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历史上各个重要会议的历史意义及其作用
Posted 纲领
篇首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历史上各个重要会议的历史意义及其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历史上各个重要会议的历史意义及其作用
一、中国历史上各个重要会议的历史意义及其作用
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中央北京特别会议(1926年) 1926年2月21日—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中心是解决“五卅”运动以后革命的总的战略方针问题。
指出现时政局是中国革命发展中非常紧急的时期,是反动势力联合向民众势力进攻时期,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责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战争。北伐的政纲,必须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主干,必须加紧进行北伐战争必将经过的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要注意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以便接应北伐军,积极支持和参加北伐战争。
会议强调只有发展农民运动和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引导国民革命达到最后胜利。会议通过《关于现时政局与共产党的主要职任议决案》、《北方区政治军事工作问题》等决议。
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会议(1927年7月) 为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下,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1927年7月12日至26日,根据共产国际改组中共中央领导的训令,在鲍罗廷主持下,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会议。
中央决定让陈独秀去共产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未让他参加会议,陈独秀拒不服从这一决定,向党中央提出了辞职要求,从此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成立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代行中央政治局职权,成员有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李立三、张太雷。
实际上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全党的统治。 会上,党中央发表了《对政局宣言》。
宣言展示了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始改变了一味向国民党妥协退让的政策。会议初步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通过了挽救革命的三项重大决策。
一、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二、决定独立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三、决定召开一次中央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革命运动的方针和政策。 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确定的决策和措施,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奠定了开创中国革命新时期的良好基础。
八七会议(1927年)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明确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总之,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古田会议 即1929年12月28日至30日在福建上杭古田举行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 。
会议由陈毅主持并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 报告。会议改选了前委,毛泽东任书记。
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 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决议指出应首先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内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不良倾向,同时在组织上必须坚持 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决议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规定红军的三大任务是打仗 、筹款、做群众工作,坚持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的原则。
这个决议是 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为党和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抵达贵州遵义时举行的政治局扩大 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洛甫(张闻天)、博古(秦 邦宪)、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何克全)等二十人。会议批评了第五次 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 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会议 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 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在行军途中,中央先后决定由洛甫代 替博古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结束了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 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四次会议的会场或会址】
1923年中共三大,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1949年七届二中,决定党的重心转移,从农村到城市,从领导革命到领导建设.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出国内矛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进行到底,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992年十四大,提出发展市场经济.1997年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三、中共历史上重要的会议及意义(简洁点哦)
⑴1921年中共一大: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⑵1922年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制定民主革命纲领);⑶1923年中共三大的方针(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⑷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的总方针(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⑸1935年遵义会议的意义(结束左倾统治,确立正确领导;独立解决问题,走向成熟标志;实现三个挽救,生死攸关转折);⑹1935年瓦窑堡会议的方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⑺1937年洛川会议的路线(全面抗战路线);⑻1945年七大的任务(建立新民民主义国家)及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⑼1949七届二中全会的工作重心(乡村转移到城市)、总任务(农业变工业、新民变社会);⑽1956年八大分析的社会主要矛盾(表面上是农业国与工业国、需要和现状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和确定的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⑾1958八大二次会议(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动文革的标志)、八届十二中全会(对刘少奇的错误批判)和中共九大(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写进党章)的错误决定;⑿1978年届三中全会的工作重心转移(由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邓小平为核心);⒀1982年二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87年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1992年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代领导核心)、1997年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个代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第四代领导核心)、2007年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四、哪位高人能整理一下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历届会议的时间,会议的内容,
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
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党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党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五、求中国历史书上的会议 及意义
中共一大: 贡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 确定革命对象 1922年7月,中共二大 民主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强调保持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提出了“真正的平民政权”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国共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核心是民权) 1927年8月7日,汉口,“八七会议”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政策。
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 中共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讨论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问题 中共第一次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945年6月,中共七大 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
从而使其 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发表了《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详尽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现状以及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1954年10月,一届人大通过第一部《宪法》 1956年9月,中共八大 确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 发展需要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 陈云提出改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法: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人经营为补 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4年12月,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公布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 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的中心内容是提出“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纠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倾错误 ,这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 起点。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活的 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82年,中共十二大 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作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 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明确规定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国家与中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党的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 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共十五大: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 基本纲领。 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 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 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 4) 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 5) 明确回答了邓小平死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87年十三大——97年十五大:三步走的具体规划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和97年十五大把第三步再分为三个小阶段: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比较富裕,有比较完 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2)再经过十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经济更加发展,体系更加完善 3)到建国一百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3月3日——13日九届政协五次会议 2002年3月5日——15日九届人大五次会议。
相关参考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
榜罗镇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很少被提及,所以它的作用、影响以及历史意义也长期被忽略。榜罗镇会议是一场重要而伟大的转折,这场会议解决了红军当时最迫切的问题,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都离不
三湾改编之前,中共的革命军都是农民和旧军人组成的,并不构成军队,如何将其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成为当时最大的问题。毛泽东通过三湾改编做了一次伟大的尝试,这一尝试不仅有着非凡意义,
黎平会议在中共革命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当时中国革命正面临生死关头,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决策是正确的,而且它也引导中国革命逐渐走向光明。如果当时毛泽东的决策没被采纳,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场会议同
1.中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
一、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社会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3分)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
1.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八大"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道路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会.一、"八大"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正确分析了社会主
内容:1.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政治上:果断停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3.组织上:审查和解决党
1.红军强渡乌江的历史意义红军强渡乌江的历史意义:占领遵义后,红军得到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瓮安猴场作出了。决定指出:“建立川黔边新苏
论述唐律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唐律的特点有:1、礼法合一。唐朝继承和发展了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和立法经验,使法律内容“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2、科条简要、宽简适中。唐朝在前代律典的基础上