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艺的历史

Posted 时期

篇首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紫砂工艺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紫砂工艺的历史

1.紫砂壶的历史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

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字。紫砂壶的起源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

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要数苏东坡了。

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清远。

到了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95年张源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 这与今天的沏茶方法没有什么不同。

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的质地要求就相对高了,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 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2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

龚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

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

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

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

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

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

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

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彭年首创捏嘴新工艺,他不用模子,信手捏来,随意而成,颇具天趣。 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当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其余如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徐秀棠、李昌鸿、沈蘧华、顾绍培、汪寅仙、吕尧臣、徐汉棠、蒋蓉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编辑本段]紫砂壶原料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

2.谁有紫砂发展史资料

现代紫砂的发展史

从五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踏进了历史发展和空前繁荣时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过去,紫砂壶的造型只有龙蛋壶、洋桶壶等自古流传下来的式样。而今,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使失传几十年的优秀作品逐步恢复,而且还创造了一千多种新产品。几何形壶(包括圆器、方器)、自然形壶(又称花货)、筋纹器壶及小型壶、水平壶等四种类型都有出产,色泽包括红泥、紫砂、梨皮泥等十多种,纹饰运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

现代紫砂壶艺术以朱可心、顾景舟和蒋蓉为代表。著名老艺人还有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概、任淦庭等。他们的技艺是多方面的,但又各有所长。顾景舟技艺全面,喜作素式茗壶;王寅春、吴云根则以筋纹器壶为主;朱可心、蒋蓉又善制雕塑装饰的壶;裴石民除专长制壶外,还以制作形色逼真花果小件著名;而任淦庭则以书画陶刻称著于时。他们除了精心创作外,还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青年艺徒,使紫砂这一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新一代的陶艺师不但在传统上有所继承,而且创造不少新颖的作品,在历届中外陶艺展中可窥其面目。

现代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建国初年的恢复期;六十年代的孕育期;八十年代的飞跃期。

1950年,人民政府拨专款恢复生产,对紫砂工艺采取了保留、提高、发展的方针,贯彻了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复、发展的工作。

1955年10月成立宜兴蜀山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原被迫改行的老艺人都归了队。

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紫砂壶也列入封资修。“文革壶”壶底款仅钤“中国宜兴”印章,偶见作者名款。但却为人珍视,原因是泥质优良、色泽纯正,制技水准亦高,且有名人名作。

七十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由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徐秀棠、高海庚、吕尧臣、汪寅仙等组成,专门从事紫砂壶造型设计。此时,传统名作得以肯定。

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宜兴举办“陶瓷美术设计班”。1988年,顾景舟经国家轻工部批准,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崇为“壶艺泰斗”而饮誉海内外。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掀起眦砂热的浪潮,首先是香港罗桂祥先生筹划在亚洲第六届艺术节举办“宜兴陶器展”,要求展品壶底、盖钤制作者名款。紫砂厂挑选技术尖子建立“特艺班”,按其提供的历史名作图样进行复制。1981年紫砂茗壶在此展览中大展雄风,并开展学术讲座,为罗桂祥先生百余伯紫砂藏品作鉴定,捐赠给香港市政局建立香港茶具文物馆。此时,紫砂茗壶价值上升到应有的地位,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代新秀脱颖而出,成为现代紫砂壶艺的中坚力量。

紫砂茗壶经历代艺人的创造和文士的推崇,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工艺特殊、装饰多变、风格高雅、技艺精湛的集工艺和实用于一体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一枝奇葩。当今的紫砂茗壶,造型千姿百态,品种丰富多彩,真可谓一个洋洋大观的壶艺世界。

紫砂茗壶的类别,如按品质可分为粗货、细货、特种工艺品三类。粗货:是指价格低廉、经济实用、而向大众的普通商品壶。细货:其价格有所高低,但还通称为经济实用的工艺美术品。特种工艺品:是指那些出于名壶艺家之手的名作,其价格得按壶艺家的成就及作品的艺术价值而论。这类壶艺术水平高,产量少,显得更加名贵。

紫砂茗壶是以特殊的紫砂材质精制而成,具有一定的制作技巧和审美标准。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注重作品内涵,形成百品竞新的现代紫砂壶艺术,名师新秀,各擅胜场,显示作者品格特征和紫砂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名阶层人士的向往和倾心。

3.有谁知道紫砂的历史,

紫砂

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与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

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

其器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变万状。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据不完全统计,依据实物可考,从明正德(公元1506年)开始,至清宣统(公元1911年)止,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瓷设计、创作的著名学者、诗人、艺术家不下九十余人。这种情况,各代相延,因此,紫砂陶从形、质、色、神、气方面都显示出一种儒雅风韵。

紫砂器是极其珍贵的,有“价埒黄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土一丸”之说。在宜兴紫砂器中,最受称颂的是紫砂茶壶,而紫砂茶壶的兴盛与饮茶风尚的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前人总结出紫砂壶的七大优点:

其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醇郁芳沁”;其二,壶经久耐用,即使空壶以沸水注入也有茶味;其三,茶叶不易霉馊变质,“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文震亨《长物志》);其四,耐热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入,无冷炸之虞,又文火炖烧;其五,砂壶传热缓慢,使用提携不烫手;其六,壶经久用反而光泽美观,“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阳羡茗壶系》);其七,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明代中期以后,紫砂制作,名家迭起。风格多变。明之供春、时大彬、徐友泉,清之陈鸣远、陈汉文等,都是一代巨匠。干隆时期的陈鸿寿与陶艺家杨彭平等合作制作的曼生壶,融紫砂与书画,镌刻于一炉,把紫砂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受到人们的称道。

紫砂的出名得益于明代一位叫供春的制壶艺人,现在国家博物馆里还珍藏着一把当年供春制作的紫砂壶,算起来这把壶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供春以后名人辈出,清代康熙时期的陈鸣远承袭父业,把紫砂陶器的制作推向了更高的水平。陈鸣远的父亲叫陈子畦(葵),明末清初的时候很有名气。受父亲的熏陶,陈鸣远也很快成为了制壶高手。他的作品,刻意模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鸟兽鱼虫的形态。

4.什么时候开始做紫砂工艺壶的

紫砂历史 1 宜兴陶器的创始 中国产陶历史悠久,古代文献上早有记载。

据今4000到5000年以前,宜兴的先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手工业特别是制陶业发展起来了,至春秋时期制陶业除生产人们日常使用的陶制器皿外,还生产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多数成紫褐色,少量是紫红色。 各行各业的创始,据说都有祖师,世代相传,被当作神仙一样供奉,宜兴陶业一直奉范蠡为祖师,并立庙塑像,称为“陶朱公”。

关于紫砂壶的古代文献资料,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的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窑,诗琢无玉瑕”,以及欧阳修的诗“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苏东坡的诗中也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描写。 如此看来紫砂茶具在北宋时流行于士大夫之间为时还不很久。

初期的紫砂陶出自于谁人之手已不可考。有实物遗存并有关于制作者记载的,要到明代的中期。

据《宜兴县志》和其他有关的记载,明正德年间,陶都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匠师供春,而供春是从金沙寺僧学到的制壶技艺。 金沙寺僧和供春两人通常被尊为紫砂陶的创始者,所谓的“陶壶鼻祖”。

关于金沙寺僧所制的作品,在明清两代的茗壶录里,都未见记载。供春的作品,传器有失盖树瘿壶,紫砂壶的制作从金沙寺僧到供春,大大的夸进一步。

2 紫砂壶的发展史 第一期:十六世纪晚期到十七世纪初期,即从万历到明代末年。 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万态,特别注重筋纹器的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十八世纪以后。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时大彬和徐友泉。 正德、嘉靖时,供春已创制出“树瘿”、“龙蛋”、“印方\'等多种壶式,至万历间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制壶有“圆珠”、“莲房”“六瓣圆囊”、“八瓣扁菊”和“高把提梁”诸式。

万历时期,时大彬、徐友泉等名师努力探索,形成了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对紫砂的泥色、形制、技法、铭刻有相当的研究和杰出的创造,创“汉方”、“梅花”、“八角”、“葵花”、“僧帽”、“天鹅”、“足节”诸壶式。崇祯年间,士人倡导浅尝低斟,流行小壶,惠孟臣创小型水平壶,容水60-80毫升。

第二期:十七世纪晚期到十八世纪末,即从清康熙到乾隆晚期。自然形壶、几何形壶、筋纹器和小圆壶(即后世水平壶的前身)这四类壶型都有烧造,筋纹形壶已开始被自然形壶所取代,自然形壶受到欢迎,同时较注重壶面的装饰,更多在壶面施釉或加彩绘装饰。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陈鸣远。 清朝初期,陈鸣远塑镂兼长,善创新样,技艺精湛。

他的独到之处是用雕塑装饰于造型相结合,款式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作品类型分布甚广,归纳起来分为三类即茗壶茶具类、文房案头摆件及像生瓜果类小品,以文房雅玩为最,从而丰富了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发展了紫砂陶的品种。 陈鸣远的传世作品在国内外都有收藏。

所创款式“岁寒三友”、“南瓜壶”、“包袱壶”、“梅桩壶”等。泥色有黄、白、紫砂、天青、乌黑、桃红、沙白、栗色、朱砂等。

乾隆时期,王南林、杨友兰和陈汉文等,为宫廷制作精细壶器用珐琅彩、堆雕和泥绘装饰,有的饰有乾隆诗句,华丽典雅,风格繁缛。 此时壶器装饰,集工艺技法大成,书法、图画、图案,篆刻、浮雕、贴塑、镂空、镶嵌、彩铀、绞泥、掺砂、磨光,交替使用,因器而异,变化众多。

第三期 十九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即从清嘉庆到光绪年间,这个时期文士与紫砂艺人交往甚密,出现了在壶上锥刻书画的风尚。 紫砂壶的造型比较简单,为在壶的平面上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陈曼生和杨彭年。 清代嘉庆到光绪年间,是紫砂壶造型艺术发展的转化期,此时以壶上镌刻书画为风尚。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并非陶人而是曾任县宰的文士陈曼生。 陈曼生精于书画篆刻,紫砂壶受其影响,风格为之大变,式样渐趋典雅适古,大多是简单的几何造型,宜于壶面表现书画艺术。

创“十八壶式”,由名工杨彭年等制作,形制有“石瓢”、“半瓜”、“圆珠”、“合欢”、“合盘”、“井栏”、“传炉”、“葫芦”等样式,世称“曼生壶”。 当时紫砂壶艺呈现一派气象万千的景象,成为紫砂工艺史上的黄金时代,原因是文人的参与,名士与名士的结合,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

与杨彭年同时的陶人邵大亨,嘉道间宜兴上岸里人。他年少就享有盛名,杨彭年以精巧取胜,而邵大亨则以浑朴见长。

但是邵大亨的盛名远不出乡里,壮年便死于战乱,故当时外省很少有人知道他。据说顾景舟老先生最崇拜的就是他。

他的传世作品有:“一捆竹”、“鱼化龙”、“掇球”、“风卷葵”等名色,皆紫砂精品。清代的制壶名手除上述的几位外,还有邵友廷、何心舟、陈光明、王南林、陈汉文等,都有过很多杰出的创造,各有不同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第四期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业,即清末到民国初期。紫砂壶的生产更为商业化,壶上开始印有店号标记。

自然形、几何形、筋纹器和水平壶四类茶壶大量产销,精心制作的艺术性高的壶减少,但三也不乏付佳作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程寿珍和冯桂林。

二十世纪初,主宰宜兴紫砂。

5.紫砂壶的历史故事,短的

乞丐的紫砂壶

从前,有一个大财主特别喜欢喝茶,凡是到他家喝茶的人,无论贫富,只要来,他就好生招待。一天,来了一个乞丐,不言讨饭,只说来讨茶喝。下人见此,连忙让他进屋,给他倒一杯茶。乞丐看了一下,说:“茶不行啊。”下人见他懂,连忙换好茶来。他闻了闻,说:“茶好,但水不行,需得某地的泉水方好。”下人知他有些来意,忙取了早有储备的泉水,再泡茶来。乞丐尝了一口,说:“水是好水,柴不行,柴需用某山阴面之柴,阳面之柴质松,需阴面质紧坚硬的柴方好。”下人连忙取好柴再烹,并请出老爷。茶重新上来后,老爷与乞丐各饮一杯。乞丐说:“嗯,这回茶、水、柴、火都好了,只是壶不行。”老爷说:“这已是我最好的壶了。”乞丐从怀里掏出一把壶,让下人重新泡一壶茶来,味道果然不凡。老爷起身作揖道:“我愿买你这壶,要多少钱都可。”乞丐连忙倒掉茶,收起壶就走。老爷赶忙拦住,说“我愿出一半家产要你这壶”。乞丐不言,只是要走。老爷急了,说“我愿出全部家产买你这壶”。乞丐听了,就笑起来。说道:“我要是舍得这壶,也不会落今天这种地步。

邵大亨的紫砂壶

清代茶壶制作大师邵大亨,为人慷慨豪爽。他所做的茶壶,意气相投者,免费赠送,语不投机者千金难求。 苏州某巡抚绞尽脑汁觅得一壶,十分珍惜。一年中秋,坐船出城赏月,一名侍女端盘献茶,不想船身摇动,侍女站立不住,把“大亨”壶摔得粉碎。巡抚大怒,把侍女吊起来,重重鞭笞。这时,正好邵大亨也和朋友泊般在近处赏月,闻得缘由,就叫巡抚过般来看壶。巡抚过来一看,见16把大亨壶罗列桌上,件件精品。邵大亨力劝巡抚宽恕侍女,并许诺其从16把壶中挑选一件。巡抚从其言。巡抚一走,劭大亨便把余下的15把壶统统砸碎,悻悻地说:“为了我的壶,竟有人玩物丧命,再不做壶了。”

杯在壶上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欢那些造型流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成了一把倾斜的紫砂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与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眼前一亮。

宿命

以前有个秀才,家贫如洗,却特别喜欢品茶,有一天,一个算命先生指着他心爱的紫砂壶对他说,这个紫砂壶会在某日的正午被木头打破。秀才不信,到某日快到正午的时候,他在院子的空地上放一张桌子,把紫砂壶放在上面,等着正午的到来。正好,邻村有人要请他去写对联,因为急用,已经来催了几次了,秀才却说一定要等正午过了,看木如何克土后再去。他妻子很生气骂道,“家里都没米下锅了,你还不去帮人家写对联赚几个润笔钱,成天就对着这个茶壶!”一气之下,拿起手中晾衣服用的木杆,把紫砂壶打烂了。 这时,正好是正午!

6.宜兴紫砂的历史

1、尽管宜兴陶器烧制的历史久远,但就紫砂器而言,历史文献中存有的线索却需从北宋说起,宋人梅尧臣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的诗文中写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表明在北宋时期就有紫砂烧制的可能性。但更确切的记载却要从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得以考证:“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依此,宜兴紫砂至少应该在明代中后期,才渐为世人所知。

2、据载,明代供春模仿金沙寺僧制壶,开创了紫砂匠人制壶的先河。继起的董翰、赵梁、元畅和时朋,则因精湛的壶艺被称为“明四大家”。其中,董翰创制菱花式壶,赵梁首创提梁壶。而后,李茂林因创造了匣钵封闭烧法避免了紫砂壶沾染釉泪,明代后期的时大彬(时朋之子)与李仲芳和徐友泉被赋予“三大”之盛名。时大彬最先改供春的大壶转而朝精美的小壶发展,且形成了传承后世的传统制壶技法,对紫砂发展功绩非凡。除上述之人,明代的制壶艺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用卿、陈仲美、沈子澈、惠孟臣等,都为明末清初的壶艺制作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3、至清朝康乾时期,陈鸣远以开创自然造型的紫砂壶而极富佳名,其次,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范庄农家、王南林也都是当时的壶艺名家。尤需提及的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将金石字画和壶体形态融为一体,他不仅开创了多种几何造型的紫砂壶,也为紫砂壶由简易的茶具器具演变成艺术品奠定了历史基础。自此以后,很多文人雅士和制壶艺人互相配和,使紫砂工艺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

4、清中期后,由于社会的动荡,辉煌于明末及康乾、嘉道时期的紫砂工艺陷入低谷,20世纪初,民族资本家的兴起使紫砂业出现暂时性的拐点。而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紫砂发展又再次陷入低谷,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紫砂工艺才又一次获得新生。一大批传统艺人活跃起来,许多知名的壶艺家也在此时诞生。上世纪的名家有范大生、俞国良、顾景舟、程寿珍、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高海庚、蒋蓉等。

5、改革开放后,由于港台地区对紫砂文化的热衷,宜兴紫砂开始出现新的历史拐点。传统紫砂也因此走向现代化,并产生一系列工艺、器形和装饰的变革。一大批传统艺人和新生力量共同开创了现代紫砂工艺,传统和创新的交融成为新时期的最大亮点。这一时期的壶艺名家有吕尧臣、徐汉棠、谭泉海、何道洪、鲍志强、周桂珍、吴鸣、范永良、刘惠大、曹婉芬等。

7.紫砂的来历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

紫砂

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

紫砂

”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应是明代紫砂。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8.紫砂壶作为茶具和工艺品已有悠久历史,它的原产地是

紫砂壶原产地、紫砂壶的历史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一种实用器具。紫砂壶因其悠久的制作历史和古朴而精美的艺术造型成为目前收藏品中一种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 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

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

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 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

在显微镜下的紫砂壶既是周身布满气孔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大多数是由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矿物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岭石等单一矿物组成;团聚体内部的为闭口气孔,而包在起周围的为气孔群,即开口气孔。紫砂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就因这种特殊结构的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而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开口气孔群。

据测试,紫砂陶器的气孔率约为5%。紫砂壶的气孔率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

正因其这种独特的质地,使紫砂壶极适于沏茶。紫砂壶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艺术造型,使品茶达到完美的境界。

据《阳羡瓷壶赋·序》记载,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还有三位制壶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 他们所制的各种名壶,风格高雅、造型灵活,古朴精致的艺术韵味,妙不可言。

清代的制壶名家有陈鸣远、惠孟臣、陈鸿寿、杨彭年和邵大亨等。在当代也涌现了一批制壶大师,如顾景舟,由他仿制的供春紫砂壶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价曾达20万港币,可以想象,供春的真品该是怎样的天价!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南亚等地出现一股收藏紫砂壶的热潮,紫砂器皿市场极为火爆,价格飚升,明清名家的作品升至数万甚至数十万港币。

受海外市场的影响,国内紫砂壶的价格一直较为坚挺,名壶一般约1万—8万元人民币,珍品的价位要更高一些。因紫砂名壶存世量有限,所以港台地区及东南亚的商人纷纷来大陆“淘金”,他们走遍大江南北,搜集名家旧壶,之后又开始转向订制当代名家新壶,紫砂的收藏热潮漫至大陆,同时也推动了宜兴紫砂企业的快速发展。

但就在这股收藏的热潮中,一股暗流也正伴随而行,大量仿制的明清旧壶流入交易市场,致使海内外真正紫砂壶的收藏者和爱好者的热情大受挫伤,紫砂壶的收藏也转入了低潮,真品的市场价位也随之跌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或许正是收藏和投资的良机呢。

相关参考

康熙紫砂壶,康熙年制龙纹紫砂壶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紫砂壶都有哪些特点人在运用紫砂壶的时分,常常考究一个气密性。然则许多壶友都有个曲解,以为紫砂壶就是要按住下面的气孔就倒不出水,一滴水流下来也不可。当然,有气密性严实的最好,然则万万

紫砂壺的流行

自紫砂壺橫空出世以來,就以其返璞歸真的質感以及「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繁多式樣深入人心,而且,在壺的泥坯上揮刀疾書,雕刻山水、花鳥、飛禽、走獸、書法、印章,使得紫砂壺成為一門繁復的藝術工程。應該說,紫

紫砂壺的流行

自紫砂壺橫空出世以來,就以其返璞歸真的質感以及「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繁多式樣深入人心,而且,在壺的泥坯上揮刀疾書,雕刻山水、花鳥、飛禽、走獸、書法、印章,使得紫砂壺成為一門繁復的藝術工程。應該說,紫

中国古代是怎样喝茶的

欢迎关注小湿说历史,相信各位喝茶的人都知道紫砂壶的存在,但是在紫砂壶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东西喝茶呢?谈到喝茶,咱们中国的老祖宗们真是有很多很多很丰富的历史。其实最早我们中国人喝茶是很早的。而且我相信最

制程工艺发展历史

1.制程工艺的简介是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制程工艺的趋势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发展。密度愈高的IC电路设计,意味着在同样大小面积的IC中,可以拥有密度更高、功能更复杂的电路设计。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固特异工艺的历史

固特异鞋是什么固特异工艺:缝制鞋子时,使用内沿条与外沿条以双重车缝的方式,将鞋面与鞋底牢固夹结成一体,能承受任何撞击和扭折。在鞋中底和大底之间形成一个空腔,可以与潮气隔离,又铺设了一层软木,从而保证皮

为什么说从工艺美术运动发展到多元化风格是历史的必然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于1864年左右,在1896年基本结束。“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特点: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的质量,复兴手工艺品的设计传统。那时的产品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

宜兴历史

1.紫砂茶具,典雅精美,气质独特,自明朝以来已有500年的历史,以江(1)m水=m总-m壶=0.88kg-0.48kg=0.4kg,∵ρ=mV,∴壶的容积:V空=V水=m水ρ水=0.4kg1.0*10

什么工艺贵到皇帝都用不起

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获取艺术知识论奢华,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朝代赶得上大唐盛世,如果唐朝有颜色,那一定是blingbling的土豪金。唐鸳鸯莲瓣纹金碗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论奢侈,也没有哪个人能比得上

竹雕历史

1.竹雕的历史是怎样的中国素以治竹著称于世,竹雕艺术源远流长。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汉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竹雕工艺品;唐代也有雕刻精美的实用竹雕工艺品;宋元时期竹雕工艺发展很快,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