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历史温度
Posted 降水量
篇首语:知识是智慧的火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榆林历史温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榆林历史温度
一、陕西省榆林历史天气回顾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榆林市及其周边地区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大大小小的古遗址、古城堡、古庙建筑 100多处:这里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有西北最大的道观所在地——佳县白云山、高原要塞 ——镇北台等,而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木红碱淖、以及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红石峡更为这座塞外名城增色不少。 此外,榆林古城内有很多建于明清时代的衙署、庙宇、府邸、店铺等,就连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所以榆林亦称小北京。
石子铺就的小路,灰色砖房的院落,木制门窗上的精美铜环……无一不透出古朴厚重的明清风貌。 榆林市 (驼城) YuLin 区号:0912 车牌:陕K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
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300米,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境内有53条河流,北部有200多个内陆湖泊,其中红碱淖为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 全市辖1区11县,222个乡镇,5545个村民委员会。
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为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总人口351.63万,其中农业人口292.73万。
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是陕西面积最大的一个市。 榆林历史悠久。
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群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
宋以后,分属北宋、西夏及金。明朝设榆林卫,素有“九边重镇”之称。
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撤地设市。
榆林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名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民主革命时期,更是涌现出李子洲、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刘澜涛、马文瑞、张达志、王兆相、闫揆要、安子文、贾拓夫、高岗等一批革命先烈、知名人士和党的高级干部。本市还哺育了柳青、路遥等中国文坛的文学巨匠。
榆林物华天宝。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组合配置良好,开发潜力巨大,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源头。
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6亿元,增长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为全省第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99亿元。
财政总收115亿元,增长71.7%。地方财政收入35.6亿元,增长49.6%,高出全省22.6个百分点。
全市“三农”投入16.6亿元,是2005年“三农”投入的1.5倍,创历年之最。
二、描述现在榆林地区的气候情况
中国能源矿产重要基地--榆林地区
榆林地区位于陕西省北部边界,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全区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05.54万人,辖1市11县。
历史上这里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社会发育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
榆林也是革命老区,为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面貌,国家把这里列为重点扶持的地区之一。自八十代初以来,全区紧紧抓住国家扶贫开发和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机遇,充分利用本区资源优势,大搞治沙为中心的农业综合治理,快速发展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使全区的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24.1亿元,比1980年增长1.5倍;财政收入1.51亿元,增长5倍;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明显成就。
榆林是我国罕见的能源矿产富集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8大类40多种矿产,探明的有煤、天然气、石油、高岭土、铝矿土、石灰岩等20多种,储量大。其中煤炭储量8600亿吨;天燃气3.69万亿立方米;石油7000万吨。这些资源杂质少、质量好、易开采。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榆林地区将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为各方投资者提供方便条件。
三、请问现在榆林的气候情况怎样
榆林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05毫米,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主要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
降水地域分布不均,风沙区一般在325—425毫米之间,丘陵区在400—500毫米之间。市内蒸发强烈,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干旱指数为3.08。
全市水资源特别匮乏。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市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很大,农业干旱频繁发生,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给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和困难。
从我市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情况看,主要为雨水补给,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变化对水资源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及保护水资源,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气温升高 上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气温增温明显。我市从1951—1990年的40年中,各年代的年平均气温仅有较小的波动,其距平均在正负0.2℃之间。
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气温急剧上升,升幅达0.5—0.8℃,年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基本与全球变化一致。 冬季气温大幅度上升。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市冬季平均气温处于持续的上升趋势,1991—1998年成为建国以来冬季最暖的时期,与60年代相比,增高1.6℃左右。 夏季降温趋势逆转,近年气温急剧上升。
榆林夏季气温变化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同关中、陕南相比呈反位相,而70年代以后,其变化趋势与关中、陕南同步,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我市夏季平均气温升幅高达0.7到1.1℃。 春秋平均气温近年亦呈上升趋势。
春季平均气温在前40年大部分没有明显的变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呈大幅上升趋势,榆林90年代春季平均气温比80年代升高约0.5—0.7℃。
秋季榆林平均气温1951—1990年之间冷暖交替波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明显升高,90年代比80年代上升了0.7—1.0℃。 降水减少 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上世纪90年代大幅减少。
1951—1998年,全市降水量的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上世纪90年代是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一个时期。1991—1998年平均降水量比1961—1990年平均值减少了10%—20%,减少幅度之大是50年来所少有的。
该市各地上世纪70年代和上世纪90年代分别处于明显的少雨时期,60年代和80年代为相对的多雨时期。 季降水量的变化。
一般来说,年降水量的多寡,主要取决于夏季降水量的多少。考虑到夏秋降水连续的特点,我们分春季、夏秋季来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春季降水。我市在上世纪50年代为少雨时期,60年代为多雨时期,70年代是严重的少雨时期。
80年代相对多雨,90年代春季降水趋于正常。夏秋季降水,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为少雨时期,其中90年代雨量更少。
降水量与气温的关系。历史上高温、干旱同时发生的现象较多。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高温、干旱不断。90年代,气温明显升高,三季以上的持续干旱也频繁发生。
其中1994—1996年出现了长达两年半的严重干旱。1997年又发生了严重的四季连旱,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124天。
90年代以来,我市干旱呈加剧的趋势。可见,在气温明显上升期,大旱也相应较多,降水资源明显减少。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降水变化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在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下,径流量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如渭河流域的径流量与其平均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86,汉江流域的径流量与其平均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92。历年径流量的变化与历年降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在大多数年份中,河流流域内的平均降水量每增加10%,其径流量即增加17%—30%,反之,平均降水量每减少10%,径流量即减少16%—30%。因此,我市降水量的减少对地表水影响很大。
同时,降水量的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我市近年来地下水水位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这与近年来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
全年平均降水量每减少10%,地下水资源相应减少10%—15%。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总量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降水量的减少,致使我市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同时由于气温的逐年升高,蒸发量也加大,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总量的减少。据分析,降水量每减少10%,水资源总量减少17%—30%。
199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减少了12.1%,水资源总量减少了30.7%,1994年,平均降水量减少了9.3%,水资源总量减少了33.6%,1995年,平均降水量减少了26.7%,水资源总量减少了50.3%,1997年平均降水量减少了34.3%,水资源总量减少了56.6%。值得注意的是,由于1994—1995年连续两年大旱,1996年平均降水量虽然与常年持平,水资源总量仍然减少了23.9%,这说明降水量严重减少,不仅使当年的水资源总量严重减少,而且对第二年的水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
保护水资源的建议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或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是严重的水荒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发、人口的增长以及水污染问题,必将加剧水资源危机。
四、榆林地区有那些风土人情,它们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毛子皮袄:陕北毗邻内蒙地处边关,冬季漫长而寒冷,皮袄是过去陕北人很常见的御寒衣物,但皮袄在皮质方面也有区别,最好的是二毛子皮袄。二毛子皮主要产于三边(定边、安边、靖边)入冬前产的羊羔子,只吃妈妈的奶,很少吃草料。长到两个月后杀了取皮,当地人叫二毛子皮。收集起来制成袭衣就叫二毛子皮袄。二毛子皮由于一根毛上有七道弯,且毛特别白,穿在身上暖和且轻巧,摸起来像绸锻,从当时来讲是特别珍贵的皮毛。也是榆林很独特的贵重特产,当时除了狐皮袄,就数二毛子皮袄好。据说镇守榆林的井岳秀曾经给上司张学良、闫锡山赠送过二毛子皮袄。因为做一件皮袄得数十张羊羔皮,所以产量并不多,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穿衣形式也发展变化的很快,冬季有了更好的御寒衣物,所以二毛子皮袄在八十年代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软靡子笤帚: 糜子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古人称其为“穄子”或“黍子”。它同谷子一样,有软硬之分。用硬糜子碾出的米被称为“硬黄米”;用软糜子碾出的米称其为“软黄米”,也叫“大软米”。
陕北的黄土高原自古是黄米和小米的重要产地。过去,每到糜子收获时节,农民们就将“软糜子”的糜穗折下来,民间的能工巧匠就用靡子穗绑笤帚。绑笤帚先要用棒锤捶打,去掉糜粒。如果捶不净,还要将糜穗在簸箕的木舌头上刮,直到刮净糜粒为止。除去糜粒的糜穗,将秸秆部分在热水中浸煮变软后,或是两把或三把就可以扎制笤帚了。
笤帚是过去人们扫炕除尘的主要工具。绑笤帚主要的原材料是软糜子穗,主要是因为硬糜子性硬,用其穗子扎的笤帚扫尘时容易被折断。所以,人们就自然选择柔韧的软糜穗。扎好的笤帚用刮板去掉糜壳,为了使其色泽光亮、白净、不霉烂,还需要用硫磺熏蒸灭菌。一把好的软靡子笤帚一般能用十几年而不坏。据说,榆林在合作社的时候还成立过笤帚社,工人还有十多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本地就出产软靡子,所以笤帚在榆林的历史特别悠久。算得上是榆林的特产,过去,外地人来榆林总会带几把红毛绳扎的软靡子笤帚回去,不仅美观且也实用。估计现在很多八零后人的记忆里还有那些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笤帚的人。但那一记忆只定格于过去。随着社会发展,现在人们家中用的更多的是吸尘器,或者是塑料制的笤帚。虽然一些农民也会扎一些笤帚,但从实用和美观的角度来讲已经大不如前了。
相关参考
一、陕西省榆林历史天气回顾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榆林市及其周边地区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大大小小的古遗址、古城堡
1.榆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1、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出身于黄埔军校,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
一、吉尼斯记录最低温度吉尼斯的记录不知道不过我觉得应该答:-89.2℃。我想楼主问的是地球上哪里最冷的地理问题吧?不是人工制冷的极限记录问题?1,目前有人类居住温度最低的地方是俄罗斯的奥依米亚康的极端
1.乌鲁木齐历史最低温度是多少自2012年到2018年,新疆的历史最低温度为-28℃。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最热的是7、8月,平均气温25.7℃;最冷的是1月,平均
1.徐州一般情况下冬天最低温度是多少徐州冬天最低气温在零下14摄氏度,日常就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上。徐州——江苏省地级市外文名称:Xuzhou,Hsuchow别名:彭城行政区类别:地级市、较大的市所属地
1.安徽历史气温最高是多少新华网合肥2月6日电(记者蔡敏)安徽省大部分地区连日来气温异常偏高.记者从安徽省气象台了解到,截至6日15时,合肥、巢湖、铜陵等城市气温均超过22摄氏度,创50年来当地历史同
十一月安康往年天气安康市2015年11月历史天气2015-11-01星期日18℃8℃晴无持续风向微风2015-11-02星期一18℃10℃多云~阴无持续风向微风2015-11-03星期二18℃9℃多云
一、额济纳旗全年天气额济纳旗地处中亚荒漠东南部,西、西南、北三面环山,属内陆干燥气候。具有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风沙多等气候特点。年均气温8.3℃,1月平均气温-11.6℃,极端低温
1.衢州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我做作业要用你是做调查报告吧?我这里有做了一半的,可以给你。来自家乡的调查报告——前言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吃着美味的小吃,看着繁华的街市,我不禁疑惑起来:衢州到底在哪里?衢
1.保定历年最低气温是那年保定历年最低气温是1970年的-22℃。保定属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年均气温差距较大。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