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历史沿革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云南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云南历史沿革
一、昆明的历史沿革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
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
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
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
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
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
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
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 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
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氏族部落林立,以濮人为主。氐人、羌人等游牧民族由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一带越过金沙江进入滇池地区以后,与当地濮人融合形成滇族,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部落联盟,建立了“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
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
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
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 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公元617年唐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
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
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
公元765年,蒙氏阁逻风(南诏国国王)命长子凤迦异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并令其驻守。拓东城就成为了当时南诏国的东部重镇。
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
大理国时称鄯阐城。拓东城、鄯阐城分别为南诏国、大理国的东京。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
段氏政权。
二、丽江的历史沿革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
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
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木氏土司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丽江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三、云南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
云南师范大学诞生于1938年,其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云南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昆明师范学院;1953年,昆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部分)并入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1953年,昆明师范学院(物理、历史、地理、教育等专业部分)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1954年,昆明师范学院(矿物地质专业)参与合并组建昆明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1959年,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科)改建为云南艺术学院;1965年,昆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部分)并入云南大学;1965年,昆明师范学院(生物专业部分)并入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1962年,云南体育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滇南大学(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专业)、滇西大学(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专业)并入昆明师范学院。
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合署)、云南体育进修学院进行实质性合并办学,重组新的云南师范大学。 。
四、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沿革
在近代云南的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
前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后者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正因为如此,曾经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员,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
创办于近一个世纪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直到现在遗址尚存,并且于1988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位于昆明城中心、著名风景区翠湖西岸承华圃这块土地上,现今还存在着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
由东、西、南、北四座楼房组成,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
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
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不过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长120米、宽10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开办于1909年(己酉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清朝末年,清王朝为挽救垂亡的封建统治地位,镇压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开始效仿西方,建立新式陆军,兴办军事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始建于1907年,1909年正式开学,1928年结束。原武备学堂总办高尔登任总办(校长),李根源任监督(教育长),学生分甲、乙、丙三班,设步、骑、炮、工4个兵科。
甲班学生来源于清朝新军驻滇部队19镇的营、连、排级军官,要求除毕业于日本人军官学校及军官学堂外,均需入堂受训;乙班学生从巡防营的营、连、排级军官中抽调有一定文化者进行;丙班学生招收16-22岁的普通中学毕业生。云南陆军讲武堂至1928年为止,共招收学生4000多人。
讲武堂的教职员工基本上由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员担任,学校各兵科科长、执事官、各班班长基本上是同盟会会员。同盟会在讲武堂建立了秘密组织,在师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扩大同盟会组织。
讲武堂的学生中有几位成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其中有丙班的学员朱德、12期华侨学生叶剑英、17期学生崔庸健等。当时,晚清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编三十六镇(师),其中第十九镇建于云南。
新军编练亟需新型军官,清政府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
校址设在昆明原明朝沐国公练兵处,占地7万余平方米。1909年(宣统元年)8月15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高尔登为首任总办(校长)。
学堂开办之初,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设甲、乙、丙三班。课程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加以调整而成,分为学科、术科两项。
讲武堂聘用了一批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日本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时,讲武堂已为云南新军输送中下级军官600余名。
在辛亥云南起义和护国运动中,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团结云南革命力量的核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使云南的革命党人深受鼓舞,蔡锷、李根源等几次举行秘密会议,决定10月30日晚在昆明发动起义,并推举蔡锷为起义军总司令,李根源为副司令。
是晚,以讲武堂学生为骨干的起义军向总督署等要地发动攻击,经过10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占领昆明,即通电全省、全国成立中华军都督府。辛亥云南起义的成功,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支援了武昌起义,推动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
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云南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战绩辉煌,故学校声誉日隆,威名远扬。
邻省甚至邻国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来昆明报考求学。据不完全统计,从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鲜、越南来留学的青年达200余名。
1930年,龙云在讲武学校成立滇军教导团,龙自兼团长,除步、骑、炮、工四兵科外,增设宪兵、经理、交通三个区队以培养专业军官。教导团共办三期。
至此,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学校共办22期,包括校内举办的各种培训队、班,共培养各类军官、军士约9000人。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激起中下级军官的极大愤慨。
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由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进步师生组织和发动了一场永灭帝制、再造共和的伟大革命。当时云南将军唐继饶和从北京秘密来昆明的蔡锷等人于1915年12月25日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袁,编组护国三个军,出师、川、桂、湘。
讲武堂为适应扩军需要增设了班次,为前线作战培养了大批中下级军官,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云南首义的护国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1938年,该校按黄埔军校系列,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
黄埔军校的9个分校,均由蒋介石兼校长,具体实行主任负责制,昆明分校。
五、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历史沿革
成立于1950年12月25日,2000年12月25日举行了建社50周年庆祝大会。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惟一的综合性出版社和出版的单位。
该社以“大众精品、通俗名牌、学术经典”为发展思路,先后与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港台地区进行了80多项业务,与海外许多出版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该社在自身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社庆期间,该社还举办了“精品战略研讨会”和“新世纪出版发展讲座”活动。
向左转|向右转
六、丽江的历史沿革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木氏土司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
《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
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清为丽江府。
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丽江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
七、云南地理位置评价
云南 百科名片 云南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13万(2008年),占全国人口3.36%,人口排名为第13名。
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其中丽江古城是云南最大、最古老的民族古城。 中文名称: 云南 外文名称: yunnan 别名: 云,滇,彩云之南 行政区类别: 省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 昆明,曲靖,玉溪 政府驻地: 昆明 面积: 39万平方千米 人口: 4513万(2008年) 著名景点: 石林,西双版纳、丽江、大理,玉龙雪山,滇池,洱海 GDP: 5700.10亿元(2008年) 地级行政区: 16个 县级行政区: 129个 省委书记: 白恩培 省长: 秦光荣 目录[隐藏] 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宗教文化 经济发展 人口民族 交通运输 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 历史沿革 风景名胜 宗教文化 经济发展 人口民族 交通运输 • 主要名人(近现代) • 历任领导 • 方言特色 • 土特产品 • 云南之最 • 云南十八怪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省会:昆明市。
云南省下辖地级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8个 。其下管辖的市辖区12个、县级市9个、县7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29个。
(2009年) 云南政区图 昆明市:盘龙区 | 五华区 | 官渡区 | 西山区 | 东川区 | 安宁市 | 呈贡县 | 晋宁县 | 富民县 | 宜良县 | 嵩明县 | 石林彝族自治县 |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曲靖市:麒麟区 | 宣威市 | 马龙县 | 沾益县 | 富源县 | 罗平县 | 师宗县 | 陆良县 | 会泽县 玉溪市:红塔区 | 江川县 | 澄江县 | 通海县 | 华宁县 | 易门县 | 峨山彝族自治县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保山市:隆阳区 | 施甸县 | 腾冲县 | 龙陵县 | 昌宁县 泸沽湖 昭通市:昭阳区 | 鲁甸县 | 巧家县 | 盐津县 | 大关县 | 永善县 | 绥江县 | 镇雄县 | 彝良县 | 威信县 | 水富县 丽江市:古城区 | 永胜县 | 华坪县 |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 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洱市:思茅区 |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 景东彝族自治县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西盟佤族自治县 临沧市:临翔区 | 凤庆县 | 云县 | 永德县 | 镇康县 |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 沧源佤族自治县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双柏县 | 牟定县 | 南华县 | 姚安县 | 大姚县 | 永仁县 | 元谋县 | 武定县 | 禄丰县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云县 | 宾川县 | 弥渡县 | 永平县 | 云龙县 | 洱源县 | 剑川县 | 鹤庆县 | 漾濞彝族自治县 | 南涧彝族自治县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 | 个旧市 | 开远市 | 绿春县 | 建水县 | 石屏县 | 弥勒县 | 泸西县 | 元阳县 | 红河县 |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 河口瑶族自治县 | 屏边苗族自治县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 | 砚山县 | 西畴县 | 麻栗坡县 | 马关县 | 丘北县 | 广南县 | 富宁县 抚仙湖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县 | 勐腊县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丽市 | 梁河县 | 盈江县 | 陇川县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六库镇) | 福贡县 |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 | 德钦县 | 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编辑本段] 自然地理 气候特点 1、类型: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 2、特点: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 云南年降水量 ①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这一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红河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表明了“立体气候”的特点。 ②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地处低纬 云南一月平均气温 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
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云南七月平均气温 ③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
降水量最多是6~9月份四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11月至。
相关参考
1.云南地理位置的特点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
云南有没有唐代以后的巨型墓葬据我了解,云南唐代以后最有名的一处墓葬即呈贡王家营明墓群。该墓群为明代云南最高统治者黔宁王沐英后裔沐详、沐崧、沐绍群、沐绍勤等沐氏家族墓地。经1955年、1963年和200
1.云南特岗教师中学历史历年真题哪里下载【育萃教育为你解答】:2015年云南特岗教师中学历史考试注意事项:(1)特岗教师福利待遇上和普岗(事业单位)没有多大区别(2)考试的时候竞争比列要小一些(3)工
1.云南省翠华的历史云南省宣威市格宜镇农村小城镇建设,以往的思路多集中在硬件设施上,重物质投入,轻文化人文投入,这往往不利于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云南省宣威市格宜镇在小城镇建设中,既量力而行地进行物质
云南茶叶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
云南思茅天气预报思茅2007年已经改名为普洱,下面是普洱未来一周天气预报普洱天气预报10日星期六白天小雨高温20℃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小雨低温13℃无持续风向微风普洱天气预报11日星期日白天小雨高温19
一、求云南省2014年7月的历史会考试卷抱歉找不着你拒绝吧!-5ABBDC6-10DCABD11-15ACCBA16-20ADCBA21-25CBBBB26-30CAABB31(1)《南京条约》中国开
云南风情--少数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
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开远、禄丰腊玛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证明从猿到人的进化曾经在这里展开。元谋、滇池、洱海地区大量的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证明云南进入了原始社会,并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