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发展历史
Posted 文化
篇首语: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杭州发展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杭州发展历史
一、杭州历史背景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
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吴,越灭吴后,属越。
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
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
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
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
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
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
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
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
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年)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年)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
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
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
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
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
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代五帝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
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
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
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
二、简述杭州历史``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
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吴,越灭吴后,属越。
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
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
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
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升钱唐县为临江郡。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
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
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改置为余杭郡。
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改“钱唐”为“钱塘”。
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
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
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
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
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
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
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代五帝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
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
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
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著名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
三、杭州市的地理位置及文化
地理位置: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浙江省第一大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杭州有多项旅游景点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杭州历史源远流长,自秦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还是五代吴越西府和南宋行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东临杭州湾,南与绍兴、金华相接,西南与衢州相接,北与湖州、嘉兴两市毗邻,西南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西北与安徽省宣城交接.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文化:一、诗词文学杭州是历史文化之城,六大古都中的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盈,在历史上远离战争,所以成了文人骚客的集中地点.“忆江南,最忆是杭州”等等经典的句子,都是间接告诉我们那时候的杭州文化的样子.这些文人骚客为杭州文化做出了贡献,也宣传了杭州的美景.白居易,苏轼都曾在杭州为官,为官期间为杭州西湖增添了两道美景白堤、苏堤.景和诗交融,景中有诗,诗中有景.二、民间文学——《梁山伯与祝英台》位列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是闻名中外的民间故事,梁祝已经被改编成了各种文艺形式,梁祝已经遍布在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而杭州就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万松书院就是他们同窗读书的地方.《白蛇传》和梁祝同为我国民间四大传说,在南宋时候开始流传,并且后来传到了日本、朝鲜等等.白蛇传对历史、民俗和艺术学有了很大的贡献,白素贞等形象成为了我国艺术作品中重要的典型形象.白蛇传的故事与西湖、雷峰塔等密不可分,让杭州有了更丰厚的文化.三、居住环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生活在杭州就是到了人间天堂.杭州气候适宜,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气候,被这种生活熏陶下的杭州人,性格温婉,清秀的外表,还有那温柔的“吴侬软语”也是杭州人的特点.杭州物产丰富,青山碧水之间,让杭州成为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杭州的美景美食也是不可错过的.四、丝绸文化杭州有“丝绸之府”美称,丝绸的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历史同龄.杭州人先民早在良渚文化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种桑、养蚕等技艺,经过发展,后来成为了宫廷贡品,被叫做“天下之冠”.之后杭州开始向世界各地出口丝绸,“丝绸之路”开始闻名世界.丝绸华美,富足而又和谐,这和杭州人的气质不谋而合.杭州丝绸适合做装饰来用,富丽堂皇,却又很是实用,被称为“东方艺术之花”.杭州旅游资源丰富,有西湖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目山和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五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杭州山水美不胜收、风光旖旎迷人,的确称得上是“人间天堂,东南明珠”.。
四、建国60年以来杭州的变化
杭州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到处一派新气象。
杭州越来越大了,这个变化太明显了。20年前,杭州的市中心在解放路一带,武林门地区算是偏僻的地方了。现在呢,武林门成了杭州市的中心地区。杭州市区向东、南、西、北四面扩展,萧山、余杭划入市区以后,杭州市区的占地面积在全国大城市中已排在第四。
杭州越来越美了,这是随处可见的变化。著名风景区西湖被重新打扮了一番。西湖南线重新改造以后,游人可以悠然自得地漫步西子湖畔。雷锋塔的重建,再现了杭州悠久的文化底蕴。西湖西扩,使景区的游览范围更大。西湖的山更青,水更秀,西湖更美了。
杭州越来越富了,体现在老百姓的口袋满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很快,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很大。杭州原来是以轻工纺织为特色的城市,现在发展到电子、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和轻纺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城市。杭州的GDP在全国的位置逐年上升。杭州人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用电器早已普及,家用轿车已不再是新鲜了
杭州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美了。杭州市区人口原来只有70多万,现在已发展到200多万。随着一座座小区的建成,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杭州人的居住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杭州的人也越来越美了。穿着时尚新装的青年男女,穿戴入时的老人们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杭州的魅力。
杭州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用再好的词句,再美的语言也无法把你的巨大变化描绘出来。啊,杭州!我们的家园,你越来越好了,越来越美了!
进入崭新的世纪以来,天堂杭州似乎从江南水乡的人间仙境一跃成为一座耀眼的东方大都市,一年一度西博会的召开,使西子湖畔成为世界舞台的焦点;休博会的举办更让水乡独有的气质散发到整个世界。“让杭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杭州”这一句话在几代杭州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成为了现实。“住在杭州,学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从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进入了每个杭州市民的心里,闪耀在每个来到杭州的人们的眼中。
然而,在老杭州人的心里,还留存着这样的记忆,十五年前的杭州,是一座长江三角洲边的重要城市,正在改革开放的大旗下,以浙江省会的身份,以超出所有人的预想的速度飞快的发展着。道路的一次次拓宽,城区面积的一次次扩大,无不振奋着人们的心。然而,这座天堂似乎在高速发展的脚步下,忘记了缓下脚步看看城市环境的变化。环境保护的缺失不仅成为杭州市民眼前的事实,更成为了阻碍城市发展的大敌。这个时候,人们貌似注意到了,这才关心起本该以此为本的环境。
这个时候,本来水乡美丽的外衣已经严重遭到了威胁,不仅是城市的土地,植被遭到的教严重的破坏,连城市上方的空气也没有的清新的气味。就单看城市的水质,不要说城市的几条主要河道,就连钱塘江和杭州的象征西湖的水体都遭到了一定的威胁。
这给每个急于让杭州变身大都市的人敲想了警钟,要想发展的更快,就必须改变城市的环境。若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每个人的好心都将成为杭州发展的阻力!所以,省市政府果断出台相关政策,颁布相关条例,各大工程努力配合,每个市民积极行动,几年的时间,各方的努力终于遏止了杭州环境恶化的趋势。又是几年的时间,杭州以及周边地区的环境又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直到现在,杭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时尚与古典,柔美与现代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切和十几年前政府预测的一样,环境保护的着力实施,不但不会减慢杭城的发展,而且会一直作为发展的奠基石和加速器。
然而,作为90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说,刚好经历了上述的一切,我们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水乡到都市的蜕变。老师说,作为刚刚跨入高中校园的我们,应该有意识的融入社会。我想,周边的环境是我们第一关注的对象,原因有三,第一:环境是我们生活的场所,是离我们最近的,我们的所有行为,第一影响的对象就是环境;第二:我们周围的环境的一切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形象和每个市民包括自身的利益;第三: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新青年,作为未来这片土地的垦殖者和建造者,我们应当负起对环境的责任。所以,我们所谓的融入社会,应当从关心环境开始。
然而,单单关心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除了遵守人人必知的环保准则外,我们还一定要注意到细节。这个注意用英文来说是不是“notice”而是”pay attention”,也就是要在思想上注意,只有在思想上,把周围的一切当作自己的家园,才会主动的去维护它。有的时候口号叫多了,给人带来的不是注意,反倒是麻痹。这里有一句话,我忘了是谁说的,如果在你眼里没有什么小事了,也就是在思想上注意了,这其实可以当作我们衡量自己是否在思想注意标准。
五、杭州城的历史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
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
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
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
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
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
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
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
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
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
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年)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年)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
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
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
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
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
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世五王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
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
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
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
六、杭州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杭州建城有22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代(前770-前477年),这里成了吴、越两国的交界地,先后为吴国和越国所统治。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设钱唐县。到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钱唐郡改称杭州,此后州治迁至凤凰山麓,依山筑起杭州,州城方圆达“三十六里”。杭州作为南北大运河的终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城市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代时期的吴越国(907-978年)在杭州建都,一面在城内建造宫室、官署和宅邸,一面在西湖广造佛寺、佛塔和经幢,杭州因此而有“东南佛国”之称。由于吴越统治者实行了“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策略,东南沿海这片富饶的地区地区避免了战乱的蹂躏。
到北宋,杭州一跃而为“东南名郡”,成了闻名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大词人柳永称赞其“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宋室南迁,在杭州建都,历时长达152年,杭州成为南宋统治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国际性贸易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当时城市常住人口最多是曾达到120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经济则以丝织、印刷、造纸、瓷器等手工最为发达。连皇帝宋仁宗也在诗中赞扬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洲”。
元代初年,访游过杭州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历明、清直到当代,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
七、杭州简称和历史概况介绍
杭州市历史博物馆 杭州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古木参天的吴山中麓粮道山18号,与城隍阁和清和坊古街近在咫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 积近7000平方米,于2001年10月8日正式对外开馆,是反映杭州城市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余万人次。
馆内展厅共分三层 ,主要由一楼的原始社会——南北朝时期展厅、隋唐五代时期展厅、运河厅,二楼的两宋时期展厅、元明清时期展厅、百年老店、临时展厅, 三楼的邮票展厅、书画厅组成。陈列品以历年杭州出土的珍贵、精品文物为主,全面又重点地反映了杭州的历史面貌,并运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丰富展示效能,营造出了感性直观的游览认知氛围。
此外,临时展厅还经常推出各类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专题展,向观众传递多元的文化信息。 杭州历史博物馆是市民、游客认识城市历史、感悟杭州辉煌的窗口。
作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中小学生丰富家乡历史文化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理想场所。 走进杭州历史博物馆,领略杭州历史文化底蕴 ,感受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时代人文精神。
杭州历史博物馆是杭州市首家综合性展示城市整体历史文化和乡土风貌的大型博物馆,位于吴山山麓的杭州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共设10个展厅。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有“中华文明曙光”之称的良渚文化就在这里升起,特别是吴越国和南宋建都杭州时期,留下丰富历史遗迹。
该馆展品中有国宝级文物战国水晶杯、越窑褐彩青瓷汕灯,展出的国家二级以上文物共200余件,包括良渚时期玉石器、吴越石刻星象图等。馆内还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展示宋代大运河沿岸模拟景观、杭州百年老店风情等。
八、杭州古代叫什么
杭州:
周朝之时禹至此造舟以渡,故此越人称为禹杭。
秦时称为钱塘。
西汉时曾将钱塘改为泉亭县,到东汉时又复为钱唐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吴国的吴兴郡。
隋朝时废郡为州,杭州这个称呼第一出现。
唐时先为杭州郡,后又改为余杭郡,因避国号讳,故改“钱唐”为“钱塘”。
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国都,当时称为西府或西都。
扩展资料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随着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业的带动,互联网经济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
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将在杭州举办。2018年1月,杭州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第7位。
参考资料杭州(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_百度百科
相关参考
杭州市历史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坐落于古木参天的吴山中麓粮道山18号,与城隍阁和清和坊古街近在咫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于2001年10月8日正式对外开馆,是反映杭州城市历
1.杭州11月份历史气温多少杭州历史气温(统计时段1951-2008年):日期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平均降水量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11月1日20℃11℃3mm29℃(1979)4℃(1958)1
1.万家花城的杭州滨江·万家花城楼盘介绍:杭州滨江.万家花城位于杭州市拱墅区萍水街,共分两期。一期东至规划化工路,南至萍水街,西至益乐路,北至水月街,门牌:萍水街380号,于2009年9月交付;二期东
1.杭州第十一中学的介绍杭十一中现为省二级重点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涌现出了众多的知名人士,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在杭州的近、现代教育
问一下谁知道过去的杭州城的真实故事历史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她的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宋末元初,聚景园成为“散景园”,其南侧地带,被随蒙元铁骑南下而迁居杭州的回民择为墓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1)从“余杭”到“钱唐”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浙江省省会,早就被民间誉为“人间天堂”。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钱塘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
1.杭州有哪些民歌,童谣小伢儿搞搞儿,搞了不好闹架儿;大伢儿搞搞儿,搞了不好动刀儿(亲亲热热靠位儿);老伢儿搞搞儿,搞了不好翘辩儿。头碰头,没说头,明朝还你半个头。王老头,穿个破布头,来到羊坝头,不小
1.杭州西湖音乐喷泉建设历史西湖音乐喷泉长约126米,弧形部分宽约2米,整个音乐喷泉主要有七大喷嘴类别,包括二维喷头、跑泉喷头、高喷喷头、次高喷喷头、彩虹喷头、气爆喷头、气动水膜喷头。喷泉灯光采用水下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起保俶路,西至曙光路,南临西湖,北靠宝石山、葛岭、栖霞岭,与市区湖滨相连,面积约98万平方米,是西湖风景区内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地理位置优越。北山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大量考古资料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