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史文化辞典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西藏历史文化辞典
一、求介绍西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书能详细、通俗的介绍藏传佛教还有西
西藏历史的书籍 唐卡中的西藏史--一次西藏历史的感性之旅 中国共产党西藏历史大事记(1949-2004) 正版|西藏历史问题研究 见证百年西藏续:西藏历史见证人访谈录 张晓明 主编 《西藏历史问题研究》张云 著 西藏历史文化辞典 西藏历史档案公文选·水晶明鉴(现代中国藏学文库) 藏传佛教史的书籍: 八大人觉经十讲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 金刚经讲话 六祖坛经讲话(4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要 无声息的歌唱 佛教一本通 藏传佛教简史 释迦牟尼佛传 十大弟子传 玉琳国师。
二、藏族古代历史目录论文
更敦群培曾国庆1956年10月出生,1972年10月参加工作。
1982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2000年上半年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强化英语学习,2000年8月—2001年8月赴美国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学习英文。
1972年—1978年于中国人民银行拉萨市中心支行工作,任会计。1982年迄今,大学毕业留校从事藏学科研及教学工作 《清代藏史研究》(专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山东齐鲁书社1999年3月版。
《历代藏族名人传》(二人合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 《西藏封建奴隶制社会形态》(集体著作),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
《历代达赖、班禅年谱》(集体著作),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 《西藏历史文化词典》(集体著作),浙江、西藏人民出版社。 《西藏通史》(集体著作),中外古籍出版社。
《藏族历史文化》(教材),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 《清代藏区驿站制度蠡测》,《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刍议清代藏区土司制度》,《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 《论驻藏大臣的历史作用》,《西藏研究》1998年第2期。
《前清藏族文化面面观》,《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 《从人身权谈废除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人民日报》1999年4月28日。
《简述前清西藏地方政治体制》,《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 《论颇罗鼐的文韬武略》,《西藏研究》2004年第1期。
《英、汉、藏西藏地名对照》(上)翻译,《西藏研究》1997年第4期。 《英、汉、藏西藏地名对照》(下)翻译,《西藏研究》1998年第1期。
《从驻藏大臣设立谈中央政府对西藏主权》,《藏学研究论丛》(六),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概说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施政》,《藏学研究》(八),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知无一生有九死,诛逆安边千秋传》,《藏学研究》(九),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一般刊物文章: 《士林哲人,藏学耆英—记吴丰培教授》,《中国西藏》1997年第3期。
《六世达赖喇嘛传奇》,《西藏旅游》1997年第3—4期。 《小议驻藏大臣》,《中国西藏》1998年第2期。
《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政绩钩沉》,《中国西藏》1998第6期。 《历代达赖喇嘛知多少》,《中国西藏》2004年第3期。
《一部藏学研究的厚重之作—评〈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西藏》2004年第5期。 编辑藏学前辈之论文: 《藏学研究论丛·吴丰培专辑》(九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缩编藏学先辈专著: 《西藏通史简编》(第七章本人负责),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廖祖桂笔名馨庵,男,汉族,1929年生,1953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藏学》杂志汉文主编,编审,现已退休。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李鹏年男,汉族,1932年12月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1948年5月参加工作,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历任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代组长,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组长,副主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副主任兼《历史档案》杂志主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文献资料所所长等职。
研究馆员。1995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6月离休。高淑芬女,汉族,1941年生,1966年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藏学出版社副总编,编审。
现已退休。责编著作有数十本藏学书籍,如:《西藏佛教发展史略》、《西藏知识丛书》、《西藏山南基巧、乃东穷结社会历史调查》、《边疆史地资料丛刊西藏卷》等。
发表论文有《一部科学全面揭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的长卷--读〈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4期)等。拉巴平措男,藏族,1942年11月11日生,西藏自治区江孜县人,研究生学历。
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和藏学理论研究。
代表性学术专著《藏式健身宝卷:藏族传统健身法集成》(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发表学术论文《藏族传统健身方法中的保健按摩——预备式擦身法简介》(《中国藏学》2006年第4期)、《关于藏族传说中的人类起源问题》(《西藏日报》1981年6月31日)、《剖析江孜宗的跳神大典》(《西藏日报》1981年7月31日)等数十篇;主持编撰和组织编写了《西藏自治区概况》、《简明西藏通史》(藏文版)、《当代中国?西藏卷》、《当代西藏简史》、《当代中国的西藏》、《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藏文文献古籍丛书》、《民族文化大观丛书》、《西藏通史》等学术专著数十部。藏文小说《三姊妹》、《雨后森林》发表后获奖。
格勒藏族,1950年5月1日生,四川省甘孜县人,人类学博士。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主编(合著),重庆出版社,重庆,2000年。《月亮西沉的地方--对西藏阿里人类学田野考察侧记》,独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西藏百户家庭调查报告》。
三、中国西藏的艺术形式有哪些
华美的唐卡 唐卡系藏文音译,它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
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以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唐卡题材广泛,内容无所不包,可谓一部西藏社会综合的历史文化大辞典。
多彩的面具 面具,藏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西藏面具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从使用上讲,可分羌姆面具、悬挂面具、藏戏面具、歌舞面具、折嘎祝愿面具、吉达面具等六种。 神奇酥油花 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传酥油花起源于西藏。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它的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国外盛行的腊像艺术,但不宜长期保存。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的特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极多的内容。
进入图集 明艳的藏毯 在藏族的编织工艺品中,最令人瞩目的要算是藏毯了。藏毯以织法独特,毯面柔软,经久耐用,以及明快艳丽的传统图案闻名于世。
传统的藏毯主要有卡垫、地毯、挂毯三种类型,它与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曾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 精致的藏饰 青藏高原造就了西藏人民特有的审美标准取向,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他们的装饰品。
这些饰品虽然没有中世纪西方贵族阶层的饰品那样奢华、富丽,但它们体现了藏民族的审美情趣。今天,这些饰品仍是西藏人节日盛装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文化现象的古象雄文化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据汉文和藏文典籍记载,象雄古国(事实上是部落联盟),史称羌同、羊同;在7世纪前达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记载,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彻底征服象雄古国。此后,象雄文化渐渐消失。
对于古象雄文化来说,要使其“活起来”,无法绕过一部全景式反映古象雄文明的百科全书——《象雄大藏经》。然而长期以来,因其缺乏汉译版本,致使我国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比之下,国外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视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着我们去挖掘和梳理这一宝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也使古象雄文化得以重现生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古象雄文献分布零散、内容庞杂,给翻译和整理它们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同时,优秀的翻译人才也十分匮乏,除了要精通古象雄文和藏文、汉文,还必须了解古象雄的历史。这些都导致我国对古象雄文化的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谈及国内外关于古象雄文化的研究现状,“虽然我们拥有古象雄文化的‘所有权’,但其‘话语权’却长期落在外国人手里。”资料显示,国际上对《象雄大藏经》的翻译乃至古象雄文化的挖掘已经走在中国前面:1922年,美国学者J.F.洛克在藏东寻找手抄本《象雄大藏经》;1928年,苏联象雄学家罗列赫在那曲的夏茹寺寻找《象雄大藏经》手抄本;一些国外研究机构和相关学者已启动对《象雄大藏经》的编译工作。在象雄文字研究方面,1966年,法国率先推出了象雄词典;1968年,丹麦学者艾力克·哈尔于著《来自西藏本教的预言:一个未经探索的预言——象雄语语法词典》。日本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并已出版了若干研究著作。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古象雄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已极为迫切地需要发出中国之声。如果古象雄文明研究工作做好了,我们将对伊朗高原文明、中亚西亚文明、欧亚大陆桥文化获得绝对性话语权,这对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乃至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将大有裨益。
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得到发展,由于本教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连许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他们只认为印度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所有来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伟大的价值,并且错误地认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东西对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没什么贡献和价值。就连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误认为,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后等等。这种荒谬的说法被一些正统的狂热者宣扬了数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兴趣,但此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据考古学家们的探索发现,藏族同胞族在青藏高原的发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经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历史了。那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久远古老的藏族同胞民族文化,它的源头究意在何方?”
答案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我们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这些都是本教的遗俗。
五、插画家唐卡画画用哪些工具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它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
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
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
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
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
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
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
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释迦牟尼 当代 剪贴 外美尼马制 唐卡的内容,绝大部份是宗教画,也有少量取材于社会历史、世俗生活及医学、天文等内容的挂图,大致归纳为以下十二类:一、佛 二、菩萨 三、女性尊者(佛母) 四、罗汉 五、密宗护法神 六、教派祖师、历史精英 七、教理、教规图 八、神话传说 九、历算、医药图 十、历史故事图 十一、古寺建筑图 十二、宗教图案 释迦本尊诸佛菩萨 清代 布画 拉卜楞寺 唐卡的绘制,以青海省黄南自治州吴屯艺人绘制布画唐卡的方法典型。
在绘制前,画匠或艺僧均要卜择吉日,焚香祷告,然后才一面诵经,一面备料。 释迦本尊诸佛菩萨 清代 布画 吴屯寺 首先把白垩粉掺进骨胶,调成糊状,均匀地刷涂在棉白布上,使布面细孔被填塞。
再用贝壳或圆石磨光,使之平整并易于着色。以平整、均匀,不透光为标准。
薄了,颜色要浸透,厚了,将来卷画时会有脱落和袭纹。画布用细绳绷在或张钉在竹框或木框上。
画时先找出中心线,并用赭色在背面或用炭条在正面画出,再找到中心点。然后起稿、涂色、渲染、勾线(勾金线和贴金 箔),画完去框,举行开光仪式。
然后四边装上缎边或绢边,背面衬布,上下皆上棍轴,轴两头安铜或银质轴头。唐卡两边从上披下两幅丝幔,用以遮挡灰尘和灯火油烟。
最外边缝上两条与丝幔等长的锦缎缀带,宽约四至五公分,既是装饰,又可挡住丝幔不被风吹开。供奉时才撩开丝幔。
一幅较大的构图比较繁杂的唐卡,要经过两三个月的细心描绘。有的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但大都是师傅勾线和贴金,徒弟施色。
释加牟尼 清代 金汁白描 布达拉宫 如塑像和壁画一样,绘制唐卡以教化为唯一宗旨,全部用以供奉。故绘制者从不在画上署名,只在背面用朱砂写上经咒,至使年代久长或遥远的唐卡,无法考证出绘画年代和作者的姓名。
弥勒佛 清代 布画 边都寺 唐卡的绘画技法,按以下顺序和方法完成: 一、起稿,藏语称“姜瑞”。 二、着色,藏语称“嘎姐巴”。
三、分色渲染,藏语称“当姐巴”。 四、勾复线,藏语称“姐节巴”。
五、铺金和勾金线,藏语称“塞热”。 六、修整。
藏语称“西扎”。 七、开光、镶边。
在藏传佛教神圣的殿堂、活佛公署和阿卡(一般和尚)的僧舍,乃至平常百姓的家中,都供奉有唐卡。游方僧和应请外出念经、操办佛事的僧人,也都携带唐卡。
释迦牟尼 当代 刺绣 佑宁寺 塔尔寺显宗学院(大经堂)里,悬挂有近五百幅大小不等的唐卡,大的二平方米,小的半平方米,有绘画的、有织绵的,有平堆、有高堆,犹如集唐卡艺术之大成的展览大厅,在三楼库房里,堆放了好多大木箱,里百珍藏着数百幅唐卡,准备用来在不同的宗教节目,如佛诞、佛涅般日等悬挂供奉。更有四幅巨幅唐卡,面积在一百五十平方米左右,收卷起来要四五十人才能扛走,那是“晒大佛”时铺在山坡上供奉的。
更有的佛堂,成了唐卡的世界,如甘肃拉卜楞寺加木样活佛公署内小佛堂,墙上密密麻麻全是唐卡,有的墙面上,唐卡被两三层重叠悬挂着。每一幅唐卡,都是高水平的艺术品。
释本尊诸佛菩萨 清代 布画 隆务寺 唐卡在藏传佛教艺术作品中,占有这么大的比重,又有很高的传经布道的作用,它到底源于何时?又如何发展到难以穷计的地步?很遗憾,没什么资料可查,唐卡老画师也说不清根底。不过,就西藏的绘画艺术来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出土的文物,证明三、四千年以前,青藏高原就有了原始的绘画艺术。
释迦牟尼下凡 当代 布画 尖木措绘 据有关资料介绍,古印度。
相关参考
西藏行政区划图-西藏现在的行政区划是如何划分的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总面积为120多万平方公里。自治区下辖"一市六地",即拉萨市和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阿里、林芝六个地区,拉萨市为自治区首
1.西藏在历史上属什么国吐蕃王朝公元七世纪初,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
西藏自治区下辖5个地级市、2个地区。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海拔3650米(要防内源氧缺乏症),地处雅
1.康熙通宝背原的历史及现状是什么简介康熙通宝,清代钱币。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钱径2。5-2。7厘米,重3。8-5。5克。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
2008年5月12日,作为外文采编部宣传委员我参加了馆党委组织的参观《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活动,与我馆其他部门参加活动的同事一起接受了一次关于西藏历史、政治制度、今昔对比等方面的教育。此次《西藏今
1.中国和印度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战争中印战争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一、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1911年,
发生在康熙末年的驱准保藏之战为清前期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康熙五十六年(1717),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侵入西藏,杀害拉藏汗,推翻了和硕特贵族在西藏的统治,占踞西藏,并对清政府构成了威胁。面对危机,清政府以
1.西藏山南市山南:是西藏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北接西藏首府拉萨,西与日喀则毗邻,东与林芝相连,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
西藏位于祖国的西边陲、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上,并以其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和独特的高原地理文化闻名于世。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一大批精通各种技能的工匠及佛教高僧和堪舆师。文成公主本人
在很长的时间内,西藏地区是一片神秘的土地,除了世代生活在当地的藏族同胞,极少有其他民族活动。那么到如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川渝人呢?历史上中国有名的人口大迁徙活动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