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堂的历史
Posted 教堂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西方教堂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西方教堂的历史
一、欧洲教堂建筑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罗曼建筑 又译作罗马风,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 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西面有一两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高大、有尖顶和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则是它的另一特色。
文艺复兴建筑 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15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且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 巴洛克建筑 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感,喜好使用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来表现自由的思想和营造神秘的气氛。 巴洛克的原意是奇异古怪。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等部门都产生过影响。
二、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教堂是什么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一直到13 世纪才全部建成,被称为“中世纪建筑中最 完美的花”。
从正面看,巴黎圣母院纯粹的尖拱形建 筑已形成。整个平面还是十字架形的,但东 西长于南北向。
底部是凹进去的三座券门, 门内层层线脚中布满了神的雕像,使整个建 筑都具有华贵的感觉。代替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小尖塔,高耸人 云霄的建筑使得它更加巍峨壮丽。
圣母院西边正面有两座高耸的巨塔,共 有三层,下面一层设有国王画廊;第二层中 央是一个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第 三层是可穿行的回廊。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要数雕刻了, 有植物图案和幻想的怪物,还有彩色玻璃大 窗,这样,建筑就形成一种恍惚的神的幻境, 教堂的神圣感觉也就更加浓郁。
三、教堂的起源及历史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科隆大教堂和柏林大教堂是德国最著名的教堂。这些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
详见:://baike.baidu/view/94892.
四、教堂的历史沿革
十世纪,十一世纪时。欧洲各封建领主热心于在自己的领地上修建规模壮观的修道院和教堂 。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中世纪时期,教会势力统治了欧洲。
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风格(Romanik)。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致区别出来。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11世纪后期,西欧兴起了繁荣的城市经济。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教堂成为城市中最高大雄伟、富丽堂皇的建筑,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哥特”是指野蛮人。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
12世纪,哥特风格(Gotik)。后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其特征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脱了束缚,奔向天国。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随着玻璃的应用,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这一时期的哥特式教堂从外到内都十分瑰丽华美,即尽奢华之能事,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哥特式的教堂最初从法国的巴黎开始兴建,其发展分为三阶段。
从 12 世纪开始持续到 13 世纪的 50 年代,是第一阶段,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
第二阶段,十分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并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第三阶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脱离了视觉上应有的结构整体性,如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礼拜堂。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Barock)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不注重外表,但内部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画和雕塑。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似有一种清香味。
进入21世纪,由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现代教堂的建筑形式也更多倾向于现代主义风格,用木材、玻璃、金属、混凝土等进行一种全新的设计,开窗形式不拘一格,结构关系更趋标准化,各个部分的象征意义减少。代表作品有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迈耶的罗马千禧教堂等。
五、欧洲著名教堂
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和意大利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在西方,每到一个国家,那些辉煌、耀眼、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建筑大多是些各具特色的教堂。
推开西方教堂之门,不难发现,在那里,教堂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在国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巴黎圣母院 地点:法国巴黎 风格:早期哥特式 关键词:划时代 巴黎圣母院兴建于12至14世纪,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主要代表,有作家形容它重如大象,轻如飞蛾,是法国建筑史上的杰作。
正面一对60余米高的塔楼,巍峨而壮观,上面有内容丰富、精美绝伦的反映宗教题材的雕刻。走进大教堂光线骤然暗淡下来,教堂内高大宽敞而幽暗,顿时让人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仿佛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境地。
作为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巴黎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
而教堂内部则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圣彼得大教堂 地点:梵蒂冈 风格:巴洛克式 关键词:最大 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的圣彼得教堂,据说它将教堂建筑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
教堂中央直径达42米、高度达138米的圆形穹顶,是巴洛克式建筑的典型标志。 圣彼得教堂之所以著名,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还在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与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们的共同杰作———教堂中摆有米开朗琪罗25岁时的雕塑名作《母爱》、贝尔尼尼雕塑的《圣水钵》等。
而教堂大厅上别致的穹窿大圆屋顶,则是米开朗琪罗晚年的建筑杰作,直到他去世后26年才由其他建筑家继续完成。抬头仰望,圆顶的内壁顶上有色泽艳丽的镶嵌画和玻璃窗,观赏的游人仿佛独立在天穹之下。
瓦西里教堂 地点:俄罗斯莫斯科 风格:俄罗斯式 关键词:洋葱 举世闻名的莫斯科红场是以莫斯科代表建筑“瓦西里教堂”为主景,配景由反映俄罗斯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雕塑组成。瓦西里教堂看上去像一座仙境般的城堡,尽管它现在仅作为博物馆,但其明快的色调、洋葱形的穹顶以及红色的砖石,都表明它是一座基督教堂。
教堂的原名是“代祷教堂”,但直至俄罗斯圣愚瓦西里被埋葬在教堂墓穴后,它才以“瓦西里教堂”的名字闻名于世。大教堂实际上包括9座教堂,其中间的塔楼高33米,环绕四周的8座小教堂由一高高升起的长廊连接在一起。
中间的一座大教堂被8座略小一些的教堂拱围着,人们从外面看到的是这些小教堂的塔楼,每个小教堂的顶部形态各异。 米兰大教堂 地点:意大利米兰 风格:以哥特式为主 关键词:多元化 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米兰的重要地标。
整座建筑物融合哥特、文艺复兴、新古典等多种建筑风格,其中教堂正面以三角形状构建而成,四周有数百座尖塔成林,和高达108公尺的主塔相衬,仿如相互扶持,伸向蓝天,展现了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对哥特式建筑迷而言,它是装饰精致的杰作:“用大理石写成的一首诗”。
仅教堂外部就用了2245尊雕塑、135个尖顶、96个怪兽状滴水嘴和约1公里长的窗花格。不管从那一个方向看,米兰大教堂呈现的壮丽风貌及丰富的历史内涵,都很令人感动。
1,2科隆大教堂 地点: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清伦州 风格:中晚期哥特式 关键词:最完美 素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莱茵河畔,是中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典范。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说,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雄伟的哥特式建筑,有轻盈雅致的教堂内景,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着的无数座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教堂内有10座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
圣马可教堂 地点:意大利威尼斯 风格:基于拜占庭式 关键词:雨果 虽然一部大文豪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让巴黎圣母院名垂千史,但据说位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才是雨果口中的“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 始建于829年的圣马可教堂,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亦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
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
1,2参考资料: ://ce/newtravel/cjy/ygfq/200602/18/t20060218_6125668_1.s。
六、西方建筑历史概况
西方建筑史(之一)——简介 从史前的地中海文化至当今的西方建筑史。
西方建筑的历史以一系列新的建筑问题解决方案的发法为特点。从文明始初到古希腊文化,这段时期的建筑方法也从最原始的单面斜坡屋顶(shed roof )配以简支桁架(simple truss )发展到了竖柱(vertical posts)或圆柱(column)支撑的水平梁(horizontal beams)或过梁(lintel,也叫楣)。
希腊建筑也将众多结构性和装饰性元素形式化为三种经典样式:爱奥尼亚式(Ionic)、多利安式(Doric)和科林斯式(Corinthian)。此后的建筑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都受到这三种样式的影响。
罗马人充分利用了拱(arch)、拱顶(vault)和穹顶(dome)并扩大了承重石墙(the load-bearing masonry wall)的使用范围 。中世纪后期,尖拱(pointed arch)、肋(ribbing)和扶垛(pier )体系逐渐出现,到此时,所有砖石建筑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因此,在工业革命前,建筑领域除了装饰发展变化外少有创新。直到19世纪铸铁和钢结构建筑物的出现才迎来新建筑时代的黎明,更高、更宽阔、更轻的建筑成为可能。
随着20世纪科技的发展,新建筑方法如悬臂(cantilever)得到广泛的应用。21世纪之交,电脑进一步增强了建筑师的才能并利用其理念创造出新的建筑形式。
写作《西方建筑史》的意义在于,让人们象共享西方文化传统一样共享欧洲的建筑。例如,本文讨论了早期始于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其后又通过拜占庭帝国持续存在的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和耶路撒冷的建筑传统,这些地区都与欧洲建筑的发展紧密相关。
15世纪后期,欧洲建筑样式传播到新世界( New World)的国家,因此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建筑在本文中也有提及,这些国家在好几个世纪里其建筑的发展都与欧洲建筑的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洲原住民建筑传统一般未受到欧洲的影响,他们的历史可以参见《美洲原住民的视觉艺术》(Native American visual arts)) 爱琴海和东地中海 东地中海和爱情海的岛屿形成了中东和欧洲大陆天然的连线。
公元前3000年从西亚和埃及向西扩散的文明在克里特岛、基克拉迪群岛和希腊大陆建立了殖民地。这些文明和早期的文明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使用铜和较轻的青铜取代了新石器时代文化中使用的石制工具和武器。
红铜时代(The Chalcolithic (即黄铜) Age)通常被认为是青铜时代(Bronze Age)长时期中的一段,它在爱琴地区从公元前第三个千年持续到第二个千年初,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被铁器时代所取代。 爱琴文明的特点是简易,它将亚洲母题(motif)和技术简化形成了原始的本地风格。
在建筑领域,此时取得最大成就的是克里特岛的米诺斯(Minoan)文明和希腊的迈锡尼(Mycenaean)文明。 克里特-米诺斯文明 克里特是伟大的海洋文明,哺育成了克诺索思(Knossos),菲斯托斯(Phaestus),Ayía Triáda, Mallia, and Tylissos的宫殿. 克诺索思的米诺斯宫殿尤为重要,从20世纪初就在亚瑟·埃文斯(Sir Arthur Evans)男爵领导下挖掘和重建。
从新石器开始,到米诺斯中期第三阶段(1700–1580 BC)建筑活动发展的辉煌顶点,最后持续到12世纪亚该亚人(Achaean,即希腊人)的入侵为止,它为建筑和艺术发展提供了完整的依据。 而宫殿只是后两个中米诺斯时期(1800–1580 BC) 的建筑方式。
无所质疑,它与中东和埃及那种庞大的宫殿堪媲美。从其结构上看,米诺斯宫殿是一个175 * 100 英尺(50 * 30米)的四边形,四周复杂的房间和走廊围着内部中心广场,面向大海的北端是由12根壁柱(pilaster)形成的柱廊,通向中心广场,另一端是一个可能用来举行宗教仪式的矩形露天大剧院。
宫殿的东侧被一条横贯东西轴方向的长廊分成两部分,它原先高出谷坡四到五层。宫殿东南部分是起居室,精心设计了垂直和水平的供给设施,很像一个避难场所。
有很宽的楼梯通向上一层,但已不存在。东北部分是办公场所和储藏室。
宫殿西面同样被超过200英尺(60米)的主长廊分为南北两部分。靠西的走廊后面,在一排排又长又窄的房间里,发现了大量的储物罐(pithoi)或是成人大小的储油罐。
走廊朝向中心广场的一面是典礼用的房间,包括唯一用石膏处理过的王室以及知名的格里芬(griffin)壁画。光艳的壁画在宫殿内外部都极其重要。
光线从巧妙设计的进光孔中投射近来;在炎热的克里特夏日里,由众多列柱组成柱廊为宫殿提供通风。 其他米诺斯宫殿(Phaestus, Mallia, Ayía Triáda, Tylissos) 的发展大致和克诺索思同时。
每个宫殿都很知名,由于意大利人的广泛挖掘,让菲斯托斯(Phaestus )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克里特在海上王国的霸权让他们所建的宫殿不仅低矮而且毫无防卫,因此与美索不达米亚的长城相比,无防御工事的城墙成为其显著的缺点。
由于克里特人外向的活动,使他们不像中东地区那样拜神从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庙。而宫殿围绕中心广场部署房屋以及尽可能避免外窗的特征似乎显示了他们早期与中东有过来往。
长而直的宫殿走廊设计,以及高度发展的供水系统或许也是从更古老的文明传至东方而继承过来。克里特宫殿中的柱廊在首次在欧洲出现,它经常。
七、简述欧洲教堂建筑的演变及其代表
欧洲的封建时代,主要意识是基督教。教会不仅统治与震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控制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会的统治对当时的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于是教堂往往代表了当时当地建筑的最高代表,凝聚着当地的文化,象征着一座座的城市和村镇。
西方古典教堂建筑时期一般认为是从公元313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其发展主要经过了欧洲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因此西欧现存的古典教堂的风格主要有:早期的基督教风格,拜占庭风格,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以及由于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混合样式和风格。
一. 早期的基督教式
(1)特点:地下墓窟时期。这个时期的基督教堂其实是没有统一风格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教堂和墓葬与住宅是结合的。教堂的平面型制主要是巴西利卡式。出现了钟楼。
(2)发展: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米兰发布勒令宣布帝国内宗教信仰自由,结束了对基督徒的迫害。此后大量的基督教堂开始公开修建。早期的基督教堂没有统一的风格。公元395年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早期基督教堂在西欧继续发展。
二.拜占庭式
(1)特点:是古西亚的砖石拱券,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罗马的的宏大规模的别有特色的综合。占地少而且向高发展,中央是几个小穹隆群,并且重于装饰。教堂的格局大概有三种: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平面圆形或多边形,中央有穹隆);十字式(平面十字形,中央有穹隆,有时四翼上也有)。此外用彩色云石琉璃镶嵌和彩色面砖来装饰建筑也是它的特色。
(2)发展: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建都君士坦丁堡,后来称拜占庭帝国。拜占庭风格是拜占庭帝国控制和受拜占庭文化影响的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而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9年被一些当时比较落后的民族灭亡,经过相当长的战乱时期,西欧建立了封建制度。在地域和文化上,两个地区有时有交叉现象。拜占庭是东正教的。按照国家的发展可以氛围三个时期:前期。也是兴盛时期主要是按照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教堂越建越大,越建越华丽,6世纪出现了大穹隆为中心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中期。向高处发展,中央的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并重于修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后期。由于战乱建筑不多也没有新的创造。
三.罗马风式。
特点: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八、历史问题 为什么欧洲那么多教堂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其共同点是: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
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
九、欧洲建筑教堂地位高的历史原因
基督教艺术,经历了从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艺术”、“黑暗时期”、“加洛林艺术复兴”、“罗马式”、“哥特式”,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时期、殖民化时期、后殖民化时期。
因此,各个时期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早期建筑风格众所周知,早期基督教艺术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十分显著的影响。
但是,在教堂建筑上由于教堂与古希腊神殿在功能上的区别,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于神殿的结构与风格,古希腊神殿重视的是外部装饰和宏伟风格,而基督教教堂最重视的却是内部装饰。同时,四世纪以前,基督教受到罗马帝国的压迫,而在地窟来进行传教和祈祷,这种原始时期的地下活动决定了教堂外部的含而不露,而所有的艺术装饰只能表现在内部。
即使到了“米兰敕令”公开后,但是地窟时代的“巴西利卡式”建筑特色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在早期教堂建筑中,内部空间的精心安排与装饰仍然是艺术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唯一场所。
对教堂内部着意修饰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创造一个神圣空间,作为通往天国的“中介”,当信徒踏入教堂,就能在心灵上感受到上帝及天国的存在,从而与外面的现实世界分离开来。拜占庭建筑风格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
其代表有意大利腊文纳的圣维塔尔教堂,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加洛林建筑风格加洛林时期的教堂建筑型制很多,技艺有了长足进步。
最常见的是小型简陋的厅式教堂。始建于754年的圣但尼修道院被看作第1个国家教堂,是典型的加洛林式三甬道的巴西利卡建筑,甬道狭长,圆形后殿突出一个环状地下墓直对甬道,西面入口原有两座塔(改建时被毁);西面构筑和对向圣坛是加洛林教堂最有特色的创造。
西面构筑是在教堂西门入口两侧分置两座结构复杂的楼塔,上有走廊连接,皇帝和侍从可由教堂内拾级而上。这种形式再加上大钟就是钟楼立面体系的发端。
它综合了拜占庭集中式和叙利亚教堂双塔楼立面形制,代表了国家和教会保护者法兰克帝王的双重权威。亚琛的王宫教堂和兰斯大教堂就是这一形制的范例。
查理曼执意仿照拉韦纳的圣维塔尔教堂来造王宫教堂,并将它当作自己的安葬处。对向圣坛即在巴西利卡式教堂的中殿两侧各设一圣坛,扩展成拉丁十字形平面(如圣加尔教堂,820),后来成为奥托时期大教堂的标准形制,一直持续到罗马式时期。
罗马式建筑风格 罗马式教堂萌发于加洛林王朝、成熟并流行于11-12世纪西欧、北欧及部分东欧地区,被称为中世纪“第一次国际性时代”的教堂建筑风格。实际上,罗马式建筑艺术反映了从古代地中海世界(罗马帝国)到西欧中世纪社会(加洛林王朝)的过渡,代表着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世界的确立和巩固。
其实,在罗马式的前期还存在着“前罗马式”时期,是从8世纪末到10世纪的酝酿时期。由于10世纪以来的克吕尼修会运动、赴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圣雅各朝圣浪潮及十字军东征等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罗马式”教堂建筑风格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一个。
一、欧洲中世纪教堂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科隆大教堂和柏林大教堂是德国最著名的教堂。这些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风格(Romanik)。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致区别出来。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哥特风格(Gotik)最初出现在法国。12世纪后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其特征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脱了束缚,奔向天国。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随着玻璃的应用,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Barock)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不注重外表,但内部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画和雕塑。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似有一种清香味。
相关参考
米兰大教堂雄踞在意大利米兰市中心的米兰大教堂亦称圣母降生教堂,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不仅是米兰的象
1.捷克人骨教堂捷克人骨教堂(KostelíkVechsavtychakostnicí),位于布拉格以东约70公里的小镇KutnaHora,建于14世纪,其外表是看似十分普通的哥特式建筑造型,但内部的
1.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历史徐家汇地区原是明朝太子太保、东阁兼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出生地,农业种子实验场,曾有三条河流(肇家浜,法华泾,蒲汇塘)交汇于此,故得名。利玛窦神父及其最初的同事们,为江
义和团运动结果介绍在清朝统治腐朽不堪的时候,西方国家们纷纷想要从地大物博的中国分得利益,于是加紧侵略的步伐,更多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了中国之中,并且教堂等西方设施也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不
点击关注,带你去看更多有趣的事乌尔姆(Ulm)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座城市,位于多瑙河畔。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是一座雄伟的大教堂,她就是目前世界最高的教堂——乌尔姆大教堂。乌尔姆大教堂(图片来自网络
故宫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去过故宫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好大、好壮观!大是真的,但是真的壮观吗?未必是真的,比如拿故宫的太和殿和西方建筑相比,体量上明显差了很多数量级,比如下图同比例对比。圣彼得大教堂内部,
【加拿大民俗风情介绍】1:服饰加拿大的穿衣习惯与其他西方国家相同。在正式的场合,如上班、去教堂、去赴宴、观看表演等,都要穿着整齐,男子一般穿西装,女子一般着裙装。女子的衣服一般比较考究,款式要新颖,颜
1928年2月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毛泽东外出巡视看见一群农民在一座天主教堂的门口拿着木棒和火把「”虎视眈眈”大家看到毛泽东就说「”毛委员你来得正好我们要烧了这个鬼教堂!”见此情景毛泽东深思片刻之后坚
1928年2月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毛泽东外出巡视看见一群农民在一座天主教堂的门口拿着木棒和火把「”虎视眈眈”大家看到毛泽东就说「”毛委员你来得正好我们要烧了这个鬼教堂!”见此情景毛泽东深思片刻之后坚
前不久,我去参观位于山东济宁戴庄医院内的一个德国天主教堂。目前管理这个教堂的天主教会的周会长引领我参观几栋教堂建筑。教堂建筑已经超过百年,但是,我看到,整个教堂建筑依然庄严肃穆,依然完好无损,特别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