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历史交往
Posted 关系
篇首语: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目杲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泰历史交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泰历史交往
一、泰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关系
中泰关系史简述1、两汉至宋代的中泰关系 (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 我国自秦代开始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在全国设置郡县。
桂林(郡治在今广西桂平)、南海(郡治在今广东广州)、象郡(郡治在今广西崇左)等郡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我国同东南亚地区的交往。公元一至五年(西汉平帝元始年间),中国曾派出使者远航印度,途经退罗湾,到达过泰国南部。
由此推之,中泰之间的民间贸易往还,当有更早的历史。 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曾在公元二三0年前后奉命出访东南亚,回国以后,写了《扶南异物志》和《昊时外国传》两本书,提到了当时泰国中部建立的金邻 (金陈)国。
东汉至隋唐,泰国的中部出现了堕罗钵底国(即堕和罗、杜和罗、投和),泰国南部半岛地区,从北往南有盘盘、赤土等国。它们建立的时间先后不一,但都和中国有了政治上的交往。
盘盘国在四二四年至四六四年间(南北朝时期的宋元嘉至大明年问)曾派遣使者访问我国刘宋政权。以后在五二七年(梁大通元年),五二九年(梁中大通元年)五月,五三四年 (梁中大通六年)八月,又三次遣使到梁朝,送来象牙、画塔、舍利以及沉檀等各种名贵香料作为礼物。
直到唐朝贞观年间(六二七年至六四九年),盘盘国的使者还来过中国。 至于泰国中部堕罗钵底国,它至少在六三八年(唐贞观十二年)和六四九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同唐朝有过两次交往。
那时候,堕罗钵底国的使者来到长安,交换了两国君王的书信,送上了象牙、火珠、自鹦鹉等礼物,带去了堕罗钵底向唐朝要求的良马和铜钟。就中国方面而言,第一次正式派出使者访问泰国地区,应当说是六O七年(隋大业三年)常骏、王君政等人出使赤土。
据考证,赤土在泰国南部宋卡、北大年一带。这年十月,隋朝的官吏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带着大批礼品出使赤土。
他们“自南沂郡(广州)乘舟”出发,经越南,沿逞罗湾航行,顺克拉地峡东岸南下,进入了赤土国境。赤土国王派了三十艘船出海迎接,击鼓奏乐,热闹非凡。
常骏等到达赤土国都,国王引王子那邪迎与他们见面,又设宴欢迎,一切接待既周到又隆重。最后,国王热烈欢送常骏等返国,命王子携带文书和金芙蓉冠、龙脑香等礼物随船回访中国。
六一O年春,常骏陪同那邪迎在弘农(今河南灵宝)会见了隋场帝。那邪珈及其随行人员都得到了隋朝的封赏。
到了宋代,史书上早已没有堕罗钵底等国的记载,可是提到泰国中部出现了以现今华富里为中心的罗斛国。这个罗斛国既是它东面的邻国真腊(其地在今柬埔寨)的属国,又同中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关系。
当时从罗解到福建泉州的航线上经常有商船往来。因此,宋朝曾于一一O三年(宋崇宁二年)派人到罗解去“说谕招纳”。
一一一五年(宋政和五年)罗解国的使者正式来到中国。又过了四十年,即-一一五五年(宋绍兴二十五年),罗解国又送给中国一头大象。
这是中国得自泰国地区的第一头象。由于中泰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日趋密切,所以推测到当时已有华侨到泰国地区经商和留居。
南宋末年的宰相陈宜中在宋末元初为了躲避元兵,曾经经过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逃到泪南河上游的逞国,一直住到老死。如果没有华侨在陈宜中之前开拓出这条路,很难想象陈宜中这样的南宋高级官吏可能到泰国地区流寓。
2、元代至清代鸦片战争以前的中泰关系 (十三世纪至一八四O年) 中国从元代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其间大约五百六十多年。此时正是泰国的素可泰王国、大城王国(阿瑜陀耶王国)、吞武里王朝以及现今泰国曼谷王朝的前期。
随着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国王朝之间的使节频繁往来,经济文化联系非常密切。当时泰国地区的国家名义上臣服于中国封建王朝,处于藩属地位。
它们的使节来到中国,被称为朝贡。这是两国治阶级互相利用,以便巩固各自的政权的一种手段。
但是,中国封建王朝并未对整个泰国地区行使管辖权。除了通过“册封”的形式承认泰国各个工国的国工以外,并未干预过泰国地统区历代王国的内政。
宋末元初,泰国境内存在有若干政权。其中较大者,在北部是以素可泰城为中心的素可泰王国,中国史书称之为退国;在中部仍是以华富里为中心的罗解国。
十三世纪末叶,素可泰王国兼并了罗解,大致统一了循南河流域,并一度把辖区向北扩及现今老挝的琅勃拉邦,向西延展至下缅甸部分地区。一二九六年(元元贞二年),有个浙江人叫周达观,曾随同元朝使节前往真腊(柬埔寨)。
次年返国以后,周达观写了《真腊风土记》一书,第一次使用“遥罗”一名来称呼泰国地区的国家索可泰王国。十四世纪前期,泰国中部以阿瑜陀耶为中心兴起了阿瑜陀耶王国,中国史书仍称之为罗解。
一三四九年(元至正九年),北部的素可泰王国臣服于阿瑜陀耶王国,中国史书称这件事为退国“降于罗解”。在此期间,中国元朝主要同罗解国和素可泰王国有政治交往。
在今泰国北部清迈及其附近地区,元朝设置了“八百等处宣慰使司”。罗斛国在宋代即与中国通使。
到了元代,它的使节来得更频繁。从一二八九年(元至元二十。
二、泰国和中国在历史上有亲缘关系吗
泰国与中国亲缘的深刻历史 很多中国人对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日本的江户时代德川家族,2000年历史的日本天皇家族都很了解,但是对泰国这个国家和民族构成是比较空白的。
泰国人说“华暹一家亲”有深刻原因。 华人移民及其后裔一直得到泰国王室和政府的宽厚对待,他们在泰国经商、做工、参军,与本地泰国人通商、通婚,从无阻碍,其水乳交融的程度的确是超乎想像,因此泰国媒体常常把中泰两国的交往形象地比喻为走亲戚。
近几届的政府几乎被华裔占据了。泰国60%以上的议员有中国血统。
最近几十年来曾经担任过泰国总理的华人后裔就有阿南·班雅拉春、差猜·春哈旺、素金达、班汉·西里巴阿差、川·立派等。总理之下,内阁部长、副部长等各级官员的华人后裔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不管从任何角度,客观的说泰国人跟中国人都算是亲戚。泰国当今国王自己也说:“华暹血统很深,即使我个人也有华人血统。”
1泰族起源于中国 严格说来,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的起源都与中国有关系。 无论从历史上与事实上来看,中泰两国的关系一向都是很神密的。
虽然历史学家们对于泰国早期的历史说法不一。但他们均论证,泰族是发祥于中国的西南,尤其是云南,他们有数目很多的同族定居其间。
中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佬族是属于同源异流的民族文化,也就是同一个起源,长在山南和山北分支的民族。 泰国的主要民族是泰族(傣族)和佬族(老挝的主要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属壮侗语系侗台语族。
泰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不同的声调有区分词汇和语法的作用)人种属于黄人南亚类型 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 壮族 侗族 布依族 傣族 等跟泰国的泰族佬族 缅甸的掸族 老挝人 ,越南的岱族 侬族等民族是一个起源的民族 都属于步罗陀民族--原始越人部落的后代! 从语言,祭祀习俗,泰国人跟中国人应该有亲缘关系。 2泰国皇族有华人血统 自1238年的泰可泰(1238-1419)立国以来,历经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吞武里王朝(1967-1782)及曼谷王朝(1782- )等四个王朝的统治。
吞吐里王朝时汉族人郑信建立,在泰国面临缅甸缅族扩张侵略古泰国,民族国家危亡之际,华人带领泰国人进行反侵略,最终保护了主权独立,之后建立了吞吐里王朝。郑信至今仍然被泰国人供奉在寺庙,是泰国人的民族英雄,郑信大帝, 泰国的汉族国王郑信大帝被自己的好朋友加心腹的通栾雀克里所杀,引来的良心谴责。
而通栾雀克里就是现在曼谷王朝的开创者,他的母亲是华人,小时候和郑信大帝在一座寺庙出家曾结为盟兄弟,长大后得到郑信的提拔被封为阿御多披耶(总督和诸侯),娶了郑信王后的妹妹,如此又和郑信成了连襟。 当通栾雀克里晚年后罹患严重的疾病,因他怕郑信鬼魂的报复,下令恢复了华人的特殊的政治地位,又宣布郑信为大帝,自己认其为义父,并改名郑昭。
接着又处死了几个杀害郑信的僧侣,下令佛教寺庙立郑信为佛称郑佛。现在曼谷王朝也承认自己有一半汉人血统,因为通栾的母亲和妻子都是汉人. 却克里恐惧中国对郑信的死会有反应,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拉玛一世遣使入贡清朝,为请求敕封,他在文书中坚称是郑信之子“郑华”。
1809年(嘉庆十四年),拉玛二世登基进贡称郑佛,此后的三世王、四世王在入贡清朝的表文中各自称为“郑福”、“郑明”,皆以郑姓。有史书为证,四世王时铸的一种钱币,背面有“郑明通宝”4字;现存四世王亲笔御函的结尾,盖有一章,为华文“郑明”两字。
3泰国的华人和泰族混血的历史原因 泰国因回报华人领袖对该国的历史性贡献,曾限制本国人与印度人、马来人、西方人等通婚,但给华人与泰人通婚的特权。 1766年,缅甸军队围攻首都阿瑜陀,城内华人居民奋勇抗敌,保卫城池,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嗣后,中泰混血儿郑昭带领500名部下突围而去,并在1767年10月率军收复阿瑜陀城,建立吞武里(Thouburi, 1767-1782)王朝。郑昭的父亲是潮州人郑镛,原籍广东澄海,移民暹罗后发迹;母亲是泰妇。
郑昭在执政期间(1767-1782年),鼓励潮州人大批涌入泰国。他们有的从商,有的从事垦殖,种植甘蔗与胡椒,以供出口。
在湄南河(Chao Phya)东岸靠近今王城处,开始出现一个新的华人聚集区。 郑昭死后所建立的王朝,为却克里(Jakkri Dynasty),泰国的皇家贸易空前繁荣,华商参与其盛,大批移民涌入。
拉玛一世(Rama I,1782-1809)乃在今日曼谷唐人街的核心地带,兴建了一个华人商业区。 随着1850年代经济的蓬勃发展,加速了华人移民的步伐。
19世纪上半叶时,华商季节性地涌入泰国。到了下半叶时,一种有组织的预付船票应运而生,导致大批劳工移民的涌入。
到了19世纪末,泰国华人已遍布各地。 绝大部分华人来自广东与福建。
在20世纪初,潮州人占绝对优势,占40%,其他如海南人18%,客家人16%,福建人16%,广府人9%。潮州人之所以占尽优势,除了郑昭王的厚爱及连锁性的移民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曼谷与华南间的轮船通航,。
三、怎样促进中泰友好交
进一步促进我省与泰国政府、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英拉总理执政以来,着力促进中泰友好发展,带领人民战胜了重大自然灾害,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我们对泰国政府、泰国人民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感到钦佩。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边境省份,当前吉林等东北地区正在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后劲的发展板块之一,特别是中国中央政府继续实施振兴东北战略,加快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今年4月又正式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这为我们与各国的交流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泰国政府及工商界、文化教育界等各方面的沟通交流,促进在农业、汽车、高速列车、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我们将为泰国企业在吉林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也将鼓励吉林省的企业到泰国发展,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
四、中泰关系怎么样
中泰关系
泰中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汉唐时期中泰两国就有友好交往。公元1—5年西汉时,中国航船就到过泰国。东汉至隋唐时期,泰国境内就有狼牙修国,堕罗钵底国,盘盘国等,都与中国有交往。唐代僧人义郎曾到过狼牙修国并被待为上宾。狼牙修国,盘盘国均曾派使者前往中国。唐朝的大乘灯禅师到过堕罗钵底国。隋炀帝曾派特使出使泰境内的赤土国,受到隆重礼遇,赤土国王子也回访过中国,见到了隋炀帝。宋元时期,泰国境内出现了登流眉,罗角,真里富等国,它们都与中国宋元朝王朝有着友好交往。宋末元初,泰国北部的素可泰国即逻国兴起后,1292—1303年,先后9次派遣使者访问中国。元朝也曾3次派出使者访问国。此后,泰国曾邀请中国制瓷工匠前往泰国传艺,并制造出精美瓷器畅销东南亚。
明朝时期,恰是阿瑜陀耶王朝即逻罗王朝统一泰国时代。这是中泰关系史往来最为频繁的时期。据记载,在整个明朝的276年中,阿瑜陀耶王国派遣使臣来华访问计有112次,有时一年达6次。明朝派遣使臣访问阿瑜陀耶王国19次。明朝三宝太监郑和曾两次出使逻罗国,受到友好款待,加深了中泰友谊。随着使节的往来,两国经贸与文化也频繁交流,华人到泰国经商,定居者逐年增多,有的华人还充当王国使臣的通事,副使,乃至正使。清朝的200多年间,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继起的吞武里王朝和现今的曼谷王朝的前期,与清朝仍保持密切交往。这时,泰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中国。曼谷王朝拉玛二世时,约有86%的泰国商品运往中国销售,进入泰国的中国商船也超过所有外国船舶的总量。在泰国境内从商的主要是华人。到拉玛三世时,移居泰国华人已近百万人。
清朝末年,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两次赴泰国,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并在曼谷成立同盟会分会“中华书报社”,受到旅泰华侨和泰国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辛亥革命后,中国希望同泰国建立邦交,先后多次派人赴泰商谈建交问题,但一直未果。二战爆发后銮披汶政府倒向日本,泰国后被日本占领。泰国抗日力量掀起“自由泰运动”,与中国抗日力量相互配合。日本投降后,两国签署“中逻友好条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内外种种因素的制约,中泰传统友谊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正式建交。中泰两国发表的建交联合公报解决了两国间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表达了中泰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强烈愿望。从此,中泰关系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五、20世纪70年代中泰建交的意义
中泰建交后,中泰关系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泰建交32年来,中泰关系始终顺利稳步发展。中泰关系的层次不断提升。根据1999年中泰两国签署的关于21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以及2001年中泰两国联合公报,中泰双方确认将中泰关系提升到"战略性合作"关系。泰国已成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之一。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中泰关系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典范。
总结中泰关系32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泰关系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1)双方关系已从经贸交往为主发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多方面合作;(2)中泰政治关系的顺利、稳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泰经济关系的发展;(3)中泰两国人员往来从高层到低层,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全面展开;(4)中泰一家亲的传统友谊经受住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考验,中泰全方位的、健康稳定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已牢固确立,中泰关系所具有的深厚基础,成为推动中泰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力量;(5)中泰关系已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睦相处的典范;(6)中泰关系的顺利发展,不仅对两国的进步与繁荣发挥了促进作用,而且对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当前,中泰关系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为了促进中泰关系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巩固、推动中泰关系的发展。
第一,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应对全球化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使发展中国家面对严峻挑战。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中泰两国加强了多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泰两国相互帮助,为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早日实现经济恢复进行了积极努力。两国的合作不但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在全球化时代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中泰两国在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坚持互利共赢,维护共同利益。
第二,始终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指导、处理国家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使国家关系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中泰两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但这并未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中泰建交32年来,两国始终坚持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两国关系进而日益密切,两国人民更加和睦相处。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并以此推动中泰关系稳步健康发展。
第三,从大局出发,考虑长远利益,增进友谊。中泰建交32年来,泰国政府频繁更替,中国也实现了新老领导人交替。不论领导人和政府如何变动,两国都始终从维护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维护东南亚地区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繁荣的高度来处理两国关系,注意维护已建立的友好关系。这对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这种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使中泰关系的发展不受负面的影响和干扰。
第四,坚持互信、互谅、互让,营造有利于中泰关系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泰国有多少年历史了
泰国目前的国土上,于几千年前即有人居住,但并不是泰族。
据一般的了解,泰族是发源于中国的南部,而于公元第十一与十二世纪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国。考古学家在泰国东北部的曼清发现许多古老的遗迹,证明泰国的文化起源于大约五千年前的青铜文化期。
史前正确的资料至目前仍然不明,因为泰国的风俗和残存的文化一直在变动,而且很少记载下来,尤其在第十八世妃,由放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毁了不少早期的文物。 公元第十三世纪末,泰国史上的第一位最英明的国王--盂莱大帝,就在目前泰国北部的清莱与清迈一带建立了一个繁荣的社会,当时所兴建的庙宇显示受到佛教很大的影响。
一般而言,泰国除了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外,盂族、高棉族对泰国的影响也不小。 泰国最大的民族是泰族,这些住在北部的民族,早期已能够自给自足,但他们的军事力量都相当薄弱,在公元十三世纪初,终被邻国吴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不过,这段人侵时间并不长,泰族在1238年打了一次胜仗,从高棉人手中夺回素可泰城,并建立起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定都素可泰。
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当时,泰国还没有统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 作为第一个王朝的年号,以表明新时期的开始。
素可泰王朝的君主为兰甘杏大帝,他被泰国人尊称为“泰国之父”。其最大的贡献,是将国内通行的真腊(即高棉)文字,改创成泰国自己的文字。
约在1283年,泰文开始在全国流行。 兰甘杏大帝受人尊重的另一原因,是他团结各族,以平等方式对待泰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高棉人、马来人和华人。
他本身亦崇尚佛教,并派信徒到锡兰(今斯里兰卡)学习佛经,让他们回国后宣扬小乘佛教教义。 素可泰王朝建立后,国泰民安,其势力开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扩展。
到公元十四世妃初期,素可泰王朝的势力,已经影响整个马来半岛和老挝(即僚国)一带。 兰甘杏去世后,强盛一时的王朝逐渐衰弱下去。
此时,泰团东部的一股泰族势力,正在日益肚大,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区。1347年,一名太守的女婿拉玛铁菩堤,结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汇合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耶(华人称之为大城),并立号为王,这就是后来的大城王朝。
拉玛铁菩堤称王后,立即展开外交和军事攻势,有意占领整个湄南河流域,包括北部的素可泰王朝。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国才能,为大城王朝的基业奠定了基础,且取代了素可泰王朝的地位。
大城王朝维持了四百多年,经历三十三位君主。十五世纪末,绕非洲好望角至东方之航线开辟后,欧洲人开始前往泰国通商。
首先到来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占领了马六甲一带后,于1512年抵达大城。从此,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亦相继而来,企图在泰国这块富饶土地上获得利益。
此外,泰国与邻国缅甸在这一时期经常发生冲突,持续了一段很长时间。 1767年,缅军再次攻人大城,城内的王宫、佛寺、民房和艺术宝藏均被摧毁。
昔日的辉煌殿阁,如今只存残垣断壁,荒草遍地,谨供游人凭吊而已。 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陷落后,缅军仍留下士兵驻守,以镇压泰国人的反抗。
但在泰国东南沿海一带,却崛起了一支抗缅部队,这支部队的主将原是大城王朝的将领郑信(在中国史书称郑昭)。 郑信是华人后裔,其父郑镛原籍广东澄海,由放家贫才往泰国谋生,并与一泰族女子结婚,于 1734年诞下郑信。
郑信当日在大城被侵时,率领随从逃出大城,于泰国东南的罗勇府建立基地,组织力量,半年后部队分乘战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继而乘胜追击,到大城与腼军展开血战,最后终于收复渝陷的大城。 郑信进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决定迁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起泰国的第三涸王朝一吞武里王朝,并削减了据地称雄的其他势力,收复失地,统一泰国。
然而,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很快又再次出现。郑信在执政后期传说因妃嫔争宠而精神错乱,并于1782年一次倒戈事件中被杀。
另一说称郑信被乱党困于宫中,后死在囚中,时为四十八岁。吞武里王朝就此覆灭,为时只有十五年。
后人为纪念郑王的丰功伟绩,特在吞武里区域内建立郑王庙,并在大罗斗圈广场中央为郑信塑造了一座纪念碑,碑上耸立着郑信的骑马戎装铜像,策马挥剑,极之英武。 每年12月28日即郑王加冕之日,循例在铜像地区举行郑王朝祭大典,并封锁附近公路,举行两昼夜的文娱活动。
郑信的王朝被推翻后,其手下部将昭披耶节基登上王位,他就是拉玛一世王(拉玛是取自泰族民间傅说的一位英雄人物),也就是目前泰国的王朝,即当今泰国国王普密朋阿度德(拉玛九世王)之先祖。 由于地方太小,加上国防上的理由,拉玛一世王把国都从吞武里移到昭拍耶河东岸,于是曼谷就成了泰国史上的第四个国都。
至此泰国开始得到安定,曼谷王朝或称节基王朝或拉玛王朝至今已逾二百多年,而国都仍然是曼谷。 拉玛二世王,1809年登基,在位十五年,曾遣使赴北京二次,时为清朝道光及嘉庆年间。
拉玛三世王(在位公元1824至1851年)开始又对西洋各国开放,甚至当时美国也派了首任官员出使泰国,接著美国的传教士也来了,他。
七、以《从近、现代国际形势及中泰国情看此时的中泰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中泰两国是近邻,两国人民的交往有著上千年的历史。
1975年中泰两国正式建交,使中泰传统友谊得到了恢复,实现了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泰建交对当时泰国政局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
对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改善也十分有益。此外,鉴于中泰两国政治、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以及泰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中泰建交不仅只是对中泰两国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中泰关系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十分重视发展同泰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中泰建交是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代领导人在世时完成的。他们对中泰建交和中泰关系的发展倾注了心血。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邓小平、江泽民领导下,中泰关系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的势头。以胡锦涛主席为首的中国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推进中泰关系的继续发展而辛苦操劳。
几代领导人对中泰关系发展的关心、重视和贡献,激励著后人珍视来之不易的中泰关系,并为维护中泰关系的发展而作出更多努力泰国朝野也十分重视中泰关系的发展。中泰建交32年来,泰国历经10多届政府。
虽然政府频繁更替,但在发展对华关系上保持了连续性,始终把对华关系作为泰国对外关系的重点。在促进中泰关系发展方面,泰国国王和王室成员发挥了特殊作用。
普密蓬国王十分重视中泰关系的发展,在多次会见中国领导人时都对中泰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并积极支持中泰文化交流。国王关于"中泰关系密不可分"的崇高评价,成为指导泰国发展对华关系的至理名言。
2000年10月,诗丽吉王后代表普密蓬国王对中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这是诗丽吉王后首次访华。她的访问,为中泰关系发展史增添了光彩。
王室的其他几位成员也都多次访华。普密蓬国王和王室成员,身体力行地推动中泰文化交流,在泰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为加深中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推动中泰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泰建交后,中泰关系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泰建交32年来,中泰关系始终顺利稳步发展。中泰关系的层次不断提升。
根据1999年中泰两国签署的关于21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以及2001年中泰两国联合公报,中泰双方确认将中泰关系提升到"战略性合作"关系。泰国已成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最亲密的合作夥伴之一。
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中泰关系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典范。 总结中泰关系32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泰关系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1)双方关系已从经贸交往为主发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多方面合作;(2)中泰政治关系的顺利、稳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泰经济关系的发展;(3)中泰两国人员往来从高层到低层,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全面展开;(4)中泰一家亲的传统友谊经受住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考验,中泰全方位的、健康稳定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已牢固确立,中泰关系所具有的深厚基础,成为推动中泰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力量;(5)中泰关系已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睦相处的典范;(6)中泰关系的顺利发展,不仅对两国的进步与繁荣发挥了促进作用,而且对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有著重要影响。 当前,中泰关系面临新的发展形势。
为了促进中泰关系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巩固、推动中泰关系的发展。 第一,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应对全球化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使发展中国家面对严峻挑战。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中泰两国加强了多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泰两国相互帮助,为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早日实现经济恢复进行了积极努力。
两国的合作不但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在全球化时代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中泰两国在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坚持互利共赢,维护共同利益。
第二,始终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指导、处理国家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使国家关系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
中泰两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但这并未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
中泰建交32年来,两国始终坚持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两国关系进而日益密切,两国人民更加和睦相处。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并以此推动中泰关系稳步健康发展。
第三,从大局出发,考虑长远利益,增进友谊。中泰建交32年来,泰国政府频繁更替,中国也实现了新老领导人交替。
不论领导人和政府如何变动,两国都始终从维护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维护东南亚地区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繁荣的高度来处理两国关系,注意维护已建立的友好关系。这对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这种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使中泰关系的发展不受负面的影响和干扰。 第四,坚持互信、互谅、互让,营造有利于中泰关系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泰两国没有诸如领土、领海问题的争执。
八、中国与泰国1991年到2010的文化,经济,政治交往情况主要想要 爱问
国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全方位的外交方针,以东盟为依托,在保持与美国传统盟友关系的同时,注重发展同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关系,维持大国平衡。
重视开展睦邻外交,积极改善与柬埔寨、缅甸等邻国关系。与柬、缅、老三国在缅甸蒲甘举行首次经济合作战略峰会(ECS)并发表《蒲甘宣言》。
强调经济外交,推动双、多边自贸安排,已与巴林、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签署了双边自贸协定或经济伙伴关系。与中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实施了果蔬零关税安排。
重视国际及区域合作。参与东盟一体化建设,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世界贸易组织(WTO)、东盟地区论坛(ARF)和博鳌亚洲论坛(BFA)等国际组织的活动,支持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和中国-东盟自贸区计划(CAFTA),发起并积极推动亚洲合作对话(ACD)机制、六国橡胶出口协调机制、五国大米贸易部长会议、五国禁毒合作机制、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BIMST-EC)等。
参与东帝汶维和,阿富汗、伊拉克和布隆迪重建。 泰中关系 一、双边政治关系回顾 1975年7月1日,中国与泰国建立外交关系。
近几年来,江泽民主席(1999年)、李鹏委员长(1999年、2002年)、胡锦涛副主席(2000年)、朱镕基总理(2001年)、胡锦涛主席(2003年)等中国领导人先后访泰。 2000年,泰国诗丽吉王后代表普密蓬国王对中国进行访问。
哇集拉隆功王储、诗琳通公主、朱拉蓬公主和王姐等王室成员多次访华,历任总理、国会主席和军队领导人亦曾访华。 2005年7月5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昆明召开。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总理本南、缅甸总理梭温、泰国总理他信和越南总理潘文凯以及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出席会议。 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
签署了便利客货运输、动物疫病防控、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电力贸易等多项合作文件,批准了GMS贸易投资便利化行动框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建设等多项合作倡议。 2006年两国继续保持高层密切交往。
10月,泰国总理素拉育·朱拉暖(General Surayud Chulanont)赴南宁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素拉育总理进行会晤,双方就深化中泰战略性合作交换了意见。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红十字会会长彭佩云(2月),总参谋长梁光烈上将(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11月)先后访泰。
泰国朱拉蓬公主(Princess Chulaphorn)(1月)、前总理差瓦利·永猜裕(Gen。 Chavalit Yongchaiyudh)(1月、11月)、副总理素瓦·利达潘洛(Suwat Liptapaniop)(2月)、国会上院第一副议长尼蓬(2月)、诗琳通公主(Maha Chakri Sirindhorn)(4月)、副总理颂奇·乍都西披塔(Somkid Jatusripitak)(7月)、枢密院大臣西提·沙卫西拉(ADM。
Siddhi Savetsila)(10月)、乌汶叻公主(Princess Ubol Ratana Ratchakaya Siriwattana Pannawadi)(10月)等先后访华。泰国副外长雄威倪·孔诗礼(Sawanit Kongsiri)来华进行外交磋商并主持泰驻西安领事办公室开馆仪式(11月)。
从1981年起,两国外交部建立年度磋商机制,至今共举行过17次磋商。两国除互设大使馆外,我在泰清迈、宋卡设有总领馆,泰在广州、昆明、上海、香港、成都、厦门设有总领馆,在西安、南宁设有领事办公室。
二、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两国贸易发展较快。 泰是我第13大贸易伙伴。
2006年双边贸易额27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
1%,其中我出口97。6亿,增长24。
9%,进口179。7亿,增长28。
4%。1996年以来我对泰贸易连年逆差。
两国双向投资情况良好。截至2005年底,我共批准泰来华投资项目3684项,合同外资金额81。
53亿美元,实际使用28。23亿美元。
我在泰投资累计约3。38亿美元。
目前泰是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1985年两国成立部长级经贸联委会。
2003年6月,两国决定将经贸联委会升格为副总理级。2004年7月,吴仪副总理与差瓦利副总理共同主持联委会首次会议。
双方还签订了《海运协定及两个补充议定书》(1979年)、《民用航空运输协定和对方全权证书》(1980年)、《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1985年)、《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1986年)、《贸易经济和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1997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1)等。 2003年10月,两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实施蔬菜、水果零关税两国双向投资情况良好。
双方还签订了《海运协定及两个补充议定书》(1979年)、《民用航空运输协定和对方全权证书》(1980年)、《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1985年)、《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1986年)、《贸易经济和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1997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1)等。 2003年10月,两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实施蔬菜、水果零关税安排。
三、其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两国在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司法、军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稳步发展。双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1978年)、《旅游合作协定》(1993年)、《。
九、历史上有哪些中外和平交往
汉朝:丝绸之路唐朝:鉴真东渡,玄奘印度取经明朝:郑和下西洋答案补充 西汉 建元二年——元朔三年(前139——前126年)元狩四年(前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达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等国 开始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的大规模往来 天汉元年(前100年) 汉武帝派楼船进攻朝鲜,此后在卫氏朝鲜统治区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密切中朝来往,汉文化明显影响朝鲜 汉武帝时期(前1世纪) 汉武帝在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开始中国和越南地区的早期密切交往 元寿元年(前2年) 印度佛教通过两河流域传入中国 佛教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武帝时期(前1世纪) 日本三十余国派遣使者和汉朝往来 中日两国使节往来的最早记录。
相关参考
中泰两国被周恩来戏称为人质外交 1975年7月1日,中泰正式建交。在促成这一成果的众多中泰人士中,有周恩来,还有两位20年前来到中国的泰国“小人质”。 在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眼里,万隆会议是个开拓性
網傳楊采鈺是中泰混血富二代,那她為何還愛上大她30歲的陳金飛
網傳楊采鈺是「中泰混血」,還是神秘富二代,那她為何談相差30歲的戀情?【本文主筆:李波】女明星楊采鈺的美不僅體現在她的梨窩,她的「回眸一笑百媚生」,才是她最為動人的時刻。只是這樣的美,往往具有迷惑性,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
1.古代文明交往的历史事件鉴真东渡鉴真是我国盛唐时期赴日本传播唐代文明和中华佛教文化的高僧,他历尽艰辛,东渡弘法,在中、日两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建筑、雕塑、医药、文学、饮食等日本文
中韩两国为海上邻国,近在咫尺。中韩邻国间的文化交往历史悠久,从远古时期即已有若干传说,经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代,直至清末及现代,连续不断,留下数不清的友好佳话。洛阳是十三朝古都,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奴国,最早可见于班固所著《汉书》,该书《地理志·燕地》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关于「”倭”字的意思,根据《诗经·小雅·四牡》中有「”四牡騑騑,周道倭迟”,《说文解字》
名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内容。了解名片在历史上的情况,对于我们研究民俗和社会生活史,均有意义,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清代的名片。名片,古称谒、名剌、名贴、手本
毛泽东和李达,都是湖湘孕育出来的历史巨人。他们是同乡,他们是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他们共同经历了摧毁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革命,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坎坷和传奇色彩,表现出十分突出的个人性格
在我国古代,男人有三妻四妾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你再看至高无上的皇帝,拥有「”后宫佳丽三千”,咱们不管皇上能否享用过来,就这待遇来看也只有皇上才有了,普通百姓恐怕连做梦都梦不到这好事吧!不过,在日本历史
核心提示:在史迪威和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交往中,陈诚是他比较“看得上”的一位。他俩早在1938年就相识了,在随后的交往中都给对方留下了较好印象。史迪威在1943年1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必须弄掉糊涂虫(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