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天主教堂历史
Posted 教堂
篇首语: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徐家汇天主教堂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家汇天主教堂历史
1.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历史
徐家汇地区原是明朝太子太保、东阁兼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出生地,农业种子实验场,曾有三条河流(肇家浜,法华泾,蒲汇塘)交汇于此,故得名。利玛窦神父及其最初的同事们,为江南天主教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接替他在南京工作的罗如望神父,在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劝化了徐光启,罗神父给他付了洗,圣名保禄。徐光启是上海地区的第一位天主教友,1608年他邀请郭居敬神父到上海开教,他的本家便成了附近地区教会事业的发源地。不久,在这位著名阁老的影响下,有许多农民信奉了天主教,这就是我们上海许多美好会口的起源。至1663年(康熙二年)上海就有两座教堂,六十六所小堂,约四万名教友。
十八世纪,中国天主教会经历的诸多不幸(中西礼仪之争,雍正及乾隆时期的宗教迫害,耶稣会的解散),使江南地区的教会事业陷入困境。传信部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在江南教友多次的请愿后,派遣耶稣会传教士重回江南,至1848年(咸丰七年)耶稣会南格禄会长决定在徐家汇创办一所住院,提供给神父们每年前来避静及做歇夏。1851年(咸丰十年)初,一座与住院相称的圣堂已必不可少了,于是决定兴建一座正式的圣堂。由辅理修士范廷佐(1848年设计董家渡圣方济各主教座堂)拟订建筑图样,罗礼思神父(1860年设计洋泾浜圣若瑟堂)监督营造了一座希腊式的教堂,奉圣依纳爵·罗耀拉为主保圣人。这座希腊式的教堂是上海地区第一座按西方建筑式样建造的教堂。自教堂建成后,徐家汇渐渐取代董家渡,成为了江南教区的中心,建造了一系列教育、文化、慈善设施(1847年建徐家汇藏书楼[现徐家汇藏书楼],1850年创圣依纳爵公学[现徐汇中学],1870年圣母院从青浦迁来[现上海老站/圣衣会院现为上海电影制片厂],1864年创办土山湾工艺院[现工艺美术学院],1867年创立博物院和崇德女学,1873年建天文台[现上海气象台],1848年创立耶稣会大修院(神学院)[现徐汇区政府],1904年建启明女中[现市四中学]等)。到19世纪末,附近教友日渐增多,仅能容纳200余人的老堂已不敷使用,教区决定筹建更大的教堂。1910年(宣统二年)新堂落,教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仍奉圣依纳爵为主保。老堂则划归圣依纳爵公学使用,改称圣母无原罪堂(1994年,老堂和主教府合拆新建主教公署大楼)。由此主教公署等教会机构都移至此地。
徐家汇天主堂由建筑师陶特凡(W.M.DOWDALL)设计,法国上海建筑公司先期于1896年开始搭建工棚雕琢石柱1906年7月31日正式动工,耗时四年建设,1910年10月22日举行落成典礼。圣堂坐西朝东,最宽处34米,进深84米,内高28米。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可容纳3000余人。哥特式建筑风格(强调垂直平面,是真正的挺立,教堂及尖顶似乎不受地心引力的影响,睹其风采,眼要往上看,直至顶部),平面为拉丁十字型。外墙清水红砖砌筑,四周尖拱窗有彩绘玻璃镶嵌其中,墙基用青石,分间处置扶壁。教堂的东立面两座对峙的钟楼高达57米,内有两口大钟,顶上的一对十字架约有一吨重。立面中间由叠涩形成的多层拱券大门,玫瑰花窗及山墙组成,正门上方曾耸立着耶稣抱十字架的圣像。教堂内为方砖地坪,花瓷铺砌,顶脊呈尖拱状。堂中有大小石柱64根,都是用金山石精刻细凿。深长的主殿将进入者的目光和心灵引向远端的正祭台,正祭台在教堂落成时是临时的,1919年复活节前特地从巴黎运来一座精致的祭台安装正中,费用由一位法国富孀捐献。祭台正中安置有圣依纳爵及其他8位圣人像,雕刻精美,色彩鲜明。堂内还另有20座小祭台。横轴由南北耳堂组成,十字交叉点上方曾有一座钟楼。
“文革”中,教堂遭受灾难性破坏,三座钟楼尖顶被拆,所有彩绘玻璃窗全部被砸,历经百年的宗教书籍和已被国务院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的木雕祭台、圣像和丝织刺绣艺术品全部被拖到教堂前焚毁。奥地利产管风琴被拆成一堆废铜烂铁,教堂也成了果品仓库。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已是满目苍夷的大堂重新归还上海教区。1982年教堂进行了大修,钟楼勉强恢复,但原祭台陈设及彩绘玻璃,管风琴等艺术珍品都无法再现了。
现今恢复了部分在“文革”期间遭损毁的祭台,电子风琴取代了原有的著名管风琴,窗户正在陆续装上富有中国特色的彩色玻璃,使昔日“远东第一大堂”的圣依那爵大堂重现光彩。
2.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以前为什么称圣伊纳爵堂"
位于上海漕溪北路蒲西路上的徐家汇天主堂原名“圣伊纳爵堂”,20世纪70年代才改为圣母堂。
“徐家汇天主堂”系上海群众的习惯称呼。天主教堂一般以耶稣、圣母、若瑟命名,也常以圣经和圣徒名字命名,如罗马圣彼得大堂就是以耶稣大弟子彼得名字命名的,圣伊纳爵堂则以圣徒伊纳爵的名字命名。
伊纳爵全名伊纳爵。罗耀拉,是天主教耶稣会的创始人,出身于西班牙贵族家庭,少年时便立志成为教士。
1523年,他完成了去罗马和耶路撒冷的朝圣之后,先后在几所大学攻读文学、哲学、神学,还到巴黎大学深造,著有《神操》一书。伊纳爵认为社会的弊端全在于人心向恶,要改变社会风气必先改变人心,因而提出了用宗教修养去培养人们的德性,创建了耶稣会。
他以《神操》一书为基础,订立了十分严格的会规,其中,除一般修会的修士须发誓的“三愿”外,还规定须发誓绝对服从教皇,所以受到教皇的支持、保护。1540年,经教皇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各派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迅速传教,耶稣会是其中最大的天主教传教势力,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就是法国耶稣会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造的,并以创始人圣保罗三世批准,耶稣会正式成立,它实际上成了罗马教皇的别动队,伊纳爵任总会长,他死后就被罗马教廷封为圣徒。 耶稣会在向外传教徐家汇天主教堂内景徐家汇天主堂内的圣伊纳爵像伊纳爵命名。
现在堂内主祭台围栏西南角还供有圣依纳爵塑像。徐家汇天主堂历时15年才建成,表现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这座教堂四周,围有宽阔的庭院,两座钟楼尖塔高达五十余米,挺拔、雄伟。 堂内气势恢 宏,规模浩大,形成前厅、中厅、后厅和唱诗楼等几个大区域,还专设许多祭 台;中央大理石大祭台花团锦簇,烛台层层,美丽的圣母像立于祭台最高处。
大祭台的主教座椅背后分别用中文和拉丁文写着“他该长大,我该缩小”,那是引自 《圣经》中耶稣的话,表示应时刻清醒地保持谦卑。 这句话写在主教座上,则成 了主教警策自己的座右铭。
其余小祭台,有的在大堂最深处突出的圆拱里(供着一 尊白兜头、蓝腰带的圣母白玉塑像,称“圣母小祭台”),有的在大祭台两侧(供耶稣和若瑟),它们和背后圣母小祭台一起,形成了圣家三座小祭台烘托中央圣母大 祭台的布局。 还有在中厅两旁廊区的,如圣母玛利亚的母亲亚纳和圣女小德肋撒的小祭台等。
由于大祭台位于纵向大厅和左右两厢的十字交错处,东南北三个方 向都能容纳信徒,有2500人可环坐同时面向大祭台望弥撒。这座大教堂的规模,由此也可想而知了。
另外,堂内巨大的花岗石圆柱上端,雕塑成喷泉形状的石 柱,在房顶形成哥特式的尖拱,也自然、美观,格调非常清新。 徐家汇天主堂规模宏大,设计完善,布局合理,设置精巧、美观,因此一直 饮誉海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它每日都接待大量教友,同时也是世界各地的宗教界人士向往的宗教活动场所。
3.求上海徐家汇天主教教堂介绍
徐家汇天主教堂位于徐汇区蒲西路156号,是中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母为天主之母之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
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生命恰如驾驭轮盘,恰当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花岗石镶边,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祥。主体墙上有巨大圆形花窗,其上镶嵌彩色玻璃,建筑造型挺拔庄严。外墙用黄沙水泥粉刷,屋顶置有大小不等铜皮圆穹,呈孔雀蓝色。尖顶。
教堂高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内部的顶部回廊,通过独特的网状设计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让至少三层楼高的大厅不用人工清洗高位玻璃而且保证在教堂的任何一个地方用平常声音说话能传到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中间的横廊的窗上有据说是修女自制的贴上去的窗花,很漂亮的颜色和图案,还代表着圣心和圣母心的故事。
徐家汇天主教堂可容纳三千多名教徒进行活动,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该堂区现有教友数万名,每天清晨有多台弥撒,逢星期日及教内重要节日,教友济济一堂,现已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4.徐家汇天主教堂有何特色
徐家汇天主教堂建于1910年,属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体。
该教堂设计指导思想就是象征耶稣基督受难,因而从大门过道进入大厅到祭台这条中轴线又长又高,两边成对称形式,教堂内部支柱排列整齐并且成垂直线,支柱间的大玻璃透射出强烈的阳光,这也寓示从天上射下的“神光”能进入信徒的心灵。教堂内的巨大管风琴是作为信徒举行弥撒、举办婚丧大事、唱诗等的伴奏,声音庄严肃穆悠扬数里,沉重的铸铁十字架悬于教堂顶部,给人一种气度不凡的神秘感觉。
因此,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该教堂原有两旁窗户的彩色玻璃,那些能工巧匠以精湛的手艺,拼出一幅幅极有艺术价值的图案,再加上那紫、深红、绿等色彩融成一体,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宗教气氛,这一切均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如今除彩色玻璃无法再现昔日的风采外,其他均恢复到原样原貌。
5.徐家汇天主教堂
徐家汇天主堂在平安夜24号晚上会安排三台弥撒分别是下午四点半 六点 和八点但是因为徐家汇天主堂是上海地区最大的教堂,同时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因此参与弥撒的人会特别的多八点的弥撒是主教弥撒,目前还不确定是有金鲁贤主教主祭还是邢文之主教主祭非天主教友可以参与弥撒,但是切记不可冒领圣体!冒领圣体是大罪。
当天会迎圣婴,在堂里会有圣诞马槽的模型,纪念至高无上的天主子降生成人,为了我们的得救,从最卑微的人成为最荣耀的君王。楼上朋友说的周六周日的公众开放时间,目前因为地铁建设的关系,教堂广场已经成为了工地,公众开放已经暂停。
6.徐家汇天主堂基本信息
徐家汇天主教堂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蒲西路158号,现为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其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主教座堂(St. Ignatius Cathedral),建筑风格为中世纪哥特式。
徐家汇原是上海西郊属于法华乡的一个普通的村庄,从上海城向西伸展的主要航道肇嘉浜经过此处。中国明代著名天主教徒徐光启安葬于此。
1842年,天主教耶稣会重新来华后,在1847年选中徐家汇建立天主教江南传教区的总部,陆续在此建成包括主教府,大、小男修道院,2所女修道院(拯亡会和圣衣会),徐家汇藏书楼,气象台,土山湾印书馆,徐汇公学(后名上海市徐汇中学,男子中学),启明女中(现上海市第四中学),育婴堂等等一系列机构,以此为基地,将教务开展到江苏、安徽二省。上述机构内部一般都有小型自用教堂。
1851年建立了一座公用的中型教堂(现已不存),以耶稣会的创始人依纳爵命名,外形属于希腊风格,可能是中国第一所西式教堂。 现在的这座主教座堂于1904年破土动工,1910年9月大堂落成。
1910年10月23日举行祝圣礼,奉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为这座教堂的主保圣人。当时被称为远东第一天主教堂,可以同时接纳2,500名信徒。
当时在教堂名册上已经有上万名教徒,其中许多是教会养大的孤儿。 新建圣堂后,旧堂改奉无原罪圣母为主保,改名为无原罪圣母始胎堂,简称始胎堂,新堂则延续旧堂奉圣依纳爵为主保,现存圣堂为新堂。
徐家汇天主堂是一座按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教堂。它座西朝东,总长83.3米,两翼最宽处34米,堂脊高26米,塔楼高56米,椅子坐满约3千人,全堂塞满4千多人。
平面呈长十字形,是一座仿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红色的砖墙,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顶,教堂前部的两座钟楼高达60米(其中尖顶部分高31米),宏伟庄严,南北对峙,高耸入云。
徐家汇天主教堂以其规模巨大、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在当时被誉为上海的第一建筑,在1920年代以前曾经是上海最高的建筑物。 徐家汇天主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堂受到毁坏,钟楼尖顶被拆毁,彩色玻璃窗被砸碎,被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占用作仓库。
1979年1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批示,使用单位迁出,还补偿3万元给教会作修理费。当年11月1日诸圣瞻礼日,大堂尚在维修中,先整修出大堂后两间厅堂,举行文化大革命以后的首次弥撒。
1989年9月25日,“徐家汇天主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建筑类)。 教堂门前广场曾经用作西区长途汽车站现在已被还原,欣赏教堂建筑变得很方便。
但是附近地区近年来演变为新兴商业中心,矗立起许多高层建筑,教堂已经不再显得高大了。 教堂历史 徐家汇地区原是明末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封地、农业种子实验场,曾有三条河流(肇家浜、法华泾、蒲汇塘)交汇于此,故得名。
利玛窦(Matteo Ricci)神父及其最初的同事们,为江南天主教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接替他在南京工作的罗如望(Jean de Rocha)神父,在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劝化了徐光启,罗神父给他付了洗,取圣名保禄(Paul)。
徐光启是上海地区的第一位天主教友,1608年他邀请郭居敬神父到上海开教,他的本家便成了附近地区教会事业的发源地。不久,在这位著名阁老的影响下,有许多农民信奉了天主教,这就是我们上海许多美好会口的起源。
至1663年(康熙二年),上海就有两座教堂、六十六所小堂,约四万名教友。 18世纪,中国天主教会经历的诸多不幸(中国礼仪之争、雍正及乾隆时期的禁教、耶稣会的解散),使江南地区的教会事业陷入困境。
传信部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在江南教友多次的请愿后,派遣耶稣会传教士重回江南,至1848年(咸丰七年)耶稣会南格禄会长(Gotteland Claude)决定在徐家汇创办一所住院,提供给神父们每年前来避静及歇夏。1851年(咸丰十年)初,一座与住院相称的圣堂已必不可少了,于是决定兴建一座正式的圣堂。
由辅理修士范廷佐(Ferrand Jean)拟订建筑图样,罗礼思(Flelot Louis)神父监督营造了一座希腊式的教堂,奉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St. Ignatius de Loyola)为主保圣人。这座希腊式的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式样建造的教堂。
自教堂建成后,徐家汇渐渐成为了耶稣会在江南地区的中心,在教堂周围建造了一系列教育、文化、慈善设施:1847年建徐家汇藏书楼(今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1850年创圣依纳爵公学(今上海市徐汇中学),1870年圣母院从青浦迁来(圣母院现为美罗城和科学会堂,拯亡会会院现为上海老站,圣衣会会院现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空地),1864年创办土山湾孤儿院(原址现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学院),1867年创立博物院和崇德女学,1873年建天文台(后仅在徐家汇保留气象业务,原徐家汇观象台现为上海市气象局),1848年创立教区大修院(原址现为徐汇区政府大楼),1904年建启明女中(今上海市第四中学),1873年耶稣会神学院从董家渡迁来东方商厦等)。 到19世纪末,附近教友日渐增多,仅能容纳200余人的老堂已不敷使用,教区决定筹建更大的教。
相关参考
...?黄道婆画像黄道婆出生在松江乌泥泾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汇的华泾镇,照现在来说也算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了。但当时正是烽火连天的朝代,上海作为富庶之地也难以幸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那么黄道婆是生活在哪个朝...
...?黄道婆画像黄道婆出生在松江乌泥泾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汇的华泾镇,照现在来说也算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了。但当时正是烽火连天的朝代,上海作为富庶之地也难以幸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那么黄道婆是生活在哪个朝...
7月11日开始,上海经历连续高温高湿天气。今天,高温愈演愈烈,上海徐家汇站在临近14点气温达到40.9℃,突破2013年40.8℃的历史纪录,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极值。上海已于今天中午发布了
上海的徐家汇,宽泛而言,北至广元路,东至宛平路,南至南丹路或斜土路,是今日繁华的商业中心。但是在晚明时期,这里不过是上海县郊区的一个普通村落,并不起眼。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于此建农庄别业,逝世后又安...
上海的徐家汇,宽泛而言,北至广元路,东至宛平路,南至南丹路或斜土路,是今日繁华的商业中心。但是在晚明时期,这里不过是上海县郊区的一个普通村落,并不起眼。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于此建农庄别业,逝世后又安...
米兰大教堂雄踞在意大利米兰市中心的米兰大教堂亦称圣母降生教堂,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不仅是米兰的象
一、欧洲教堂建筑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罗曼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典型特征是:墙体
1.捷克人骨教堂捷克人骨教堂(KostelíkVechsavtychakostnicí),位于布拉格以东约70公里的小镇KutnaHora,建于14世纪,其外表是看似十分普通的哥特式建筑造型,但内部的
徐光启,字子先,不仅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天文、历法、军事及数学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出生于明南直隶松江府上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徐家汇),父亲是个生意人,家境还算不错,从小就接受
点击关注,带你去看更多有趣的事乌尔姆(Ulm)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座城市,位于多瑙河畔。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是一座雄伟的大教堂,她就是目前世界最高的教堂——乌尔姆大教堂。乌尔姆大教堂(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