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七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Posted 皇权

篇首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必修一第七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必修一第七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

习惯法

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 含义 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 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局限

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 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 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有利于贵族 出身的法官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解 释法律,不利于平民利益的维护。 释法律,不利于平民利益的维护。

习惯法的存在, 习惯法的存在,就成了平民与贵 族矛盾的一个焦点, 族矛盾的一个焦点,当时的罗马是怎 样来处理这个焦点的? 样来处理这个焦点的?

2,罗马成文法—公民法 ,罗马成文法 公民法 罗马成文法诞生 公元前5世纪中期 诞生: 世纪中期, 罗马成文法诞生:公元前 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 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特点: 特点: 内容广泛,条文明晰, 内容广泛,条文明晰,审 判、量刑有据 意义: 意义: 限制贵族特权; 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 利益 实质(局限性): ):维护奴 实质(局限性):维护奴 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隶主贵族阶级利益,法律 体现阶级性。 体现阶级性。

2.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

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

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

3.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一至六专题的复习提纲或练习试卷,好追加

这样发不方便。

我有很多资料,你留一下邮箱我发给你。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3.西周: 分封制 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结构: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4. 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

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

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

4.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要有选择的去划分重点的- -。

先秦那里的政治史考得会比较少。如果一套比较好的题,考中国古代史的时候会考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

这个就需要有一个非常连贯的知识体系了。这个你要注意下。

英\\法\\美\\德政治体制这个高考都是重点- -、中国近代史,你可以分屈辱史和抗争史来背。这样做大题容易些。

= =不会告诉我你不知道啥叫屈辱史和抗争史吧。屈辱史就是什么鸦片战争了,八国联军侵华了什么的。

抗争史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什么的。还有就是中国近现代史,那里比较乱,你要梳理一下。

让自己脉络足够清晰。外国古代史嘛……考得就比较少了。

考了分值也不会很大。要注意一下罗马法那里。

那个比较重要。

5.高一必修一历史总结,O(∩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

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

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

6.历史 古罗马的政治与法律

1,不是,是进步.罗马共和国后期,军阀割据,内战不断,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屋大维登基称帝之后,国家安定,经济发展.其实罗马早期的共和制转变成帝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罗马贵族腐化堕落,变得软弱无能时,元老院就无法维持他们的统治,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期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这种现象还出现在其他国家,如法国拿破仑称帝,英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都是在国家动荡不安时由共和制转为帝制的典型. 2因为屋大维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实际上受元首的控制,屋大维本人是元首、统帅、终身执政官、首席元老、大祭司长,独揽军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权,实际上是皇帝。

所以,屋大维树立的元首制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君主制,屋大维统治罗马是罗马帝国的开始。 3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4,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为后世留下了法律基础。

7.高中必修1历史复习所有重点提纲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

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 权和 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 国费正清 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

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 干政是 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

相关参考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1.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按朝代)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考点

1.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有哪些知识点总结也就是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现阶段关系到社会的热点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

历史高一上学期必修一第一第二单元总结归纳急用谢谢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

高一历史岳麓必修一第二单元笔记

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

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框架

一、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的1至3单元的知识体系必修一第一单元一、夏代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2、制度:①传子的继承制度②开始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

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

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前三单元知识总结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夏朝,启即

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

急我自己看了觉得还可以: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2、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行省下设

1.谁有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第三课的知识总结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一、地方政治制度汉:从郡国并行到七国之乱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唐: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宋:分割地方财军政加强中央集权元: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A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B1.分封制内容:①分封,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镇守疆土,拱

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一、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二、三、四单元的详细内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