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历史变迁
Posted 绥远
篇首语: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内蒙古的历史变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蒙古的历史变迁
1.呼和浩特历史的变迁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译成汉语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和浩特简称“青城”。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这里还被誉为“中国乳都”、“北方药都”。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呼和浩特在建城时,明朝政府曾派人来这里帮助烧砖,当时烧出的都是青砖,用青砖盖起来的城市远远望去泛着青色,所以把它叫做“青城”;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呼和浩特南临黄河、北依阴山,阴山又称之为大青山,所以呼和浩特就因北面的青山而得名“青城”。
历史上的呼和浩特主要有新城和旧城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座城市大部分修建于明清之际,呼和浩特的旧城史称“归化城”,是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首领阿拉坦汗主持修建的,关于阿拉坦汗修建呼和浩特,在当地有许多传说,它印证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开拓了呼和浩特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16世纪初,也就是明朝时期,蒙古族著名的领袖阿拉坦汗率部驻牧在丰州滩,并把这一地区改称“土默川”。
公元1579年(明万历七年)阿拉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名字叫钟金)主持修建了弘慈寺(现在的大召)。1581年明朝政府批准了他建城的请求,并派来了大批能工巧匠,援助了大量物力,帮助阿拉坦汗修建城池。
竣工后明朝给这座城市赐名为“归化城”,意思是归顺、化一。蒙古族则习惯称之为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的谐音)。
在阿拉坦汗去世后,他的妻子三娘子坚持同明朝的友好互市关系,交换双方所需物资。为稳定大局,按照当时的婚俗继续下嫁,此举深受明政府推崇和欣赏,于是把她封为“忠顺夫人”。
三娘子当时居住在呼和浩特,她勤政为民,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后人又把归化城(旧城)称为“三娘子城”,目的是用以纪念这位蒙古族的巾帼英雄。关于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我们如果有机会参观一下城寺结合的“美岱召”,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明朝中后期满族在东北崛起后,清军迅速入关,蒙古诸部对于归顺清朝的问题上,政见不一。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葛尔丹发动兵变,严重威胁清政权。
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在征战期间康熙曾驾临呼和浩特,在这里他认识到呼和浩特在军事防务上的重要性。后来在雍正十三年,大臣们积极上奏,要求在呼和浩特修一座新城,被称之为“绥远城”,意思是绥靖远方。
因为绥远城在归化城东北部,修建年代晚于归化城,所以老人们习惯上把归化城称之为旧城,把绥远城称之为新城加以区别。归化城和绥远城相距约5公里。
但是新城和旧城之间没有直接到达的交通道路,从新城去旧城,必须向西直走现在的新华大街,然后转到姑子板巷,折向西南,才能到达旧城。在1913年,北洋军人张治任绥远将军时,认为旧城与新城交通不便,于是开辟了一条直通旧城与新城的大马路,就是今天的中山路,现在这条路是呼和浩特的商业中心,老牌的民族商场、天元商厦、新兴的商业精英--维多利商厦、维多利购物中心,王府井商厦,即将崛起的海亮大厦也在这条路上。
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把新旧两个城市统一起来,于是又有了归绥市的称谓。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为欺骗和扰乱人心,将其改名为厚和市,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归绥市,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1954年恢复了旧称“呼和浩特”的称谓,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如今的呼和浩特市下辖有一旗(土默特左旗)、四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四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和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开发区,总面积1.7224万平方公里。
2.呼和浩特历史的变迁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译成汉语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和浩特简称“青城”。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这里还被誉为“中国乳都”、“北方药都”。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呼和浩特在建城时,明朝政府曾派人来这里帮助烧砖,当时烧出的都是青砖,用青砖盖起来的城市远远望去泛着青色,所以把它叫做“青城”;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呼和浩特南临黄河、北依阴山,阴山又称之为大青山,所以呼和浩特就因北面的青山而得名“青城”。
历史上的呼和浩特主要有新城和旧城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座城市大部分修建于明清之际,呼和浩特的旧城史称“归化城”,是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首领阿拉坦汗主持修建的,关于阿拉坦汗修建呼和浩特,在当地有许多传说,它印证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开拓了呼和浩特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16世纪初,也就是明朝时期,蒙古族著名的领袖阿拉坦汗率部驻牧在丰州滩,并把这一地区改称“土默川”。
公元1579年(明万历七年)阿拉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名字叫钟金)主持修建了弘慈寺(现在的大召)。1581年明朝政府批准了他建城的请求,并派来了大批能工巧匠,援助了大量物力,帮助阿拉坦汗修建城池。
竣工后明朝给这座城市赐名为“归化城”,意思是归顺、化一。蒙古族则习惯称之为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的谐音)。
在阿拉坦汗去世后,他的妻子三娘子坚持同明朝的友好互市关系,交换双方所需物资。为稳定大局,按照当时的婚俗继续下嫁,此举深受明政府推崇和欣赏,于是把她封为“忠顺夫人”。
三娘子当时居住在呼和浩特,她勤政为民,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后人又把归化城(旧城)称为“三娘子城”,目的是用以纪念这位蒙古族的巾帼英雄。关于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我们如果有机会参观一下城寺结合的“美岱召”,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明朝中后期满族在东北崛起后,清军迅速入关,蒙古诸部对于归顺清朝的问题上,政见不一。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葛尔丹发动兵变,严重威胁清政权。
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在征战期间康熙曾驾临呼和浩特,在这里他认识到呼和浩特在军事防务上的重要性。后来在雍正十三年,大臣们积极上奏,要求在呼和浩特修一座新城,被称之为“绥远城”,意思是绥靖远方。
因为绥远城在归化城东北部,修建年代晚于归化城,所以老人们习惯上把归化城称之为旧城,把绥远城称之为新城加以区别。归化城和绥远城相距约5公里。
但是新城和旧城之间没有直接到达的交通道路,从新城去旧城,必须向西直走现在的新华大街,然后转到姑子板巷,折向西南,才能到达旧城。在1913年,北洋军人张治任绥远将军时,认为旧城与新城交通不便,于是开辟了一条直通旧城与新城的大马路,就是今天的中山路,现在这条路是呼和浩特的商业中心,老牌的民族商场、天元商厦、新兴的商业精英--维多利商厦、维多利购物中心,王府井商厦,即将崛起的海亮大厦也在这条路上。
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把新旧两个城市统一起来,于是又有了归绥市的称谓。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为欺骗和扰乱人心,将其改名为厚和市,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归绥市,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1954年恢复了旧称“呼和浩特”的称谓,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如今的呼和浩特市下辖有一旗(土默特左旗)、四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四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和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开发区,总面积1.7224万平方公里。
3.蒙古族发展简史
族名:
“蒙古”一词的音译始见于《旧唐书》记载,最初称“蒙兀室韦”,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人口及分布
蒙古族人口 截止到1990年为480.6849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
历史由来
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公元840年,回醐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并统一全国。空前统一而强盛的元朝,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到明代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两大部分。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度”,或编旗设置总管制度加以统治。
4.我想知道蒙古人最早是在哪里
蒙古人的起源有许多说法,苍狼与白鹿的后代、突厥部落的演化、东胡后裔等,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定论。
要说蒙古人最初的源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他们起源于匈奴,是匈奴人的演化。其实在华夏北面的草原上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多部落都是在一夜之间从一个民族转变成另一个民族的一部分的,尤其是鲜卑人的崛起,几乎就是从无到有瞬间完成了漠北的霸权,其中很大一部分鲜卑人就是匈奴人,在接受鲜卑人领导后也自称鲜卑人,此后突厥、达旦、漠鞨等也有类似的情况。
通常认为蒙古人就是由类似的分化出自匈奴,然后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民族。
5.呼和浩特历史名称的演变
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程。
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诸侯争雄的战国时期,赵国攻占了呼和浩特地区,并在这片土地上修长城,筑城池。据史籍《虞氏记》载:“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
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
文中所说赵武侯所筑云中城就是今天呼和浩特西南42公里处古城乡的古城。可见,城市选址的主导因素是军事和政治需要。
古城为方形,周长8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云中城是呼和浩特市的建城之始,不仅年代久远,而且也是呼和浩特地区早期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城。
汉代呼和浩特地区古城有三十余座,城市设施较完善。从出土文物及古城遗址发现,这些古城形状相仿,建筑风格相同,大部分有内外两城,城内建有官署、庙宇、民居、作坊、粮仓、街道等。
城外有墓地。有的城市还附有瓮城,城障,烽燧等军事设施,呈棋盘式的规划模式。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坊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
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
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
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
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
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
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使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
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开放式的街巷取代。
城市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丰州古城的遗址内的千年古塔———“万部华严经塔”,还详实记录了当时丰州城内的30余条街巷和城郊40多个村庄的名称。
明清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最著名的城市是明代的归化城和清代的绥远城。归化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区的玉泉区境内。
该城始建于公元1572年。最初的归化城,占地面积很小,城围仅2.4里、城垣也高不过10米。
只有南北二个城门。清代中期后,归化城的内城逐渐成为官署衙门的所在地。
外城,则主要是蒙汉官吏的住宅区。而一般平民的住宅、市肆、作坊等多散居在外城的城区周围。
尤其是南门外一带最为集中。这里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归化城的商业区和召庙寺院最集中的地区。
自乾隆年后,归化城又曾多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发展成一座闻名塞外的历史名城。
绥远城是仿照北京城的形制建造的,最初的绥远城,完全是一座驻军的城堡。城内街道整齐、布局合理。
全城共有大小街巷50余条。以钟鼓楼为中心,分出通向东南西北四城门的四条主干大街。
在四条大街的两旁又延伸出若干条整齐的小街小巷,构成了一个棋盘式的图形。 到清代末期时,绥远、归化这两座姊妹城形成了东西相望的城区格局。
这一格局也最终奠定了呼和浩特市近百年来一直到今天城市发展的基础。 呼和浩特的历史古城,大多是按照一定规划思想建造的,据科学考古和史料查证从春秋战国的城市一直到明清时代,为地区统治中心和军事重地。
城市形态基本上遵循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由于所处于中原农业和北方游牧民族畜牧业过渡地带,同时又融合较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特色。明清以前,经济较原始,城市形态简单,政治内容突出,城市形态为“向心”集中式。
随着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城市的发展机制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市坊制度和日中为市的限制,建有归化城,它与后建的绥远城遥相呼应,形成姊妹城。
在全国城市演化大的格局下,呼和浩特城市也随之经历了频繁的政治动乱与战争,兴盛与衰败,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城市形态也随中原格局而建立,同时又融入游牧民族的文化内容。正是由于城市发展历史原因,奠定了城市现在空间形态的发展基础。
6.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蒙古族始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大部分人向西迁移,这逐渐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居民相融合。语言受突厥语的影响向蒙古文字发展,经济生活也受突厥语族的影响,从游牧过渡到以游牧为主。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
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3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
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
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阶级对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关系。
富裕者从氏族中分离出来,成为叫作“那颜”的游牧贵族,他们占有众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场的权力,一些强有力的游牧贵族还在身边聚集一批称为“那可儿”的军事随从。一般牧民称为“哈剌出”,由原来有平等权利的氏族成员变为向贵族纳贡服役的依附者。
还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沦为奴仆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有人根据纳贡服役和人身依附现象,认为当时的蒙古社会性质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据俘掠他人为奴的现象认为是奴隶制。
这两说还在讨论之中。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
蒙古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今乌苏里江以东,西南包括云南,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
元朝设置宣政院,首次对西藏进行直接管辖。又设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和台湾。
元朝对确立现代规模的中国版图作出了贡献。 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国。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其首领为元室后商,被视为蒙古的正统;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明末清初。
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
俺达汗驻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凑,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朝为了扫除后方的威胁,大举用兵,花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
加强了对蒙古族的统治,保证了蒙古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以后又相继成立了9个自治州、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年9月10日)甘肃省北蒙古族自治县(1950年7月29日)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年10月16日)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9月1日)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12月5日)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1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7日)。
相关参考
1.温州的历史变迁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境内,是为温境建
1.手机的变迁作文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许多高科技都在像猛虎一般地往前冲,许多东西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的变化也日新月异。记得爷爷以前对我说,那时候的中国非常贫穷、落后,人民过着
徐闻孔庙始建于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后屡经修葺,并随县治变迁而多次易址。现徐闻一中校园内的这座孔庙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是当时徐闻县治的学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比明万历十九
一、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沿革东北民族体系由四大古族构成,东胡鲜卑、夫余高句丽、肃慎女真、商族燕人,奠定了东北的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还有东北四大民族行政区的布局,春秋时期东北西部东胡、北部秽貊、东北部肃慎
一、历史首都之变化京都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
1.东莞的历史与变化【历史背景】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
一、苏英娘娘和鹦鹉的历史典故周懿王时,白牙国进贡了白鹦鹉、温凉盏、醒酒毡三宝。时王妃苏英正有孕三月,遂立苏英为正宫,掌管三宝。懿王另一妃子梅妃嫉妒,同其兄梅伦定计,趁与苏英宴饮之际,故意损坏三宝,反诬
1.请问【三千年世界历史主要疆域演变】/u14/vRequiemforaTower是出之安魂曲的,在太阳浩劫预告片与魔戒二里改编为有震撼力的混音版安魂曲,又作安魂弥撒,追思曲,慰灵曲,是一种特殊弥撒(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黄振萍(一)萌芽与初步发展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血产生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句,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
1.描述南阳的变化作文提到我的家乡,那可真是太多话要说了,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南阳,现在是一个鲜花簇拥的美丽城市,与幼时的南阳简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南阳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古老文化的市区,在胡爷爷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