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简政的历史故事
Posted 政策
篇首语: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精兵简政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精兵简政的历史故事
一、精兵简政说的是谁的故事
毛泽东曾指出:“‘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克服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困难,而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一项重要政策,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
1938年10月侵华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封锁与破坏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物质供应极端困难。由于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难以适应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不胜负担。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中提出实行精兵主义。随后,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11人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还提出了五项具体实施办法。这个议案提出后,曾引起争议。有些人担心这会使边区在遭到敌军进攻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毛泽东看到李鼎铭等的提案后非常重视,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切实进行整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起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阐明中共中央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是根本解决庞大机构与战争情况的矛盾,粉碎日军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最后战胜敌人的重要办法。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并先后进行三次精简,取得很大成效。随后,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主要内容是:将党、政、军、民等组织机构的脱产人员缩减到占所在根据地总人口的3%以内,军队(含游击队)与党、政、民工作人员的比例为3∶1,从而使脱产人员与根据地的供养能力相适应,从根本上解决“鱼大水小”的矛盾;压缩与合并党、政、军、民领导机构,减少机关行政人员和部队的非战斗人员,充实基层和连队,将编余干部送到学校和训练班储备与学习;建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规定由中共中央代表机关及各级党的委员会统一领导所在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消除党、政、军各自为政现象。
精兵简政政策的普遍实行,对于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军队的精兵简政工作从1941年12月陆续开始,至1943年底基本结束。实行这一政策后,部队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战斗力有所提高,并使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得到加强,从而更加适合敌后游击战争的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精兵简政仍是党、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
二、精兵简政的典故
1李鼎铭,毛主席有:“精兵简政”是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2毛泽东 3。林伯渠 当前抗战形势的关系,指出:“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使我们的战争的机构适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得越发有力量,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要最后地战胜敌人。”
①这两个文件,为深入开展精兵简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根据中央九一决定和九七社论的精神,边区政府又决定进行第三次精简。
林伯渠认为第一、二次精简工作的主要缺点是对精简的认识不够,没有定出全面具体的方案,计划性差,领导抓的不紧,缺乏雷厉风行的精神。今后简政的精神与内容,就是要求得精干、统一、效能、节约与反对官僚主义,以达到健全机构,建立制度,调整干部,改变作风,加强领导,精通业务,厉行节约,改善各方面关系之目的。
他要求全体干部要接受前两次的教训,加强调查研究,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只顾布置,不去检查,有头无尾及文牍主义、形式主义、事务主义等官僚主义的作风,真正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②。 为了更好地进行第三次精简,林伯渠委托边区政府秘书长李维汉起草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
这个纲要吸取了第一、二次精简工作的经验教训,本着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除了提出具体的精简方案外,特别强调了统一思想认识的重要性,经过边区党组多次讨论修改,于一九四三年三月在边区政府委员会上通过实施。随后,林伯渠又领导边区政府制订和颁布了《政务人员交代条例》、《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等一系列组织措施和条例,对许多具体问题在思想上求得了一致,在要求上达到了统一,保证了精简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精兵简政的典故
1李鼎铭,毛主席有:“精兵简政”是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2毛泽东
3。林伯渠 当前抗战形势的关系,指出:“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使我们的战争的机构适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得越发有力量,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要最后地战胜敌人。”①这两个文件,为深入开展精兵简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根据中央九一决定和九七社论的精神,边区政府又决定进行第三次精简。林伯渠认为第一、二次精简工作的主要缺点是对精简的认识不够,没有定出全面具体的方案,计划性差,领导抓的不紧,缺乏雷厉风行的精神。今后简政的精神与内容,就是要求得精干、统一、效能、节约与反对官僚主义,以达到健全机构,建立制度,调整干部,改变作风,加强领导,精通业务,厉行节约,改善各方面关系之目的。他要求全体干部要接受前两次的教训,加强调查研究,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只顾布置,不去检查,有头无尾及文牍主义、形式主义、事务主义等官僚主义的作风,真正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②。 为了更好地进行第三次精简,林伯渠委托边区政府秘书长李维汉起草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这个纲要吸取了第一、二次精简工作的经验教训,本着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除了提出具体的精简方案外,特别强调了统一思想认识的重要性,经过边区党组多次讨论修改,于一九四三年三月在边区政府委员会上通过实施。随后,林伯渠又领导边区政府制订和颁布了《政务人员交代条例》、《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等一系列组织措施和条例,对许多具体问题在思想上求得了一致,在要求上达到了统一,保证了精简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精兵简政]是初一的历史中那里学的
有篇课文,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在张思德追悼会上讲的。
里面就有“精兵简政”。 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克服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困难,而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一项重要政策,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中提出实行精兵主义。随后,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11人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
还提出了五项具体实施办法。毛泽东看到李鼎铭等的提案后非常重视,并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切实进行整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 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起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阐明中共中央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是根本解决庞大机构与战争情况的矛盾,粉碎日军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最后战胜敌人的重要办法。
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并先后进行三次精简,取得很大成效。
随后,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精兵简政仍是党、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
五、求精兵简政的介绍(有关中国近代史)
“精兵简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是采纳党外人士李鼎铭等人的建议而制定的。
1940-1941年,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自然灾害严重,财政收入锐减,国民党又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付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抗日根据地也存在着脱产人员数量庞大的问题,财政支出困难,根据地人民负担也很沉重,这使各根据地面临着空前的物质困难。
这种情况引起了党中央和西北局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边区党外各界人士的关注。1941年11月至12月间,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政会,党外人士李鼎铭等11人提出一个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提案的主要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抗日救国大业,兵要精,政要简,行政机构要质胜量,提高工作效率。
“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之经济紊乱现象”。精兵简政方案提出后,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而毛泽东对这个提案非常重视,他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党中央经过讨论采纳了党外人士提出的建议,并于1941年12月13日向抗日根据地发出精兵简政、发展经济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
毛泽东还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推动这一政策的实行。 由于实行了“精兵简政”的政策,各抗日根据地都有效解决了“鱼大水小”的矛盾,节约了经费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生产发展,克服了物质困难,为坚持长期抗战奠定了基础。
后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写道:“‘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相关参考
1941年底中共采纳党外人士李鼎铭的意见,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拉开大规模精兵简政的序幕。其中,决定“精兵”20余万,占当时总兵力57万的一半。 “精兵简政”曾被疑动机不良 中共领导
“精兵简政” 建国初期,陈毅(1901一1972年)在上海任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安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上台便说道:“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
...右,虽然邓艾已经兵临城下,但是刘禅手中还是调度10万精兵,为何轻易选择投降?愤怒,那估计大部分人都指向了姜维这三国最后的大将军和大宦官黄皓了,暂且不谈。公元258年,曹魏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数路向成都进攻...
...右,虽然邓艾已经兵临城下,但是刘禅手中还是调度10万精兵,为何轻易选择投降?愤怒,那估计大部分人都指向了姜维这三国最后的大将军和大宦官黄皓了,暂且不谈。公元258年,曹魏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数路向成都进攻...
蒙恬是秦始皇时代的人,从他祖父那一代开始,他们家就一直为秦国服务。到了蒙恬这一代,他们家在秦国拥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任命蒙恬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对抗匈奴。蒙恬是秦始皇最坚定的支持者
公元1644年4月25日,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缢于煤山,大明灭亡。长久以来,崇祯自缢引发了众多人的同情。崇祯自己也表达了不甘心,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这里有一个疑
浅析秦朝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们能够发现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上的矛盾,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封建体制始终,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第3种矛盾,就是皇帝与军事将领之间的矛盾,
编者按:在冷研之前的《为何从三国到唐代,中国军队装备弓要比弩多》和《射不死你就砍死你!揭秘被世人小看的唐代弩手作战方式》这两篇文章中,提到唐代的弓手地位似乎比弩要重要。但是唐代又有很多弩手的出彩记录,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孙传庭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孙传庭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别看他是一介书生,但却深通兵法,久经战阵。崇祯年间,孙传庭一直在陕西境内对付各路农民军,第一任闯王高迎祥就是被他擒获
诸葛亮北伐,却悄悄留下1万精兵防备一仇敌,蜀汉灭亡都不准回防
常言道:「”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而三国时期的蜀国和吴国正是这一名言的最佳诠释。赤壁之战时,孙权和刘备为了抵御北方曹操的进攻,建立了「”孙刘联盟”。曹操败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