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洛阳

Posted 都城

篇首语: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不成功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上的洛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的洛阳

1.历史上都有多少个朝代在洛阳建都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历史沿革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 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 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 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 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

2.在历史上,哪些朝代把洛阳作为了古都

关于洛阳牡丹牡丹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

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

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

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

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洛阳,牡丹从此衰落。

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在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

3.历史人物介绍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五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帝王辈出。 以下历史名人,或生于洛阳,或葬于洛阳,或长期生活于洛阳,或功业创立于洛阳。

史前伏羲:人文始祖,洛阳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出现地,“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的祭祀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夏朝: 后羿:传说中射日的英雄, 杜康:造酒祖师,在洛阳造酒。

还有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 商朝: 商汤:灭夏后称为武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

还有商初名臣:伊尹。 周朝: 周武王,周武王伐纣时,聚八百诸侯于孟津,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洛邑。

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称周公。

营建洛阳邑,在洛阳制礼作乐。 伯夷叔齐:劝阻武王伐纣,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周平王: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史称周王朝为东周。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

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孔子:鲁国人,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

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 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

还有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的白圭,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 秦朝: 吕不韦:秦国相国,史记中称他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编《吕氏春秋》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封地有河南洛阳十万户。

西汉: 刘邦:刘邦称帝,定都洛阳三个月,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所以取天下之道。 还有西汉名臣,贾谊、桑弘羊。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建立者。建都洛阳。

25-57年在位。 班超:出使西域,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固:投笔从戎修《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者,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张衡: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还有东汉名将,马援、窦宪等,东汉文学家,许慎、蔡邕等。

三国: 魏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

曹丕:魏文帝,曹操长子。 司马懿: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国重臣。

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卒于洛阳。 关羽:蜀汉名将,忠义的化身,封建社会被尊为武圣,与孔子齐名,首级葬于洛阳。

此外三国时在洛阳的名人还有袁绍、董卓、吕布、司马师、刘禅、邓艾、钟会、钟繇、稽康、阮籍、马钧等。 西晋南北朝: 司马炎:自立为帝,西晋的开国皇帝,建都洛阳。

左思:致使洛阳为之纸贵。 陈寿,楚著作郎,终御史治书,在洛阳撰《三国志》。

祖逖:闻鸡起舞,志向宏远。 刘琨:西晋诗人,军事家。

还有西晋名将杜预,注《九章算术》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另外还有裴秀、石崇、绿珠、潘岳、桓温等。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现了历史上的北魏盛期。 还有檀道济、高欢、兰陵王高长恭等。

隋朝: 隋炀帝:隋代第二位皇帝,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 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还有隋朝名将韩擒虎、贺若弼等。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唐朝的著名千古一帝,文治武功难有比者,定东都洛阳一战是其一生最光彩的一幕。

称帝后三次来到洛阳,共两年时间。 长孙皇后:洛阳人,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

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无忌:字机辅,洛阳人,文德皇后之兄。

好学,有筹略,佐太宗定天下,以功第一,封齐国公。 玄奘:通称为唐僧,古今以来,翻译经典最多的,舍唐僧之外其谁焉。

武则天:自立为则天皇帝,国号为周,在洛阳称帝,史称“武周”。 狄仁杰:唐代名臣,不畏权贵,正直无私。

民间有广为流传的狄仁杰破案(狄公案》一书。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洛阳,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开元年间曾都洛近十年。 王维:唐诗人、画家。

字摩诘。 李白:曾三次到过洛阳,做了多首传世名作,并与杜甫在洛阳相会。

杜甫:盛唐大诗人,长期生活于洛阳,并以洛阳为家乡。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吴道子:中国唐代画家。被尊为画圣。

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张旭: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F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长期生活于洛阳。 颜真卿:创立书法上另一种的新风格,后。

4.洛阳在历史上的名称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

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

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

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详细资料:历史上洛阳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胜甲于天下,成为历代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

洛阳地名也随着朝代更迭和疆土争夺而屡有变化。洛阳的众多名称体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传说时代,相传轩辕黄帝时洛阳称为郏鄏,因其北部邙山名为郏鄏山而得名。后来虽有周成王定鼎郏鄏之说,但郏鄏之名并非始于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

斟鄩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商代成汤居西亳,西亳为都城之名,在今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

西周时期,洛阳的名称比较多。就地理区域而言,洛阳有“中国”、“土中”、“地中”等名称。

1965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的成于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铜酒器)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表明武王把洛阳称为“中国”。《帝王世纪》称洛阳为“土中”。

这些名称都体现了洛阳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阳为西周东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称,体现了洛阳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

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阳涧东瀍西一带。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平王迁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称王城。

景王去世后,王城发生了王子朝之乱,敬王避居翟泉。因乱党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晋、魏等诸侯大夫扩筑成周城(在今白马寺东汉魏故城一带)并迁居之。

此后“成周”成为敬王所居之专名。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

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

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

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西晋以洛阳为都,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洛阳一带成为河洛丘墟。

后来成为羯族石勒后赵政权的南都。隋朝建立,袭北周之制,以洛阳为陪都,称“东京”。

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迁都洛阳。唐初建洛阳宫。

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徙居洛阳,封洛阳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权改东都为“神都”。

唐玄宗天宝元年改称东京。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均以洛阳为都,后汉、后周、北宋、金为陪都。

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司马光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地名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洛阳的兴衰史,是中国历史兴衰演变的缩影。

5.历史上有哪几个朝代在洛阳建都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殷,在此新建王都。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

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 先后有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1个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较长的城市之一。

(复制粘贴)O(∩_∩)O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它像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闪烁在世界的东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洛阳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

所谓“九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众多的王朝。中国古代,“九”为最大、最多。

二是指九个王朝。第一种说法不确切。

第二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究竟有多少个王朝建都洛阳呢?本人依据史实和考古发现,认为有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五个王朝在洛阳建都,现分别说明。

一、夏都斟(寻卩)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

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县,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在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寻卩)。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寻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寻卩)。”

《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寻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寻卩),执政,拒太康于外。

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寻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斟(寻卩)在何处?目前说法不一。

《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寻卩)在伊洛区内。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

总面积为3.75方平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

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寻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

《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基(寻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

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

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毫。

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开夏都斟(寻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

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毫迁此,史称西毫。 商都西毫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

“河南偃师为西毫,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毫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

从此揭开了西毫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毫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

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

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

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志愿,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

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毫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毫,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毫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

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从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毫。

第一次商都西毫,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毫,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庚丁、武乙九帝王。

凋明两次都西毫,共 19帝,四百余年。 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毫城,又有北都殷城。

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都洛阳 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与夏、商两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

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它们的属国。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武王时,周的势力已很强大,决心灭商。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

6.洛阳地名的由来

历史上洛阳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胜甲于天下,成为历代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地名也随着朝代更迭和疆土争夺而屡有变化.洛阳的众多名称体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传说时代,相传轩辕黄帝时洛阳称为郏鄏,因其北部邙山名为郏鄏山而得名.后来虽有周成王定鼎郏鄏之说,但郏鄏之名并非始于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斟鄩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商代成汤居西亳,西亳为都城之名,在今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 西周时期,洛阳的名称比较多.就地理区域而言,洛阳有“中国”、“土中”、“地中”等名称.1965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的成于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铜酒器)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表明武王把洛阳称为“中国”.《帝王世纪》称洛阳为“土中”.这些名称都体现了洛阳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阳为西周东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称,体现了洛阳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阳涧东瀍西一带.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平王迁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称王城.景王去世后,王城发生了王子朝之乱,敬王避居翟泉.因乱党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晋、魏等诸侯大夫扩筑成周城(在今白马寺东汉魏故城一带)并迁居之.此后“成周”成为敬王所居之专名.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西晋以洛阳为都,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洛阳一带成为河洛丘墟.后来成为羯族石勒后赵政权的南都.隋朝建立,袭北周之制,以洛阳为陪都,称“东京”.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迁都洛阳.唐初建洛阳宫.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徙居洛阳,封洛阳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权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改称东京. 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均以洛阳为都,后汉、后周、北宋、金为陪都.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 司马光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地名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洛阳的兴衰史,是中国历史兴衰演变的缩影.。

7.求洛阳历史简介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颂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洛阳地处河南西部,横跨黄河

中游两岸,有近5000年历史,现辖1市6区8县,总面15,208平方公里,总人口607万,市

区面积54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30万。洛阳素称、“九朝古都”,据考证,行后有夏、东

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设立国都,建都史长达1529年,是

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在隋唐盛世,洛阳人口百万,成为世界上最

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古文化底蕴。以“河图洛书”代表的河

洛文化被奉为“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东周礼乐成为古代社会的重要典章制度。道

学创始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地动仪、浑天仪、候风仪在此发明。《汉书

》在此修成,魏晋文学在此兴盛,我国古代科技、教育、文学、历史、哲学、等许多重大

成就,都是在洛阳取得的。作为长期辉煌鼎盛的古盛的古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历史给洛

阳留下了都城遗址、寺庙、石窟、墓葬碑碣等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境内现有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7处,省级53处,市县级650处。沿洛河排列的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

遗址举世罕见,被誉为“五都荟洛”。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

有“释源”、“祖庭”之称。邙山遗存着东周以来诸朝皇陵形成的中国最大的古墓葬群

已出土珍贵文物40余万件,建有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也使洛

阳成为海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热点地区。

伊洛盆地风光旖旎,名山环抱,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北有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及小

浪底水库旅游区,南有五岳之一的嵩山和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花果山,造化神奇的鸡冠

山溶洞被誉为北国第一溶洞。洛阳牡丹天生丽质、雍容华贵、名甲天下,已有1500年的栽

培史,现有500多个品种。每年谷雨前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花海

人潮,流光溢彩,万人空巷,蔚为壮观.1983年以来,市政府兴办的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

以其独具的神韵和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客商和游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历史文

化相映生辉,使旅游业成洛阳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8.谁知道历史上有哪几个朝代在洛阳定都了

关于洛阳定都的几个说法 【十三朝古都】 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 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东都、东京 隋唐都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阳 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共6帝,618-908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一直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最确切的说法是在“十三朝古都”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础之上加上北宋、民国两个朝代。 【三十一个朝代】依史书记载和依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帝喾、夏、商、西周、东周、战国韩、秦末河南王、西汉、更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李魏、郑、唐、武周、燕、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等二十三个政权,同时加上新莽、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等八个陪都政权,因此共有三十一个政权。

所以,无论从建都的朝代,或者是从政权的数量,洛阳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注释: 1.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

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资治通鉴》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

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

刘邦的文武大臣,多系关东人,不愿意西迁。经过一场辩论,刘邦才决定将都城西迁至长安。

2. 洛阳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陪都,“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年抗战中,曾两次迁都,前一次迁洛阳为“行都”,第二次迁重庆为“陪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9.历史上,洛阳是不是做过唐朝的国都

首先,唐朝拥有天下,李家的关陇军事集团主要依靠的是关东( 今天的晋冀鲁豫一带)的豪强武力,如瓦岗军之类,而关东的士人、民众的政治信仰在洛阳,因为自东汉起,魏晋皆建都洛阳, 经历五胡乱华,由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现了北方的一统, 人心所向在于“天下之中”的洛阳城。

从南方讲, 南渡的士人多是司马氏西晋朝的达官后裔, 他们的政治信仰也在洛阳。 其次,经济上,西安的农耕条件次于洛阳, 而且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商贸繁华也非西安偏处关西所能比拟的。

唐朝天子常常因为漕运不济和关中歉收, 而将整个政府机构迁到洛阳,名曰“就食东都”,人称“逐食天子” 。 再次,文化上洛阳的地位极其崇高。

从语言上看,唐诗的用韵依照《 切韵》,而《切韵》正是依据洛阳语音为标准制定的, 而不是关西的方言。为了笼络关东的文人学士, 唐王朝在东都洛阳设考场,举行全国规模的科举考试。

总的来讲,洛阳在唐代的地位比今天的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 具体的过程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城,号称洛阳宫。

曾三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及外事,在洛阳宫居住二年之久。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自立为帝, 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将东都改为神都, 历时15年。

唐玄宗开元之治29年,以洛阳为都城10年。 公元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 唐哀宗于公元907年被朱温废掉。

相关参考

历史上的12月10日何基沣和张克

历史上的今天:12月10日都发生了哪些事1、曹丕称帝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初登高位手掌大权的曹丕,面对突而其来的权力交接,

沈珍珠真实历史模样,《大唐荣耀》沈珍珠结局惨死

《大唐荣耀》沈珍珠结局惨死?历史上的沈珍珠真有其人原型是谁那么历史上的沈珍珠的下落究竟去哪里了呢?沈氏失踪,是发生在洛阳第二次沦陷的时候。史书记载,洛阳第二次沦陷时,当时的守将是李光弼。李光弼眼看洛阳

上战场为何戴着面具? 历史上的美男子兰陵王

对于他的长相,很多史书做出记载:《北齐书》《北史》中都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

上战场为何戴着面具? 历史上的美男子兰陵王

对于他的长相,很多史书做出记载:《北齐书》《北史》中都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

上战场为何戴着面具? 历史上的美男子兰陵王

对于他的长相,很多史书做出记载:《北齐书》《北史》中都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

历史上的唐玄宗最后怎样了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

历史上的刘禅活多少年

刘禅活多少年刘禅,字公嗣,小名为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儿子,同时也是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承皇位,史学家称他为蜀汉后主。刘禅在位41年,蜀汉灭亡投降魏国,后来在洛阳

赵匡胤曾提出迁都到洛阳或长安,如果成功会对北宋有什么影响

历史上的北宋是一个被阉割过的朝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相比起汉、唐、明等大一统王朝,北宋缺了个燕云十六州。终北宋一朝,即便"澶渊之盟"后和辽国有一百多年没打仗的历史,可占据着燕云十六州的辽国依旧是北宋

历史上的曹操统一全国,部下枣祗功不可没

历史上的曹操统一全国,离不开这一个决定,部下枣祗功不可没。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直接步入正题。公元一九六年,曹操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就在西迎的途中

洛阳在唐朝被称为东都和神都,它的地位变化和国家盛衰间有何关系

如果历史上的城市对应人名。那么临安可以是写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柳三变商铺林立的汴梁可能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北平走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又迎来了朱棣的朵颜三卫。南京是李煜笔下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