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历史
Posted 民族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毛南族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毛南族历史
1.谁知道毛南族的民族历史
毛南族,现有7 1 9 6 8 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 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其余 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 地。
毛南族地区紧靠云贵高 原东麓,溶岩遍布,青山连 绵。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 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 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林 木苍翠,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 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 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
唐代以前的“僚”,宋、元、明 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史籍中曾 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 、“毛难”、“毛南”等名称。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 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 歌等,称“土俗字”。
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 汉文。 毛南菜牛 由于毛南族山区缺少耕地,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
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见缝插针开垦面积很小的“鸡窝 地”之外,就是利用满山的青草来发展家庭饲养业。家 家都养菜牛,专供食用,不作劳役,成为毛南族的特产 ,畅销国内及港澳市场。
菜牛都是围栏圈养,牛圈干爽 、避强光、很清静,夏防蛀虫,冬防受冻。对刚入圈的 牛要细心观察其习性和喜吃什么饲料,有时要在草上洒 盐水以增加食欲。
同时对病牛有一套民间草药疗法,很 多人家的园子里都种有草药。除喂草之外,还喂玉米、高粱、饭豆、红薯、南瓜等杂粮,并煮熟拌潲喂食。
这 是圈养阶段。第二阶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满骨 架。
这个阶段喂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来,草叶上要有 露珠,且越嫩越好,一头牛每天吃6 0 公斤左右。中午 和晚上还要各加喂1 0 公斤杂粮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 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
第三阶段是攻膘。每天除供给大 量嫩青草外,还要加喂泡发的小米及黄豆浆。
经4 0 多 天的攻膘,连牛脊背上的肉都鼓得高出了脊梁骨,形成 了一道凹糟,把木盆放在牛背上都掉不下来。待膘满肥 壮才宰杀挑肉上市出售。
肉呈粉红色,瘦中夹肥,层次 分明,鲜嫩纹细,肥而不腻,煎炖烹炒,都爽脆可口, 是羊肉中的上品,凡是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传说,毛南族特殊的饲养菜牛法,是由他们所崇信 的善神“三界公”传下来的。
三界公小时家贫,为人放 牛度日。他有给牛划地为牢的本领,牛在他划定的圈内 吃草,他自己去砍柴,两不误。
某日他砍柴时巧遇仙人 下棋,顿时入迷。仙人们吃蟠桃时分给了他一块,并邀 他同回仙山。
途中三界公见一山泉,脱口说:“此泉好 洗牛肚涮火锅”,仙人们认为他凡缘未脱,令其回家。 仙界一日,人间多年。
他划圈放牧的牛已成了一大群。 经观察,三界公认定了好几种牛爱吃的草,从此便配以 精料,改为圈养,并传此法于乡亲。
毛南石雕 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怀抱,与山中的石 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住的干栏楼,底层的干栏柱下 半截是石柱;由院子进入楼内的台阶是石条;干栏楼的 房基和山墙是整齐的石块;甚至门坎、晒台、牛栏、猪 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
为了美观,他们在石制用品上都雕有花鸟虫鱼等图案。 这些东西在市场上出售一般都很抢手。
石雕艺术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石墓的雕饰上。在毛 南族地区的凤凰山有个古墓群。
这里的石墓柱擎着重檐 石楼阁,上刻武士扬鞭催马、姜太公柳荫垂钓、儒生窗 前著书,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墓柱上是浮雕的蛟龙 盘绕,柱础上有花卉动物装饰。
墓顶有石雕的大仙葫芦 、太阳、云水、麒麟等,有的高达4 至5 米,仿佛是给 活人建的宅第。两墓柱之间靠里,是巨形墓碑,碑两侧 刻有大幅挽联,联边雕刻着凤凰、画眉、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苍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 图案,以象征吉祥、长寿、宝贵、有余、厚禄、清廉等 祝愿和赞颂。
毛南族石匠艺人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用心琢磨,反 对粗制滥造,图快省工。老师傅们要求徒弟每天凿下的 石粉末不得多于一牛眼杯,否则所出的活不能列为工艺 品,可见毛南族石雕工艺品的精美细腻。
毛南“放鸟飞” 在毛南族众多的节俗中,正月十五“放鸟飞”最具 特色和奇趣。传说过去毛南山乡有位老法师,他有个心 灵手巧俊美出众的独生女儿,擅长以竹篾和菖蒲叶编百 鸟,人称“小鸟姑娘”。
她与一小伙子相恋,准备大年 初一完婚。老法师想考验一下未来女婿的本领,在除夕 那天让他把山上土地在天黑前都撒上种子,本该撒谷种 (小米),但小伙子一着急,错撒成了糯稻种。
老法师 令其把种子全部捡回来,省得糟踏了。这下可难住了小 伙子,小鸟姑娘看到此情,让未婚夫回家把他们俩人过 去编的百鸟都用箩筐装来。
姑娘对着编的百鸟吹了口气 ,又对小伙子说了几句悄悄话。小伙子把百鸟带到山上 ,这些鸟很快便飞出去捡回了所有的糯种。
小伙子在天 黑前重新撒上谷种。老法师一看高兴了,说:“过年让 我们父女俩好好团圆团圆。
正月十五再送小鸟姑娘去你 家成亲。”从此,便有了“放鸟飞”的节俗。
春节即将来临时,家家户户预先采好菖蒲叶。除夕 那天,用菖莆叶编“百鸟”,。
2.毛南族的来历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
民族历史 从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茅滩”、“冒南”等地名。岭南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后,称为“毛难族”。八十年代根据本族意见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毛南族是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据记载,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区在唐贞观年间为思恩县地,属岭南道环州管辖;宋代曾为抚水州属地;元代属庆远路管辖。明正德元年思恩县玫属河池州。清代,思恩县属庆远府。光绪年间,在毛南族聚居地区设置“毛难甲”。“甲”之下划分上、中、下三“额”、“额”设“总团”。“额”
毛南族少女
之下以设“牌”,设有“牌头”,一般管辖10户。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毛南族人民曾不断起来斗争。在抗日战争中为打击日寇、解放战争中抗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3.谁知道毛南族的民族历史
一、毛南族概述 毛南族,现有7.2万多人(1990年)。
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据考证考证,“毛南”一词系“母老”的音转和异写。
远古时候,毛南族地区原住着“母老”人,后因语音发生变化而出现差别。自宋代以后,史籍上把“毛南”写成“茆滩”、“茅难”、“毛难”、“冒南”等。
这些史籍记载都是“毛南”名称的同音或近音之异写,说明毛南是由地方名称而发展成为民族名称的。据许多史籍记载,毛南族及壮,侗、仫佬、水等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地区,在汉代以前是“百越”民族中的“骆越人”居住的地方。
南北朝以后,又有“僚人”在这一带居住,称为“蛮僚”,唐代以前,这一带的少数民族由于没有上封建王朝的“户籍”,被统称为“生蛮”。唐代以后,封建王朝诏用这里的部落酋长,设置了羁縻州县,进行羁縻统治,把这里的少数民族以地名而命名为“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泛称“峒蛮”。
明、清之际,这一带少数民族有壮、瑶、苗、水、俍、伶、僚等很多名称。而外来的汉人还极少,说明了这些少数民族应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骆越人”,及其后来的“抚水蛮”、“安化蛮”、“茅滩蛮”,“南丹蛮”等“蛮僚”的后裔。
毛南族在形成过程中,除桀持自己原有的特点外,同时融合了同围壮、汉族的成份、旧而在文化生活中又同壮、汉族有相同之处。但由于他们生活水平在大石山区,交通闭塞,所以很少被人们所了解。
毛南族有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以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村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解放后异姓杂居以至同壮族人民杂居的才逐渐增多。
毛南族历史悠久,社会结构多元化,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瓦解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原始社会的组织、生产方式、习俗和意识等残余,长期影响毛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自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起,出现了封建统治机构,同时残留着血缘组织“隆款”和部落联盟性质的“乡老”制。 二、毛南族的语言文字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历来学习和使用汉语。
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糸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在语音、语调、语序以及基本词汇方面与同一语族的壮族、侗族、佬语和水语有许多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尤其与水族更为接近。由于毛南人民长期与壮、汉族人民密切交往,所以许多人都能操壮语和汉语(柳州官语),毛南族还借用汉字的音义记录毛南语,形成“土俗字”,用来记录本民族的民歌。
三、毛南族的生产技术 毛南族居住的地方重峦叠嶂,耕地不足,他们在石山岩缝中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发出来,垒石保土,可以说惜土如金。毛南族人的耕作极其精细,水田往往要一遍又一遍地翻耕,把田中的全部土疙瘩捣碎再栽秧,精细耕作,所以他们的田地粮食产量都很高。
不仅如此,毛南族人民很早就在山地的种植中采用密植、套种、间种等方法,为岭南西部的农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各种副业。
毛南族饲养的菜牛远销上海、香港等地。 饲养的“环江香猪”肉味鲜美,远销东南沿海各省和东南亚各国和地区颇有声誉。
他们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致美观而又实用,既是毛南族的手工艺品,又是姑娘们珍爱的装饰品。 四、毛南族的宗教信仰 毛南族以信仰道教为主,他们崇信鬼神,往往和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带有原始宗教的性质。
毛南族还没有全民信仰统一的宗教。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道士、鬼师、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他们有一定的分工,互不统属,有的已专门依靠法事活动的收人为生活的重要来源, 道士之中又分为正教、丙教、准教三种。
鬼师是学梅山派的道教徒,一般人称道士为“文教”,称 鬼师为 “武教”,武教的人专门从事还愿和赶鬼活动,不会打斋超度,不忌荤,他们是专门的神职人员。巫师和鬼谷先生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能做法事的人很少,只能做卜挂,择日,看风水等。
法童又称“降豪”,分为“压”、“禁”(均毛南语)两种。做“压”是一种问鬼活动,如家里有人生病则认为祖先找不到住处而同家作崇,这时要“问压”。
做“禁”和做“压”的原因和目的不大一样,场面比较隆重。因为家里常发生或现在发生了非正常伤亡事故时才做禁。
做禁时,除米头和钱外,还有鸡、猪肉等供物,法童躺有供床前的席子上,盖上被单,并由另一法事在其身边念经,让他到阴间与伤亡的人通话,从而弄清家中发生不幸事故原因。 毛南族信仰多神,往常进行各种敬神活动,诸神又分家神与外神两种,家神有祖宗,灶王、财神(又土地神)、三界公爷、婆主(即圣母娘娘),社王、观音等。
前五种神都写于一张红纸,贴在厅堂的神龛上,过年过节要用肉酒供祭,家神中的门神则贴在大门上,护卫门庭,不让恶鬼进住,保伤人畜安全,外神有蒙官,莫六官,李广将军。
4.毛南族历史存那些名
袁凤辰(1931~1981):广西环江县人。
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共青团环江县川山区工委副书记、书记,环江县人民法院助审员、审判员、副院长,县文化馆负责人、县文化局副局长。是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广西文联委员,作协广西分会民族文学委员。
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献右方》(与蒙国荣合作)和短诗《美好前程更宽阔》、《如今碾米用机器》等多首。先后整理了30余篇毛南族民间故事和500余首毛南族民歌,发表了《毛难族民间文学概念概况》的论文。
谭克绳(1933~):广西环江人。历史学教授。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为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著有《鄂豫皖苏区历史简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中国现代史普及读本》等。
5.谁知道毛南族的概况
【民族概况】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毛南族人口数为107166。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
毛南人使用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由于长期和壮族、汉族杂居,多数人能讲壮语和汉语,通用汉文。
6.少数民族里的毛南族有什么神话传说
三九的故事》是反映毛南族人民治山治水的神话故事。
毛南族山区水源河流少,自古以来常常遭受旱灾的威胁。有个名叫覃三九的毛南人,想把毛南山区变成海边。
于是他日夜挥动“竹壳刀”去削山头,叫妻子天天给他送饭。一次妻子来到山下,见他用“竹壳刀”在削山,生气地说他是“傻瓜”,用“竹壳刀”怎么能削平石头山?三九大惊,“竹壳刀”就折断了。
三九削山不成,就设法把山赶走。有一天,他正赶着大群石头往前走的时候,碰上了一个财主婆,便问她:见到一群牛在前面走吗?财主勾结官府婆回答说,没有见到牛,只见许多石头在前面滚。
她这么一说,这些石头又都赶不动了。然而,三九并不服气,又要请十二条龙到思恩汇集,并约定在三更鸡叫时出来。
然而这个秘密又给财主婆知道了。未到三更,财产婆就用大蒲扇拍屁股,结果引起群鸡乱叫,十二条龙只出来两条,变成了环江和东江,流经毛南族外围地方。
覃三九移山造海,不屈不挠,毛南族人民把他看成是自己祖先征服自然的化身,因而世世相传。إ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反对黑暗的邪恶势力,是毛南族人民的光荣历史。
《毛人》和《卢道一拔树驱贼》,虽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但却反映了毛南族人民在历史上反抗压迫的斗争史实。传说“毛人”家境贫苦,父亲跌山而亡。
他五岁就长成大人,身长黑毛,圆头大耳,力大无比。“毛人”非常痛恨财主的欺侮和压迫,痛打上门抓人的财主走狗。
财主勾结官府,千方百计想害死他,但他团结壮、瑶、苗人大力士,战胜许多困难,最后取得了胜利。
7.毛南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饮食文化
毛南族习俗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和汉族、壮族人交往,所以绝大多数毛南族人都通汉语和壮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早在11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难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谓。
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称为毛南族。
毛南族人勇敢顽强、不畏艰辛、富于进取,不论生活的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学校学习,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 毛南族地区有三宝: 甜薯、菜牛、花竹帽。
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有"菜牛之乡"的美称。此外毛南族人还善长竹编、石雕、木雕等工艺制作。
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
如毛南饭,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笋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
毛南族还长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为辅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欢食甜红薯,并作为入秋以后的辅助主食之一。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毛南山区,人们会用色香味俱全的"毛南饭"招待您。"毛南饭"是毛南族人民的特有食品。
做法是用水泡竹笋煮熟,加入玉米粉、豆角、南瓜和生姜,混合烹煮后再加人南瓜苗、南瓜花及适量辣椒、油、盐。由于它以天然的蔬菜瓜果为主,因此色美、味佳、营养丰富。
毛南族有7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河池、南丹、都安等县。其中,居住在环江的毛南族,数量约占毛南族总人口的80%以上,环江县素有"毛南之乡"的称号。
毛南语称花竹帽为"顶盖花",用竹片在半径一尺的竹帽上编织八九十个图案,密密麻麻,看不见洞眼,不透光,不漏水。花竹帽是毛南族青年爱情的信物,也是毛南族馈赠亲友的礼品。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边,留着发害,爱戴手镯,胸前佩银、玉等饰品;特别喜欢戴花竹帽。
毛南族聚居区气候较为炎热,又盛产竹、木,所以住房一般是竹顶木墙,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阳台用来晾晒农产品;下层用来关牛、马、鸡、猪等,同时也放置些杂物。
住房有干栏建筑特点。 毛南族最爱唱歌,曲调十分丰富,有"比"、"欢"、"排见"、"耍"、"朗"五种类型。
语言朴实,节奏欢快。一般为同声二部重唱。
按内容分,有"引歌"、"神话歌"、"礼俗歌"、"史歌"、"苦歌"、儿歌和情歌。 毛南族无论走到哪里,遇上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本族人时,相互间都称为"华记"表示亲呢,就如有的民族相互称"老表"一样。
传说古时候,毛南族的祖先为逃避一场灾难,躲到一座叫"华记"的大山上,开荒种地,经历了苦难,又享受了快乐,他们认为能够生存下来,主要是靠了\'哗记"这座大山的保护。后来,毛南族人民为寻求善良和友谊,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碰上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本族人,都开口称为"华记"。
"庙节"是毛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祭祖神灵祖先。由老人从夏至数起数到辰日即是节日。
到时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并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树枝上,向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为了表达对耕牛辛勤劳作一年的慰问,给它喂食一团糯米饭和粉蒸肉。妇女们手提装有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的竹篮,携儿带女回娘家共庆。
男女青年则相约到野外山林中对歌、玩耍,寻找意中人。 毛南菜牛 由于毛南族山区缺少耕地,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
毛南人除惜土如金,见缝插针开垦面积很小的"鸡窝地"之外,就是利用满山的青草来发展家庭饲养业。 家家都养菜牛,专供食用,不作劳役,成为毛南族的特产,畅销国内及港澳市场。
菜牛都是围栏圈养,牛圈干爽 、避强光、很清静,夏防蛀虫,冬防受冻。对刚入圈的 牛要细心观察其习性和喜吃什么饲料,有时要在草上洒盐水以增加食欲。
同时对病牛有一套民间草药疗法,很多人家的园子里都种有草药。 除喂草之外,还喂玉米、高粱、饭豆、红薯、南瓜等杂粮,并煮熟拌潲喂食。
这是圈养阶段。 第二阶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满骨架。
这个阶段喂牛的草要在日出前割回来,草叶上要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一头牛每天吃60公斤左右。中午和晚上还要各加喂10公斤杂粮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
第三阶段是攻膘。每天除供给大量嫩青草外,还要加喂泡发的小米及黄豆浆。
经40多天的攻膘,连牛脊背上的肉都鼓得高出了脊梁骨,形成了一道凹糟,把木盆放在牛背上都掉不下来。待膘满肥壮才宰杀挑肉上市出售。
肉呈粉红色,瘦中夹肥,层次 分明,鲜嫩纹细,肥而不腻,煎炖烹炒,都爽脆可口,是牛肉中的上品,凡是吃。
8.毛南族的文化艺术
毛南族聪明、勤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的文化艺术。毛南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当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象《盘古的传说》、《三九的传说》、《太师六官》、《顶卡花》、《七女峰》、《恩爱石》等为毛南族人民世代传颂。毛南族民歌也别具有一格,内容丰富。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两句之后有一尾音“罗海”,故又叫“罗海”歌。在喜庆嫁娶节日对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贺歌,谓之“欢”。由一人独唱、叙述历史故事和祖先来源的叙事歌,则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合若干首为一组,叫做“排见”。同时还流行“毛南戏”,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悲欢离合的爱情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传统剧目。
毛南族的编织和雕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所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又叫“顶卡花”,使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织出精致的花纹图案,非常美观。所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生动逼真。所刻制的石柱、石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寿松和几何图案花纹,深为附近各族人民赞赏。
在环江县中南的南木村,世传银器绝技,所打制的银手镯、银项圈、银麒麟、“五子登科”帽饰,花纹朴实优美,做工精花竹帽细,颇受姑娘们喜爱。
相关参考
毛南族习俗毛南族的葬礼是怎样的 毛南人的丧葬,既受祖先崇拜观念支配,又被封建礼教及儒、释、道教信条驱使,错综复杂。一般迷信阴阳理论,崇尚舅权,流行原始社会的随葬品少、夫妻合葬、设氏族公共墓地和食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据专家考证,毛南语约在12世纪从侗水语支分离成为独立的语种,并形成自己的结构系统及特点。因居住较集中,毛南语内部基本一致,没有方言土语差别。同时,在音节
毛南族的婚姻习俗比较复杂。原始社会的血缘婚遗风、封建包办婚姻和现代自由婚姻曾处于重叠、交叉流行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族内婚嬗变为大量族外婚。清代中期以后,毛南族的封建地主经济尚处于
在旧中国,毛南族聚居区缺医少药。但在与病魔长期的斗争中,毛南人摸索到部分常见病、疑难杂症的治疗技术,也从兄弟民族医学中吸取了大量知识与经验,涌现了一批中草药医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偏方验方,为本民族群众
毛南族服饰受汉、壮民族文化影响较早、较深,保留自己独有的传统工艺不多。新中国建立前,毛南人都喜爱自己缝制的衣服、鞋、帽,崇尚蓝靛染成的蓝色,也喜欢青色、灰色或用黄花染成的黄色布料。腊染和制作“亮布”不...
广西近现代史广西是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回、仫佬、毛南、京、水、彝和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有40多个其他少数民族成
三月三三月三是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2014年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每场歌圩人数少
三月三三月三是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2014年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每场歌圩人数少
...属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仫佬语和侗语、水语、毛南语比较接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