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王镇的历史

Posted 潼关

篇首语:与其降低你的开支,不如去尝试增加你的收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虢王镇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虢王镇的历史

一、虢王镇有趣的地名作文350字以上

泉州古时候叫温陵,在一些古建筑上,常常看到有温陵的名称,市北通清源山旧亭上的匾额写有"温陵山门",城隍庙的临街正门楣上有"温陵古地"等等,其实它的出现比"泉州"还要早,甚至在它还未建城之前,这片土地早就叫温陵了。温陵,不言而喻,是指这里的地形和气候而言,既气候温暖又地属丘陵,据说:宋代理学家朱熹住在泉州时曾称赞这里是:"山陵独温",温陵的地名就是这样开始的。

泉州的另一个别名叫刺桐,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候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泉州,并环城遍植,因而泉州又名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最早记述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到目前泉州还有刺桐路和刺桐大桥,现代学者黄寿祺先生在泉州曾有感而发:"泉州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

泉州城里最让人感兴趣的地名就是一一聚宝街。到底聚了什么宝呢?据说啊,宋元时代泉州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当时有107个国家和地区跟我国逼商贸易,各国商人驾着巨轮,冒着风浪,远渡重洋,驶进刺桐港后,便在此停泊卸货,货物卸后,即在临港口的一条街与华人交易,宝石、珍珠、翡翠、玛瑙等各种奇珍异宝

二、凤翔县虢王镇的樊红刚,有人认识吗

爱情是盲目的,生活是现实的,我们很多时候步入社会就要经历太多的事情。

爱情不仅仅是要建立在物质基础至上,物质生活才能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他肯努力,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这是我们找到的潜力股,但是如果他还是安于本分,不思进取,建议你还是分手的好,这样的生活总会被现实打败,你们的感情也维持不了多久。不是女孩子现实,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稳定的家和丈夫给我们的安全感,父母也一样。

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过上好的生活,不会受累。别太痛苦了,因为你经历的少所以你还没有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感情,等你工作了,然后看看那些人会适合你。

三、谁知道户县赵王镇的历史和来历

赵王镇位于户县老县城东北旮旯方向的13公里,与长安区东西中轴线最西部灵沼街办海子村毗邻。

据旧《户县志》, 赵王镇始集镇于明代年间,兴盛于乾隆年间,与户县同时单日逢集,根据历史遗迹,南北街道,南至大皂角村以北,北至平等庙(老爷庙)以南,绵延一公里多,街旁商铺林立,贾商云集,尤以陕西关中粮、棉、油、杂、粮、集散地而著称,因而贾商遍及三秦,宝鸡眉县一位长年在赵王镇拉粮车队的老者说句饶有风趣的笑话,车头都进了眉县城,车尾还在赵王镇呢。渭水之隔的咸阳、兴平、乾县、礼泉、经阳、三原、高陵、诸县聚以咸阳古渡,日夜船载车辆来往过河,邻省山东、山西、河南、客商络绎不绝。

清同治元年(1862年)回汉战争,回人久攻户县县城不克,为保障战争供给,赵王镇惨遭回汉战争的洗劫,正因为是陕西关中地区重要的粮、棉、油、杂粮、集散地,决定其成为回汉战争重灾区的命运,商街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夷为平地,镇中民众死亡过半。 从最近东村发现的民国十二年功德碑记,《清毅皇初》载:“花门一炬,市廛为墟,南北二里余,皆为炧砾”。

印证了其南门在大皂角树以北有高大漂亮的标志性建筑“花门”;佐证了商铺集中而繁华的二里长街在杀戮中成为废墟,烧得只剩下瓦砾的史实。 六十年代,官道墩台(烽火台)以南古街,因生产队常年大量起壕拉土,出土了大量瓦砾灰烬,未燃尽的木料,老人讲起那段历史,又相互印证了史实。

西村四组村民赵军家现保存着几代人留传下的粮铺量斗,上刻“赵镇南街”,至少可以证明“回乱”前除南北二里多长主街道外,还有一段不太长的交叉十字东西街为南街,同样存在着粮食商铺。 赵王镇商街遭受了回乱最大的浩劫,闻名遐迩的大商号“元泰和”(西村杨亜振佬佬爷创,宽50公分,长2米多匾牌现保存)。

“大染坊”以及最有影响的南市和北市两大当铺,“南当”“北当”从此不复存在。到了清末民初经过五、六十年的生息,该镇才重新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新兴商号“永义成”(文义村张子嘉创)、“天顺通”(东村刘家创)、“积义合”(肖恒检代)、“恒义生”(待昭村肖恒检创)、“福善堂”(创始人不详)、“同心堂”(西村杨玉堂创)、“同兴公”(文义村七总乡创)、“烧坊”、“油坊”、“四大中药铺”等。

刘家发家史,当时还有镇上一段传说,在回人所烧得“北当铺”地方,易为农田由刘家耕种。一个早晨,伙计犁地,在一处地方连打了三个犁铧,最后拿来镢头挖出了一铸铁块,伙计把它扔在地头,刘老汉来到地头一看一大早犁地太少,究其原因,伙计手指铸铁块述说打铧经过,刘老汉手拿铁块仔细看了半天,吩咐伙计把铁块带回家,伙计说,我给咱把铁卖了买鞭稍(赶牲口的鞭子稍部)。

刘老汉说,我给咱买一把鞭稍,够你用的。其实这块被泥土包裹发黑的铁块,是“北当铺”被烧遗下的金物件的镕块,天助刘家“天顺通”成为仅次于“恒义生”的商号。

关于赵王镇历史名来历,赵王镇因在周沣京地方和周文王庙相邻,又地处周文王灵沼池(湖)畔,根据赵王镇东村东城门匾额:“毓秀灵周”,北城门匾额:“望古岐远”,都说明这块古老的地方与至岐东迁的周人有着不解的渊源。而且根据史学家考证,中国元代以前多以所处地取名,因而原名为“周王镇”,由于“周”与“赵”在古方言的发音中几乎不分,从现代方言我们仍然从读发音中听出三种写法即“长王镇”“周王镇”“赵王镇”。

西安附近、长安、户县、乃至三秦大地类似转音讹传的村名不胜枚举。从明代易名赵王镇,但绝不是以“赵”姓“王”姓而得名,历史上已知封了92位赵王,具体出处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户县的古镇中,称得上千年古镇,当数赵王镇、秦镇、甘亭、庞光镇四大古镇。我们不能因户县政府对赵王镇的废弃和抛弃而不尊重历史,西安地区历史名镇大王镇,据,《户县志》,据吴树仁老先生编著的 《户县北乡民间传奇》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在此道设店铺,开始在富村一线形成集市贸易,后改道在大王形成商贸集散地。

清雍正十年(1732)年前改称大王镇。 据86年新编《户县志》,户县秦渡镇,明代宣德元年(1426)前后改为秦渡镇。

解放后十几年内,人们习惯称大王镇为大王店或大王街。称秦镇为秦渡街,而称赵王镇为赵王镇,可鉴赵王镇称镇历史更早。

不过在明代以前的镇是一种特设的行政军事机构,其最早出现在唐代。 根据宋代,《事物纪原》卷七《州郡方域部??镇》通典曰:“镇将后周之通班也……宋朝之制,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侠;民居不成县而有课税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根据史料宋时就大量设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旧有的镇增加了商业成分,到元代朝廷积极推行鼓励寺院商业,加上四方通衢的交通从东过往沣河普济桥;穿镇而过的南北古官道通往高桥,咸阳古渡,尤以相当规模的龙兴寺,平等庙带来的庙会集市是商贸集镇的最初绉形。当时关中大地由于战乱、灾荒村庄比现在稀少很多,在汉代大部分还是皇家上林苑,户县很多村庄是明代前后才移民发展起来的。

又根据崇祯五年(1632。

四、谁帮我整理下"虢国"历史

西周至春秋时期出现好几个虢国,有好几处都城与“虢”有关。

前11世纪前期(约1061),周文王封其二弟虢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史称西虢;又封其三弟虢叔 于今河南荥阳北,是为东虢。西虢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国君常任王室大臣。

前771年西周亡,次年平王东迁洛邑,虢仲后裔随平王东迁至于下阳与上阳,该二地距洛阳均不太远。下阳位今山西平陆东北7千米,史称北虢;上阳位今河南三门峡南,是为南虢。

原西虢仍保留政权,是为小虢。前773 年,位于今陕西华县境的郑国知西周将亡,遂东迁于东虢与郐国(今河南密县东北)之间的地区。

前 769年郑灭郐。前767年又灭东虢。

东虢存在时间294年。周平王东迁后,关中势力空虚,秦人由陇东向关中发展,前687年灭小虢。

小虢存在时间大约80余年。几个虢国中以北虢为最强,曾两度攻晋。

前 658年晋派里克、荀息取道虞(今山西平陆北)伐北虢“灭下阳”。前655年晋再假道虞“围上阳”灭 南虢,同时灭虞,这就是著名的“假途灭虢”故事。

以上原西虢立国290余年,北虢112年,南虢115年。西虢及后来小虢的都城在今宝鸡县城。

西汉设虢县,唐、宋、金等多次复设。唐、宋以来称桃虢城为桃虢川,清设虢川镇巡司,后来改称虢镇,今名依旧。

虢都遗迹不详。 北虢及东虢都遗迹亦不详。

南虢都城上阳位今河南三门峡南3千米的青龙涧河右岸的台地上,50年代开始发掘,工作持续到90年代。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约500米,文化层厚达3米。

遗址内发现春秋时期的大量文物,有成排人骨架、陶水管和灰坑。市东湖滨区崖底乡李家窑村亦发现大面积同期遗址,文化堆积丰富。

因此,上阳故城遗址有着相当大的规模。市东北上村岭发现虢国墓地,历年清理墓葬数百座和多个车马坑,出土大量虢国珍贵文物,确认该墓地属于虢国。

1996年底,虢国 墓地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虢国墓地考古发掘始于1956年至1957年,清理墓葬234座,车马坑4座。

墓地南北长280米, 东西宽200米。墓室最大的5.42 X 3.37(平方米),最小的1.92 X 0.85(平方米)。

出土文物达9 179件。最大成果是发掘出虢太子墓,为确认虢国墓地奠定基础。

1989年发掘1号墓,出士文物3200余件。其中青铜器达1700余件,有鼎、簋、鬲、盘、豆、方壶、圆壶等礼器65件,基本组合为九鼎八簋八鬲,还有甬钟一套8件、石编磬一套10件。

铜器中30余件有“虢季”铭文。这是一个国君墓,墓主当为虢季,时代属春秋初,即虢国东迁后的第一、二代国君。

墓内出土一件铜柄烧剑,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冶铁实物,号称“天下第一剑”,极为珍贵。 今河南三门峡由于拥有虢都上阳故城和虢国墓地等重要遗迹而成为一座知名的古都城市。

如前述,春秋时南虢建都于此,同时在市区西侧另存在一个很小的焦国,以后焦迁今安徽毫州。前655年晋灭虢后地人晋。

战国先属魏后入韩又归秦。秦置陕县,属三川郡,此后陕县之置基本维持到近代。

西汉至晋,陕县属弘农郡。北魏大和十一年(487)置北陕县和陕州为恒农郡治,成为地区中心。

隋以后复为陕县。唐复设陕州,此后陕州之置持续到清代。

明曾省县入州。清为直隶州。

1913年废州为陕 县。1956年因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而设三门峡工区。

1957年改设三门峡市。 今三门峡为省辖市,市区面积185平方千米,人口2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6万。

地区处豫西山区,南部多高山,海拔多在1000~2000米,部分山峰超过2000米。北及西部属黄土源与黄土丘陵区, 黄土厚达50—180米。

东部属洛河中游黄土源及丘陵区。市区基本属黄土分布区范围,北以黄河为界。

气候比较干旱,产小麦、玉米、豆类、棉花、烟叶等。市最大企业为三门峡水力发电站,位市东北黄河三门峡峡谷中。

装有五台5万千瓦机组,1973年并网发电,1978年全部建成,年发电量10亿度,水力发电量居河南省首位。工业还有纺织、农机、矿山机械、冶金、煤炭、医药等部门。

陇海铁路横贯市区,是线上大站。公路呈辐射状通往区外。

三门峡水库可通航,市北会兴镇是通向晋南的重要渡口,有机动船舶通陕西没关。市街建筑于水库之滨状若半岛的地段,东、西、北三面临水,故名为湖滨区。

有东西向、南北向两条主要街道与西南、东北向8条街巷相交,呈带状分布。名胜古迹除上阳故城遗迹及虢国墓地车马坑外,重要的还有金宝轮守舍利塔、明铁人等。

三门峡水库辟有游览区。

五、潼关、函谷关、陈仓关和阳平关的历史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 》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外。

六、河南灵宝函谷关犹龙阁的历史

秦汉魏函谷关 简述

据历史记载和文物考证,函谷关有三处:其一为秦函谷关。此关位于今灵宝县城(虢略镇)东北 三十华里之王垛村。《史记·老子列传》有确切记载,今存元大德四年(1300)《重修太初宫碑》载,周昭王二十五年置关,关令为周大夫尹喜。函谷关“昉自周室”。战国七雄之秦国曾重兵驻守,增修加固,恃强凭险,以据东方诸侯国,故称此关为秦函谷关。秦函谷关有巍峨的关楼、丹凤楼、青牛观、犹龙阁,还有于此相关的关令尹喜故宅。新近出土的汉画像砖可证,函谷关为双楼双门四层楼,雄伟壮观。鸟瞰秦函谷关,东起崤山,西迄潼关,绵延三百余里。微观而论,东西长十五里,怪崖壁立,松柏荫谷,不见天日。

其二为汉函关。汉武帝刘彻元鼎三年(前114)在此设弘农县。此关位于新安县城之东。西汉元鼎三年(前113)置关,故名汉函谷关。秦汉两关相去三百里。东汉中 平元年(184)为镇压黄巾军置八关,设八关部尉,驻宜阳洛河北 岸,统领函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等八关。魏正始元年(240)天下泰平,汉函谷关废弃。南北朝时,北周武帝保定 五年(565),函谷关城为通洛防,遗址尚存。楼船将军杨仆以居关外为耻,尽捐家资,为关新安。《灵宝县志》载:“汉兴,迁山东 豪杰于关中以为帝都。关以外间分诸侯王,故其时处关内者民以为荣。楼船将军杨仆起家新安,以关外耻焉,乃请诸朝,尽捐家资,为关于新安。”

其三为新函谷关。此关位于三门峡 市灵宝县城东北四十华里之孟村之北。《灵宝县志》卷六《秦汉函谷关考》载:“诸侯并争,曹操尝以铁骑数十万西讨马超,命许褚凿道于函谷旧关之北十里,滨大河以转运”。《灵宝县志·古迹》载:“函谷关载邑西南里许,曹操西征张鲁时开粮道于此,后遂置关。基址久湮。前令江蘩重修。去周置旧关十余里“距故关较近,故称新关,因系曹魏时建关,亦称之为魏关。近代现代,以及鲁迅先生笔下之函谷关,多指魏关。此关之建本为转运粮草兵马,后在魏晋时成为洛阳 、咸阳 之间重要关隘。清康熙十八年(1679)县令江蘩重修魏关;同治十二年(1873)县令周滏重修魏关;民国之初重修并派兵守御。关楼上书“天下为公”四字,系康南海 所书。后改书“紫气东来”。关楼在抗战时毁于兵燹。

------三个函谷关 ,秦的是后来是在遗址基础上仿制的,魏的已经长埋地下,而真正有秦砖汉瓦的却是汉函谷关,只是仅仅留下的残垣断壁罢了!

七、汶姓的来历

汶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虢王镇、江湖村大概有八十户左右,大概四、五百人,甚至超过;另外在宝鸡市眉县也有分布。

当然,在我国其他各地也有分布,需进一步调查了解。另据初步了解汶姓的由来与今山东省的大汶河有所关联,据《泰山大全》记载:"大汶河是我国名川之一,古称汶水,简称汶河,是自东向西流经整个泰山山脉之阳的大河……。

它源于莱芜市黄庄镇松固山南麓,注入东平湖,全长208公里……"。《山东省志•泰山志》曰:"大汶河,又名汶水,为黄河下游最大支流。

……上游牟汶河源于沂源县沙崖子村一带。"汶姓起源及汶氏家族后人的数量及分布状况还需进一步的考究调查。

相关参考

子路镇的历史

1.历史上的子路是个什么样的人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

杨柳青镇的历史文化

杨柳青镇历史沉积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是运河漕运重要枢纽,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商业繁荣,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杨柳青镇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现存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

大水泊镇的历史名人

大水泊镇人文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刘瑜,明代进士。今大水泊镇客岭村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与丛兰同榜中进士。这是文登第一次同榜两进士。刘瑜步入仕途后,所历各职皆有政绩,后升至陕西左参政。刘启先,

中国历史名镇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中国历史名镇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

宿州各乡镇的历史,你都知道吗

城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宿州市区,古为埇桥镇,唐太和三年(833年)将宿州治从虹县(今泗县)迁至埇桥镇,符离县也从竹邑城迁至埇桥镇,所以,宿州又称符离郡,千余年间,埇桥一直为历代州府治所,隋唐大运

石亨是怎样拥戴朱祁镇的?石亨最后是怎么死的

忠国公石亨,中国明朝将领,天顺时期,因为发动夺门之变,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皇位,得以权倾朝野。历史上的石亨长相奇异,四方脸面,身躯高大,胡须及膝,一把大刀被他使得团团转。最早的时候,石亨是蒙父荫,继承

海山镇的经济概况

近年来,海山镇委、镇政府立足海岛资源优势,坚持“捕捞并举,以养为主”的发展战略,通过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等各种措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海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发展。2012年海山镇实现工农

明朝朱祁镇的“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军反被俘虏的事件。以发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故名。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仅9岁。宦官王振堂管司礼监,把持朝政。当时,北方蒙古族瓦刺部日渐强大,构成对

浅谈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传奇人生路

朱祁镇的本性并不坏,只是由于他过于宠信宦官,忠奸不分,才导致自己贸然出征,沦为阶下囚,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也许是一年难熬的俘虏生活,再加上南宫六年又五个月的煎熬,使他尝遍了人世间福祸相交的沧桑,他在复

浅谈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传奇人生路

朱祁镇的本性并不坏,只是由于他过于宠信宦官,忠奸不分,才导致自己贸然出征,沦为阶下囚,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也许是一年难熬的俘虏生活,再加上南宫六年又五个月的煎熬,使他尝遍了人世间福祸相交的沧桑,他在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