状元、380多个进士,现代有24名两院院士,在全球各地分布着1万多名宜兴籍教授,堪称“教授之乡”。2009年,宜兴跻身“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行列,“科教兴市”战略使古老的宜兴永葆青春。
宜兴是经贸发达的工业基地。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全国经济百强县前茅。既形成机电、化工、轻纺、冶金等门类的工业体系,又形成环保、新能源、电线电缆等在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青睐宜兴,纷至宜兴落户。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全省第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
宜兴是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民间梁山伯祝英台之乡” 。近年来,宜兴围绕“中国陶都、生态宜兴”的城市定位,加快实施“旅游振兴”战略。以善卷洞风景区、竹海风景区、龙背山森林公园、宜园、陶祖圣境风景区等5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为核心、近20个独立景点为补充、四通八达的旅游干线相连接的全新版图基本形成,旅游开发和接待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009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85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2009年,宜兴在危机之年谱写了精彩的篇章。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第6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0.2亿元,可比价增长15.7%;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03.9亿元,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亿元,增长18.1%,其中税收占比名列全省前茅;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幅在苏锡常地区双双位列第一。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239元和11210元,分别增长12%和10%,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当选为“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随着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各项事业继续蓬勃向前,宜兴正致力打造转型发展最快、功能布局最优、城市品质最佳、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环境优化增长最领先、人民群众幸福感最强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最适合人居、环境最好、发展最协调的地方”。
相关参考
宜兴竹海风景区位于苏、浙、皖三省之界,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无锡旅游十八景及宜兴十佳景点之一。 宜兴盛产竹,自古有“竹的海
【地理位置】 宜兴市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东面太湖水面与苏州太湖水面相连,东南临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
宜兴周边是武进、金坛、溧阳、安徽广德、浙江长兴还有太湖,大家心目中那些苏南强县,跟宜兴完全搭不着边。苏南分西南和东南,宜兴地处苏西南,太湖西岸,除了会遭受太湖水患,还有宜溧山脉的大片山地。这里不是苏东
1.紫砂壶的历史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
沈氏有南北二望族,一发详于河南,称为周系;一发祥于南京吴兴,称汉系。沈姓汉系名“宜兴堂”(今浙江吴兴县)。汉系宜兴始祖沈荣昌(周系六十七世,又是汉系一世)的裔孙沈启承,南宋高宗绍兴间进士,官福建汀州府
1.世界历史上,秃顶的名人有哪些蒋介石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
今天的江苏宜兴市在清朝年间属于常州府。在宜兴乡下有一村妇,既淫且荡,丈夫却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此妇淫荡成性,自然对老实的丈夫百般地不满意,整天将他当佣人呼来唤去,而与邻里的恶少无赖们则无时不打情骂俏,
今日人物8月29日,吴冠中、罗登贤,那些出生和去世的名人大家
[生]100年前,1919年8月29日:data-filtered="filtered"著名画家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吴冠中20世纪中国现代中国画代表性画家之一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绘
蒋碧微(1899-1978)女,江苏宜兴人,一作碧薇,原名堂珍,字书楣,早年随父蒋梅笙到上海,1917年冲破封建礼教,与徐悲鸿结合后赴日,又去法国,在法国结识张道藩。后与徐悲鸿离异,1946年回南,得张道藩助选为“国大代表”...
蒋碧微(1899-1978)女,江苏宜兴人,一作碧薇,原名堂珍,字书楣,早年随父蒋梅笙到上海,1917年冲破封建礼教,与徐悲鸿结合后赴日,又去法国,在法国结识张道藩。后与徐悲鸿离异,1946年回南,得张道藩助选为“国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