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
Posted 战争
篇首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
1.高中必修3历史详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齐物”、“逍遥”。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 ↑3、相关人物 创立者 集大成者 ↓ ↓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王阳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发明概况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发明:西汉。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1、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2、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
指南针发明: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使用:唐末用于战争。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印刷术1、唐: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起源: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发展: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有《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擅长狂草。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3、绘画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科。⑴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
⑵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诗经》: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⑴《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⑶《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代表:屈原的《离骚》。
3、汉赋:汉代的一种文体。4、唐诗“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风忧国忧民。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5、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6、元曲: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7、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和维新变法思想)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19世纪四五十年代)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
2.高二必修三历史的重点是什么
高二必修三历史主要讲文化发展历程。
其中重点主要有:1、古代“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的融合、发展。一般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知识点考查比较多。
2、明末清初中国民主思想的萌芽。要结合商品经济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加强来综合复习。
3、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以及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4、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考查的重点。
尤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5、牛顿、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以及对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6、中国的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派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尤其要注意新文化运动后期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7、三民主义的发展演变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8、新中国的教育、国防科技、以及促进文化发展的”双百方针“。
其他的内容则能够掌握就好,难度不大。
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详细些
看看这个 选修三的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分很好拿的 考点 目标要求 具体目标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 识记、理解、分析、运用两大军事集团、巴尔干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施里芬计划、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无限制潜艇战大战的性质结局和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综合 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国际联盟、非战公约认识凡-华体系的实质及内部矛盾、比较国联以及联合国的异同、非战公约的作用及局限第二次世界大战 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突袭波兰、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开罗宣言等文件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的性质和影响以及对战争经验教训的反思二战后的世界 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综合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新思维、朝鲜战争等局部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大会、联合国、反战运动分析冷战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美苏争霸的阶段特点以及两国的政策调整、认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分析战后和平运动的原因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大战的历史背景1.两大军事集团:①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其中法德之间、英德之间、俄奥之间矛盾是主要矛盾。③1879年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缔结了“同盟条约”。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成为同盟的核心。④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
英国分别在1904和1907年与法、俄签定了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根源与实质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横规律的作用。
资本主义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随着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矛盾尖锐起来。2.巴尔干火药桶:①1912年秋“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②1913年,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作战,保加利亚战败。③两次巴尔干战争后,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④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⑤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战争的进程1.爆发:①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②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俄国,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范围越来越大,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③一战爆发后,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线。2.过程:①第一阶段,德国按“施里芬计划”企图实行速决战,然而马恩河一役彻底打破了德军想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
随后不久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②在第二阶段中,德军主攻东线,并且在德奥军队的联合下,使得俄国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随后德国又集中了50个师的强大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展开进攻,从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凡尔登战役。这次战争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役又被成为“绞肉机”。
但这次战争却牵制了德国在凡尔登的攻势。德国在欧洲大陆发动进攻的同时也不忘对制海权的抢夺。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然而经过这次战争,英军的损失虽然远大于德国,但却仍掌握着制海权。随后,双方开始将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③1917年,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出现了相互间的僵持状态。1917年2月1日,德国公开宣布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
这给英、美国等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随后美国也放弃了自己的“中立”,宣布对德作战。
由于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接近了尾声。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政治危机。
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奥匈帝国宣告瓦解,德军也士气大损,接连不断的军事失利也加速了德意志帝国的崩溃。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德国接受了协约国的停战条件,并派出代表签定了“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三、一战的后果1.战争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战争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使得欧洲的工业发展至少倒退了8年。
同时,战争也给数已万计的家庭带了抹不去的伤痛。2.战争使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产生了变化。
英国遭受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机会大大发展了自己,特别是美国,从1915年起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战争繁荣”周期。
而日本也从原来的农业国转为了工业国,从原来的债务国变为了债权国。3.战争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特别是俄国的革命,建。
相关参考
5自由落体运动第五章曲线运动…………………………………………………………………………13抛体运动的规律……………………………………………………………………74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重点内容我做不了表格了,你试着看看吧代表人物哲学范畴主要观点评价泰勒斯(前7世纪)自然界万物皆由水生成1.标志着古代人的精神觉醒2.西方哲学的开端普罗塔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整理第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概念(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②特点:①嫡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
1.求历史必修二的大题的答案,不太标准也可以11.(1)材料一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致;材料二反映官营手工业具有技术人才的优势,工匠们在一起相互切磋从而提高技艺;材料三反映西汉初年一度出现私营手
第13课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B、直原因接: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2、结果:中
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模块课文(注:外研版没有单元之说。)Module2ReadingTheHumanDevelopmentReportIntheyear2000,147worldleadersag
1.高中历史人教版有几本选修都是什么高中人教版的历史书一共有六本巡修,分别是: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五:
我也是岳麓版。我觉得必修三人物史是三本必修里最简单的一本,因为它的每课内容相对独立,以一个人的事迹来独立一节课,对人物的评价也比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简单。我觉得最难的是经济史,也就是必修二。经济史——物质
一、天津高中历史选修考哪些2009年天津市高考历史学科主要有三方面变化。1。新增选修模块考查。新课改的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历史必修一、历史必修二、历史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