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历史故事
Posted 始祖
篇首语: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怀集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怀集历史故事
一、怀集这个地名是由什么的历史故事而成“怀集”的
怀集县之名,始见于南北朝时刘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时析四会县银屯乡置怀集县。
为什么定名怀集县,旧县志乾隆本卷一称:“以县西有怀高岭得名:或以民瑶杂居,欲长民者绥怀而聚集之地。”同治本卷一称:“怀高岭,城西半里,县之得名本此。”民国5年本卷一记载亦同。另有《今县名释》怀集县条称:“有怀溪水,晋因置怀化县。”其意即由怀化改为怀集。此三说颇值得探讨。
按我国地方定名的习惯,一是从实,一是从虚,两种情况。所谓实,即以当地的地(包括地形、地貌、地势、地理位置等)、人、事、物为依据,从客观实际系地、系人、系事、系物;所谓虚,即以人的主观愿望为出发点,从当地的人情风俗、生活习惯,或当时当地的政治情况等而定。从怀集这名本身来看,不论是 “怀”字也好,“集”字也好,均为虚而不为实,犹以“怀”字更为明显。
何谓 “怀”,《辞海》怀字第6条注为“安抚”,《汉语大词典》第10条注为“旧向”;第12条注为“安,安抚”。怀集条注为“怀柔安集”。
怀集县古为南粤地,时称南蛮。秦统一全国,置南海郡,怀集归所属。至刘宋元嘉时,怀集仍属待开发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虽民瑶杂居但汉人为多,民族矛盾并不突出。封建统治手段不外乎安抚和镇压两种,有时是两种兼用。在民族间没有矛盾或矛盾不突出的情况下,理应采取安抚手段,使民心感恩归顺,以达到国泰民安的统治目的,这是统治者的愿望。与怀集县置县的同时,还有析四会置新招、化蒙、化注县(《广宁县志》道光四年重修本)。从封建统治者给这些县定名的用意看,充分表现出统治者通过安抚手段,达到统治的目的。中国现在很多县名是用字的,如怀化、怀宁、怀安、怀远、怀来、怀矛、怀德等,这些县名是古代置县时定下来的,而且都是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同样表现出封建统治者的这种心理状态。
旧志依据“怀高岭”而取“怀”字,若问“何以为怀?”,则又无实据矣。按常理应是先有怀集县名,后有怀高岭名,如怀城、广西怀公路等就是先有怀集县名而后命名的,何况古县治在今龙湾附近,为什么不取“龙”字,附近又有山,为什么不取近山名而远山之名?可见其讹也。
二、怀集有什么历史人物
根据旧县志、民国《广西通志稿》和近年各族姓提供的族(家)谱资料,按各姓始祖到怀集先后(同时到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整理辑录如下: 范氏 梁村、冷坑范氏始祖德可,唐朝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避兵乱,自湖广郴州筋竹巷迁至洊水县定居。
结伴同至者有姓梁、雷、冯、阮诸人。 梁村梁氏 梁氏始祖大笃,号元衍,原籍湖南郴州,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任 水县正堂,任期未满,挂冠而归。
至二世祖秀亮才定居洊水县,繁衍子孙。 李氏 分两系,一出江宁(南京),宋绍兴间 (1131—1162年)迁至;一出江西,明初迁至。
莫氏 来自韶州,宋绍兴三年(1133年)迁入。 刘氏 有湘、粤、赣3系,分别于宋、明清各朝迁至。
蒲氏 湘籍,宋代迁至。 慕氏 湘籍,元初(1271—1300年)迁至。
孔氏 出自山东曲阜。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孔子五十三代孙必登、五十四氏孙思孝,自广东迁入。
子思五十三代孙安信同时自衡阳迁入。 永固梁氏 始祖梁十三公,潮州筋竹巷人,元代入怀开族,元大德三年(1299年)去世,葬稣鱼本山前,妻椽氏葬诗洞潭杖(据民国26年编纂族谱要,梁树荣编)。
诗洞植氏 乃南越望族要。植十二公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韶州(亦有传潮州或肇州)根竹巷迁居诗洞嘉静村,该村是来怀植姓最初之居住地。
永固袁氏 永固袁姓始祖椽纳本姓袁,于元朝中叶避乱易姓为椽,偕同植十一公、严十一公(唤行不唤名),从广东潮州斤竹巷经三水、春水、古水、南乡口到旺洞,又径步上黎青岭,直抵怀集永固上洞。安居迄今六百余年。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椽纳曾孙明善明辉始复姓袁。 桥头高氏 始祖有昂(祖集)自河南卫辉到广东南海为吏,其后代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迁入怀集。
邓氏 始祖肇扩,元朝官大理事评事。原籍江苏常州府无锡县大都江大石村,值元世乱,至正年间由珠玑巷迁入怀集。
曾氏 分两系,一为湖南宝庆,元至正年迁入;一为广东广宁,明洪武年间迁入。 林氏 分闽、粤、赣3系。
赣系始祖颜扬于元末避世乱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入,余先后于明初叶、明中叶迁入。 温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陈氏 出自江西,明洪武析间迁入。
卢氏 出自湖南,明初迁入。 罗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谢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周 氏 分两系,居梁村者为湘系,居城厢(县城)、凤岗在、宁洞(属今桥头)者为赣系,俱明初迁入。
县城周姓宗支载:始补履道,原居江西吉水县,元末起兵助明立功,洪武二年,(1369年)敕授白沙(属今连麦)周军洞屯田。后建军侯寺于上郭花蕴园。
谌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九氏 原籍广州,明初迁入。
老氏 原籍南海,明初迁入。 伦氏 原籍江西,明初迁入。
容氏 原籍江西,明初迁入。 黄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蔡氏 出自江西,始祖尚义,明洪武二年(1369年)率军征瑶后定居。 何氏 出自湖南,明洪武年间迁入。
郭氏 出自湖南,明洪武年间迁入。 徐氏 原籍肇州,(故城在今黑龙江省内),明初迁入。
诗洞钱氏 始祖游安明初居今冷坑枯,后由道兴迁诗仁坑。 蓝钟廖氏 廖姓始祖登宝,乃扶助明太祖定鼎金陵之名将廖永忠后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自湖广宝庆筋竹巷迁至怀集,由下坊迁居蓝洞(属今蓝钟)。
时,怀邑蛮野,登宝奉诏开垦劈荒,设立户籍。 阮氏 远祖可溯至南京辅助朱明之右将军阮德。
德之后不知若干世南至广东顺德,后再分支,一徒福建,一往四会,一趋安南(今越南),一到怀集。入怀始祖志刚,号小满,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
入怀之初,于白沙(属今连麦)淡鳖寨落业。 邵氏 从连南三江龙口迁入,初入怀集时讲瑶话。
下帅民族乡的壮瑶民族,壮族有覃、韦、黄、莫、廖5姓,瑶族有沈、赵两姓。 覃氏 分4系,两系出自广西贺县。
明朝中叶(1477—1507年)迁入;另两系出自连山县,分别于明嘉靖年间(1548年左右)和清乾隆年间(1753年左右)迁入。 韦氏 分6系,均出自连山县。
最早于明嘉靖十九年(1504年),最迟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迁入。 莫氏 分3系,均出自连山县。
一系于明后期(1610年左右)迁入,另两系于清初期(1710年左右)迁入。 廖氏 于明末清初(1640—1740年)从连山县迁入。
沈氏 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从八排之地(属今连南瑶族自治县)迁入。 赵氏 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从连山县迁入。
三、怀集有什么历史人物
根据旧县志、民国《广西通志稿》和近年各族姓提供的族(家)谱资料,按各姓始祖到怀集先后(同时到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整理辑录如下: 范氏 梁村、冷坑范氏始祖德可,唐朝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避兵乱,自湖广郴州筋竹巷迁至洊水县定居。
结伴同至者有姓梁、雷、冯、阮诸人。 梁村梁氏 梁氏始祖大笃,号元衍,原籍湖南郴州,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任 水县正堂,任期未满,挂冠而归。
至二世祖秀亮才定居洊水县,繁衍子孙。 李氏 分两系,一出江宁(南京),宋绍兴间 (1131—1162年)迁至;一出江西,明初迁至。
莫氏 来自韶州,宋绍兴三年(1133年)迁入。 刘氏 有湘、粤、赣3系,分别于宋、明清各朝迁至。
蒲氏 湘籍,宋代迁至。 慕氏 湘籍,元初(1271—1300年)迁至。
孔氏 出自山东曲阜。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孔子五十三代孙必登、五十四氏孙思孝,自广东迁入。
子思五十三代孙安信同时自衡阳迁入。 永固梁氏 始祖梁十三公,潮州筋竹巷人,元代入怀开族,元大德三年(1299年)去世,葬稣鱼本山前,妻椽氏葬诗洞潭杖(据民国26年编纂族谱要,梁树荣编)。
诗洞植氏 乃南越望族要。植十二公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韶州(亦有传潮州或肇州)根竹巷迁居诗洞嘉静村,该村是来怀植姓最初之居住地。
永固袁氏 永固袁姓始祖椽纳本姓袁,于元朝中叶避乱易姓为椽,偕同植十一公、严十一公(唤行不唤名),从广东潮州斤竹巷经三水、春水、古水、南乡口到旺洞,又径步上黎青岭,直抵怀集永固上洞。安居迄今六百余年。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椽纳曾孙明善明辉始复姓袁。 桥头高氏 始祖有昂(祖集)自河南卫辉到广东南海为吏,其后代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迁入怀集。
邓氏 始祖肇扩,元朝官大理事评事。原籍江苏常州府无锡县大都江大石村,值元世乱,至正年间由珠玑巷迁入怀集。
曾氏 分两系,一为湖南宝庆,元至正年迁入;一为广东广宁,明洪武年间迁入。 林氏 分闽、粤、赣3系。
赣系始祖颜扬于元末避世乱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入,余先后于明初叶、明中叶迁入。 温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陈氏 出自江西,明洪武析间迁入。
卢氏 出自湖南,明初迁入。 罗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谢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周 氏 分两系,居梁村者为湘系,居城厢(县城)、凤岗在、宁洞(属今桥头)者为赣系,俱明初迁入。
县城周姓宗支载:始补履道,原居江西吉水县,元末起兵助明立功,洪武二年,(1369年)敕授白沙(属今连麦)周军洞屯田。后建军侯寺于上郭花蕴园。
谌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九氏 原籍广州,明初迁入。
老氏 原籍南海,明初迁入。 伦氏 原籍江西,明初迁入。
容氏 原籍江西,明初迁入。 黄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蔡氏 出自江西,始祖尚义,明洪武二年(1369年)率军征瑶后定居。 何氏 出自湖南,明洪武年间迁入。
郭氏 出自湖南,明洪武年间迁入。 徐氏 原籍肇州,(故城在今黑龙江省内),明初迁入。
诗洞钱氏 始祖游安明初居今冷坑枯,后由道兴迁诗仁坑。 蓝钟廖氏 廖姓始祖登宝,乃扶助明太祖定鼎金陵之名将廖永忠后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自湖广宝庆筋竹巷迁至怀集,由下坊迁居蓝洞(属今蓝钟)。
时,怀邑蛮野,登宝奉诏开垦劈荒,设立户籍。 阮氏 远祖可溯至南京辅助朱明之右将军阮德。
德之后不知若干世南至广东顺德,后再分支,一徒福建,一往四会,一趋安南(今越南),一到怀集。入怀始祖志刚,号小满,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
入怀之初,于白沙(属今连麦)淡鳖寨落业。 邵氏 从连南三江龙口迁入,初入怀集时讲瑶话。
下帅民族乡的壮瑶民族,壮族有覃、韦、黄、莫、廖5姓,瑶族有沈、赵两姓。 覃氏 分4系,两系出自广西贺县。
明朝中叶(1477—1507年)迁入;另两系出自连山县,分别于明嘉靖年间(1548年左右)和清乾隆年间(1753年左右)迁入。 韦氏 分6系,均出自连山县。
最早于明嘉靖十九年(1504年),最迟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迁入。 莫氏 分3系,均出自连山县。
一系于明后期(1610年左右)迁入,另两系于清初期(1710年左右)迁入。 廖氏 于明末清初(1640—1740年)从连山县迁入。
沈氏 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从八排之地(属今连南瑶族自治县)迁入。 赵氏 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从连山县迁入。
四、历史上的怀集是什么地方
怀集县之名,始见于南北朝时刘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时析四会县银屯乡置怀集县。
为什么定名怀集县,旧县志乾隆本卷一称:“以县西有怀高岭得名:或以民瑶杂居,欲长民者绥怀而聚集之地。”同治本卷一称:“怀高岭,城西半里,县之得名本此。”
民国5年本卷一记载亦同。另有《今县名释》怀集县条称:“有怀溪水,晋因置怀化县。”
其意即由怀化改为怀集。此三说颇值得探讨。
按我国地方定名的习惯,一是从实,一是从虚,两种情况。所谓实,即以当地的地(包括地形、地貌、地势、地理位置等)、人、事、物为依据,从客观实际系地、系人、系事、系物;所谓虚,即以人的主观愿望为出发点,从当地的人情风俗、生活习惯,或当时当地的政治情况等而定。
从怀集这名本身来看,不论是 “怀”字也好,“集”字也好,均为虚而不为实,犹以“怀”字更为明显。何谓 “怀”,《辞海》怀字第6条注为“安抚”,《汉语大词典》第10条注为“旧向”;第12条注为“安,安抚”。
怀集条注为“怀柔安集”。怀集县古为南粤地,时称南蛮。
秦统一全国,置南海郡,怀集归所属。至刘宋元嘉时,怀集仍属待开发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虽民瑶杂居但汉人为多,民族矛盾并不突出。
封建统治手段不外乎安抚和镇压两种,有时是两种兼用。在民族间没有矛盾或矛盾不突出的情况下,理应采取安抚手段,使民心感恩归顺,以达到国泰民安的统治目的,这是统治者的愿望。
与怀集县置县的同时,还有析四会置新招、化蒙、化注县(《广宁县志》道光四年重修本)。从封建统治者给这些县定名的用意看,充分表现出统治者通过安抚手段,达到统治的目的。
中国现在很多县名是用字的,如怀化、怀宁、怀安、怀远、怀来、怀矛、怀德等,这些县名是古代置县时定下来的,而且都是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同样表现出封建统治者的这种心理状态。
五、广东省怀集县有什么历史人物
搜狐博客 > 银河寨 > 日志 > 文本摘录 2008-07-19 | 广东省怀集县历史名人 怀集县历史名人 郑作贤 怀集人,1898年出生于大浪村,1927年在广州读书时参加革命,1928在广州车尾炮台中心洲牺牲。
邬邦生 1935年生于广东怀集人,号腕稿堂山戈老邦。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原任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画院副院长、省书协副主席,现为广东省肇庆市文联副主席、市美协主席、肇庆画院院长、深圳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教授。他以中国画人物画创作为主,亦喜画鹿画舞,创作甚丰。
作品多次在国家文化部主办全国美术、书法大展及境外文化交流中入选、获奖和出版,《支部建在连上》刊入“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作品集”,《草书中堂》刊入“中国美术全集”,《狮韵》刊入新时代中国画集、《雷雨声中》、《夜过山村无蹄声》刊入军旅画家佳作选,《课余》、《比学赶帮好》、《离村时》等国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青鹿《鹿跃春光》图,在世界华人美术大展中获金奖,《水墨华锦组舞》被德国电视一台收藏。邬先生画鹿舞这咱欢乐祥和之佳作,深受群众喜爱。
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台录播了《邦生画鹿》专题片,他的传略被收入《美术辞林》、《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纪人物辞海》,出版了《百家画库·中国美术家邬邦生专集》等画册。 林上标 男,又名氵是渌,汉族,1958年3月生,广东怀集人。
大专文化。其人生旅途坎坷,从小失父,饥饿、辱骂、欺凌、冤枉、讥笑、嘲讽、批斗、毒打、官非、牢狱、流浪缠捆三十载。
曾从事过教育、文学、武学、设计、编导、评审、书画、影视、修理、雕塑、睇相、算命、行医、风水、择吉………。 其偶幸分别得到广西省清朝末期解元公,诗书画印,星相医卜,堪舆择吉大师郭海麟(号芸苑居士,90年亡故,终年127岁)和中国著名书画家邬邦生、王正良的指点、教导,在诗书画印方面有较高深的境界。
在这二十几年里,参加国际、全国、省、市、港、澳、台诗书画印大赛中获60次奖,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巡回展出;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次。并荣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证书”、“当代书画名家证书”、“书画状元证书”,其著编有《艺涯》、《氵是渌书画选》、《长林一脉》深得人们称赞及好评。
业绩报道:1998年6月1日怀集报、1998年6月25日南方日报、1998年7月7日西江日报;省、市、县广播、电视不等时播出。近年其作品和生平传略被载入《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精品选集》、《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选辑》、《中国青年艺术家大辞典》、《中国书画金奖作者凤采》、《当代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润格博览》、《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集》、《世界名人录》、《世界美术大典》、《世界当代书画名家题签艺术大典》、《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大辞典》、《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大典》、《中国楹联二十年精品选》、《中国优秀诗词集》、《吟苑英华》、《世界名人录》、《世界美术大典》、《世界当代书画名家题签艺术大典》、《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大辞典》、《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名家大辞典》、《世界名家作品集》、《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七十多部书集。
有些作品被国内外文化艺术部门及名人士收藏。 其现是广东肇庆上步堂(诗书画印、星相医卜、堪舆择吉、心理咨询)主理,广东省肇庆市周易学理事;肇庆市书协、市美协、广东省书协、中国硬协、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员;国家人事部人才所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研修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等多家艺术团体机构成员.。
六、广东的历史故事
历史概貌 【简述】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
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先秦以前】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
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
《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至南朝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3个郡。
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揭阳、四会5个县,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
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
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
汉武帝平定南越。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
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 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
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 南朝时州郡县增置颇多,废并频繁,增设的州、郡、县也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
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
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初地方设州、县。
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
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
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
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
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
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
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
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
七、岭南历史的故事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广东肇庆近日把散落在山野间的二十一个各式古建筑、古文化遗迹、古村落,进行挖掘整理、开发出来加以保护。这是丰富当地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
要部分之一。
在岭南古都肇庆封开的古村落明清风格古建筑上,中西文化交融的景观十分明显。在清代,封开地区大量出现风火山墙装饰的合院宅第和以纵横三条轴线“三进三横式”的大型住宅(俗称九座屋)。如当地杏花伍氏大屋,建于清末民初,其正脊上有西洋建筑模型图案;再如平凤石氏家宅,其内部很多运用一定跨度的砖拱结构代替传统的木作梁架,不但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而且在建筑外观上模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颇具艺术价值。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物证,当地古民居很早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将其吸收,融汇运用到各类建筑之中,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肇庆市的广宁、四会、怀集等地,到处可见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当地的合院式砖木结构,硬山顶和歇山顶房屋,屋脊、桃檐均有精致动物花草浮雕,各大厅两侧内墙也绘有彩墨花鸟书画。
“十字明间耙龊齿巷,百年岁月槎塘村”,这是高要回龙镇槎塘村的风貌特征。据当地人介绍,槎塘村始建于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正值清末时期,时政不稳,土匪横行。整个槎塘村建在一个山坡上,根据地形分成十个约九米宽的大台阶,形成横巷;纵向又分成七个巷道。先有村道,再有民屋,整条村形成了象棋盘一样的格局,每一条巷道都规定有严格的宽度,房屋都是一间连着一间,一共约有四百间房屋。站在任何一条巷道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均能一目了然,站在山坡上看整条村,笔直的巷道将房屋间隔得井井有条。这就“十字明间耙齿巷”的由来。该村经历过百年的风雨,至今仍显悠悠古风。
著名古建筑学家吴庆洲博士在考察德庆金林古村后称,对当地的古建筑大屋和祠堂建筑艺术大加赞赏,认为应该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保存古建筑艺术和古文化。
金林村的谈家大屋,其祖先在清代为官,官阶四品,因家族显赫,大宅每年春节都要贴上“上林花发,都府春和”的对联。
谈家古宅是金林村至今保存得最好、最为完整的古屋建筑,为三进式大屋。谈家古宅的门楼在整个金林水乡是独有的。屋檐横板刻有蝙蝠、鹤、松竹梅等浮雕,做工精细,形象逼真。
金林村孔家大院的主人,先祖从宋代搬到金林村,是孔子七十五世孙。现在的孔家大院共有五座房,且座座相依相连。大院的灰雕很有特色,花鸟人物栩栩如生。门口的大门及推龙,均为格木制造,历时二百九十年之久仍然坚硬无比。
肇庆古村落集聚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孕育了岭南文化精髓。通过古建筑,人们可看到当地在历史文化底蕴中辈出的人才。据悉,仅在封开杨池古村,历史上就出过十二名监生,三名庠生,二名增生,二名贡生,一名拔贡,一名廪生,一名文林郎,以及二名封川县长,二名国大代表和一名飞行员、一名将军。
八、怀集县姓李的历史人物
明朝成化年间1487年,怀集武城司亩田堡李隆考获岁贡,后经其勤学深造,仕途上先后曾任县知事、及贺县县令、河南按察司,官衔从四品。由于其为官清政廉明,为百姓造福一方,一生中可歌事迹甚多,甚至连其出生地都被后人称为“官屋”。
官屋原为亩田堡内叫“瓦凹”的地方,时李隆的曾祖父哥弄迁址于此定居,几十年后,从李隆开始为榜样,勤劳好学风气代代相传,后代都不乏为官、为商。到了民国初期官屋已发展成一个村寨,正式命名为官屋村。期间,从其宗堂所刻募捐石碑可见其后裔获岁贡、拔贡、例贡、六品军功等学名、官衔的比比皆是,略点数有30余人;解放后,读大学、中专的,为处科级干部的一共也有50多人;改革开放后,经商致富的有七、八家,最为出名有几家在深圳做鱼翅生意,在广州做烧腊等生意。正如后人作诗赞:昔年豪杰数隆公,巡按清官人乐颂。秉承遗风勤习学,处科干部蔚文风。
李隆为官,除官职从四品之外,其为官清廉,造福百姓,家风仁德而流芳百世,相传其在河南任按察司时,曾造水车抗旱,为民造福感动朝廷。当时河南省大旱,农作物缺水灌溉而失收,百姓叫苦连天,李隆见之,心想用家乡的水车在此地应用最合适不过,用水车抽大河之水灌溉农田,于是李隆想方设法信传家乡并组织家乡村民到河南各地造水车,解决河南大旱之急,事成,水车运转灌溉农田,使当地农作物收成丰收,此事震憾了中原大地,连皇帝都嘉奖李隆。从此李隆造水车一事传为佳话。堂下亦受贤人所赠“瓦凹朝官”、“夫子郎官”等牌匾。更甚,河南省巡抚甘霖润亲自赠送“立德中洲”牌匾到官屋宗堂作纪念,盛赞李隆厚德之官道,流芳百世,激励后人。
九、影响肇庆历史的重大事件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 肇庆历来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汉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是全国36个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护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务.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为郡,并把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统辖岭南13州.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 建国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1995年,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到目前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两区,高要、四会两市(县级),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一、唐宋历史故事
在岭南古都肇庆封开的古村落明清风格古建筑上,中西文化交融的景观十分明显。
在清代,封开地区大量出现风火山墙装饰的合院宅第和以纵横三条轴线“三进三横式”的大型住宅(俗称九座屋)。如当地杏花伍氏大屋,建于清末民初,其正脊上有西洋建筑模型图案;再如平凤石氏家宅,其内部很多运用一定跨度的砖拱结构代替传统的木作梁架,不但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而且在建筑外观上模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颇具艺术价值。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物证,当地古民居很早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将其吸收,融汇运用到各类建筑之中,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肇庆市的广宁、四会、怀集等地,到处可见古民居建筑的艺术。
当地的合院式砖木结构,硬山顶和歇山顶房屋,屋脊、桃檐均有精致动物花草浮雕,各大厅两侧内墙也绘有彩墨花鸟书画。 “十字明间耙龊齿巷,百年岁月槎塘村”,这是高要回龙镇槎塘村的风貌特征。
据当地人介绍,槎塘村始建于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正值清末时期,时政不稳,土匪横行。
整个槎塘村建在一个山坡上,根据地形分成十个约九米宽的大台阶,形成横巷;纵向又分成七个巷道。先有村道,再有民屋,整条村形成了象棋盘一样的格局,每一条巷道都规定有严格的宽度,房屋都是一间连着一间,一共约有四百间房屋。
站在任何一条巷道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均能一目了然,站在山坡上看整条村,笔直的巷道将房屋间隔得井井有条。这就“十字明间耙齿巷”的由来。
该村经历过百年的风雨,至今仍显悠悠古风。 著名古建筑学家吴庆洲博士在考察德庆金林古村后称,对当地的古建筑大屋和祠堂建筑艺术大加赞赏,认为应该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保存古建筑艺术和古文化。
金林村的谈家大屋,其祖先在清代为官,官阶四品,因家族显赫,大宅每年春节都要贴上“上林花发,都府春和”的对联。 谈家古宅是金林村至今保存得最好、最为完整的古屋建筑,为三进式大屋。
谈家古宅的门楼在整个金林水乡是独有的。屋檐横板刻有蝙蝠、鹤、松竹梅等浮雕,做工精细,形象逼真。
金林村孔家大院的主人,先祖从宋代搬到金林村,是孔子七十五世孙。现在的孔家大院共有五座房,且座座相依相连。
大院的灰雕很有特色,花鸟人物栩栩如生。门口的大门及推龙,均为格木制造,历时二百九十年之久仍然坚硬无比。
肇庆古村落集聚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孕育了岭南文化精髓。通过古建筑,人们可看到当地在历史文化底蕴中辈出的人才。
据悉,仅在封开杨池古村,历史上就出过十二名监生,三名庠生,二名增生,二名贡生,一名拔贡,一名廪生,一名文林郎,以及二名封川县长,二名国大代表和一名飞行员、一名将军。
相关参考
1、黄维清黄维清,字守卿,号直廷,怀集县怀城镇谭勒村人。幼年勤敏好学,经史过目不忘,参加童子试七场皆列榜首。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举,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受光绪皇帝接见,即录用知县职,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位于怀集大岗镇的历史名村——扶溪村。扶溪村:一个军营式的村庄最早在扶溪村一带居住的是古百越族的一支,「”扶溪”一名就是古百越人的村名。后随着中原人南迁,百越族人逐渐迁往他乡,但扶溪
周代时,为百越(粤)地。秦前,肇庆属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庆部分地域属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会县,辖区包括现在的四会、广宁、怀集等市县的全部
清朝历史故事清朝历史故事:1、康熙时期,智除鳌拜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
500字清朝历史故事一、逃跑的咸丰皇帝外国侵略军还没到北京,咸丰皇帝就吓得逃到了热河,美其名曰"巡狩"。咸丰到承德做什么了?咸丰在逃跑之前,早已经安排了后宫美女让她们先逃,先把她们运到承德,所以一到承
清朝历史故事清朝历史故事:1、康熙时期,智除鳌拜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 文/乐庭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可谓是感触多多,也收获颇多,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在这本不是很厚的书中,我得到了很多启
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火烧连营: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
1.中华上下五千年有那些重要历史事件《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经典珍藏版)》从远古开始到清朝末年,按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顺序,选取历史上典型的人物和事件,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中华五千年来的历史故事。全书
500字清朝历史故事一、逃跑的咸丰皇帝外国侵略军还没到北京,咸丰皇帝就吓得逃到了热河,美其名曰"巡狩"。咸丰到承德做什么了?咸丰在逃跑之前,早已经安排了后宫美女让她们先逃,先把她们运到承德,所以一到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