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端的历史

Posted 公孙

篇首语: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孙端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端的历史

1. 马蹄酥的历史

陇县马蹄酥马蹄酥,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原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

现陇县食品加工厂生产。 陇县马蹄酥,又名蜜馅儿,圆形似马蹄而得名,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的名贵糕点。

据民间相传,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归乡省亲时,传入其家乡陇州的宫廷膳食。长孙皇后原籍陇州香泉乡,如今孙家庄还有娘娘坟遗址。

现在的陇县东风乡相公山下的娘娘庙遗址,便是唐代为纪念贤良的长孙皇后奏于圣上减免陇州人民的赋税而建的祠堂。 马蹄酥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是被当地一心灵手巧的邦厨,从随行御厨那里学来的,后传入民间。

主要原料及制作方法:精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糖等。用精粉加水利和少量大油搓成皮面,并用精粉和适量大油搓成酥面,用皮面包酥面卷成面卷,并再加工成马蹄形状,放入大油锅烹炸而成。

马蹄酥层簿如纸,色、香、味、形具佳,以配料精良,制作细致,层多松软,油而不腻,香甜味厚,入口即酥,营养丰富,且能存放而著称四方。 “马蹄酥”,又名蜜馅儿,因其形似马蹄而得名。

马蹄酥原系唐代宫廷膳食。尤以西府的陇县和塞上古城榆林制作的最为驰名。

据说,马蹄酥系由唐代诗人李白传人市肆。1000多年来,盛名不衰。

陇县马蹄酥,始于清光绪末年。据《陇县志》记载:陇州西南有吴山,亦称吴岳,即禹贡山岍山,称“五镇之西镇”,为历代宫廷朝圣之地。

元代以后,朝圣之风更盛,每隔3年祭祀1次。清光绪末年,清廷派员祭奠吴山,兼巡陇州,皇帝赐钦差大臣“半桌满汉全席”,故命御厨宫某随行。

做厨时,陇州厨师贾义财结识御厨宫某,遂将马蹄酥制作工艺授予贾义财。民国初年,贾义财又传给其子及徒弟,逐渐传及秦陇。

马蹄酥从此驰名甘陕,成为民间名贵食品。 陇县马蹄酥用料讲究,制作精细,系以精面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绵糖为主要原料。

以精面粉加水与少量大油拌和,制成皮面;精粉与大油混合搓成酥面;将皮面擀成2毫米厚的面皮,包进酥面,卷成直径为3.5厘米之面卷,切成若干节,每节压成10厘米宽的面片,再将面皮相叠呈驴脊形,切成4毫米厚的面页,圈成马蹄形状,投入油锅烹炸。面层逐开,更似马蹄,惟妙惟肖。

熟后出锅,最后以白蜂蜜灌浆,白绵糖上霜,即为成品。 陇县马蹄酥外形美观,质地松软,层次多而分明,油润酥脆,香甜味厚,嚼不粘齿,营养丰富,诱人食欲。

既是高级茶点,又是滋补佳品,更是馈赠亲友的名贵礼物。 1960年,陇县食品厂挖掘民间名贵产品时,由贾氏徒弟边文汉老工匠传艺,继承恢复了马蹄酥这一名贵食品的生产。

目前,陇县马蹄酥畅销省内外。 福建马蹄酥 马蹄酥,雅名“香饼”,是厦门、泉州闻名的佳点。

同安的马蹄酥最为著名。 马蹄酥为江阴传统特色糕点。

清朝末年仿制镇江同名糕点,并经改进成面。该产品采 用上等面粉、赤豆为原料,加果仁为辅料,用糯米发酵后制成。

因成品四周厚、中间薄、形似马蹄而得其名。其特点为酥、松、软兼备,色、香、味俱佳。

马蹄酥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回家乡陕西省探亲时,携带马蹄酥作为随身礼物。

乡亲们尝后赞叹不已,经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灵手巧的人,向随行御厨学制作此佳点的工艺,后来传入民间。唐代开辟闽疆,这种宫廷佳点随南下人员传入闽南。

马蹄酥制作时将饼贴在竖炉壁上烘烤,饼呈马蹄形,故称。清代诗人就写过“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赞美马蹄酥的诗句,说明它历史悠久并受到诗人墨客的赞赏。

它的原料是面粉、白糖、麦芽、猪油;分酥皮、拌馅等制作工序,揉全后贴在竖炉壁上烘烤。这种饼酥脆馅甜,开水冲泡后体积膨胀,所以也叫“泡饼”。

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带的轻便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它是燥热物品,饴糖又有营养,用麻油炸过,又是妇女“坐月子”的热补品。

解放前,同安有“双鹿”、“金吉”、“庆春”几家老店号制作,厦门的“双虎”号也有六七十年历史。现在,有好几家食品厂生产马蹄酥。

原料配方(制200只):上白面粉4.8公斤绵白糖2.05公斤酵种25克饴糖75克食碱10克豆油1.95公斤 制作方法: 1.将面粉(1.8公斤)放入面缸,酵种撕碎后放入,把绵白糖(350克)、豆油(350克)分放在面粉的两边,倒入开水500克,拌和揉成油糖面团。再将食碱(5克)用25克热水溶化后倒入,反复用劲揉匀,划开透气,五六分钟后,仍揉合到一起,制得糖油面约3公斤。

将食碱(5克)用25克热水溶化后倒入面缸,再放入面粉(3公斤),绵白糖(1.6公斤)、豆油(1.5公斤)拌和,搓匀即成糖油酥6.2公斤。 2.将糖油面搓成条长,摘成剂子200只(每只重15克),揿扁成边薄中厚的圆形皮子,每只包入糖油酥(31克),收口捏拢,揿扁后用擀棰擀成直径约6.7厘米的酥坯,然后在酥坯正面刻上马蹄印,将饴糖用热水75克稀释后,涂刷在酥坯面上。

待桶炉烧热,将酥坯底面抹少许清水贴入炉中(每炉可贴100只),炉口上盖一水钵,用微火烘烤。4分钟后,端去水钵,将绵白糖(50克)撒入火中,覆。

2. 有关于那木罕的历史

那木罕所部,除斡赤斤曾孙札刺忽、阔列坚孙兀鲁歹以外全部是拖雷系诸王的军队,包括对忽必烈夺取汗位心怀不满的昔里吉(蒙哥子)、药木忽儿和明理帖木儿(均为阿里不哥子)等等。至元十二年,那木罕所部脱帖木儿(拖雷孙,岁哥都子)先叛,继又诱引昔里吉、药木忽儿等实行兵变。叛王们推昔里吉为大汗,械系那木罕、阔阔出(忽必烈庶子)和安童,分别把他们送到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和海都处,井欲与二王结盟以抗元朝。可是海都除了乘元军前线大本营瓦解、叛师东移的机会夺得阿力麻里空城外,并不热心于与这位新“大汗”配合行动。昔里吉于当年冬天兴师东逾阿勒台山,回到拖雷系诸王份地听在的岭北地区。途中他们又与另一支叛王撒里蛮(蒙哥孙、玉龙答失子)的部众相合并。这以后几年里,元朝在北线的战事,主要是在岭北地区展开的。

至元十四年春,叛军从他们的吉利吉思、谦州大本营南进,结集在和林北面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夏,漠南元军击渍驻牧应昌的翁吉刺贵族只儿瓦台响应昔里吉的叛乱后,绝漠增援和林地区。七月,伯颜奉诏统领岭北诸军平叛。元军在土拉河、鄂尔浑河连胜叛军。昔里吉等败退吉利吉思。至元十五年,元军在唐麓岭(今唐努山)以南巡弋,逐渐形成对吉利吉思的军事包围。十六、十七两年,双方不断交战,元军一度进至位于叛王巢穴的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源)、兀速水(今叶尼塞河上游支流乌斯河流域)一带。这时叛军已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连叛王中最号强盛的脱帖木儿,亦“以兵屡动页弗战,士马离散,众皆怨忿”。于是叛王之间发生了内讧。昔里吉和撒里蛮互相攻杀。至元十九年,他们先后赴阙谢罪,长达七年的昔里吉之乱遂告结束。

至元十七年,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病死。翌年,脱脱蒙哥继位为金帐汗,将被拘质的那木罕遣回,十九年,昔里吉乱平。元廷因改封北平王那木罕为北安王。看来那木罕东归以后,主要驻扎在岭北。突厥斯坦方向的经略,大约在这前后己由察合台诸王阿只吉负责。

岭北局势渐趋平静,岭西地区却又在酝酿一场新的战争。至元十五年以后,元政府不断向别失八里增兵,力图收复天山南路诸城。海都也逐步改变已恪守多年的拥兵观望立场。至元十七年,禾忽子秃古灭袭攻哈刺火州,劫掠附近地区。八年,刘恩率元军击败海都部将,进据斡端;翌年又击退前来攻城的海都系诸王。二十年,海都遣八把率众三万攻斡端,刘恩以众寡不敌,破围退师。元军虽然丢失了斡端,但从二十一年元朝的“游击军”

曾进至可失哈儿一带的事实判断,至少北道的曲先(今新疆库车)这时仍被元军控制着。

可能就是在收复斡端之后,海都再次向元廷表示愿意和解,遣回了拘禁于窝阔台兀鲁思的安童和石天麟。二十一年三月,那木罕、安童相继回到漠南。但元朝不甘心轻易放弃天山南路。海都方面未获得预期反应。二十二年,都哇、不思麻领兵十二万,击败诸王阿只吉,进围畏兀儿亦都护所驻之哈刺火州。围城之战持续六个月。城中食尽。火赤哈儿亦都护献女求和。都哇解去。元廷遂派伯颜西巡,取代阿只吉,负责别失八里军事。二十二年,海都以偏师袭阿勒台山地区,自率主力由阿力麻里东进,在马纳思河(今玛纳斯河)与元军交战,击溃元军,掩杀至哈密力之地。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这时屯驻于哈密力,战死。此后亦都护移治甘肃永昌。海都不久退回。元军重戍于畏兀儿之地。斡端也再度回到元朝控制下。二十四年,西北相对平静,但东北地区爆发了斡赤斤后王乃颜的叛乱。

3. 公孙述和李熊的历史关系

李熊,两汉交替之际,公孙述的心腹。

西汉灭亡后,公孙述占据蜀中,假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自立为蜀王。 当时李雄正担任公孙述的功曹。

他劝说公孙述自立为帝。 公孙述其人 公孙述,字子阳,人称茂陵公。

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人。西汉哀帝时(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父亲公孙仁是朝廷郎官,后作河南都尉,进而补为清水长。

公孙仁一直将公孙述带在身边,请老师教导。老师发现公孙述“非待教者也”,从此公孙述有“能名”。

“太守以其能,使兼摄五县,政事修理,奸盗不发。郡中谓有鬼神。”

西汉末年公孙述为朝廷的中散大夫,专备皇帝咨询,俸禄六百石。王莽篡汉后,大约在天凤年间(公元14年——19年),公孙述被王莽封为导江(即原蜀郡)卒正(郡守),治所在临邛(今邛崃)。

又据《元一统志》记载:“公孙述故城在新津县西三十里,高三丈,周九里。” 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被反(王)莽起义军杀死。

公孙述见王莽政权崩溃,意欲割据蜀中。但蜀中王岑自称定汉将军,拥立刘辟。

宗成自称虎牙将军,拥立刘玄。刘玄在南阳自称更始帝。

公孙述从汉中迎来宗成,借宗成的手灭掉王岑等。接着又煸动蜀中地主豪强,指使亭长垣副杀宗成。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公孙述“遂据成都,威有巴、汉。政治严刻,民不为非。”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大有统一全国之势。为鼓舞士气,守住成都,公孙述假借所谓梦中人语:“八厶子系,十二为期”。

“八厶”即“公”,“子系”即“孙”,能当十二年皇帝。以此符命之说惑乱天下,作为自己称帝的根据。

当时正是初夏四月,殿前水井中有白气冒出,公孙述借此造舆论说有“龙出府殿前” ,是“瑞应”,便自称为皇帝。号大成(因起事于成都),年号龙兴。

公孙述认为按五行之说,汉为火德,土当代火。(王莽称有土德)。

要代土,只有金。西方属金(成都为西方),与金相配的颜色为白,故自称“白帝”。

并将城东秦时的空仓更名为“白帝仓”。时巴郡太守任满与公孙述谋臣李熊拥立公孙述,力劝公孙述据蜀称帝。

鱼复遂改名“白帝城”。公孙述“以大司徒衔加于(任)满,仍率军在东方也”。

建武初隗嚣遣马援出使蜀中,联合公孙述对付刘秀。马援,公孙述同乡,少时与公孙述为友。

马援以为公孙述会热情欢迎他,殊不知公孙述却端着一个皇帝的架子。于是有马援骂公孙述“子阳井底蛙耳”之说。

后马援归附刘秀,官至伏波将军。明代四川巡抚林俊改白帝庙为“三功祠”,其祭祀者之一就是“伏波将军马援”。

刘秀命马援以理喻(公孙)述“归帝称藩”,公孙述不从。刘秀一边准备收复蜀地,一边“恭称”“公孙皇帝”。

公元27年(刘秀建武三年,公孙述龙兴三年),田戎拥众夷陵。公元28年,田戎中妻兄辛臣计,被刘秀大将岑彭夺走夷陵。

公元29年,田戎被岑彭追到姊归,“与数十骑入蜀”,投奔公孙述。岑彭正准备乘胜攻打蜀中,见“夹川谷少,水险难漕运”,便留威虏将军冯骏驻守江关(今奉节瞿塘峡口),留田鸿守夷陵(今宜昌),李玄驻军夷道,自己引兵屯留江陵一带。

公元30年(刘秀建武六年,公孙述龙兴六年),公孙述派任满、田戎出江关。任满带一支人得江关,在今马岭与白帝山一带筑城,遂有今白帝城。

其军队除操练、守关外,还开垦荒地,粮食自给自足。因此有东屯传世(今草堂果园一带);田戎带一支人下临沮(今湖北远安县西北)、夷陵间招集过去的兵马,“欲取荆州,竟不能胜” 。

公元31年,隗嚣投降公孙述。隗嚣劝公孙述“令田戎据江陵,……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

……述终疑不听”。 公元33年三月(建武九年,龙兴九年),“公孙述遣其将田戎、任满、程汛将数万人乘枋箅下江关,击破冯骏及田鸿、李玄等。

遂拔夷道、夷陵,据荆门虎牙。横江水起浮桥、斗楼、立攒柱(上有反把钩),绝水道,结营山上,以拒汉兵” 。

公孙述大将在荆门县境内虎牙滩建的这座浮桥被称为长江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座桥。直到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春,岑彭手下将领鲁奇领兵死战,以燃烧的火把、弓箭烧毁桥楼,才得取胜,杀死任满,生擒程汛。

田戎跑得快,退回守住江州(今重庆)。岑彭迅速守卫胜利果实,命刘隆为南郡太守。

自率臧宫、刘歆长驱直入江关。白帝城落入刘秀手中,入东汉版图。

建武十一年闰月,刘秀一边命岑彭“率舟师伐公孙述”,一边命马援再次劝降。公孙述大怒:“自古来有降天子乎!”岑彭到江州,因田戎兵马多,一时难以攻下,遂留冯骏围住江州,自己引兵直指垫江(今合川),攻破平曲。

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正月:“大司马吴汉与公孙述将史兴战于武阳(犍为郡,今眉州隆山县东),斩史兴。七月,冯骏平巴郡,拔江州,获田戎”。

九月,精锐骑兵直达广都(今成都附近),斩公孙述将谢丰。十一月吴汉、臧宫与公孙述战于成都,从早上战斗到太阳偏西,不吃不喝不休息十多个小时,公孙述军终不能支持。

公孙述头、胸被戟刺穿,死于战场。成家政权果在12年后灭亡,可见“十。

4. 捏面人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捏面人,就是面塑艺术,也叫“捏粉”、“江米人”。

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面塑的起源和发展 说起面塑的起源,其实很平常。

我国古代很多地方在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 , 这些面食一般 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

慢慢的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人 的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 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 653 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

到了宋 代,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 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

当时面点,有“甲胄”人物、“戏曲”人物、“孩儿鸟兽”、“飞燕形状”等,可谓“奇巧百端”。 明清时期,艺术面塑已经成为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

清代咸丰三年( 1854 年),山东菏泽穆李庄做泥塑的王清源、郭 湘云等人采用染色的糯米粉捏面人(当地俗称“江米人”)销售,很受欢迎。光绪年间,天津出了一位“面人张”。

他早年抄录戏曲,擅长校勘,人称“百本张”, 捏面人的艺术精湛,可惜其技艺在晚年失传。 我们所熟悉的近现代面塑名家,以“面人汤”汤子博( 1881-1971 )、“面人曹” 曹仪策 、“面人郎”郎绍安( 1910- )最著名。

汤子博的面人生动传神,曹仪策的面人精细素雅,郎绍安的面人色彩浓重。故宫博物馆现在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敷仪玩过的一些人物面塑,就是出自著名的 面塑艺人汤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仍然色彩鲜艳,技艺相当成熟。

此外还有“粉人潘” 潘树华 以及其女婿“面人赵”赵阔明等人。 捏面塑用的面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掺和而成,并需要加适量的蜂蜜、甘油等,这样不容易腐裂。

然后经过揉匀、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面有粘性 , 在捏面之前 要用黄蜡润手。

有时还要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人的生动性。所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主要是拨子、梳 子、篦子和剪刀。

拨子有竹质的、角质的、也有树脂的,可以自己制作。 面塑的形象多是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哪吒、唐僧 师徒、杨家将、水浒英雄、十二钗、白毛女、葫芦娃、蜡笔小新、奥特曼等。当然时髦因素也会影响面塑的创作,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造型就 被面塑艺人们捏制出来,且销路甚好。

由于面团的可塑性强,在捏塑过程中很容易把握面塑的造型,面塑艺人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头部或身体做出来,再加手,配以相关的道具。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形象完成了!妙肖传神、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 二、面塑艺术的价值意义 面塑艺术的价值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民俗价值。

面塑是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流行在我国黄河内外、大江上下的很多地方,如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使得面 塑的品种丰富。

“礼从宜、事从俗”,民俗活动的需要直接促进了面塑的发展,面塑也被赋予不同的吉祥含义。比如春节的时候,做成“莲花”和“鱼形”的面塑, 表示“连年有余”;婚礼上送龙凤、鸳鸯、石榴形状的“喜饽饽”,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多子多福。

孩子满月,外婆家送给孩子十二生肖的面圈,或者“麒麟送 子”,祈求“圆满”。陕西一带的农村很注重面塑,在拜年、贺喜、祝寿、探亲、祭祀的时候往往带着些“喜庆花糕”(也称“花馍”),这些造型不同的花糕与不 同的民俗相互呼应,形成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景观。

恩 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没错!面塑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 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家乡长期的民俗行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总容易被地方特征明显的艺术形式唤起心中的乡土情感。

(二)、审美价值。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造型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

面塑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具有一些共性:突出文官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武官虎背熊腰、昂首挺胸、老人老态龙钟、脊背弯曲;女性削肩细腰、亭亭玉立;儿童虎头虎 脑、憨态可掬。在一组面塑中,则注重场景气氛的营造,每个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分明,但却紧密围绕着情节,烘托主题。

对动物的塑造则突出起温顺可亲、喜庆祥 和的一面,而不是夸大。

5. 鲜卑族的起源及其兴衰存亡历史是怎样

中国古代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西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特别是拓跋部於5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馀年,并竭力促使鲜卑人汉化。内迁的鲜卑人则逐渐转向农业并与汉族融合。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

部族与政权兴衰:鲜卑是与乌桓同时兴起的东胡另支。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仍为匈奴役属。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边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民族中涌现出一位勇健而有智略的首领——檀石槐。鲜卑在檀石槐带领下大断壮大,统一了鲜卑诸部,建牙帐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随后,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部联盟。但联盟随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继起的是不断强大的拓跋鲜卑。

鲜卑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牧歌、思乡曲、叙空事歌、战歌等体裁。从歌词观之,其风格刚健清新,粗扩豪放,富又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北魏统一蒙古高原后,太武帝从漠北迁来30余万帐落敕勒人(汉称丁零,亦称高车)。5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敕勒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草牧歌,“其歌本为鲜卑语,易为齐言”,已成为千古绝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鲜卑人的宫廷音乐也有许多建树。《真人代歌》,亦称《北歌》,是鲜卑语宫廷歌曲。其内容为“上述祖宗开基的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足迹。”北魏宫廷中每日早晚均唱此曲,并有丝竹伴奏。

6. 关于陆姓的历史和名人

陆贾是陆元侯(陆通)的第五代孙,是西汉初期的政论家辞赋家,跟从刘邦平定天下, 建立汉朝,官至大中大夫。

当时,赵佗在岭南称帝,建立南越国,刘邦原想出 兵讨伐,后来就派陆贾去说服。陆贾用一张嘴代替千军万马,使赵陀归顺中央, 汉朝便得到统一。

刘邦死后,他的老婆吕后及吕氏家族专权,陆贾料不能争便称 病退隐。但献计于丞相陈平,团结太尉周勃,结果吕后一死,便剪除吕族势力, 拥刘恒为汉文帝,恢复刘氏天下。

此时赵佗已死,南越发生变化,汉文帝请陆贾 再度出山。陆贾二次往南越,获得成功,案归后安享晚年,不久寿终。

为纪念陆贾 的功迹,居粤陆氏后人在广州惠爱路建起了"开越陆大夫祠",在西村他的驻节处 立起了纪念碑和纪念亭。陆绩 陆绩,公元187-219年,字公纪,三国时期的天文学家兼郁林太守,享年 32岁。

陆绩是陆元侯的等二十一世孙,辈份比陆逊高,但出生比陆逊迟四年,是 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苏州)人。当年经鲁肃等人的保荐出任郁林(今广西除桂林、 梧州外的大部分地区)大守。

在任期间,正直无私,为政清廉,深得百姓拥戴。后 来任官期满,坐船经海道还乡时,因船上上没什么东西,只好用一块两米高、一 米宽、半米厚的大石压住船米,以减轻风浪的颠簸。

这石是陆绩为官清政廉明的 写照。这廉石真到今天还在,它坚立在苏州中学校园的东南隅。

陆绩的行为,不 辱陆氏子孙可钦可敬。陆绩还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历算,晚期作《浑天图》, 为中国的天文历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述。

可惜英年早逝,死后葬苏州杨抱山。陆逊 陆逊字伯言,公元一183年生,249年卒,享年62岁。

陆逊陆元侯的二十二世孙 ,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吴郡吴县华亭(今苏州)人,陆逊是一位很有谋略的 儒将,后来出任荆州牧,久镇武昌(今湖北鄂城)官位最高至丞相。陆逊的事迹《 吴书》有记载。

死后葬于吴近金沙庵。陆抗 陆抗字幼节,陆元侯的二十三世孙,陆逊的次子,吴郡县华亭(今苏州)人, 公元226年生,274年卒,享年48岁,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20岁那年,父亲陆逊亡 故,接过五千兵马,任仅次于将军职务的建武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 乡、公安各路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凤凰元年(公元272年),击退晋将羊祜 的进攻,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

后任司马(最高军事长官)荆州牧。陆云 陆云(262-303),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之孙,陆机之弟。

他年少时即有文采,因其文学成就而与其兄陆机并称为“二陆”。陆机 陆机字士衡,公元261年生,303年卒,享年42岁,西晋文学家,陆元侯的二十四世孙, 陆逊裔孙,陆抗长子,吴郡吴县华亭(今苏州)人。

少年时候任吴国牙门 将。俗语说"三国尽归司马懿",其实司马懿早巳死,到三国尽灭由晋取代的时候已 是公元280年的事了,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当皇帝。

那年,陆机19岁,吴国灭亡,父 亲陆抗己逝世六年,风光不复存在,只好在家学,潜心研究,写出《辨亡论》等著作。 多年后,与弟弟陆云同往当时西晋的首都洛阳,造访当朝大臣、文学家张华。

当时的 人说:"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但张华不计这些,力荐二人。

陆机便先后出任平原内 史,所以世称“陆平原”。后来,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义,任陆机为后将军 和河北大都督。

征讨失败,宦官孟玖诬陷陆机有异志,司马颖便杀了陆机及其两个 儿子。陆机一生最突出文学著作有,《辩亡论》、《吊魏武帝文》、《文赋》、 《晋纪》、《洛阳记》等。

陆修静 陆修静字元德,陆元侯的二十五世逊,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公元406年生,477年卒 ,享年71岁。

陆修静是南朝宋的著名道士,早年弃家修道,喜欢到处游历。元嘉未年 (公元453年),在建康(今南京,当时宋的首都)卖药,宋文帝命左仆射(高官,相当于 宰相)徐湛请他入宫讲道,他恃才傲物固辞而去,可见地位之高。

后居庐山修道。宋 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61岁,奉召至建康,在崇虚馆广集道经,加以理,鉴定其中 经戒、方药、符图等1228卷,分为三洞、奠定《道藏》初步基础,并促使南方各派汇 归一派,世称“南天师道”。

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他又 编著斋戒仪范,道教仪式因此有初备。

他死后,宋文帝追溢他为简寂先生。他是 研究和发展道家学说的学问家,是文化人的一种。

陆探微 吴(今苏州)人,出生年份不详,约卒于公元485年,是南朝时期宋的 画家,擅长画肖像,人物,学东晋的顾恺之;兼工蝉雀,马匹,写山水草木,因出初创 时期,未臻成熟.明帝时,常侍从皇帝左右,多为宫廷贵族写照,当时推为最工.后人 论述他的作品笔迹周密,劲利如锥刀,对其人物造型有"秀骨清像"之评;又因笔势连 绵不断,称作"一笔画";把他和顾恺之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 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他的儿子陆绥,陆弘肃也擅长绘画,是历史上有名的画家。陆词 字法言,隋代音韵学家,以“陆法言”字行于世上,今河北省临漳(邯郸市东南 约40公里。

7. 中国古代曲姓的历史名人

曲 环: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善兵法,善骑射。天宝年间(742-756年)授果毅别将。安禄山反,守邓州,平河北,败吐蕃,威名大震。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税,简条教,不三年乃五谷丰登

曲 端:北宋人,文韬武略集于一身,惩罚了贪官污吏、奸诈小人,老百姓心里高兴,安居乐业。官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后来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们都感到万分痛惜。

曲 廉:明朝县官,治理水患,奖励耕种,政绩优良

曲振侔中将

曲振侔(1930-——),山东省牟平县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争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船管团分队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连政治副指导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指挥学校,后任海军艇长、海军舰艇支队副参谋长、副支队长,舰队副参谋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81年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8. 上犹县营前镇的历史(记住是营前镇的历史,不是上犹)

位于赣南西部的营前古镇----

宋代是“峒寇”出没之地。通过官方的教化和地方势力自身努力,明代开始出现与官府关系密切、以士绅为主导的宗族组织。随着清初动乱和流民的进入,营前土著宗族受到沉重打击,不得不和日益壮大并被官方承认的流民共处一地。清代中期以后,营前不再有大规模的土客冲突,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矛盾,并形成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营前由南宋的“峒”转变成明代的“蔡家城”所在地,是官方“教化”推广的结果。清代土、客两大族群产生冲突则是以大量流民进入山区和接受官府招抚为背景的。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营前“土”与“客”两大族群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因此,可以说,营前至今可见的地域文化,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称“客家”文化,乃是宋以来国家认同意识推广和山区开发的产物,而动乱则是地域社会力量重组的表现。营前所揭示出来的“客家”文化形成过程,在广大的、宋至清初才得以开发的闽、粤、赣边界山区应当有一定的普遍性。

9. 顾这个姓的历史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

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这段话就是“北顾”、“南顾”之说的由来。

从此可以历史悠久,且在以后的发展中,顾氏宗族中名人辈出。 姓氏起源源流一 顾姓是源于夏代顾国的姓。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浙江绍兴)。 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

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源流二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

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性居民。

南顾与北顾 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

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 繁衍播迁 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

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但是,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其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

例如: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西晋时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等,都是今江苏人。唐朝诗人顾况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为江南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顾君恩为湖北人。

满族顾姓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还有其他兄弟民族同胞因种种原因,加入了顾姓族群。其中就有来自满族一支。

据《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清礼部尚书顾八代,“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顾八代,字文起,本来是满族的伊尔根觉罗氏,属于满洲镶黄旗。

其父顾纳禅,服事于清皇太极和顺治朝。人关前,顾纳禅在进攻大同明军时,因为作战勇敢,被赐号“巴图鲁”(意为勇士),授予世袭牛录章京之职。

不久升为甲喇额真。顺治初年,清军人关后,顾纳禅参加了清军平定陕西、湖南、江南、浙江的军事行动,晋升为三等阿达哈哈番。

顾纳禅有子数人,其中顾苏袭父爵,进二等阿达哈哈番。 顾八代是顾纳禅的次子。

年轻时任侠重义,喜欢读书,善于骑射。因为其出身成年后被选人作为护军。

顺治十六年(公元 1659年),顾八代从征云南有功,被授予户部笔帖式一职,不久又因为长兄顾苏及兄子顾佛岳相继去世,长房绝嗣,由顾八代袭世职,改任吏部郎中。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帝考核旗人官员,顾八代名列第一,擢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后来,明降将吴三桂起兵反叛,攻陷湖南,并派遣其部属掳掠两广地区。镇南将军莽依图从江西下广东,在韶州驻防。

康熙十六年(公元 1677年),皇帝命顾八代传令莽依图收复广西,此后顾八代就留在莽依图军内,跟随他征战广西。清广西巡抚傅弘烈为吴三桂部将吴世琮所败,莽依图引兵与他会师。

顾八代奉命巡查军营,提醒上司结营阵法散乱,如果敌至就会前后不能相应。果然吴世琮偷袭,清军再败,只好退回梧州驻守。

吴世琮采追,清军反击,暂时退敌。顾八代敏锐地预感到吴世琮还会再来,命令军士加紧戒备。

正逢除夕,吴世琮率军三万进袭,被顾八代所败。康熙十七年,这一路清军反攻,与吴世琮军队相遇,不料主将莽依图病倒了,他就将指挥权交给了顾八代。

顾八代于是就与副都统勒贝等渡江,与吴世琮决战;暗地里又分兵迂回敌后方,在击破敌军左翼后合围了他们的右翼。结果吴世琮大败,仅率残部溃围而出。

顾八代派遣精骑追击,吴世琮走投无路,只能自杀。 于是清军进攻吴三桂据守的南宁,吴军将领马承(广阴)与吴三桂军会合,军队号称十万,凭险与清军对阵。

面对顽强的敌人,清军诸将有些畏惧。战斗开始后,顾八代奋勇争先,鼓励诸将死战,终于击败了吴三桂。

康熙十八年,朝廷考察官员政绩,顾八代因为战功卓著被评为优秀;但是大学士索额图不喜欢顾八代,在对他的评语中写。

相关参考

祢衡目中无人招祸端的故事

>祢衡>  太过张扬,不懂得谦虚之礼,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谦谨低调才是做人的真学问。谋略故事汉献帝建安初年,祢衡晋见。祢衡来后,按例行了礼,曹操却一反

ios网易新闻历史版本

一、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下载方法1,登录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官方网站。2,iOS用户(iPhone、iPodtouch、iPad、AppleWatch)可以在AppStore搜索“网易新闻”下载。3,Andr

曲端和吴玠有什么仇 抗金名将曲端的简介

曲端生于官宦之家,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公元1126年,西夏入侵。曲端被派遣第一。夏军突袭南宋军队,危急时刻,曲端苦战,击败敌军。西夏再次席卷而来,宁夏的一部分领土沦陷。镇戎是敌军的必经之地,席贡嫉妒曲端立...

曲端和吴玠有什么仇 抗金名将曲端的简介

曲端生于官宦之家,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公元1126年,西夏入侵。曲端被派遣第一。夏军突袭南宋军队,危急时刻,曲端苦战,击败敌军。西夏再次席卷而来,宁夏的一部分领土沦陷。镇戎是敌军的必经之地,席贡嫉妒曲端立...

張伯端的三教互補學說,為南宋的道教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引言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時期,中國道教的發展迎來了一個高峰。在林靈素建立的神霄道派的鼓吹之下,宋徽宗相信了自己是神仙下界,並且自封為道君皇帝。在他的支持下道教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成為了國內最為流行的宗教

中國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我們為何不能派兵駐守,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小時候,地理課本上就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國版圖像雄雞,最東端是黑瞎子島,最西端是帕米爾高原,最北端是黑龍江的漠河,最南端則是曾母暗沙。一直對曾母暗沙極為感興趣不僅是因為這個非常有特色的名字,還因為從中國

格陵兰有多冷

格陵兰在地理纬度上属于高纬度,它最北端莫里斯·杰塞普角位于83°39′N,而最南端的法韦尔角则位于59°46′N,南北长度约为2600千米,相当于欧洲大陆北端至中欧的距离。最东端的东北角位于11°39

孙无生历史

1.历史上的明崇俨为人如何1、明崇俨,洛州偃师人,唐高宗时期的政治人物,其祖先是平原士族,世代在南朝为官,南朝梁国子祭酒明山宾五世孙。父亲明恪,豫州刺史。其人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出身士族,却精通巫术、

新加波历史

一、新加坡历史古时新加坡的马来语名为NegeriSelat。公元3世纪,中国将新加坡叫作“蒲罗中”,即“半岛末端的岛屿”。《新唐书》称“萨庐都”,《宋史》称“柴历亭”,如今新加坡仍有华人称新加坡为石叻

魏格纳历史贡献

一、魏格纳的主要贡献主要的证据: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美洲和非洲﹑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