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的历史故事
Posted 北洋
篇首语:面对艰难困苦,懦弱者被磨去棱角;勇敢者将意志品质磨砺得更为坚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邓姓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邓姓的历史故事
1. 邓姓的起源和历史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
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
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
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
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
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
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
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
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
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
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
《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
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
(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
《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
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
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
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
2. 关于邓姓的历史和现状
关于邓姓的历史资料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寻根问祖是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姓氏又是每一个人的标志。我姓邓,但我却不知道邓姓的来源,根在哪里、始祖是谁、有哪些名人、往昔如何,今日怎样……所以我对邓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上网浏览。
2、询问家长。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体内容网络邓姓的来源据《元和姓纂》记载,邓氏源自曼氏。曼氏是被颛顼帝赐姓为曼的少昊金天氏的后代,他们所建立的邓国是殷时的诸侯国,直至公元前678年才为楚国所灭,邓国国君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为邓氏。
另据《邓氏族谱序》记载,南唐李后主之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后来为逃避宋太祖的追杀而改姓了邓,成为邓氏的又一支来源。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体内容四、结论。
为邓姓赢得美名的,当首推当代伟人邓小平,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的主要领导人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除了邓小平之外,历史上还出现了很多的邓姓名人,例如春秋时郑国的政治家、法家先驱邓析,西汉时蜀中富豪、大夫邓通,东汉大司徒邓禹,三国时魏国名将邓艾、蜀汉大将邓芝,宋代思想家邓牧,元代书法家邓文源,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清末两广总督邓廷桢、海军将领邓世昌、诗人邓辅纶、著作家邓显鹤等。
如今,以人口多寡来算,邓姓是中国第三十六大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702万邓姓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4%。
3. 邓姓的来历,起源
(一) 来源有三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
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
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
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二)邓姓小故事 1.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祖籍广东番禺县,生于1849年,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三。
其父邓焕芬是个商人,家境富裕,经常带领子女往来于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为邓世昌创造了一个接受近代教育的良好条件。 1867年,林则徐的女婿、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出任总理船政大臣,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以培养中国自己的造船和海军人才。
学堂先从福建当地招收了刘步蟾等数名学生入学,后为提高学生质量,又从广东招收了10名通晓英语、算学等知识的聪慧孩子入学。邓世昌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这10名学生之一。
当时,福州船政学堂分为培养制造人才的前学堂和培养驾驶人才的后学堂,邓世昌进入后学堂学习驾驶。1874年,深葆桢委派邓世昌担任“琛航”号运输大副,并奖以五品军功。
1875年,他升为“海东云”炮舰管带。 1875年,光绪皇帝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为南、北洋大臣,加紧舰队的组建。
由于资金紧张,沈葆桢顾全大局,将拨归南洋的经费全部用于北洋海军的建设,北洋海军就此起步。北洋海军建立之初,李鸿章经过认真考察,发现邓世昌虚心好学,精通驾驶技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将其调入北洋,委以“飞霆”号炮舰管带之职。
1879年7月,邓世昌前往天津走马上任。李鸿章对他特别器重,刚上任,就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
11月9日,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炮舰建成来华,留归北洋,邓世昌奉命接收并暂行兼管。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兼管人一方面要懂得舰船的技术性能,另一方面还要会和洋人打交道,而邓世昌完成得十分出色,顺利地将四舰编入北洋海军。
李鸿章高兴之余任命他为“镇南”舰管带,不久又任命他为“扬威”舰管带。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邓世昌被授予北洋海军中军中营副将军衔,管带“致远”巡洋舰。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协助镇压。
日本也趁机派重兵入朝,并在局势稳定后拒绝撤兵。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突袭中国入朝增援军舰,挑起丰岛海战,致使中国“广乙”巡洋舰搁浅,“操江”炮舰被俘,“高升”运兵船被击沉,八百余名陆军官兵遇难。
消息传来,北洋海军官兵义愤填膺。邓世昌更是愤怒至极,他立刻请求进兵,发誓要与日本舰队决一死战。
随后,率舰队出海搜寻日本舰队,并告诫全舰官兵:“如果遭遇不测,誓与日舰同沉!”8月1日,中国对日宣战。9月17日,北洋舰队在护送陆军增援朝鲜后,于大东沟海面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黄海大海战。
开战之前,北洋海军采取夹缝雁行小队阵接敌,“致远”舰和“靖远”舰结成姊妹舰,在北洋舰队阵形的右翼投入战斗。战斗打响后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的信号索具即被日舰炮火击毁,舰队随即失去统一指挥,各舰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邓世昌率领“致远”舰独自鼓轮前进,直冲敌阵,给日舰以猛烈的炮击,日方“比睿”、“赤城”两舰连遭重创,被迫撤出战斗。 激战数小时后,日本舰队渐渐占据上风。
北洋海军“超勇”舰被击沉,“扬威”、“平远”、“广丙”三舰中弹起火,撤离战场自救。其他主力各舰都中弹不计其数。
“致远”舰由于经常保护旗舰,更是伤痕累累,但在邓世昌的指挥下力战不退。史籍中有这样的记载:“致远”舰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显示出主力战舰的堂堂英姿。
战至下午3时许,“定远”舰被日炮击中要害,舱面燃起大火,形势十分危急。邓世昌为保旗舰,再次将“致远”舰驶至“定远”之前,迎击敌舰。
炮弹雨点般地落到了“致远”舰上以及周围,“致远”舰水线以下顿时被击开几个大洞,海水哗哗地灌入舱中。这时,舰上的一些官兵有些慌乱,邓世昌屹立于指挥台之上,大声告诫属下:“吾辈从公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不必惊慌纷乱。我等虽死,而因此扬我海军声威,这就是报国!”官兵们顿时稳住了心神,全力扑火堵漏。
由于“致远”舰受伤过重,弹洞难以堵住,舰体时刻有沉没的危险。此时,日本舰队的“吉野”巡洋舰从“致远”舰前掠过,邓世昌随即产生一个念头:“吉野”舰是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旗舰,航速高达二十二节,是北洋舰队最大的威胁,如果将其撞沉,势必改变战场态势。
于是他对大副陈金揆说:“倭。
4. 邓姓的来历,起源
邓姓起源 邓姓的始祖 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
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
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
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
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
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
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
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 1、出自姒姓 (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
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 (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
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
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
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
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
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
《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
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
(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
《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
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
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
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
如邓扈。
5. 邓氏历史人物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
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
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
《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
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
(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
《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
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
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
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
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6. 历史上邓姓的名人快快快
望采纳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海军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邓石如:清代杰出书法家、篆刻家,其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篆刻,突破陈规,自开面目,世称"邓派",也称"皖派"。
邓 禹:东汉大臣。明帝即位任太傅,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 芝:蜀汉官拜大将军20余年,曾于刘备死后奉使入吴,说服吴蜀结好共抗曹魏。 邓 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
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邓 析:春秋战国时郑国大夫,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刑名家、法家先驱。
他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一部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并且是"名辩学"的倡始者。
邓 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邓 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
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邓 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邓 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
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
邓 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邓 韍: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邓 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为工人代表。
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国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
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
1931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
1937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
1946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 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
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1933年被捕就义。 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1949年率部起义。
邓军林:湖南祁阳人,国民党少将。 邓小平:四川省广安人,少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归国后,领导百色起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赫赫铁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居攻至伟。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革命者,改革家,总设计师,近代伟人。
邓颖超:邓文淑、邓咏通、邓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铁涛,中医学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1916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
邓超:娱乐明星 邓丽欣:娱乐明星 邓婕:影视艺人 邓丽君:歌手,慈善家 邓仲元,(1886~1922),广东惠阳人,原名士元,别名铿。原籍梅县,革命家,烈士。
7. 邓姓古今各方面名人
自开创邓姓三千多年来,邓姓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中涌现出大批的显要人物,他们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由于篇幅有限,仅集部分,呈予族众,激励后士;奋发进取。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邓姓中定会新人辈出,期待后生涌现出更多的杰出者,当是邓姓家族的德行、自豪和荣耀。
邓 曼约生于公元前720年。春秋楚武王的夫人。
她以国为姓,后裔续邓姓。她关心国事,懂哲理,知未来。
此举一例,可窥见一斑。公元前680年3月,楚武王令攻随国,临行问邓曼:“为什么我心里忐忑不安。”
邓曼叹说:“吾王福禄到尽头了。盈满就会动荡,这是自然规律。
过去历代的先君故王都如此。如果此次出征,官兵无大的损失,吾王将死于行军途中。
如是当是楚国的福气。”果然,楚王亡于途中柏树下。
邓 析公元前545年——前501年。春秋郑国大夫,能言善辩,长于社会活动。
邓析对当朝的立法不满,私人编制刑法,刻在竹简上,史称“竹刑”。意图取代郑国的老刑法。
触怒国君。邓 通西汉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汉文帝时为黄头郎,辅佐文帝有功,官至上大夫,前后偿赐多次,并赐蜀郡严道铜山(今四川荣经县)许其铸钱,邓氏钱遍于天下,至今后人仍把钱称为“通宝”,便是出于邓通典故。
邓 禹公元2年-58年。号仲华,河南新野人。
13岁可背诵《诗经》。于长安求学时,当时的汉光武帝刘秀也在长安求学,相识,较亲近。
多年后,邓禹投奔刘秀,为右将军。汉明帝刘庄时期,邓禹为太付,受到皇帝尊宠。
邓禹内含文德,为人淳厚,对母亲非常孝顺。天下安定后,他要求离开官场。
他有13个儿子,要求每人都要懂得一门技能,家训肃,教子严,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他有四个儿子为侯王,老大邓震为高蜜候,邓袭为昌安候,邓珍为夷安候,小儿邓鸿为小候,在出击匈奴中,亡于战中。
邓震死后,儿子邓乾接位,同汉明帝的女儿冰心公主结婚。邓乾后死,儿子邓成接位,邓成死后,儿子邓褒接位,邓褒死后,长子袭接位,但后代未再续位。
邓袭死后,儿子邓藩接位,与汉明帝刘庄的女儿平皋公主结婚。邓珍的儿子邓康在汉顺帝时,曾为太仆,在当朝的官员为誉为最刚直不阿的人。
邓 训公元39-92年。字平叔,邓禹第六子。
他从小胸怀大志,但不喜欢文献典籍,邓禹常批评他。汉明帝时,邓训为朗中(朝庭官职)。
公元58-75年,邓训率军队、民工治理滹沱河、百臼河,他对士兵、民工非常关怀,邓训亲自为他们衣、食、治病操劳,甚至亲自诊病、熬药。部下没有老婆的,他也帮助找到为止。
王子梁扈犯了大法,因邓训与其通过信,受牵连,被免官职回老家。人民思念他,编成《怀念邓训歌》传颂。
公元86年,胡人叛乱,邓训复官,曾任甘肃张掖太守。邓训在少数民族地区任官,为民众做过大量的好事,受到胡人,羌人的爱戴。
邓训于公元92年(53岁)病故。每年祭灵的达几千人,当时少数民族的父母死了都不哭泣,骑马唱歌。
但这次邓训死了,民众止不住内心的悲伤,嚎啕吼叫,有的用刀子砍自己,表示痛惜。有的大喊:“邓君死了,我们一同去吧!”当时,为悼邓训,城里人都光了,官方只有用抓人的办法,赶回去。
后来,同意家家建邓公祠,天天能祷告求福了,才慢慢平安下来。邓训有五个儿子:邓骘、邓京、邓悝、邓弘、邓闾。
邓训虽然胸怀宽广,有容天下众物,可他对家教十分严格,兄弟们非常敬畏他,子和侄儿们进见他时,从不请他们坐,板着面孔,十分严肃。在他的严教之下,儿女都很成器,有大作为。
邓骘曾为大将军,其余四兄弟先为郎中、后为候王。其女儿邓绥在汉和帝时为皇后(史称和熹皇后)。
邓 骘(zí)公元-121年。号昭伯。
年青时被大将军窦宪征聘,辅佐其位。至延平元年(106),邓骘被任命为车骑将车兼仪同三司。
帝刘隆死后,邓骘会同邓绥(当时已为太后),将汉安帝刘祐古扶上皇位。从汉和帝刘启死后其五兄弟留在宫中辅佐,一年后因故,一再请求回到河南老家,永初元年,封邓骘为上蔡候,邓悝为叶候,邓弘为西平候,邓闾为西华候,每人享用一万户的赋。
其中,邓骘功大,多享受三千户。对此,四兄弟谢绝,不顾途劳艰难,行至京城向皇帝上疏:“我们兄弟才德卑劣,毫无长处可取。
身为外戚,适清时朝代,依托皇帝荣耀,蒙受皇帝恩泽,都身居官职,显耀当世。……听皇帝给我们封偿的诒书,感到震惊、惶恐和愧疚。
……陛下给我们的洪恩,我们铭心刻骨,对陛下忠诚感恩,至死不变。我们不敢接受这意外的爵位和食邑……我们满怀惶恐,昧死请求”。
上疏五六次,皇上才同意。邓骘在两州平叛中立了大功,声威大震,受到特殊恩宠,当时无论城乡的百姓,都十分敬佩邓家。
公元110年,母亲病倒,邓骘兄弟请求回乡守孝,经多次上疏,获批准,但规定:如国家有重大要事商义,他们要及时赶回朝庭,参与公卿大臣的决策,建光元年(121年),太后邓绥去世后,皇帝刘祐听信宫人谣言,说邓家兄弟曾经企图废出皇帝,策划平原王刘得即位。刘祐怒火中烧,对邓氏兄弟恨之入骨。
邓家当官的全部罢免回家,没收全部。
8. 邓姓的来源;历史上邓姓名人有谁;邓姓人口数量;邓姓族谱.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
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
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中主李璟,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
南唐亡国后,其子李天和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九百一十万左右(截至2015),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7%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在华北和东北地区,也有少量的邓氏族人分布。 邓姓名人 1、邓通 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2、邓禹 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
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3、邓艾 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4、邓世昌 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5、邓小平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扩展资料 邓姓资料 1、姓氏始祖 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
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2、主要源流 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称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属于以国名为氏。
《贵姓何来》关于邓姓的解释:"邓氏出自曼姓,是以国名为氏的。 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
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 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
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 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邓姓。
9. 历史邓姓家族史作文400字
四世同堂是不常见的,但是也有,我就是其中一个,因此我很骄傲。
我的太太今年已经九十六岁了。因为他出生在抗日时期,生活很艰苦。
10岁就开始做工,种田。最厉害的是,太太曾挑动过一百二十六斤的东西。
想一想当时经常没肉吃,哪有像现在的食品丰富啊。就算太太是126斤,也不一定挑得动,何况不是呢?当时的社会没钱读书,所以我一定要珍惜读书的时间。
我的婆婆今年六十八岁。她出生时还有几年就共产党解放了。
所以我婆婆读过《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婆婆十八岁开始工作,当过厨师和劳动工人。
她也继承了太太的性格,天天很早出去买菜,洗衣服、拖地等活不在话下。她生了四个女儿,在当时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能把四个女儿培养成人,我实在感慨万分。
我的妈妈今年四十二岁,他出生的时候,正是温饱的时代。想一想,当时没有电脑,她不也是很快乐吗?妈妈读过《红楼梦》和《水浒传》。
她当过旅游公司服务长,现在是个体。她也继承了太太和婆婆的性格,每天最早起的就是她,还不辞辛苦的劳作。
有时看到妈妈太劳累,想帮一帮她。可我有继承了爸爸的性格,还是有点懒。
我出生在小康生活的时代里,今年十二岁。正如大人所说:“现在的小孩啊,真是想要什么有什么啊。”
的确,现在科技发达了,电视电脑等新花样层出不穷,我也因此戴上了一副眼镜。我读过《西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等。
正如上文所说,我继承了爸爸有点懒的性格,体育不怎么好,成绩还不错。这就是我的家族史,记述了三代人的艰苦劳作和一代人的幸福生活。
相关参考
邓芝,字伯苗,河南新野人。东汉将军邓禹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功臣。早年间就被别人预言他的能力能使他升到大将军的职位。后拉被刘备任命为郫令,之后又升为广汉太守。因为他为官清廉、严谨有礼,并且有治理国家...
邓芝,字伯苗,河南新野人。东汉将军邓禹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功臣。早年间就被别人预言他的能力能使他升到大将军的职位。后拉被刘备任命为郫令,之后又升为广汉太守。因为他为官清廉、严谨有礼,并且有治理国家...
邓芝,字伯苗,河南新野人。东汉将军邓禹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功臣。早年间就被别人预言他的能力能使他升到大将军的职位。后拉被刘备任命为郫令,之后又升为广汉太守。因为他为官清廉、严谨有礼,并且有治理国家...
程姓的起源是什么程姓开宗立姓的是周代周宣王朝中的大司马休父。他因受封于程地(今河南洛阳)而得名程伯,程伯的后代就世代姓程。而程伯的祖先是重黎,重黎的祖父是颛顼,颛顼的祖父就是黄帝。另外还有一支次要的程
全国姓厉的有多少人厉姓的来历厉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0.0018%=2,160,000人。【厉】LI一、姓氏起源1、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
姓氏源流伍姓出自芈姓。据《玄女兵法》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姓的始祖。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宠臣叫伍参,是伍胥的后裔。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
一、【关于张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关于张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班许多人姓张,他们都说几百年前是一家。姓氏是值得研究的,于是我就对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研究报告。二。调查方法1.
一、关于侯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侯姓起源侯姓,是一个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出自姬姓。以爵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晋国哀侯及其弟弟侯皆被晋武公所杀,子孙逃奔他国,以原封爵位"侯"为氏
一、滕姓的历史和历史人物滕姓相传是黄帝第二十六子。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据《国语》记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滕姓名人】滕海滨:2004年雅典奥运会鞍马金
一、赵姓的历史名人1、赵武赵武,嬴姓,赵氏,讳武,谥号曰“文”,,其名称“赵武”,世人尊称其“赵孟”,史称赵文子,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晋文公外曾孙。春秋中期晋国六卿,赵氏宗主,赵氏复兴的奠基人,后升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