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历史人物

Posted 阳城

篇首语: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阳城历史人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阳城历史人物

1.山西阳城的名人有哪些

清朝顺治丙戌年,阳城十个举子,分别是张尔素、田六善、杨荣序、王润身、王兰章、王克生、卫贞、段上彩、赵士俊、乔映伍.阳城十人,九人金榜题名,皆中进士,可谓“九凤朝阳”,唯独卫贞一个落榜。

一日,顺治传旨诏见主考与卫贞上殿,顺治皇帝亲自过目了卫贞的答卷,并问了卫贞几道题目,卫贞对答如流,见解高明。老顺治口称“奇才”,朱笔一点,卫贞立刻就成了鑫殿的进土,正应了那位玩童所谓

“惊(金)举”的话。在此之前,清顺治乙酉年,山西举行乡试,阳城赴考者十人,十人皆中。这一壮举,轰动很大,阳城大街上竖起“十凤齐鸣”的牌坊,故而,此次有“十凤重鸣”之说。

阳城出了许多名震四方,流芳千古的大人物。自隋朝科举以来,先后出过120余名进士,出过王国光、张慎言等4位尚书和田从典、陈廷敬两位宰相。铸就了“康雍盛时,名列三城”、“嘉道之际,风高五属”的历史辉煌。

2.阳城的历史记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颍水经其县城(阳城)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史记·夏本纪》载:“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刘熙说:“今颍川阳城是也”。《水经注·颍水》下,经说:“颍水出阳城县少室山”,注说:“颍水东合五渡水,经阳城县故城南。昔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处。县南对箕山”。今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告成镇,出镇西门半里余即五渡河;出南门约一里即从西向东流的颍水。五渡河入颍水处即在镇的西南。南望箕山,也只有十几里。镇北门外百余步就到周公测景台。汉朝的阳城县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名无大异。直到唐万岁登封元年才因为“将有事嵩山,改为告成县。” 《汉书·地理志·颍川·阳翟县》下注引《世本》、《纪年》都说禹居阳城,

3.阳城的历史

行政区划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501个行政村和2689个自然村。总人口40万人。

阳城县辖1个街道、10个镇、7个乡:东城街道、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芹池镇、次营镇、横河镇、河北镇、蟒河镇、东冶镇、白桑乡、寺头乡、西河乡、演礼乡、固隆乡、董封乡、驾岭乡。

历史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年),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年),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年),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4.阳城的历史

行政区划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

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501个行政村和2689个自然村。

总人口40万人。 阳城县辖1个街道、10个镇、7个乡:东城街道、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芹池镇、次营镇、横河镇、河北镇、蟒河镇、东冶镇、白桑乡、寺头乡、西河乡、演礼乡、固隆乡、董封乡、驾岭乡。

历史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

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泽,为侯国。

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年),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

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

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年), 州复为阳城县。

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年),属冀宁道。

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

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5.秦朝时有哪两位历史名人饿死于首阳城

伯夷叔齐,不过不是秦朝人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

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

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6.介绍一个历史人物

秦武王(前328—前307年),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太子嬴荡即位,他就是秦武王。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乌获和任鄙以勇猛力大闻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为将,给予高秩厚禄。齐国人孟贲,力大无穷,勇冠海岱:陆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龙,一人同时可制服两头野牛。听说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西赴咸阳面见秦武王,被任用为将,与乌获、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

早在秦惠文王时,张仪就入秦献计:秦军东进中原,先取韩国军事重镇、周都洛阳的门户——宜阳,以宜阳为跳板,控制东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据有九鼎为象征,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业。由于当时秦惠文王为巩固后方而集中兵力灭蜀,暂把张仪之计搁置一旁。秦武王即位后,已经灭蜀,后方巩固,国力正盛,秦武王欲对外征伐,自然想起了张仪前言。他对右丞相樗里疾、左丞相甘茂说:“寡人生在西戎,没有到过周都洛阳,不知中原怎样繁华。寡人渴望有一天,驾车进入周王畿游历,亲目一睹天子重器九鼎。若能如愿,死也心甘。不知二位,谁能为寡人伐宜阳,进中原?”樗里疾回答:“韩国宜阳城坚兵精,路远道险,倘若魏、赵二国出兵救宜阳,秦军孤军深入险境,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秦武王听了,很不高兴。这时,甘茂说:“伐韩宜阳,必先破韩魏联盟,只要魏国助秦,赵国就不可能越魏救韩,韩被孤立,宜阳城就可能被秦军攻破。”秦武王大喜,即派甘茂出使魏国。甘茂以共享伐韩之利相引诱,与魏王建立了秦魏共伐韩国的联盟。甘茂怕秦武王在伐宜阳期间,听信樗里疾之言而变卦,特派副使向寿报告武王:“魏王已经同意与秦国共伐韩国。虽然得到魏国支持,还是不伐宜阳为好。”武王听了,很不理解,亲自赶到息壤召见甘茂,问甘茂为何改变伐韩计划。甘茂说:“宜阳城池坚固,兵精粮足。秦军冒千里之险攻宜阳,决非短时能够凑效。如果攻宜阳时间延长,必然有人在大王面前诽谤,大王听信小人之言,臣攻宜阳不仅失败,还要身败名裂。”武王坚定地说:“寡人不听小人之言,愿与你定息壤之盟,为你解后顾之忧。”于是君臣当面签订盟约。接着以甘茂为大将,领兵五万伐宜阳。甘茂攻宜阳,长达五个月,没有见效。这时,右丞相樗里疾对武王说:“秦军攻打宜阳城已经五个月,精疲力尽,锐气大丧,再挺下去,恐怕形势要发生变化,不如班师为好。”武王听了,就派人召甘茂班师回朝。甘茂写信一封,让来人带给武王。武王拆信一看,只有“息壤”二字,恍然大悟。于是派出五万援兵,令乌获带领往助甘茂。甘茂得到生力军,兵力大增,遂以乌获为先锋,击退韩国援兵,攻陷了宜阳孤城,斩杀韩军七万人。韩国元气大丧,急忙向秦国求和。

秦军占领宜阳,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亲率任鄙、孟贲精兵强将大举进攻洛阳。周天子无力抵御,只好出迎秦军。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只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武王逐个审视,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守鼎人回答:“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人见过举鼎,这鼎重达千钧,谁能举得起呀!”武王问任鄙、孟贲二将:“两个人,能举起吗?”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胜,婉言辞谢:“臣只能举百钧之物。这鼎重千钧,臣不能胜任。”孟贲伸出两臂走到鼎前,说:“让臣试举,若举不起来,不要怪罪。”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没有倒庄地上。武王看了发笑:“你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还不如你吗?”任鄙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武王固执不听,卸下锦袍王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武王苦苦劝阻,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举起后应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低”。于是,深吸一口气,使出乎生力气,喝声:“起!”。鼎被举起半尺,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武王右脚足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赶来,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入夜,武王气绝而薨。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右丞相樗里疾护棺回咸阳,立武王异母弟赢稷为王,是为秦昭襄王。安葬之后,樗里疾追究责任,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奖励任鄙劝谏之能,升为汉中太守;同时谏议秦昭襄王,追究甘茂耸恿武王入周观鼎之罪。甘茂听到风声,害怕治罪而逃到魏国,至死不敢还秦。

7.阳城名称的由来和阳城的历史

名字由来: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经上有说,夸父身长八百余丈有余,古时候丈相当于现在1.98米左右,而不是3.33米。

夸父大概1584米。 话说夸父逐日啊逐日,追到“隅谷”的地方,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时候地理没现在这么发达,陕西就属于极西之地了,所以夸父在追到那里的时候,渴了,于是跑到渭水饮水,(又跑回来)这时候太阳便戏弄他,又跑回来晒他,所以他喝干了渭水的水,也没解渴(为什么?因为太阳在烤啊,离得近才会烤的更狠)。

最后想向北去饮水的时候,渴毙在路上。 所以,后人在纪念夸父的时候,将他饮水的地方(也就是阳城),叫做阳城,意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或者“太阳离地面最近的地方”。

也就是太阳之城。 城市历史: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

战国时迭属韩、魏。 阳城县卫星地图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侯国复县。

北兴安二年(453年),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

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

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年),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

民国3年(1914年),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

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2001年,调整阳城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2001]14号;1月10日晋市政发[2001]8号),由8镇17乡调整为10镇7乡,乡镇平均人口2.33万人,平均面积115.77平方千米。

8.夏县北吴村古代人物阳城

赵氏孤儿故事的主角叫程婴,被誉为忠义之典范,《史记·赵世家》中有精彩的记述。

说“程婴忍辱负重,甘受骂名,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其实,司马迁在记述程婴这个人物时,是倾注以感情的。

这是因为,司马氏和程氏原本同宗同族。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昔在颛顼,明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另据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的《新唐书》载:“程氏出自风姓。

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二子:重、黎。重为火正,司地。

其后世为掌天地之官,裔孙封于程,是为程伯,洛阳有上程聚,即其地也。至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诸侯入为司马,又有司马氏。”

既然司马迁和程姓同族,那么他在《史记》中对程婴的记述除了带有感情,还更应当注重考证,力求客观真实。《史记》中还记载:“程婴死,赵武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程婴藏孤 留迹中丘再来分析一下程婴将赵氏孤儿究竟藏匿在哪些山中。司马迁没有明记,想必也不可能明记。

一因时隔多年,不好甄别;二因躲躲藏藏十五年,不可能固守在一个地方。所以也就有了很多藏身之地的传说。

诸如,山西盂县的藏山,定襄县的藏孤台;河北邢台的赵孤庄,井陉的赵孤园等。不管怎样,藏孤的地方离不开晋国领地太行山一带。

就藏孤邢台而言,还应当包括内丘。邢台县赵孤庄,又名赵古庄,最早曾用名“单羊庄”,后来因匿藏赵氏孤儿更名赵孤庄(后来为书写方便,孤也写成“古”)。

据《顺德府志》、《邢台县志》记载,该村是程婴匿藏赵氏孤儿(赵武)的地方,因此更名赵孤庄,村里原有为程婴、公孙杵臼所立的藏孤牌坊。赵孤庄地处邢台县西北部丘陵地带,距内丘很近,从“匿山中”分析,在这一带藏孤不一定固定一个地方,应藏匿在西北青山一带比较适宜。

青山又名黑山,据《土地十三州志》记载:“黑山之险,为逋逃之薮”。“逋逃之薮”出自《尚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逋逃:逃亡者;薮:人或物集中的地方。意思是指某处成为逃亡者的藏身之所。

由此可见,赵孤庄西北不远就是青山,青山藏孤可以说是不二之选。青山在内丘西南,邢台西北,有东青山、西青山、南青山等,隋唐时期曾设过青山县。

据唐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内丘县词条记载:“青山县,东南至州(邢州)五十里,本汉中丘(内丘)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青山县,属邢州,县界有青山,因名。大业二年,属龙腾府。

武德元年,析龙冈、内丘两县重置,属邢州。黑山,一名青山,在县(内丘县城)西(应为西南)二十里,幽深险绝,为逋逃之薮。

以周太祖讳黑(北朝北周宇文觉父宇文秦名黑獭),因改黑山为青山,且取名焉。雷公山,在县西南八里,汉末黑山群盗张飞燕等不立君长,直以名号为称,多髯者谓之羝公,大声者谓之雷公,时有雷公贼保此山。

因以为名。”程婴藏孤青山还有佐证。

那就是青山东边不远处有一个吴村,是个古老的村庄,其“吴”音是否“武”音混淆,非常值得考证。就在吴村,至今还有程姓族人,而且有一座古墓,一直被传说是韩厥墓,这是非常值得推敲的历史信息。

这座大墓,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说是韩厥墓,有说是飞燕墓,老百姓一直传说是“王母娘娘擀面台”。

在墓北偏西约100米的地方,有一直径1米多粗的大石柱斜插在地上,人称“擀面杖”。说是“擀面台”和“擀面杖”,非常形象。

说“擀面台”是韩厥墓确实传说很久了,清光绪三十二年《内丘乡土志》记载说,相传为晋韩厥墓。而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却是这样记载:“飞燕墓,在吴村西,俗称擀面台。”

也有当地人说“飞燕将军韩厥”,尽管传说不太靠谱,单凭传说有韩厥墓,难免联想到与程婴藏孤有点瓜葛。程氏迁邢 世居中丘由于程婴在邢台、内丘一带藏匿赵氏孤儿,后来他的孙子程本又来到中丘(内丘原来叫中丘,后来又叫内丘、内邱)隐居在苓(岭)塞。

历史总是有很多机缘巧合。程婴忍辱负重完成藏孤义举之后,不为富贵,却要“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而自杀。

其壮举自然会影响后代,程婴之孙程本(一说程叔本),字子华,并不为祖上功高自居,早年隐居中丘(内丘)岭塞做起学问来。巧的是赵武之孙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前458年)巩固了赵氏的权力,想到了恩人之后程本,欲以任用。

可程本遗传祖上秉性,不屑权贵,不愿就仕。这在《子华子》一书中有记述。

而且有“子华子居于苓塞”这一历史信息。《子华子》是被称之为诸子百家的程本的论著。

最初,其弟子将他平时的议论问答加以整理而辑成一书,共计二十四篇。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程氏后裔将书籍藏于石匣中,才幸免于难。

到了汉代,刘向典校经籍时,将《子华子》修订成十篇而传世。

9.桂阳的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汉朝,桂阳属桂阳郡郴县地。

东晋建武元年(317),陶侃析郴西地置平阳县、平阳郡、县隶属郡 桂阳县 (2张) ,桂阳县建置始此。隋开皇九(589),平阳郡、平阳县俱废,并入郴县。

隋大业十三年(617),萧铣复置平阳县,隶属桂阳郡。唐武德七年(624),平阳县并入郴县,翌年复置,隶桂阳郡;唐至德二年(757),桂阳郡易名郴州,州治移平阳县城。

唐贞元二十年(804),置桂阳监于平阳城,不领县,掌矿冶铸铜钱,时境内有铜坑280余处。元和十五年(820),州治返郴。

天佑元年(904)撤平阳县并入桂阳监。监始为行政实体,隶属郴州。

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⑼,改桂阳郡为南平郡,郡治迁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建武十一年(35)复名桂阳郡,郡治还郴。

三国时期,建安十三年(208),刘备遣赵子龙取桂阳郡,建安二十年(215),刘备与孙权以湘水为界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桂阳郡属吴。西晋元康元年(291),桂阳郡属江州,永嘉二年(308)属湘州。

南朝时期,宋、齐、梁、陈皆封王于桂阳,桂阳郡称桂阳国。隋开皇九年(589),改桂阳郡为郴州,隶潭州总管府。

大业三年(607),郴州复称桂阳郡。隋大业十三年(617),萧铣分郴县西置平阳县,辖区基本相当于今桂阳县,隶属桂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封第五个女儿为桂阳公主。武德五年(622),改桂阳郡为郴州,隶潭州总管府(624年改为都督府)。

唐武德七年(624),郴州改桂阳郡,平阳县并入郴县,次年复置。贞观元年(627),桂阳郡隶江南道。

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封章怀太子李贤第三子李守义为桂阳王。唐开元二十二年(734),桂阳郡改为郴州,属江南西道。

唐天宝元年(742),郴州始称郴州桂阳郡。唐乾元元年(758),郴州桂阳郡改名为郴州,州治移至平阳县城,隶衡州防御使。

大历三年(768),郴州隶湖南道(湖南观察使)。大历十年(775),代宗封其第五子李逾为郴王。

元和三年(808),盐铁使李巽奏请于旧桂阳监置炉两所,采铜铸钱。元和十五年(820),州治还郴。

唐光化二年(899年),马殷取郴州。天祐元年(904),郴州复名郴州桂阳郡,撤平阳县并入桂阳监,桂阳监始由行政机构演变为行政实体,隶属郴州桂阳郡。

后梁开平元年(907),马楚改郴州桂阳郡为郴州。后晋天福元年(936),桂阳监领临武县,隶楚国长沙府,自此郴桂分治。

天福四年(939),废临武县入桂阳监。后周广顺元年、南汉乾和九年(951),南汉取桂阳监。

宋乾德元年(963),桂阳监归宋,隶湖南道;淳化四年(993),隶江南西道;至道三年(997),隶湖南路安抚使;元丰六年(1083),隶荆湖南路。景德二年(1005),蓝山县划入桂阳监。

天禧三年(1019),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宋绍兴三年(1133),桂阳监改称桂阳军。

绍兴十年(1140年),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桂阳军领平阳、蓝山、临武三县,隶荆湖南路(绍兴元年隶荆湖东路,二年复故)。

元至元十四年(1277),桂阳军升桂阳路,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宣慰司,领平阳、监武、蓝山三县及耒阳、常宁二州。明洪武元年(1368),桂阳路更为桂阳府,领平阳、临武二县和常宁、耒阳二州(蓝山县划入郴州府),隶湖广行省。

次年,蓝山县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桂阳府领平阳、监武、蓝山三县。明洪武九年(1376),桂阳府降为桂阳县,省平阳县(平阳县建制自此废),隶湖广布政使司上湖南道衡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升桂阳县为桂阳州,领临武、蓝山二县。

明崇祯十二年(1639),析桂阳本州西南禾仓堡和临武县西北部分置嘉禾县,属桂阳州。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称帝衡州,避其讳改桂阳为南平州,次年(1679)复名桂阳州。

清雍正十年(1732),桂阳州升为直隶州,领临武、蓝山、嘉禾三县,隶衡永郴桂道。中华民国二年(1913),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隶衡永郴桂道,民国三年(1914),桂阳县隶衡阳道,民国十一年(1922),撤销道制,桂阳县隶湖南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驻郴县),二十九年(1940),改第八区为第三区(治郴县),桂阳县隶之。1949年10月13日,桂阳县解放,隶湖南省郴县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桂阳县改隶湘南行政公署。 1954年7月,湘南行署易为郴县专区,桂阳县隶之。

1959年3月,新田县并入桂阳县。1960年7月,郴县专区更名郴州专区,桂阳县隶之。

1961年5月,恢复新田县,桂阳县仍属郴州专区。1968年2月,桂阳县属郴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属湖南郴州地区行政公署。

1995年郴州地区行政公署易名为郴州市人民政府,桂阳县隶属郴州市。2014年12月11日郴州市桂阳县撤县设市拟改名为桂兴市[2] 望采纳。

相关参考

北魏孝文帝时代的洛阳城

   从东周到西汉,洛阳一直是全国的商业都市之一。东汉、魏晋建都于此,其更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但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以后,洛阳在长期的战争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大小宫殿、穷屋陋巷

为啥没满族味? 皇太极改建沈阳城有讲究

...城市”沈阳。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整个大规模改建了的沈阳城却和以往女真人建造的城池截然不同,一点儿满族味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经过对史料的分析发现,原因只有一个,决定迁都的是努尔哈赤,但改建这座城市的...

古代洛阳城里的青楼女子 为何都不穿内裤

女人不穿内裤,似乎时尚得很,据说麦当娜读书时,“从不害怕,常不穿内裤,耸立在人墙的顶层,来制造男孩子们哄堂大乱”。如今那些自比前卫的女性,穿着三根线缝合起来的内裤在台上昂首阔步,自以为开一代风气之先,

莫姓的来源是什么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几有哪些名人

一、姓氏源流莫(Mò)姓源出有六: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上古帝颛顼造“[莫阝]阳城”,其支庶子孙有定居[莫阝]阳城者,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阝]阳城故地在

吕蒙正请罪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洛阳城外有个穷书生叫吕蒙正,住在破窑里,穷得上无片瓦,地无一垄。他虽贫穷,却很勤奋,日夜刻苦攻读。一日,吕蒙正偶遇书生寇准,两人一见如故,便相约来到洛阳城里游玩。路过东大街,看到一户

陈胜与吴广为何要起义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陈胜、吴广起义中国秦末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吴

胜者为王,袁绍称霸河北

  袁绍的两个主要劲敌是盘踞在冀州北部的公孙瓒和冀州南部的袁术。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孙坚依附于袁术,袁术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屯阳城。孙坚出兵攻打董卓时,袁绍却派周昂任豫州刺史,袭取阳城。袁术派

一文带你读懂韩城的 ”前世今生”

1韩城古之「”阳城”「”舜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帝舜荐禹于天,为嗣。舜崩丧毕,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禹居阳城韩侯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少弟韩侯国召公派燕师修筑城垣《诗经·韩

陈廷敬简介,陈廷敬是怎么死的?

陈廷敬简介,陈廷敬是怎么死的?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

陈廷敬,雍正时期的陈廷敬的后人

雍正时期的陈廷敬的后人皇城陈氏进士表皇城陈氏举人表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清代大臣、学者。初名敬,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