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的历史
Posted 公路
篇首语: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滇缅公路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滇缅公路的历史
一、滇缅公路的修筑历史
滇缅公路修建之难,难在公路经过的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
由于抗战形势的日益紧迫,滇缅公路的很多路段只好边勘测边施工。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战前就十分缺乏,抗战开始后,这个问题就更加尖锐了。
况且滇缅公路将要从云南边境地区流行“瘴气”的地区经过,更就成了招募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投身滇缅公路的主要工程技术人员有: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兼副总队长、代行总队长李温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1935届),滇缅公路局副局长陆振轩、工务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龚继成(唐山交通大学1923届),工程处处长黎杰材(唐山交通大学1928届),桥梁设计处处长钱昌淦,桥工处设计股股长嵇储彬(唐山交通大学1937届),下关总局技正兼工务科长周赞邦(唐山交通大学1911届),工程师王序森(上海交大1935届)、刘曾达(上海交大1936届)、李宗达、殷之澜(唐山交通大学1933届)、徐为然(复旦大学1925届)、王度(清华大学1920届)、下关滇缅公路局公务科科员周绍良,此外对滇缅公路有巨大贡献的还有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唐山交通大学1922届)、徐以枋(复旦大学1928届)、夏舜参(哈工大1930届)、交通部桥梁设计处正工程司梅旸春(清华大学1932届)等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对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在短时间内学习地理和地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加快公路工程进度、用沙砾平整路面、把一条曲线慢慢拉成一条直线、减少急弯和陡坡、改良排水系统,以及如何修建载重量不能小于10吨的桥梁等等一些课程。
这种速成似的培训,是令人惊讶的。但在那个刻不容缓的年代,抗战激情高涨的年轻人产生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后来,他们在滇缅公路建设中磨练成为技术骨干,创造出滇缅路上的奇迹。
后来,一批批技术人员穿越敌占区,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长途跋涉于湖南、贵州、云南那些重峦迭嶂的山区来到昆明。很多人行到半路就已盘缠用光,一路靠典当随身行李和衣物才来到昆明,有些人因劳累体弱,就死在了旅途之中。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难题是缺乏机械设备,这使工程更加依赖于数以万计的劳工的手工操作。因为时间紧迫和战局恶化,最初的建设工程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
在几乎所有的路段上,劳工们都是用自己家里带来的背篓来搬运泥土和石块。在长达959.4公里的路段上,大都用这种蚂蚁搬家似的方法。
1937年底,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到公路上。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因青壮年大部分都应征入伍了。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只筑路大军,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民族,他们穿着用蓝色土布制作的衣服,其中只有很少的男人是壮劳力,其它都是妇女和老头以及很多很多的孩子,孩子们都带着自家的宠物:狗、鸡和长尾巴的小鹦鹉。在傣族地区,那些跟着大人来做工的孩子还带着猴子。
由于施工任务紧急,国民政府提出滇缅公路“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针。严令公路沿线应征各县必须在1937年底以前开工建设,限期三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勉强通车的简易公路。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滇缅公路终于通车了。9月2日,《云南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滇缅公路修完了》。
当时,国统区内的几乎所有报纸都报导了这个极其鼓舞人心的消息,它也震惊了全世界。美国驻华大使在途径滇缅公路赴重庆后曾说:此次中国国民党政府能于短期内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
且修筑滇缅路,物资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靠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压路过程战争期间,修路的压路机就是一种大石碾子。石碾子大约有1.8米高,重量各地不等,一般都在3-5吨之间。
如果采石场就在附近,人们就因地制材。但更多的是要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找石料制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将石碾子弄到公路上本身就很艰难。许多石碾子都是靠劳工们推拉肩扛才从丛林和山中弄出来的。
上坡时石碾子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下坡时由于石碾子所产生的巨大惯性,许多恐怖的事故就发生了;那些来不及躲避的劳工们常常被失去控制的石碾子压死。
偶尔也会压死一些孩子。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种大石碾子在滇缅公路沿线已很难见到了。
修理过程从1939年到1942年的三年间,滇缅公路上一共抢运回国13000多辆汽车。有了汽车之后,司机严重缺乏的问题又突显出来。
这时,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向祖国伸出了救援之手,当时的华侨领袖就是陈嘉庚先生。陈嘉庚是20世纪最受国人敬仰的华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抗战期间为祖国做出了非凡贡献。
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就多次捐出巨资为抗战购买物资。他还利用自己在东南亚侨界的影响力,为抗战募得大量钱款和物资,并组织大批华侨青年回祖国参战。
在得知滇缅公路急需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之后,陈嘉庚随即与1939年2月8日发表了《南侨总会第六号通道》,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服务,与祖国同胞并肩抗战。这个通告很快就传遍了东南亚各地。
当时。
二、滇缅公路的历史价值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总之,当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所有物资,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
滇缅公路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使得日本军原来是要在正面打败中国军队,迫使国民政府屈服。
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对外通道,使得日本军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为从沿海越南、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样给疲惫的中国军民有了喘息的机会。
。
三、【请问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滇缅公路现在有一段保留原状了作为历史
“二十四拐”,位于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县城南郊1公里,属于贵昆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滇缅公路国内段改称昆畹公路,1990年又改为320线.1994年,320国道终点从畹町延长到瑞丽姐告大桥.昆瑞公路现为国道主干线GZ65(上海-瑞丽)末段. 据1957年的路况调查资料,滇缅公路弯道半径小于20米的弯道有近千个,有的弯道半径仅有8米;纵坡大于9%的有500多段,有的达18%以上;有近千道临时式涵洞,上百座临时式、半永久式的桥梁;桥梁载重能力低,有的桥只能载重8吨;全路能使用的沥青路面仅剩21公里.1959年至1986年,省交通厅使用养路费投资,对羊老哨坡、级山坡、天子庙坡、南天门坡、三台山坡等10个大坡和其它一些路段进行改造,改造里程累计268.57公里.到1984年底,公路里程缩短93.7公里90年代,三大地怒江大桥建成,如今,离三大地不远,又一座更加宏伟的怒江大桥飞跃,怒江天堑变通途. 从昆明通往滇西的公路几经改造、更替,早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滇缅公路.但云南人很难了却滇缅公路的情结,一直习惯将通往滇西、通往缅甸的公路称为滇缅公路. 沐浴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年过古稀的滇缅公路,旧貌变新颜.这条大通道从昆明至龙陵573公里已建成高速公路.今天的昆(明)瑞(丽)公路,与刚通车时的滇缅公路相比,里程缩短了250多公里.滇缅公路建成时,从昆明到畹町,汽车要行驶七八天,如今,汽车一天即可到达.。
四、哪里可以查询到关于滇缅公路的口述历史
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的苍松翠柏中,有一高9米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铭刻其上的“赤子功勋”几个字,是对南侨机工最好的评价。纪念碑是1989年7月7日落成的,南侨机工的为世人熟知,也大致在此前后的时间。
从1937年的慨然赴国难,从南洋各国回国抗战,颠簸在漫长的滇缅公路上;到今天受到世人普遍瞩目,南侨机工的命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颠簸。 岁月的淘洗,尽管会冲刷掉大部分陈迹,但也往往会给后人留下些许草蛇灰线。
3200名机工,现在云南省只剩下12人(昆明市6位)全国不足20人,最大的95岁,最年轻的87岁。6月28日,记者有幸在昆明访到了其中几位南侨老机工。
跟随着他们的叙述,活跃在滇缅公路上的“行者”,一点点丰满起来。 回到破碎的祖国 王亚六是云南南侨机工联谊会的会长,87岁了,身体还好得很,每天喜欢喝两杯浓烈的51度“澜沧江”白酒。
这个联谊会成员年资之高,恐怕目前很少见。“我是最年轻的,是健在南侨机工的小伙子。”
王亚六笑眯眯地说。 南洋华侨抗日时期回国服务机工云南联谊会———这个名目好长,简称南侨机工云南联谊会,成立1986年9月3日。
大会选出理事13人,当时的王亚六为副理事长。 王亚六说,1938年,云南省20万民工开掘滇缅公路,公路开通后,缺乏司机和修理工,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遂在新加坡号召800万华侨为祖国服务。
王亚六现在还清楚地记着那些“条件”:20岁—40岁之间,身体健康;有爱国主义思想;有当地驾驶执照……等等。当时有几千人报名,最后3193人被选上,对外号称3200人。
这些人分九批回国,第一批机工回国的时间是1939年2月26日,有80人,时称80先锋队。 从新加坡回国的时候,陈嘉庚发表演讲,这位侨领的慷慨陈辞让王亚六他们热血沸腾:“日本人污蔑我们是东亚病夫,我们华侨到哪国都抬不起头来,在国外好像很没有地位,但是我们有一颗爱国的热心,一定要坚持到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你们这批人回去,代表的是800万海外华侨!抗战不胜利就不回来!” 新加坡华侨筹赈会女职员白雪娇因顾虑家庭阻拦,化名施夏圭随机工队回国抗日。
临行前,她留给父母一封告别信,载于1939年5月19日《光华日报》新闻版。信中说:“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王亚六说,白雪娇是南侨机工四女子的最后一位幸存者,现居广州。 炸不断的运输线 王亚六是第三批回来的,1939年4月4日到昆明,那一批一共594人,分成两个大队,从中抽出200名熟练驾驶员当教官,集训了一个月,学习躲炸弹、紧急处理情况等常识。
集训结束后被编到第12大队,跑畹町—保山—大理(下关)这一段。驾驶的是奔驰柴油车,估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
路不好走,鬼子飞机经常光顾,从畹町到下关300多公里的路最快也要跑4天。“我们对日本飞机恨之入骨。
陈纳德的飞虎队来了,日本飞机才不敢低飞了。”王亚六说。
1942年5月,部分公路已经失守。惠通桥被炸毁,运输队用钢丝绳串起一个浮桥,一开始是一个筏子,两边拽;太慢,一个多小时过不去一辆汽车。
后来修成一个浮桥,20个汽油桶做一个浮动桥墩,一共140个汽油桶。 王亚六第一个开过去,3吨半的货(汽油)。
桥很窄,汽车上桥后,两边只剩下一个拳头宽的地方。 王亚六笑谈:现在想起来危险,实际上也不危险。
看惯了日本飞机。飞机来了,汽车要停在大树底下。
后来就摸到规律了,一般是中午1时—3时,日军从越南飞过来,3时不来就不来了,可以过江了。 华侨机工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不一样,但绝大多数人都表现得很勇敢,“够汉子”。
南侨机工第三大队的王声春,福建永春人,在广西镇南关的时候,脚被日本子弹打穿,就用木头把小腿固定,继续驾驶。 一些资料介绍说,由于滇缅公路的通车,公路两边也变得热闹非凡。
针对这样的说法,杨保华、王亚六、罗开瑚等人纷纷摇头,“当时公路两边很荒凉,根本没有什么娱乐,哪有时间唱歌跳舞?司机们也是一天24小时呆在车上。” 南侨机工用鲜血和生命保障了滇缅公路的畅通,用火热的爱国心筑起一条炸不断的运输线。
战后统计,3193名机工中,牺牲1000多名。 被改变了的人生 选择回国服务,改变了华侨机工的一生。
1942年,部分机工奉派到印度盟军机场装运援华物资。机工杨保华报名后,坐驼峰大队的飞机到印度去町江飞机场。
当时的任务是从印度洋边运物资到机场,然后再空运到昆明。“驼峰在天上跑,我们在地上跑。”
杨保华说。 在印度呆了一年多,1944年,驼峰大队撤走了,大部分驾驶员都回去了。
没有办法,杨保华认识一个中山的美籍华人老乡,是美军中尉,才坐美国“空中霸王”轰炸机回到国内。 到昆明一下飞机,国民政府把护照、执照等所有东西收走了。
那一段日子很苦,刚过来的时候,说好每人30块国币工资。当时的比价是30块新币换100块国币。
算新加坡的钱,一天工资只有两毛钱。就这点钱,好多人还没有拿到。
没办法,找到先期回来的驾驶员家住下,靠回收汽车的水箱等,修修补补换点钱维持生活。 解放以后,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们。
五、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是怎样的
滇缅公路,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在中国,在世界,没有哪条公路像滇缅公路这样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条公路能像滇缅公路这样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方的广东、汉口、上海、南京等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包括了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更为重要的事,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武汉会战以后,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变成了消耗战。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此时显得异常严峻起来。
旅居海外的华侨得知祖国遭遇日本侵略后,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迫于抗日救亡的严峻形势,政府还拿出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这些物资需要紧急运回国内。中国急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
早在1935年,蒋介石就预见到,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将不可能守得住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平原地区的城市,最终国民政府必将退守西部。
中国政府正是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危机,于1938年开始修建滇缅公路。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总之,当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所有物资,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
滇缅公路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使得日本军原来是要在正面打败中国军,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对外通道,使得日本军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为从沿海越南、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样给疲惫的中国军民有了喘息的机会。
六、远征军的历史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
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远征军简介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
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
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
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 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
尽管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
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
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
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
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
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
其中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新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
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授予孙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追赠)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
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西(我军在东),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 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领导的新38师,以及后来绕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师近三千人退入英属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的基本力量。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2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 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铺设输油管。
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
相关参考
来自马塞诸塞州伍斯特的阿尔伯特·G·格鲁思中士在龙陵附近滇缅公路旁的这家修理所,用已修理好的反坦克枪射击。来自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赫伯特·B·布赖恩特中尉(左)也在查看这件武器。
滇缅公路621至630公里处,悬崖壁立。 滇缅公路621至728公里处一侧悬崖壁立,另一侧修建有高大的护墙。通过停留在路面上的吉普车可比较出护墙的高低。&
1942年5月10日,腾冲沦陷。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切断了滇缅公路,占领了怒江以西包括腾冲在内的大片国土。1938年竣工的滇缅公路曾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直到1944年中印公
从印度前往中国的第一支车队司机在缅甸南坎参观佛像,这是战斗过后城里唯一完好的东西。从印度前往中国的首批车队在缅甸八莫从贝雷桥上驶过,这支车队经过利多公路和滇缅公路向中国进发。丹尼尔·索尔登中将注视着前
张绍勋不待战斗结束便发电报捷,中国军队在日军的反击中被逐出龙陵负责攻打龙陵的是右翼11集团军直逼龙陵。龙陵座落在滇缅公路和腾龙公路的交汇处,这里不仅是庇护和支撑松山据点的主要后方基地,而且是连接缅北和
中国一定要出兵缅甸,一定要保住滇缅公路大动脉,绝不能让日本人踏进云南!1942年春,此时距卢沟桥事变已四年有余,平津沦陷、中原失守、上海、南京、广州武汉也纷纷沦陷。为了迅速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在这之后,
新28师官兵群情激昂,摩拳擦掌,誓报当年缅甸战场“一箭之仇”当20集团军、东北军53军在右翼打得热火朝天时,松山,这个滇缅公路上最重要的据点的激战也拉开了序幕。松山为龙陵县境内第一高峰,2千6百多公尺
4名中国儿童在兴致勃勃地看着一辆吉普车经过新建的腾冲大桥。这是为中国军队提供补给的新陆地线路的一部分。为了运送第一批急救物资,著名的滇缅公路工程师们火速开通了这条连接中国和印度
抗日战争爆发,陈嘉庚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带头捐款捐物购买公债,侨界积极响应,在三年多的时间内便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极大地支持和鼓舞了国内抗日力量。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建成后,司机
抗日战争爆发,陈嘉庚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带头捐款捐物购买公债,侨界积极响应,在三年多的时间内便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极大地支持和鼓舞了国内抗日力量。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建成后,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